|
開辟新航路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扮演航海家角色,感知歷史,從而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比較中西航海史上的壯舉,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正確認識本民族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人文精神;感受和學習探險家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體會開辟新航路的歷史進步性,以及該過程與結果的非正義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影響 難點: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三、教學思路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歷史:東方的誘惑(即原因和條件),新航路的開辟(即經過),走向匯合的世界(即影響)。其中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影響是重點,經過比較簡單,學生可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動態(tài)航程地圖,給學生以直觀印象,按時間順序打出四次航海的人物、時間、路線,并指出其航行方向。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再現歷史情境,在課前找四位同學搜集資料,分別描述四次航海的經歷;影響方面主要通過閱讀課本和補充材料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教師加以指導并進行總結。 三部分內容講授完畢,可設計一個探究問題,對鄭和下西洋和開辟新航路進行比較并作出評價。教師可制作表格輔助學生理解,從廣度、深度上進行挖掘,開拓學生思維,加深對新航路開辟原因和影響的認識,同時有利于實現歷史的人文主義教育功能。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幻燈片——15、16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現代世界地圖比較 學生:15世紀時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與現代世界地圖有很大差別,而16世紀時看起來已經非常接近了。 師:從地圖上可以看出,15世紀時歐洲人只認識到歐洲、亞洲、非洲一些地方,對整個世界認識還十分模糊。但是到16世紀,同學們會發(fā)現,歐洲人的世界觀已經與當代世界觀非常接近,轉變的關鍵事件是什么? 學生:新航路開辟 師:下面就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來了解新航路開辟的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新課講授】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么是“新航路”?關鍵在于“新”字,顧名思義,這種說法是相對于舊航路而言。由于歐洲人對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商品特別喜愛,因此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這幅地圖《14世紀前后歐亞之間的商路》。
學生:略 分析:從圖上看,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大致有三條,陸路一條,中國商品由中國和阿拉伯商人從陸上絲綢之路經中亞沿里海、黑海到小亞細亞,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歐洲;其余兩條海陸并用,一條由海上絲綢之路到波斯灣,通過阿拉伯商人經兩河流域、敘利亞轉運到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西歐;另一條由海上絲綢之路抵達紅海,再穿越蘇伊士地峽前往埃及的亞歷山大入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西歐。傳統(tǒng)航路都要經過地中海東岸,再轉運歐洲。新航路則不經過地中海,而是繞過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通往東方。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新航路。 既然有傳統(tǒng)商路,西歐各國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為什么還要開辟新航路?又具備了什么條件? (一) 1、根本原因: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貨幣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志,貨幣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 請同學們看《西歐商人清點錢幣圖》,注意觀察圖中主人公在干什么?女主人手中拿著書,但她的目光卻看向哪里?這反映了十五世紀歐洲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何在? 學生:圖中男主人公在清點錢幣,女主人公雖然手中握書,但她卻目光專注地盯著桌上的一枚枚錢幣。我認為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金錢的強烈渴望。 分析:15世紀以后,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自然經濟日趨解體,作為普遍交換和支付手段的貨幣,不僅取代土地日益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志。因此社會各階層人士無不醉心于搜尋黃金和財富。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需要黃金來擴充資本,社會上層需要增加收入,以購買更多的奢侈品。貨幣和黃金的需求量急增,但西歐貴金屬產量本來就不高,而與東方貿易中出現的巨額逆差又使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西歐市場貨幣的普遍短缺。這就導致了歐洲人尋金的渴望。而自《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流傳以來,歐洲人一直把東方,包括中國看成是遍地黃金的“人間天堂”,因此到東方尋金成為探索通往東方新航路的主要動力。
