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海軍
龜兔賽跑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兔子因為驕傲自滿和麻痹大意輸給了烏龜,讓人大跌眼鏡。
此后,只要一提及賽跑,兔子就成了驕傲自滿和麻痹大意的代名詞,每次都莫名其妙地落后。筆者看到后人狗尾續(xù)貂撰寫的《第二次龜兔賽跑》、《第三次龜兔賽跑》等,雖然中間的過程不同,但結(jié)果都一樣:兔子總是跑不過烏龜。
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既然兔子連烏龜都跑不過,又怎樣在自然界中存活下來呢?
近讀一則《牧羊人和狗》的寓言,發(fā)現(xiàn)兔子在賽跑的過程中其實并不是總是落后的——
一條獵狗將兔子趕出窩了,一直追趕它,追了很久仍未抓到。一個牧羊人見此情景停了下來,譏笑獵狗說:“你們兩個之間,小的反而跑得快多了?!?/span>
獵狗回答說:“你不知道我們倆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僅為一餐飯而跑,而它卻是為了性命而跑啊。”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力量是隨著對事情的重視程度高低而改變的。為了一頓飯,獵狗未必需要拼盡全力去奔跑;兔子要是跑慢了,一條小命就沒了,哪里還敢稍微慢一點點?動力不一樣,催生出了完全迥異的速度。
另一則《生命賽跑》的寓言,揭示出了更深的道理——
白天,兔子在前面跑,老虎在后面追。晚上,老虎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兔子就在前面的一棵大樹下休息。第二天天剛亮,老虎一開始跑,兔子在前面也馬上跑起來。
創(chuàng)造萬物的宙斯問兔子:“你為什么跑呢?”
兔子說:“我不跑就會被老虎吃掉!”
宙斯點點頭,又問老虎:“兔子怕被你吃掉而奔跑,而你奔跑又是為了什么呢?”
老虎說:“我不吃兔子就會餓死!”
這個寓言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描述得非常到位:如果你跑得不夠快,不是沒飯吃,就是被人吃掉。這種速度,實際上是“生死速度”。
兔子跟烏龜賽跑,那只是一場游戲,不涉及任何生存問題。即使輸了,也不過被人笑話一頓,過后,兔子該吃草還吃草,該玩耍還玩耍。下次比賽,由于仍然只是一場游戲,兔子仍然未必當(dāng)回事,仍然可能玩世不恭。結(jié)果仍然輸了,也不過是被人再笑話一次而已。但是,在與獵狗和老虎的賽跑中,由于涉及到生存問題,一個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命將不保,兔子絲毫不敢麻痹大意,惟一的辦法就是竭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危險區(qū)。
人同此理。在一個單位里混日子,如果最多不過是被人指點兩下,被領(lǐng)導(dǎo)批評兩句,卻不會涉及核心利益,永遠都不會被解雇,這人可能就會永遠混下去。反之,混日子的人面對的,如果不是簡單的批評和指點,而是“沒飯吃”或者“被吃掉”,那這人面對危機的時候,可能也能跑出生死速度來。
“生死速度”,既給人工作上的警醒,又給人管理上的啟迪。 2009-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