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為山,男,漢族,1962年1月生,江蘇東臺人,具有國際影響的雕塑藝術家,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聯(lián)全委會委員,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副主任、藝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2012盧浮宮國際美術展金獎、英國皇家“攀格林獎”、首屆中華藝文獎、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獲得者。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韓國仁濟大學名譽哲學博士,英國皇家雕塑家協(xié)會成員,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曾任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終審評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人物經(jīng)歷
1987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并留校任教。
1990至1991年在北京大學研修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 。任南京師范大學雕塑教研室主任。
1996年為歐洲陶藝工作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同年應荷蘭政府之邀為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塑像。同年12月6日,荷蘭政府舉行隆重雕像交接儀式。次年,女王的首席代表、北布拉邦省省長胡本先生專程來中國拜訪吳為山,并將陳立于荷蘭布瑞達博物館的女王銅像的照片贈送于他。
1997年至1998年為美國華盛頓大學美術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1998年回國任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為宗教學、美術學兩個方向的碩士生導師。
1999年,荷蘭女王訪華,提出見見吳為山和他的雕塑。在“吳為山雕塑作品展”上,女王評價:“吳先生通過塑造兒童,發(fā)現(xiàn)并升華了童性,體現(xiàn)了人類對童年的一種真實情感。吳先生所塑的老人是從萬千年文化中走出來的?!蓖辏暇┎┪镌涸O立永久性“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這是國家級博物館首次建立一個當代藝術家的陳列館。
2000年任香港科技大學文化講座教授,獲得首位“包玉剛杰出藝術家”榮譽
2003年創(chuàng)建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同年作品《睡童》獲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xié)會“攀格林獎”,成為亞洲第一位英國肖像雕塑家協(xié)會(Member of British Society of Portrait Sculptors)和英國皇家雕塑家協(xié)會(Fellow of Royal British Society of Sculptors)成員,并在英國國家美術館成功講演了《中國文化背景下我的雕塑藝術》。
2006年被評為南京市十大文化名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等九家單位在中國美術館聯(lián)合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該展先后巡展于長春世界雕塑公園、江蘇省美術館。創(chuàng)作中國國家重大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項目(國家文化部項目)《聶耳》。
2007年3月任設計藝術學方向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市雕塑指導委員會委員。同年,韓國仁濟大學學位委員會宣布:“鑒于吳為山教授作為一位藝術家,通過藝術和哲學對推動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授予吳為山名譽哲學博士學位?!蓖?0月,吳為山應邀為菲律賓總統(tǒng)阿羅約塑像,阿羅約總統(tǒng)親自為銅像揭幕。
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并當選為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古代雕塑風格研究》和江蘇省政府重點科研項目《中國雕塑史》。作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獲中國城市雕塑大獎。擔任“全國首屆城市雕塑高層論壇暨全國城雕委新一屆藝委會全體委員大會”的學術主持。