由此可知,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歐洲人對黃金的貪婪追求,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掠奪財富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要求。 2、直接原因:東西方商路受阻 長期以來,許多東方商品如絲綢、茶葉和香料等在西歐市場都很暢銷,是上流社會的生活必須品。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歐洲社會更加強烈需求擴大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渴望前往東方獲得商品和黃金,中世紀原有的商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其要求了,何況15世紀原有商道還出現了問題。十五世紀中葉后,奧斯曼帝國勢力強大,占領地中海東部廣大地區(qū),控制了東西方通商要道,傳統(tǒng)的東西方貿易雖然沒有完全中斷,但土耳其人的橫征暴斂和長期戰(zhàn)爭使正常的商業(yè)秩序遭到破壞,商旅裹足不前。從此東方運到歐洲的商品數量急劇減少,價格卻迅猛上漲,歐洲上流社會不惜高價采購,導致貿易嚴重入超,貴金屬大量外流,財政不堪負擔。于是各國紛紛采取行動,希望開辟繞過地中海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因此東西方商路受阻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 3、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情境設問:假如你要組織一次遠洋航行,都需要些什么條件? 學生:略 (1)物質條件:大規(guī)模船隊、物資和資金。 (2)航海技術:普遍安裝了中國人發(fā)明的羅盤針,確保在大海航行不會迷失方向。 (3)造船技術:已能制造多桅快速帆船,裝載量大、吃水深,易操作,適于遠洋航行。 (4)地理知識:當時歐洲普遍流行地圓學說;繪圖技術提高。 (5)軍事裝備:海船上安裝了火炮,軍事威力大大增強,使探險家信心倍增。 幻燈片——多桅帆船、地圓說圖示,幫助學生理解
4、其他因素 (1)14、15世紀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思潮是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反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zhàn)并征服自然,大膽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歐洲才出現了一批向茫茫大海挑戰(zhàn)的探險者。 (2)宗教因素:傳播天主教。 (3)西班牙、葡萄牙統(tǒng)治者的支持。 歐洲各國中,西班牙、葡萄牙最先踏上了開辟新航路的征程。那么為什么是西班牙、葡萄牙最初開辟新航路呢?首先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原因。 學生:略 分析:從地理位置看,兩國都處于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且兩國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蘭的海上商路上,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都較發(fā)達,還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也因為兩國在地中海的西岸邊緣地帶,要購買東方商品就要付給中間商很高的價格,因此兩國特別關心尋找新航路,以便直接與東方貿易。 從宗教因素看,兩國都熱衷于傳播天主教,以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 從社會因素看,市民和商人不滿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期望新航路開辟帶來新的財源。 從思想層面看,受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影響,軍事貴族和騎士視海洋冒險為一種新的職業(yè),渴望以此獲得豐富的戰(zhàn)利品。 (二)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下表。
動態(tài)演示,增強學生空間感知。
角色互動:介紹2009年10月19日索馬里海盜第3次劫持中國商船的相關新聞。請學生以航海家的身份講述在航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領悟和學習航海家們不畏艱險、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 向學生展示一組亞洲、非洲、美洲商品的圖片,然后啟發(fā)學生: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歐洲,同時歐洲的商品也運往世界各地,這帶來了貿易上的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經濟方面:A引起商業(yè)革命。 ①新航路開辟后,各地相互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地區(qū)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貿易數量和貿易品種也急劇增加。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分析:解釋世界市場的概念,指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廣義上指世界范圍內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狹義上指國際商品交易的場所或領域。 ②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區(qū)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貿易的中心由東方轉移到西方(歐洲)。 分析:新航路開辟后,大西洋沿岸處在新航路的起點也是終點,促進了大西洋沿岸商業(yè)的繁榮,而地中海地區(qū)貿易則漸漸衰落下去。歐洲人控制了新航路,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③商業(yè)的性質和經營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分析:由于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經常因為各地政治、氣候、交通燈因素的影響發(fā)生供貨量的變化,引起價格的暴漲暴跌,于是正常的貿易經營經常變成商人們的投機活動。 B引起價格革命。 分析:新航路開辟后,西歐獲得了殖民地金銀的新來源,大量低價的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引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價上漲了3倍左右,法國、英國和德意志地區(qū)的物價上漲了1-2倍,上漲的幅度前所未有,被稱為“價格革命”。在價格革命中受到沖擊的是雇傭工人、貧苦農民和以傳統(tǒng)方式收取固定貨幣地租的封建貴族地主,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C走上殖民擴張道路,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分析:西歐國家控制了新航路,也就控制了東方貿易。