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從小到大總是被教育“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但是你環(huán)顧一下身邊,那些賺錢最多的人,真是干活最多的人嗎? 曉強解碼: 我們不難發(fā)現,那些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勤勞的人,往往都是最基層的人。而那些看起來沒干多少活的人,往往處于他們的上層,賺錢比他們多得多。 為什么“多勞”的人沒有“多得”?“NLP心理學”認為:行為本身不產生意義,只有把行為放在“時空角”里才會產生意義。也就是說,你“干了多少活”這個不值錢,值錢的是你在“什么時間、在哪里、為誰”干了這些活。 所以,整天埋頭加工零件的人拿不了多少錢,而告訴他們“什么時間加工什么”的人才賺錢。 但是,我們有很多老板沒弄明白這個事,還以為自己干的越多,企業(yè)越賺錢呢,于是每天披星戴月的,最后發(fā)現自己累夠嗆,企業(yè)反而做迷茫了。 因此,企業(yè)發(fā)展的好壞,不在于老板在企業(yè)里干了多少活,而在于老板能不能“放大框架”,找到企業(yè)定位的“時空角”,產品銷售的“時空角”,人才使用的“時空角”。如果這些方向性的東西做好了,老板可能每個月在公司三天就OK了。
|
|
|
來自: 成長圖書館史 > 《商界創(chuàng)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