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讀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勛先生的《孤獨六講》,該書由蔣先生關(guān)于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的六次講座集合而成,全書對于孤獨的各個層次、各種形式進行了深刻的探討。讀后頗受啟發(fā),記于此,與大家分享。 從小開始,我們的意識里孤獨的意義基本就與寂寞沒有區(qū)別,而在這本書里蔣先生把孤獨放到美學層面上,對孤獨做了更多、更豐富的探討,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品質(zhì)、一種精神。 情欲孤獨是當你擁抱另一個身體時所體會的自己身體的獨立、感情的獨立。人活著不應為別人已建立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所左右的,自己應當活出自己的生命樣態(tài)來。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又如何?只要我覺得我活著比你們更有意義就好! 語言孤獨是當你聽取別人聲音后能夠發(fā)出具有自己見解的語言。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一個快餐般的社會,信息太多,很多看過就好;要表達得太多,說話也不需要思想支撐了。我總納悶那些所謂的會議、那些所謂的領(lǐng)導,總是講著相同的話,此時的話還是一種語言嗎,或者說更接近于一種唇與舌的運動? 革命孤獨是當革命者邁向革命之路后那種蒼涼感。這里探討了一個很有趣的命題,我們總覺得那些失敗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孤獨,才具有真正的人格魅力,比如項羽、比如秋瑾……而當革命者走向成功后,他們便不那么可愛了,在政治的博弈中,他們的光亮漸漸暗淡了。 暴力孤獨是人類潛意識里對暴力的狂熱。其實,我們說犯罪分子是對社會實施暴力,那么我們的司法機關(guān)又何嘗不是,他們不是也是狂熱地追求著把犯罪分子放到國家機器的暴力之中嗎?或許這個例子不太恰當,那么當一些國家擁有原子彈后就不允許其他國家擁有原子彈是不是暴力呢? 思維孤獨是人應該有自己得出的結(jié)論的邏輯、思路。書中談到我們的儒家文化往往是只有結(jié)論,而沒有推導過程的,我們需要的只是照做而已,至于為什么圣人已經(jīng)幫我們解決了,不需要我們考慮。我反思自己有時候也會聽到權(quán)威的意見便不假思索同意了,當做自己文章的論據(jù),其實沒有推論而直接相信是相當危險的。 倫理孤獨是對所有孤獨的一個再探討。我們每個人活在一個倫理體系里,我們不敢懷疑這個體系給予我們的信念、道德。遠古時候,皇族內(nèi)婚是一種倫理,因為這樣可以保持血統(tǒng)的純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我們不能接受近親結(jié)婚,因為這樣會影響下一代健康。其實,倫理也隨時而變,倫與亂倫這些概念都是變化的。那么作為個體對于現(xiàn)實倫理的質(zhì)疑挑戰(zhàn)也變成最大的孤獨了。 人需要交際、需要朋友,但這并不意味著人不需要孤獨,唯有孤獨我們可以找到自我,唯有孤獨我們可以實現(xiàn)價值。讀了蔣勛先生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人該在自己心靈留些許空間獨自享受的,不要把整個靈魂都給了社會、給了別人。 蔣先生說:“讓自己有一段時間走路,不要坐車子趕捷運,下點雨也無妨,這時候就是孤獨了?!?/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