通過控制貿易和殖民掠奪使財富源源不斷流向歐洲,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解釋資本原始積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把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使之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起點。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通過販賣黑奴、掠奪殖民地金銀,使大量財富源源不斷流入歐洲,轉化為資本,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殖民掠奪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材料一:“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葉,西方殖民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非洲虜走大批黑人,非洲喪失勞動力達1億以上。英國成為了當時殖民諸國中最大的‘人類血肉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隸是英國販運去的。” 材料二:“美洲金銀產地的發(fā)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與掠奪,非洲變成商業(yè)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政治方面:①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建立,最終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確立。 ②殖民擴張給亞非拉丁美洲地區(qū)帶來了長期災難,造成它們的貧困落后,最終使東方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從屬于西方。 利用圖片和數字說明殖民主義的罪惡。兩幅圖片均為西班牙的殖民活動,第一幅是南美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礦山中勞動;第二幅是印第安人被殖民者處死。以墨西哥為例,新航路開辟后,僅一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印第安人就減少了90%。 科技方面:“地理大發(fā)現”,證實了地圓學說。 分析: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fā)現了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開辟了歐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這個過程被稱為“地理大發(fā)現”;環(huán)球航行的實現明確證實了地圓的理念。 七、課堂練習 學習新航路的開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開辟了多條航線,并且在中國與東非之間建立起經常的海上交通。鄭和是最早的洲際航海家,他開創(chuàng)了橫渡印度洋的洲際航海歷史,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開辟新航路和鄭和下西洋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但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課前同學們已經搜集資料對哥倫布遠航美洲和鄭和下西洋進行了比較,下面就請同學們說一說比較的結果和感想。 學生:略 學生回答完畢后,展示制作的表格,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
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學生:略 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興起,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中國封建制度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 八、課堂小結 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打破了各國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關于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問題我們將在本單元第2課進一步學習。 九、課后作業(yè) 通過搜索資料結合史實,對哥倫布航行美洲進行評價。 提示:提醒學生注意歷史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開辟新航路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扮演航海家角色,感知歷史,從而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比較中西航海史上的壯舉,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正確認識本民族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人文精神;感受和學習探險家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體會開辟新航路的歷史進步性,以及該過程與結果的非正義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影響 難點: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三、教學思路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歷史:東方的誘惑(即原因和條件),新航路的開辟(即經過),走向匯合的世界(即影響)。其中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影響是重點,經過比較簡單,學生可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動態(tài)航程地圖,給學生以直觀印象,按時間順序打出四次航海的人物、時間、路線,并指出其航行方向。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再現歷史情境,在課前找四位同學搜集資料,分別描述四次航海的經歷;影響方面主要通過閱讀課本和補充材料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教師加以指導并進行總結。 三部分內容講授完畢,可設計一個探究問題,對鄭和下西洋和開辟新航路進行比較并作出評價。教師可制作表格輔助學生理解,從廣度、深度上進行挖掘,開拓學生思維,加深對新航路開辟原因和影響的認識,同時有利于實現歷史的人文主義教育功能。