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通治方消渴42方2 25、屬性:治消腎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澀數(shù)而瀝,如欲滲之狀。 菟絲子(酒浸,研焙) 山茱萸(去核,酒浸) 益智仁 當(dāng)歸(以上各半兩) 川楝子(去 浸,焙干) 巴 上為細(xì)末,用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棗湯或鹽湯送下。 26、屬性: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白茯苓(五兩) 菟絲子(酒浸三宿,蒸研細(xì)作餅,焙干,一十兩) 上為細(xì)末,用山藥末六兩,打糊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湯送下。 27、屬性:治消渴消中諸方,只止燥渴,殊不知足陽(yáng)明胃主血所生病,手陽(yáng)明大腸主方治口舌干,小便數(shù),舌上赤脈,生津液,除干燥,長(zhǎng)肌肉。 生地黃(酒浸) 黃柏(酒浸) 升麻(以上各二錢) 杏仁(去皮尖,炒,十二個(gè))防己(一錢半) 黃 柴胡(六分) 甘草( 上 咀,作二貼,每貼用水二盅,煎至七分,不拘時(shí)溫服。 28、屬性:治證同前。 黃連(一片,碾為末) 牛乳汁 上將汁熬膏,搓黃連末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湯下,日進(jìn)十服。 29、屬性:治證同前。 生地黃(碗大一握) 冬蜜(一碗) 人參(半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上先將地黃洗搗爛,以新水一大盞調(diào)開,同蜜煎至一半,次入?yún)④吣┌韬?,以瓷器密收,用匙挑服?/SPAN> 30、屬性:大治消渴,有此證者,每日須進(jìn)一二服。 滑石(六錢) 石膏(四錢) 知母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 澤瀉(以上各一錢半)甘草(一錢) 上 咀,分作二貼,每貼用水二盞,煎至一盞,食遠(yuǎn)溫服。 31、屬性:治消渴骨蒸。 宣黃連(去須) 上為細(xì)末,搗冬瓜自然汁和末成餅,陰干,再研為末,用冬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時(shí)用冬瓜煎湯送下,或大麥煎湯亦可。 32、屬性:治心虛蘊(yùn)熱,或因飲酒過多,發(fā)為消渴。 辰砂(一兩) 宣黃連(三兩) 生地黃(二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燈心棗湯送下。 33、屬性:治消渴,及治服丹石毒,致成此疾。 黃芩(春四兩,夏六兩,秋六兩,冬三兩) 黃連(春四兩,夏七兩,秋三兩,冬二兩) 大黃(春三兩,夏一兩,秋二兩,冬四兩) 屬性:治消渴,及治服丹石毒,致成此疾。 黃芩(春四兩,夏六兩,秋六兩,冬三兩) 黃連(春四兩,夏七兩,秋三兩,冬二兩) 大黃(春三兩,夏一兩,秋二兩,冬四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白湯送下,服一月愈。 34、屬性:治消渴強(qiáng)中。 黃連 粱米 栝蔞根 茯神(各四兩) 麥門冬(去心) 知母(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內(nèi)豬肚中,縫定,置甑中蒸極爛,取出藥,搗豬肚為膏丸。或再入蜜,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送下,米飲亦得。(1)一方加生地黃干葛。 (2)一方去知母粱米用小麥。 35、屬性:治熱中,消渴止燥,補(bǔ)精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jié)間熱,寧心強(qiáng)志,安神臟腑,進(jìn)飲食,免生瘡瘍。 