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痰瘀論治久病咳喘 劉簽興 李曉潔 河北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比艨傉摽戎∫颍湓卸阂皇亲酝舛胝?,二是由內而生者。然不論其因為何,治療咳喘,一般從氣分考慮者為多,以順氣消痰為常法,但久病咳喘者,此法卻常失其效,究其原因為何?筆者以為久病咳喘者,除有外風觸動內飲之因,還有痰瘀互結。故辨治久病咳喘者,實應從痰瘀入手,搗其窠巢,方收其功。 對于痰瘀同病,早在《內經》就有“四烏賊骨一蘆茹丸”一方,以烏賊骨化痰軟堅,茜草活血通瘀,可謂痰瘀同治的源矢。《金匱要略》指出“血不利則為水”,及朱丹溪時則指出“痰夾瘀血,遂成窠巢”。而延及后世,唐容川在論“血證內傷肺脹之法”之時則進一步指出“丹溪云,此證多系痰夾瘀血,……用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姜汁治之。丹溪論此,詢中病情,蓋失血之家所以有痰,皆血分之火,所結而成。然使無瘀血,則痰氣有消溶之地?!碧迫荽ㄓ凶约邯毜降囊娊?,他在《血證論》說:“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睆埦霸酪舱f:“痰指人之津液,無非水谷所化,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水。”此中之論,均為痰瘀同病及其治療起到了列旗樹幟的作用。 痰瘀同病是以津血同源為其生理基礎的,《靈樞·邪客》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苯蜓瑸樗染⑺?,生理上可相互轉化,病理上也可相互影響。具體而言,由痰致瘀,多為痰阻經絡,血脈不暢,通行不利則為痰,或由痰滯氣機,血行不暢而瘀;而瘀也可致痰,一為瘀阻血脈,“脈道不通”,三焦不得輸布,津液凝聚而為痰,一為瘀血久停,阻遏津液“入心化赤”,聚而成痰濁,從而導致痰瘀同病。綜上所述,痰瘀雖不同屬于一物,但二者同出一源,相互影響,常同病共存,故而在臨床上,痰瘀共治,往往較單治一方,收功迅捷。 在久病咳喘患者當中,除有外風觸動內飲之因,還有痰瘀互結之情。外邪襲于肺絡,肺失宣肅,氣機不暢,引動內飲,轉觸窠巢之痰瘀,勢必咳喘不得息。久咳久喘者,肺部多有痰瘀為患,若僅從氣分論治,則難達佳效,故應以治痰為先,治痰則可以使痰瘀分消,輔以活血則可以使氣血循歸常道。所以在理氣祛痰方中加入活血和血之品,??商岣忒熜АA硗?,在痰阻肺絡的情況下,單用行氣祛痰之品,則勢單力孤,若佐以活血藥,則血活氣運,再配以宣肺之品,則氣血暢行,肺氣宣達,咳喘安存? 對于久病咳喘的治療,《金匱要略》在“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原則下列苓桂術甘湯、小青龍湯等,其用藥如苓桂、桂夏等亦是痰瘀同治的體現(xiàn)。后世諸多醫(yī)家則又確立許多名方,如紫芝丸、清氣化痰丸、滾痰丸等。筆者以為治療久病咳喘,當首推《備急千金要方》中的“蘇子降氣湯”,是方皆知為治療上實下虛之喘咳證首選,然鮮有知其為痰瘀同病咳喘之要方。當歸配蘇子,是蘇子降氣湯之主要配伍。當歸活血和血,蘇子降氣消痰,二者配伍,一走血,一走氣,氣血雙調,降氣化痰以行血暢氣道,行血氣以助化痰涎,對于咳喘日久、痰瘀蘊肺者,頗多效驗。 典型病例:李某,女,43歲,農民。初診2013年1月20日。自訴每年秋冬發(fā)病已近十年,痰涎壅盛,咳喘短氣,深夜時偶感胸悶即一陣嗆咳,偶腰酸,寐差多夢,飲食乏味,月經尚屬正常,二便可,時今秋發(fā)病至今已近3月。診其舌邊瘀點伴齒痕,舌苔水滑,脈象弦滑。 處方:蘇子15克,當歸12克,半夏10克,前胡10克,厚樸12克,瓜蔞15克,生龍牡各20克(先煎),赤芍10克,焦神曲10克,懷牛膝12克,炙甘草6克。七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月28日,咳嗽大減,他癥亦不顯,囑依初診方再進七劑,鞏固療效。 三診:2月7號,諸癥皆平,囑其常服補中益氣丸和金匱腎氣丸以調理鞏固。 按:患者辨證為久病痰瘀咳嗽,時日既久,但尚無他癥叢生,所以采用蘇子降氣湯原方加減化裁,因有寐差多夢,故加生龍牡以滋陰潛陽,另外張錫純曾盛贊生龍牡為“化痰神品”,在此處也可加強化窠巢之痰之功;舌邊瘀點,辨為瘀血,加赤芍以活血化瘀,配合當歸更有養(yǎng)血益肺之效;焦神曲在此健脾,取培土生金之意;懷牛膝意在填精益腎,納氣歸元。因病程較久,容易反復,故應注意病情好轉后的調理,予補中益氣丸和金匱腎氣丸,安奠先后二天,改善體質。 |
|
|
來自: 杏林脈香 > 《中醫(yī)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