2009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同年,韓國釜山建“吳為山雕塑公園”。園內(nèi)陳立了《老子》、《孔子》等幾十尊中韓文化名人雕像,使得中國傳統(tǒng)儒道思想與韓國民族文化精神通過雕塑藝術得以穿越時空的界限進行對話。這是韓國唯一一個為中國雕塑家專門設立的永久性雕塑公園。同年,英國菲茨威廉博物館收藏并陳列吳為山的《孔子》。主持策劃了“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新一屆藝委會第二次全委會”、“徐悲鴻獎· 2009宜興中國城市雕塑大賽”等活動。作品《天人合一——老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
2010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院士,并贊其“走在藝術發(fā)展的前沿,為雕塑開拓新視野,界定新意義”。迄今為止,吳為山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藝術家。為諾貝爾獎獲得者高錕和韓國前總理塑像,并當選為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委員會主任。作品《天人合一——老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參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同年赴美參加“中美文化高層論壇”,并在大會講演《我雕塑藝術中的文化觀》
2011年1月,所塑孔子像落成于國家博物館新館北廣場。主持策劃了“任重道遠·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藝術大展”。擔任“首屆南昌· 中國雕塑藝術節(jié)”、“第三屆全國城市雕塑高層論壇暨江西名人雕塑園開園”活動的學術主持。
2012年12月,獲“2012盧浮宮國際美術展”雕塑金獎。
主要作品
著作和畫冊
《視覺藝術心理》,作者:吳為山,26萬字專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雕琢者說》,作者:吳為山,20萬字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西漢木雕》,作者:吳為山,圖文畫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雕塑家之魂》,作者:吳為山,韓文版,韓國“書與世界”出版社出版,2007年
《The Poetry of Sculptu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 Singapore,2008
《雕塑的詩性》,作者:吳為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年
《雕塑時代——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暨提名獎獲獎作品集》,主編:吳為山,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中國佛教藝術》(共四輯),主編:吳為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
《中荷紅白蘭藝術》(荷蘭國家藝術基金會出版,1998年)
《吳為山雕塑》(大型畫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吳為山雕塑繪畫》(畫冊,香港王朝文化藝術出版公司,1999年)
《精神的速寫》(畫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浮雕集·獅嶺閱江》(畫冊,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吳為山雕塑繪畫》(畫冊,古吳軒出版社,2005年,獲中國2005年度最美的圖書獎)
《吳為山寫意雕塑》(大型畫冊,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獲2006年度中國最美的圖書獎)
《中國佛教藝術》,共五輯,吳為山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雕塑新銳》,吳為山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主要論文折疊
《我看中國雕塑的風格特質》,發(fā)表于《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文化交流需要大國思維》《人民日報》理論版,2010年3月8日;《新華文摘》2010第9期轉載。
《我塑饒公像》,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雕塑》,2010年第2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17期轉載;
《模糊與傳神——從人物精神的塑造談起》,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文藝研究》,2002年第2期
《悼東方智叟——悼季羨林老》,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新華文摘》,2010年第3期;
《魂兮歸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群雕》,《文藝研究》,2006年
《雕塑的詩性》,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民族藝術》,2001年第2期;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民族藝術》,2001年第1期
《書法五人談》,《中國書法》,2006年