大豬肚(一個(gè)) 黃連(三兩) 生姜(研) 蜜(各二兩) 上先將豬肚凈洗,控干,復(fù)以蔥椒醋面等同藥,以水酒入銀石器內(nèi)煮半日,漉出黃連,洗去蜜酒令盡,銼研為細(xì)末,再用水調(diào)為膏,入豬肚內(nèi),以絲縫定,仍入銀石器內(nèi)水煮爛,研如泥,搜和下項(xiàng)藥∶ 人參 五味子 山藥 杜仲(去皮,切,姜汁炒,去絲) 石斛 山茱萸(去核) 車前子 苓槐角子( 菟絲子(酒浸,蒸研,五兩) 黃 (四兩) 沉香(半兩) 麝香(一錢,別研入) 上為細(xì)末,用豬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則添熟蜜,搗數(shù)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下。 (1)一方有白術(shù)二兩,陽(yáng)起石一兩。 36、屬性:治心虛煩悶,或外傷暑熱,內(nèi)積愁煩,酣飲過多,以致煩渴,口干舌燥,引飲便或利或不利。 鐵胤粉(研) 牡蠣( ) 知母 玄參(以上各一兩一分) 苦參(一兩) 朱砂(二兩,別研) 黃連(一兩) 麥門冬(去心) 天花粉(各一兩) 金箔(二百片) 銀箔(二百片) 上為細(xì)末,爛蜜入生栝蔞根汁少許,丸如梧桐子大,以金銀箔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蔞根汁送下一服,次用麥門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炙爆酒色。 (1)一方有蘆薈二錢半,白扁豆二兩炒。 37、屬性:治渴通用。 消渴消中消腎病, 三焦五臟生虛熱; 惟有膀胱冷似冰, 意中飲水無休歇; 小便日夜不記行, 骨冷皮焦心肺裂; 本因飲酒炙爆多, 四肢肌膚轉(zhuǎn)枯竭; 莫交便利白如泔, 口苦咽干舌似血; 若如此狀病須危, 遇此神仙真妙訣。 天花粉 白茯苓(去皮) 牡蠣粉 知母 鐵胤粉 苦參 辰砂(以上各半兩) 白扁豆(二十片)無茯苓。 38、屬性:治消渴,飲水至石斗,病極者可服之,即愈。 天花粉 烏梅肉 枇杷葉 麥門冬 五味子 栝蔞實(shí) 人參 黃 干葛(以上各一 兩) 上為細(xì)末,水調(diào),隨意不時(shí)服之。 39、屬性:治三消渴病,或飲多利少,或不飲自利,肌膚瘦削,四肢怠墮,常服補(bǔ)三,消渴屬心,內(nèi)積煩愁,心火炎上,與暑熱或飲食相挺而動(dòng);消中屬脾,中者,有陰不勝陽(yáng)成熱中者,有狂陰興盛,不交精泄成強(qiáng)中者;消腎屬腎,腎衰,多服丹石,以致發(fā)動(dòng),唇干咽竭,精溢自泄,不飲而利,亦曰內(nèi)消,童根桑白皮(去粗皮,日干不焙)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白茯苓 干葛 山藥 桂心( 上銼碎,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shí)溫服。 40、屬性:治消渴。 人參 桔梗 天花粉 甘草(以上各一兩) 綿黃 (鹽湯浸,炙) 白芍藥(各二兩)白 上銼碎,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日進(jìn)四服,留滓合煎。 (1)一方有干葛木瓜烏梅。 41、屬性:治飲酒多,發(fā)積為酷熱熏蒸,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鑠,專嗜 鹿茸(一兩,酒炙) 菟絲子(酒浸) 山藥(各二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濃煎人參湯亦可。 (1)一方用面糊為丸,鹽酒鹽湯任下。一名龍肝鳳髓丸。 42、屬性:治消渴熱勝,心神煩亂,及飲水多,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大冬瓜(一枚) 黃連(去須,半斤) 上先搗黃連為末,將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去凈瓤子,內(nèi)黃連末于冬瓜中,卻取截下一砂蓋,搜白面孕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黃土硬泥裹一重,候微干,坐冬瓜在灰火中,四面蔟炭火,燒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土,并剝?nèi)ッ?,揭開冬瓜,里面有黃連汁,不限多少,濾過,每服一盞,渴即飲之立瘥。更作一服,冬瓜皮肉曬干,兼治骨蒸勞熱,及酒黃多年者,為末,每于食后溫水調(diào)下二錢,甚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