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幻燈片——15、16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現代世界地圖比較 學生:15世紀時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與現代世界地圖有很大差別,而16世紀時看起來已經非常接近了。 師:從地圖上可以看出,15世紀時歐洲人只認識到歐洲、亞洲、非洲一些地方,對整個世界認識還十分模糊。但是到16世紀,同學們會發(fā)現,歐洲人的世界觀已經與當代世界觀非常接近,轉變的關鍵事件是什么? 學生:新航路開辟 師:下面就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來了解新航路開辟的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新課講授】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么是“新航路”?關鍵在于“新”字,顧名思義,這種說法是相對于舊航路而言。由于歐洲人對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商品特別喜愛,因此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這幅地圖《14世紀前后歐亞之間的商路》。
學生:略 分析:從圖上看,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大致有三條,陸路一條,中國商品由中國和阿拉伯商人從陸上絲綢之路經中亞沿里海、黑海到小亞細亞,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歐洲;其余兩條海陸并用,一條由海上絲綢之路到波斯灣,通過阿拉伯商人經兩河流域、敘利亞轉運到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西歐;另一條由海上絲綢之路抵達紅海,再穿越蘇伊士地峽前往埃及的亞歷山大入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西歐。傳統(tǒng)航路都要經過地中海東岸,再轉運歐洲。新航路則不經過地中海,而是繞過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通往東方。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新航路。 既然有傳統(tǒng)商路,西歐各國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為什么還要開辟新航路?又具備了什么條件? (一) 1、根本原因: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貨幣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志,貨幣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 請同學們看《西歐商人清點錢幣圖》,注意觀察圖中主人公在干什么?女主人手中拿著書,但她的目光卻看向哪里?這反映了十五世紀歐洲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何在? 學生:圖中男主人公在清點錢幣,女主人公雖然手中握書,但她卻目光專注地盯著桌上的一枚枚錢幣。我認為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金錢的強烈渴望。 分析:15世紀以后,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自然經濟日趨解體,作為普遍交換和支付手段的貨幣,不僅取代土地日益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志。因此社會各階層人士無不醉心于搜尋黃金和財富。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需要黃金來擴充資本,社會上層需要增加收入,以購買更多的奢侈品。貨幣和黃金的需求量急增,但西歐貴金屬產量本來就不高,而與東方貿易中出現的巨額逆差又使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西歐市場貨幣的普遍短缺。這就導致了歐洲人尋金的渴望。而自《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流傳以來,歐洲人一直把東方,包括中國看成是遍地黃金的“人間天堂”,因此到東方尋金成為探索通往東方新航路的主要動力。
由此可知,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歐洲人對黃金的貪婪追求,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掠奪財富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要求。 2、直接原因:東西方商路受阻 長期以來,許多東方商品如絲綢、茶葉和香料等在西歐市場都很暢銷,是上流社會的生活必須品。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歐洲社會更加強烈需求擴大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渴望前往東方獲得商品和黃金,中世紀原有的商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其要求了,何況15世紀原有商道還出現了問題。十五世紀中葉后,奧斯曼帝國勢力強大,占領地中海東部廣大地區(qū),控制了東西方通商要道,傳統(tǒng)的東西方貿易雖然沒有完全中斷,但土耳其人的橫征暴斂和長期戰(zhàn)爭使正常的商業(yè)秩序遭到破壞,商旅裹足不前。從此東方運到歐洲的商品數量急劇減少,價格卻迅猛上漲,歐洲上流社會不惜高價采購,導致貿易嚴重入超,貴金屬大量外流,財政不堪負擔。于是各國紛紛采取行動,希望開辟繞過地中海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因此東西方商路受阻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 3、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情境設問:假如你要組織一次遠洋航行,都需要些什么條件? 學生:略 (1)物質條件:大規(guī)模船隊、物資和資金。 (2)航海技術:普遍安裝了中國人發(fā)明的羅盤針,確保在大海航行不會迷失方向。 (3)造船技術:已能制造多桅快速帆船,裝載量大、吃水深,易操作,適于遠洋航行。 (4)地理知識:當時歐洲普遍流行地圓學說;繪圖技術提高。 (5)軍事裝備:海船上安裝了火炮,軍事威力大大增強,使探險家信心倍增。 幻燈片——多桅帆船、地圓說圖示,幫助學生理解