《寫意雕塑論》,《美術研究》,2004年
《東西文化交匯中的寫意雕塑》,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造型藝術》,2004年
《論柬埔寨吳哥窟雕塑藝術及其宗教文化特征》,《文藝研究》,2009年
《論佛教理想化造型風》,《民族藝術》,2009年
《圖說中國雕塑風格的七大類型》,《民族藝術》,2005年
《雕塑與綜合》,《民族藝術》,2004年
《淺談程允賢雕塑藝術的特點及歷史價值》,《民族藝術》,2004年
《多樣文化下的中國城雕》,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法文化高層論壇”,2008年
《中韓繪畫比較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二十一世紀亞洲文化發(fā)展展望”文化藝術高層學術論壇,2008年
《傅雷對中國美術的貢獻》,南京大學主辦“傅雷誕辰100周年研討會,2008年
《中國造型精神與現(xiàn)代設計》,《國際設計與城市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理工學院,2005年
《為時代造像》,《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王朝聞雕塑美學觀初探》,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民族藝術》,2009年第1期
《弘一法師塑》,《中國佛教藝術》,2008年
《圓融之妙造——拜觀毗盧寺明代佛前童子像》,《中國佛教藝術》,2008年
《我與圓霖法師的交往》,《中國佛教藝術》,2008年
《再論寫意雕塑》,《中國美術文集》,中國美協(xié)編,2005年
《中國文化的孺子牛》《對人性和智慧的懷念》,文匯出版社,2005年
《中國人文精神與城市雕塑》,《中國當代雕塑》,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對美術院?;A教學說幾句》,《雕塑》,(第二屆國家期刊),2004年
《關于藝術教學》,《雕塑》,(第二屆國家期刊),2004增刊
《雕塑與中國人文精神》,《雕塑》,(第二屆國家期刊),2004年
《雕塑只為雕塑》,《雕塑》,(第二屆國家期刊),2005年
《西漢魂——木雕中的想象》,《雕塑》,(第二屆國家期刊),2008年
《塑痕心聲》,《雕塑》,(第二屆國家期刊)2008年
《我看中國雕塑藝術的風格特征——兼談中國雕塑之價值評價體系》,《雕塑》,(第二屆國家期刊)2005年
《漫說雕塑之一——驚人的相似》,作者:吳為山,《雕塑》,2007年第5期
《漫說雕塑之二——比較中的思考》,作者:吳為山,《雕塑》,2007年第6期
《漫說雕塑之三——模糊中的傳神》,作者:吳為山,《雕塑》,2008年第2期
《人性的力量——由〈愛因斯坦像〉引發(fā)的思考》,作者:吳為山,《雕塑》,2008年第3期
《英雄交響重奏——觀布德爾的系列貝多芬雕像》,作者:吳為山,《雕塑》,2009年1期
《我看王朝聞先生雕塑美學觀——讀<雕塑雕塑>雜感上》,作者:吳為山,《雕塑》,2009年2期
《我看王朝聞先生雕塑美學觀——讀<雕塑雕塑>雜感下》,作者:吳為山,《雕塑》,2009年3期
《黃河鐵牛的價值》,作者:吳為山,《雕塑》,2009年4期
《雕塑時代——新中國城市雕塑回顧與展望》,作者:吳為山,《文藝研究》,2010年第6期
《關于加強全國城市雕塑建設科學管理刻不容緩的提案》,作者:吳為山,《雕塑》雜志2010年第3
期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紀念熊秉明先生》,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雕塑》,2008年第5期;
《塑以載道——曇曜塑像記》,作者:吳為山,《雕塑》雜志,2010年第5期
《中國畫的圍墻終會打破》,作者:吳為山,《新華日報》,2010年8月19日
《古法塑孔子》,作者:吳為山,《中國文化報》理論版,2010年12月3日
《魯迅與美術》,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文藝報》理論版,2010年12月6日;
《追憶蘇天賜先生》,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畫界》,2011年3月第2期;
《主旋律: 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中的普世價值》,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中國美術館》雜志,2011年第1期,
《春風化雨話形神——懷念費孝通先生》,作者:吳為山,發(fā)表于《中國文化報》,2011年3月1日。
參展作品折疊
荷蘭·歐洲陶藝中心舉辦《吳為山肖像雕塑觀摩展》,1996年
美國舊金山舉辦《吳為山雕塑展》,1998年
荷蘭愛因侯溫美術館舉辦《吳為山作品展》1998年
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吳為山雕塑·繪畫展》1998年
聯(lián)合國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辦《吳為山雕塑·繪畫展》1998年
臺灣中央大學舉辦《吳為山繪畫展》,2000年
韓國漢城“國際和平美術作品大展”,2001年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吳為山雕塑·繪畫展》,2002年
韓國國際美術2002年年度展(韓國國家美術館),2002年
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xié)會50周年年展,2003年
