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癥病人的心理應對 謝文緯 北京普祥中醫(yī)腫瘤醫(yī)院 當病人確診為癌后 在得知病人確診為癌后,是先瞞住病人?還是立即告訴本人?筆者傾向于前者,尤其對于性格懦弱、膽子較小的病人。在臨床上,筆者對有些病人是一瞞到底的,甚至當病人的癌癥治好了,仍然不知病情。但筆者并不主張對所有的病人都一瞞到底,因為如果一直瞞下去,有的病人會不配合治療。此時,可略微透漏一些病情,只是要打些折扣,例如將胃癌說成是胃潰瘍,惡性腫瘤說成是良性腫瘤,晚期癌癥說成是早期癌癥,這樣逐步把病情告訴患者,使病人在心理上接受實情有個過程。當然同時要配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例如要向病人反復講解“癌癥不等于死亡”,例舉一些成功的案例,使病人對治療有信心,對生存抱有希望,病人也就會配合治療。 然而也有些病人是自己獨自來就診的,或雖有家人陪伴,因為冷不卒防被病人知道了病情。這時筆者們只能面對現(xiàn)實。作為醫(yī)生,應當體諒病人所受到的精神沖擊。無論多么堅強的人,哪怕患者本人是醫(yī)生,對癌癥的診斷都不會無動于衷,而悲觀、心重的人會出現(xiàn)嚴重的精神沮喪。遇到這種情況,開始先不勸阻,讓病人盡情發(fā)泄心中的悲痛。因為病人傾訴,愿意把積壓心頭的負性情感宣泄出來,有利于后續(xù)的心理治療。當病人哭聲漸停,情緒稍穩(wěn),再對病人進行面對面的心理疏導,告訴他們隨著工業(yè)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癌癥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癌癥已不是罕見的疑難病,而已是常見的慢性病,并向他們介紹筆者的無毒抗癌治療,即中藥+食療+熱療+免疫治療+拔毒+氣功+心理治療。這種治療不會給病人帶來傷害,生活質量不受影響,即使腫瘤不能完全消掉,也能長期帶瘤生存。筆者抗癌的理念是:癌癥是一種慢性病,所以要與癌“磨”,不要與癌“搏”。 當然癌癥病人中也有心理素質好,能夠坦然面對者,這些病人即使患晚期癌癥,心理治療都會獲得顯著效果。筆者常常會向他們講述名人抗癌成功的例子,鼓勵他們一面服中藥與癌“磨”,接受無毒無傷害的抗癌治療,一面量力而行地做自己最愿意最喜歡做的事情,將注意力從癌帶來的恐懼和痛苦中轉移開來。 客觀面對 改變觀念 癌癥是不長眼睛的,它可以發(fā)生在任何人種、性別、年齡的人身上,無論地域、貧富、階層,筆者的病人便是各式各樣的。對于事業(yè)成功、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病人,他們還常常戀著自己的事業(yè)或產(chǎn)業(yè),以為金錢可以換取生命,以為花錢越多治療的效果越好,孰不知癌癥的治療結果常常不是這樣的。面對這類病人,筆者常常勸導他們要盡快從工作的一線退下來,至少要從一線退到二線。同時與他們一起討論和研究病情,制定最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案。 當然筆者的病人中也不乏貧困者,他們最擔心的是經(jīng)濟負擔,有很多人選擇放棄治療。對于這類病人,筆者一方面會向他們解釋雖然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癌癥的費用是高昂的,但如果采用無毒的自然抗癌法費用會大大降低,比如食療、氣功、中藥和拔毒。筆者在開中藥方時,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盡量開相對經(jīng)濟的中藥。當然這樣的自然療法也是有最低成本的,病人還是應該盡其所能與癌進行持之以恒的抗衡。