4、其他因素 (1)14、15世紀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思潮是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反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zhàn)并征服自然,大膽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歐洲才出現了一批向茫茫大海挑戰(zhàn)的探險者。 (2)宗教因素:傳播天主教。 (3)西班牙、葡萄牙統(tǒng)治者的支持。 歐洲各國中,西班牙、葡萄牙最先踏上了開辟新航路的征程。那么為什么是西班牙、葡萄牙最初開辟新航路呢?首先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原因。 學生:略 分析:從地理位置看,兩國都處于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且兩國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蘭的海上商路上,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都較發(fā)達,還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也因為兩國在地中海的西岸邊緣地帶,要購買東方商品就要付給中間商很高的價格,因此兩國特別關心尋找新航路,以便直接與東方貿易。 從宗教因素看,兩國都熱衷于傳播天主教,以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 從社會因素看,市民和商人不滿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期望新航路開辟帶來新的財源。 從思想層面看,受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影響,軍事貴族和騎士視海洋冒險為一種新的職業(yè),渴望以此獲得豐富的戰(zhàn)利品。 (二)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下表。
動態(tài)演示,增強學生空間感知。
角色互動:介紹2009年10月19日索馬里海盜第3次劫持中國商船的相關新聞。請學生以航海家的身份講述在航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領悟和學習航海家們不畏艱險、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 向學生展示一組亞洲、非洲、美洲商品的圖片,然后啟發(fā)學生: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歐洲,同時歐洲的商品也運往世界各地,這帶來了貿易上的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經濟方面:A引起商業(yè)革命。 ①新航路開辟后,各地相互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地區(qū)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貿易數量和貿易品種也急劇增加。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分析:解釋世界市場的概念,指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廣義上指世界范圍內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狹義上指國際商品交易的場所或領域。 ②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區(qū)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貿易的中心由東方轉移到西方(歐洲)。 分析:新航路開辟后,大西洋沿岸處在新航路的起點也是終點,促進了大西洋沿岸商業(yè)的繁榮,而地中海地區(qū)貿易則漸漸衰落下去。歐洲人控制了新航路,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③商業(yè)的性質和經營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分析:由于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經常因為各地政治、氣候、交通燈因素的影響發(fā)生供貨量的變化,引起價格的暴漲暴跌,于是正常的貿易經營經常變成商人們的投機活動。 B引起價格革命。 分析:新航路開辟后,西歐獲得了殖民地金銀的新來源,大量低價的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引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價上漲了3倍左右,法國、英國和德意志地區(qū)的物價上漲了1-2倍,上漲的幅度前所未有,被稱為“價格革命”。在價格革命中受到沖擊的是雇傭工人、貧苦農民和以傳統(tǒng)方式收取固定貨幣地租的封建貴族地主,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C走上殖民擴張道路,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分析:西歐國家控制了新航路,也就控制了東方貿易。通過控制貿易和殖民掠奪使財富源源不斷流向歐洲,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解釋資本原始積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把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使之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起點。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通過販賣黑奴、掠奪殖民地金銀,使大量財富源源不斷流入歐洲,轉化為資本,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殖民掠奪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材料一:“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葉,西方殖民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非洲虜走大批黑人,非洲喪失勞動力達1億以上。英國成為了當時殖民諸國中最大的‘人類血肉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隸是英國販運去的?!?/P> 材料二:“美洲金銀產地的發(fā)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與掠奪,非洲變成商業(yè)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nbsp; 政治方面:①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建立,最終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確立。 ②殖民擴張給亞非拉丁美洲地區(qū)帶來了長期災難,造成它們的貧困落后,最終使東方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從屬于西方。 利用圖片和數字說明殖民主義的罪惡。兩幅圖片均為西班牙的殖民活動,第一幅是南美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礦山中勞動;第二幅是印第安人被殖民者處死。