首屆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序列展,2003年
上海國際雕塑藝術展,2003年
加拿大第七屆國際藝術展,2003年
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xié)會年展,2004年
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2005年
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005年
中國百年雕塑展,2005年
中國美術文獻展,2005年
青島雕塑館舉辦《吳為山雕塑展》,2005年
日本東京酉福畫廊舉辦《吳為山雕塑展》,2005年
葡萄牙里斯本舉辦《吳為山雕塑展》,2005年
中國美術館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2006年
長春世界雕塑園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2006年
江蘇省美術館舉辦《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2006年
杭州藝博會展覽,杭州,2008年
《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中國美術館,2010年
歷史與藝術——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作品香港展,2010年
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2010年
中國美術館五十年捐贈作品大展,2011年
國際收藏作品折疊
《李四光》、《竺可楨》、《陶行知》、《吳有訓》、《茅以升》、《吳健雄》、《徐悲鴻》、《匡亞明》、《戴文賽》、《顧毓琇》、《楊振寧》、《郭影秋》等,南京大學
《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吶喊》、《勝利之墻》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老子》頭像,長春世界雕塑公園
《天人合——老子》,江蘇淮安缽池山
《孔子》 ,英國費茨威廉博物館
《孔子》,中國國家博物館
《孔子》,南京博物院
《孔子》,法國巴黎大學
《曇曜》,大同云岡石窟入口處
《費孝通》,中國社會科學院
《馮友蘭》,北京大學
《楊振寧》,清華大學
《李可染》,中國國家畫院
《荷蘭女王》,荷蘭國家博物館
《童》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
《女人體》 ,荷蘭王國北部拉邦省府
《女子頭像》, 歐洲陶藝中心
《大河——路》, 荷蘭國家藝術基金會本部
《女兒》,美國舊金山瑞曼畫廊
《行吟中的林散之》,美國亞洲博物館(舊金山)
《池田大作像》,香港創(chuàng)價學會
《山水》 ,聯(lián)合國澳門教科文中心
《睡童》,英國皇家雕塑學會
《錢穆》 、《高錕》、《楊振寧》、《饒宗頤》等,香港中文大學
《楊振寧》,南京博物院
《喬治·布什》,美國霍普金斯大學
《樸泰俊》,韓國浦項工科大學
《老子》、《孔子》、《魯迅》等,韓國仁濟大學
《阿羅約》,菲律賓總統(tǒng)府
獲得榮譽折疊
1995年榮獲徐悲鴻獎學金創(chuàng)作獎(徐悲鴻獎學金委員會)
2000年榮獲首位“包玉剛杰出藝術家”(香港科技大學)
2002年獲“龔雪因杰出學人”(香港中文大學)
2003年作品《睡童》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Pangolin Prize)
2004年獲徐悲鴻獎學金杰出校友獎(徐悲鴻獎學金委員會)
2004年作品《林散之》獲第三屆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優(yōu)秀獎。(中國城市雕塑最高獎)
2004年作品《行吟中的林散之》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獎
2004年吳為山雕塑作品獲長春市人民政府“政府獎”
2007年吳為山雕塑作品獲全國雕塑家“金手指”獎 ,被韓國仁濟大學授予名譽哲學博士
2008年作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獲中國城市雕塑大獎。
2010年作品《天人合一——老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參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院士。
人物評價折疊
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
吳為山既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從近兩個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的偉大革命中汲取靈感,幾乎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塑造中國文明精髓的艱巨任務。從老子的恢宏寧靜,到魯迅的沉郁峻切,吳為山一次又一次地從中國三千年漫長而復雜的歷史中探索著中國二字的真義。他的雕塑打造了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而這種平衡正是中國藝術的立足之本。我曾以三個字概括吳為山作品的特點:真、純、樸。他的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作品都洋溢著這些特點。