由于不采用西醫(yī)的打擊療法,自然療法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向病人指明這一點,會給病人帶來生存的希望,看到絕處有可能逢生,這常常是病人的精神支柱,是他們戰(zhàn)勝疾病的巨大精神力量。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guī)律,既然癌癥找上門來了,就要客觀面對。人一旦患了癌癥,應先想一想自己多年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與生癌有沒有關系,比如抽煙、喝酒,喜食熏烤、油膩、紅肉等垃圾食品,作息顛倒無規(guī)律,脾氣急躁或抑郁,喜歡與人“較真”,生活上過于追求“完美”等等。那么首先將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進行一個徹底的改變,忌煙忌酒,以素食為主,作息盡量安排得規(guī)律有序,心態(tài)則要盡量調節(jié)得平和些、超脫些,或許“與世無爭”應該成為當前生活的“座右銘”。 癌癥在當今多數(shù)人眼中看來依然是絕癥,但它畢竟是一種慢性病,與某些致死的急性疾病如心臟猝死、腦卒中相比,往往有時間和治療的空間,從這一點來說,他們又是幸運的。要引導患者明白,死并不會馬上到來,還有治療的機會?,F(xiàn)在最迫切的就是希望找到一種不會給身體帶來痛苦而又有效的治療,以便能享受這最后的生命時間,甚至能得到更多的生存空間。 尋找快樂 心想事成 癌癥不等于死亡,但癌癥畢竟是兇險、可致死的疾病,特別是當接受了現(xiàn)代醫(yī)學昂貴的手術、放療、化療和高營養(yǎng)治療后,依然要面對失敗,面對“人財兩空”的結局,無論對本人還是家屬來說,在心理上所承受的打擊和折磨都是極其巨大的。所以面對可怕的癌癥,面對這樣痛苦的治療,曾有四成癌癥患者有過自殺的念頭,并且有些人付諸實施。 對這些患者,應引導他們暫且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不要與上比,也不要橫向比,而是要與下比。在字典上,快樂的定義是“覺得滿足與幸?!?。人的需求一旦獲得滿足,就會產(chǎn)生快樂的感覺。當患者一旦把自己放在了社會的最低處,就很容易接受“知足者常樂”的人生哲理。醫(yī)生、護士、家人正是要設法幫助病人獲得這樣的快樂。樂觀可幫助癌癥病人戰(zhàn)勝頑疾、恢復健康,它雖然不是萬靈藥,但首先是可以保護患者不受抑郁的侵擾,使病人保持一個愉悅的精神狀態(tài),這會提升病人的免疫能力,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中更多的T淋巴細胞和NK細胞參與人體抗擊癌細胞的包圍中。 當一個人身患絕癥的時候,當一個人事業(yè)失敗成為落魄者的時候,當一個人生活處于最低谷的時候,筆者愿意向大家介紹朗達·拜恩的生活哲理。這位1952年出生的澳大利亞電影制片人和作家,被人熟知是因為她所寫的《秘密》一書,這本書在美國銷售超800萬本,全球銷量超1500萬本,是至今最暢銷的心靈勵志書。書中,朗達·拜恩發(fā)現(xiàn)“心想事成”不只是一句祝福的話。而對于癌癥病人來說,朗達·拜恩的發(fā)現(xiàn)或許正是幫助他們戰(zhàn)勝絕癥、恢復健康的福音。 思維具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筆者將朗達·拜恩的研究結果引入到癌癥病人的心理治療中,簡單說,就是要給癌癥病人帶來好信息,讓他們心中反復默念:“自己的癌癥一定能治愈!”同時,把自己的情緒調節(jié)到快樂和喜悅的狀態(tài),如果處在氣功狀態(tài)更好。因為無論在做靜功還是做動功時,都可能激發(fā)人體的下意識,甚至啟迪蘊藏無限能量的潛意識,那么人體抗癌的自愈力就有可能被意想不到地大大激發(fā)出來。 |
|
|
來自: 杏林脈香 > 《中醫(yī)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