以墨西哥為例,新航路開辟后,僅一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印第安人就減少了90%。 科技方面:“地理大發(fā)現”,證實了地圓學說。 分析: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fā)現了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開辟了歐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這個過程被稱為“地理大發(fā)現”;環(huán)球航行的實現明確證實了地圓的理念。 七、課堂練習 學習新航路的開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開辟了多條航線,并且在中國與東非之間建立起經常的海上交通。鄭和是最早的洲際航海家,他開創(chuàng)了橫渡印度洋的洲際航海歷史,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開辟新航路和鄭和下西洋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但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課前同學們已經搜集資料對哥倫布遠航美洲和鄭和下西洋進行了比較,下面就請同學們說一說比較的結果和感想。 學生:略 學生回答完畢后,展示制作的表格,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
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學生:略 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興起,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中國封建制度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 八、課堂小結 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打破了各國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關于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問題我們將在本單元第2課進一步學習。 九、課后作業(yè) 通過搜索資料結合史實,對哥倫布航行美洲進行評價。 提示:提醒學生注意歷史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開辟新航路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扮演航海家角色,感知歷史,從而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比較中西航海史上的壯舉,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正確認識本民族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人文精神;感受和學習探險家們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體會開辟新航路的歷史進步性,以及該過程與結果的非正義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影響 難點: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三、教學思路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歷史:東方的誘惑(即原因和條件),新航路的開辟(即經過),走向匯合的世界(即影響)。其中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和影響是重點,經過比較簡單,學生可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動態(tài)航程地圖,給學生以直觀印象,按時間順序打出四次航海的人物、時間、路線,并指出其航行方向。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再現歷史情境,在課前找四位同學搜集資料,分別描述四次航海的經歷;影響方面主要通過閱讀課本和補充材料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教師加以指導并進行總結。 三部分內容講授完畢,可設計一個探究問題,對鄭和下西洋和開辟新航路進行比較并作出評價。教師可制作表格輔助學生理解,從廣度、深度上進行挖掘,開拓學生思維,加深對新航路開辟原因和影響的認識,同時有利于實現歷史的人文主義教育功能。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幻燈片——15、16世紀繪制的世界地圖、現代世界地圖比較 學生:15世紀時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與現代世界地圖有很大差別,而16世紀時看起來已經非常接近了。 師:從地圖上可以看出,15世紀時歐洲人只認識到歐洲、亞洲、非洲一些地方,對整個世界認識還十分模糊。但是到16世紀,同學們會發(fā)現,歐洲人的世界觀已經與當代世界觀非常接近,轉變的關鍵事件是什么? 學生:新航路開辟 師:下面就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來了解新航路開辟的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新課講授】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么是“新航路”?關鍵在于“新”字,顧名思義,這種說法是相對于舊航路而言。由于歐洲人對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商品特別喜愛,因此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這幅地圖《14世紀前后歐亞之間的商路》。
學生:略 分析:從圖上看,傳統(tǒng)的東西方商路大致有三條,陸路一條,中國商品由中國和阿拉伯商人從陸上絲綢之路經中亞沿里海、黑海到小亞細亞,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歐洲;其余兩條海陸并用,一條由海上絲綢之路到波斯灣,通過阿拉伯商人經兩河流域、敘利亞轉運到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西歐;另一條由海上絲綢之路抵達紅海,再穿越蘇伊士地峽前往埃及的亞歷山大入地中海,再由意大利商人轉運到西歐。傳統(tǒng)航路都要經過地中海東岸,再轉運歐洲。新航路則不經過地中海,而是繞過非洲南端或是直接向西航行通往東方。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新航路。 既然有傳統(tǒng)商路,西歐各國在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為什么還要開辟新航路?