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網(GOZX.NET)我遇見過這樣一個孩子。他有一個對他來說特別“珍貴”的東西——一塊毛巾。這塊毛巾從他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陪伴他,至今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抱著毛巾入睡。如果出門旅行,他也一定會隨身帶著,否則晚上就會入睡困難。有一次,孩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擺脫這塊毛巾,在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下,偷偷將毛巾藏到了床底下。孩子找不到毛巾,反應特別大,向母親大發(fā)脾氣。最后母親實在沒辦法了,只能將毛巾拿了出來。
聽了這個孩子的故事,你是不是覺得特別奇怪?為什么這個孩子會如此重視這塊毛巾?其實,這種現(xiàn)象并不少見。你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也常常見到一些這樣的孩子,他們離不開養(yǎng)的小動物、毛絨玩具或是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這是為什么呢?
也許對旁人來說難以理解,但是對孩子而言,這些事物都有著特殊的情感意義。這個孩子是這樣形容那塊毛巾的:非常柔軟,手感特別舒服,感受到溫暖和貼身,就像被母親撫摸一樣。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其實是通過抱著毛巾來尋求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的缺乏和嬰兒早期時與母親情感聯(lián)結有關。孩子對母親都會有依戀,和母親的接近會使他有舒適感和愉悅感,當母親離開時,嬰兒往往會感到焦慮,然后通過對柔軟的物品的接觸來安慰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父母不能給與孩子足夠的、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合理的愛,孩子就體會不到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會自己尋找可以帶來安全感的事物,然后將對父母的依戀投注到這些事物上,就像父母在身邊一樣,以此緩解成長過程中的分離焦慮,從而獲得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我們一般將這些事物稱為過渡性客體。
在這里我們可以來簡單理解一下過渡性客體。過渡性客體是由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的,不是母親給予的,但甚至比母親重要。它是孩子無法切割的一部分。常見的用來代表“過渡性客體”的物品包括毯子、舊衣服、毛絨玩具或是不斷重復的動作等。這些事物即使不隨身攜帶,孩子也會因此感受到很大的安全感。因為孩子知道物品就在那里,它很穩(wěn)定,不會自己跑掉,但是父母就不一樣。父母有自己的事情,很多孩子回家后,父母也很少在家,這樣的不穩(wěn)定性會讓孩子對過渡性客體投入更多。
一些父母因為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常常會出現(xiàn)不經過孩子的同意就將孩子珍愛的玩具送給別人,或是因為物品的陳舊而隨意處置扔掉的現(xiàn)象,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焦慮不安,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所以,作為父母應該要理解孩子的情緒,不應該隨意剝奪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東西。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慢慢的放手。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不傷害孩子并且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首先,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應該正確認識,不需要額外的干涉,但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如果父母有某些方面的擔憂,如物品的衛(wèi)生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協(xié)商方法解決。其次,無論多忙,父母還是應該盡力多陪伴孩子。過渡性客體因為父母陪伴的缺失出現(xiàn),它們可能是暫時的,當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時,孩子就會漸漸放棄掉過渡性客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