我相信吳為山注定將成為21世紀的偉大雕塑家之一。
荷蘭女王 貝婭特麗克絲
吳先生通過塑造兒童,發(fā)現(xiàn)并升華了童性,體現(xiàn)了人類對童年的真實情感。他的作品與意大利雕塑家瑪格里特有著精神上的相通,在表現(xiàn)手法上善于直接用手來塑造對象,十分真切??吹贸?,吳先生所塑的老人是從萬千年文化中走出來的。
季羨林(東方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古代雕塑造像胥為仙佛造型,出自想象,面目必多雷同。即以全國南北之五百羅漢而論,造像者非不欲塑造不同面型,然而,脫離實際人物,想象究亦有限,其捉襟見肘之窘態(tài)在在可見。此等塑像雖不乏渾樸肅穆之氣,恐尚不能稱為真正藝術也。近代以來人物雕塑崛起,中國雕塑藝術遂進入一新境界矣。吳為山教授英年歧嶷,獨辟蹊徑,為時代塑像,為文化塑像,又為文化人系列造像。將文化精神溶入歷史發(fā)展生生不息之長河中,揚中華之文化,開塑像之新天。
熊秉明(法籍華裔哲學家、藝術家)
藝術家往往創(chuàng)作能敏捷揮就者,難能刻畫深入,能苦心經(jīng)營者,少一氣呵成之妙。為山作品神速痛快又能供人長期反復玩味,其用思靈活多變出人意表。
袁運甫(清華大學教授 美術家)
吳為山樹立了中國雕塑藝術的另外一個大的體系,進一步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而且他能夠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很好地結合起來,變成吳為山先生他所倡導的這種大寫意的風格,他的文化理念非常明確,作品形神兼?zhèn)?、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精神。另外從教育來講,我們過去整個的美術教育,應當說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俄羅斯和蘇聯(lián)系統(tǒng)的發(fā)展,吳為山樹立了另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以中國本土文化為主體的,同時也結合了每個人自己不同的藝術追求,我覺得這是異軍突起,他的藝術成就,令人震驚。我衷心祝賀他的成功。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美術理論家)
“吳為山現(xiàn)象”中的核心內(nèi)容是他的雕塑創(chuàng)作。他的雕塑作品不僅有剛柔相濟的鮮明個性,有含蓄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國文論中分析文藝之美有陽剛和陰柔之分,陽剛之美是一種壯美,他雄渾剛勁;陰柔之美則是一種幽美,他溫婉柔和。兩種風格的美均發(fā)自“天地精英”。藝術家得其一者,即有特點,而能兼有二者,則為大家風范。吳為山的雕塑藝術能達到這種境界,是很值得贊賞的。形神兼?zhèn)涫撬非蟮哪繕?,但他不是拘謹?shù)膶憣嵵髁x者。他的作品與其說是以形寫神,不如說是“以神寫形”更為恰當。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 美術評論家)
吳為山的雕塑就是思、理、情、藝四個方面相通相生的藝術結晶。吳為山的重要性在于,他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取向上的清醒者,而且是一個花大力氣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實踐者。因具有文化自覺意識而發(fā)現(xiàn)了傳統(tǒng)雕塑的源頭活水,又因不斷地發(fā)現(xiàn)而步步前行,進入傳統(tǒng)雕塑世界的靈山道海,既體察到傳統(tǒng)雕塑體系性價值,更直接用其中最為突出的“寫意”精神。雕塑這種與人類的精神發(fā)展史密切相關的藝術形式需要不斷變化與創(chuàng)新,吳為山在“人的主題”與“寫意雕塑”這兩種雕塑交匯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果,無疑為中國當代雕塑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貴的啟示。
饒宗頤(著名文化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謝為山兄塑像杜詩第一首韻》:為我塑幽姿,妙手臻靈境;獅山兀相對,池月印微影。胸寬象緯近,心同壺冰冷;留影對但丁,前事堪重省。
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xié)會主席 安東尼·司頓斯
在中國,吳為山無疑是他同輩雕塑家中的佼佼者。他對儒家學說的深邃反思和他為孔子創(chuàng)作的半身胸像構成了南京博物院吳為山歷史文化名人雕塑館的核心。吳為山對傳統(tǒng)充滿了敬重之情,并有相當好的收藏,包括從前的一些字畫和雕塑作品。他最早從事的雕塑項目是上個世紀那些偉大的書法家、畫家和科學家的塑像。其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是出自他對已故的偉大畫家齊白石的研究。
小杉三朗(日本干漆雕刻家、畢加索美術館(法國)名譽會員)
吳為山是一位能夠肩負今后現(xiàn)代雕刻藝術發(fā)展的雕刻家。就像曾經(jīng)從浮世繪中發(fā)現(xiàn)近代元素的梵高那樣,我認為,吳為山是一位能夠找到今后藝術之真諦的人,是可以囑托藝術之將來的人。
作品欣賞折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