又具備了什么條件? (一) 1、根本原因: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貨幣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志,貨幣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 請同學們看《西歐商人清點錢幣圖》,注意觀察圖中主人公在干什么?女主人手中拿著書,但她的目光卻看向哪里?這反映了十五世紀歐洲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的根源何在? 學生:圖中男主人公在清點錢幣,女主人公雖然手中握書,但她卻目光專注地盯著桌上的一枚枚錢幣。我認為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金錢的強烈渴望。 分析:15世紀以后,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導致自然經濟日趨解體,作為普遍交換和支付手段的貨幣,不僅取代土地日益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為衡量社會地位和權力的重要標志。因此社會各階層人士無不醉心于搜尋黃金和財富。商人和新興資產階級需要黃金來擴充資本,社會上層需要增加收入,以購買更多的奢侈品。貨幣和黃金的需求量急增,但西歐貴金屬產量本來就不高,而與東方貿易中出現的巨額逆差又使白銀大量外流,加劇了西歐市場貨幣的普遍短缺。這就導致了歐洲人尋金的渴望。而自《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流傳以來,歐洲人一直把東方,包括中國看成是遍地黃金的“人間天堂”,因此到東方尋金成為探索通往東方新航路的主要動力。
由此可知,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歐洲人對黃金的貪婪追求,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掠奪財富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要求。 2、直接原因:東西方商路受阻 長期以來,許多東方商品如絲綢、茶葉和香料等在西歐市場都很暢銷,是上流社會的生活必須品。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歐洲社會更加強烈需求擴大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渴望前往東方獲得商品和黃金,中世紀原有的商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其要求了,何況15世紀原有商道還出現了問題。十五世紀中葉后,奧斯曼帝國勢力強大,占領地中海東部廣大地區(qū),控制了東西方通商要道,傳統(tǒng)的東西方貿易雖然沒有完全中斷,但土耳其人的橫征暴斂和長期戰(zhàn)爭使正常的商業(yè)秩序遭到破壞,商旅裹足不前。從此東方運到歐洲的商品數量急劇減少,價格卻迅猛上漲,歐洲上流社會不惜高價采購,導致貿易嚴重入超,貴金屬大量外流,財政不堪負擔。于是各國紛紛采取行動,希望開辟繞過地中海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因此東西方商路受阻成為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 3、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情境設問:假如你要組織一次遠洋航行,都需要些什么條件? 學生:略 (1)物質條件:大規(guī)模船隊、物資和資金。 (2)航海技術:普遍安裝了中國人發(fā)明的羅盤針,確保在大海航行不會迷失方向。 (3)造船技術:已能制造多桅快速帆船,裝載量大、吃水深,易操作,適于遠洋航行。 (4)地理知識:當時歐洲普遍流行地圓學說;繪圖技術提高。 (5)軍事裝備:海船上安裝了火炮,軍事威力大大增強,使探險家信心倍增。 幻燈片——多桅帆船、地圓說圖示,幫助學生理解
4、其他因素 (1)14、15世紀歐洲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思潮是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反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鼓勵人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進取去挑戰(zhàn)并征服自然,大膽追求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歐洲才出現了一批向茫茫大海挑戰(zhàn)的探險者。 (2)宗教因素:傳播天主教。 (3)西班牙、葡萄牙統(tǒng)治者的支持。 歐洲各國中,西班牙、葡萄牙最先踏上了開辟新航路的征程。那么為什么是西班牙、葡萄牙最初開辟新航路呢?首先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原因。 學生:略 分析:從地理位置看,兩國都處于大西洋沿岸,便于進行海上探險;且兩國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蘭的海上商路上,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都較發(fā)達,還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也因為兩國在地中海的西岸邊緣地帶,要購買東方商品就要付給中間商很高的價格,因此兩國特別關心尋找新航路,以便直接與東方貿易。 從宗教因素看,兩國都熱衷于傳播天主教,以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 從社會因素看,市民和商人不滿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期望新航路開辟帶來新的財源。 從思想層面看,受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影響,軍事貴族和騎士視海洋冒險為一種新的職業(yè),渴望以此獲得豐富的戰(zhàn)利品。 (二)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下表。
動態(tài)演示,增強學生空間感知。
角色互動:介紹2009年10月19日索馬里海盜第3次劫持中國商船的相關新聞。請學生以航海家的身份講述在航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領悟和學習航海家們不畏艱險、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三) 向學生展示一組亞洲、非洲、美洲商品的圖片,然后啟發(fā)學生: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歐洲,同時歐洲的商品也運往世界各地,這帶來了貿易上的什么變化?引導學生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經濟方面:A引起商業(yè)革命。 ①新航路開辟后,各地相互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地區(qū)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貿易數量和貿易品種也急劇增加。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分析:解釋世界市場的概念,指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對外貿易聯系起來的各國市場的總和。廣義上指世界范圍內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狹義上指國際商品交易的場所或領域。 ②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區(qū)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貿易的中心由東方轉移到西方(歐洲)。 分析:新航路開辟后,大西洋沿岸處在新航路的起點也是終點,促進了大西洋沿岸商業(yè)的繁榮,而地中海地區(qū)貿易則漸漸衰落下去。歐洲人控制了新航路,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③商業(yè)的性質和經營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分析:由于商品來自世界各地,經常因為各地政治、氣候、交通燈因素的影響發(fā)生供貨量的變化,引起價格的暴漲暴跌,于是正常的貿易經營經常變成商人們的投機活動。 B引起價格革命。 分析:新航路開辟后,西歐獲得了殖民地金銀的新來源,大量低價的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引起貨幣貶值,物價飛漲。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價上漲了3倍左右,法國、英國和德意志地區(qū)的物價上漲了1-2倍,上漲的幅度前所未有,被稱為“價格革命”。在價格革命中受到沖擊的是雇傭工人、貧苦農民和以傳統(tǒng)方式收取固定貨幣地租的封建貴族地主,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C走上殖民擴張道路,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分析:西歐國家控制了新航路,也就控制了東方貿易。通過控制貿易和殖民掠奪使財富源源不斷流向歐洲,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解釋資本原始積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把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使之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起點。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通過販賣黑奴、掠奪殖民地金銀,使大量財富源源不斷流入歐洲,轉化為資本,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殖民掠奪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 材料一:“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葉,西方殖民國家為了向美洲殖民地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從非洲虜走大批黑人,非洲喪失勞動力達1億以上。英國成為了當時殖民諸國中最大的‘人類血肉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隸是英國販運去的。” 材料二:“美洲金銀產地的發(fā)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與掠奪,非洲變成商業(yè)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nbsp; 政治方面:①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階級關系建立,最終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確立。 ②殖民擴張給亞非拉丁美洲地區(qū)帶來了長期災難,造成它們的貧困落后,最終使東方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從屬于西方。 利用圖片和數字說明殖民主義的罪惡。兩幅圖片均為西班牙的殖民活動,第一幅是南美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礦山中勞動;第二幅是印第安人被殖民者處死。以墨西哥為例,新航路開辟后,僅一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印第安人就減少了90%。 科技方面:“地理大發(fā)現”,證實了地圓學說。 分析: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fā)現了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開辟了歐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這個過程被稱為“地理大發(fā)現”;環(huán)球航行的實現明確證實了地圓的理念。 七、課堂練習 學習新航路的開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開辟了多條航線,并且在中國與東非之間建立起經常的海上交通。鄭和是最早的洲際航海家,他開創(chuàng)了橫渡印度洋的洲際航海歷史,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先驅。開辟新航路和鄭和下西洋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但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課前同學們已經搜集資料對哥倫布遠航美洲和鄭和下西洋進行了比較,下面就請同學們說一說比較的結果和感想。 學生:略 學生回答完畢后,展示制作的表格,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
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學生:略 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正在興起,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中國封建制度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 八、課堂小結 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打破了各國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并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后。關于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問題我們將在本單元第2課進一步學習。 九、課后作業(yè) 通過搜索資料結合史實,對哥倫布航行美洲進行評價。 提示:提醒學生注意歷史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