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景藩 ⊙ 編輯/王超 ⊙ 校對/任馮春、黨衛(wèi)閣、霜石 導讀:這篇文章太好了,講的中藥的比較應(yīng)用,全是心得,在小編心中分量很重。在緬懷大師的今天跟大家分享,更有不同的意義。古人所謂“立言”,想必就是這個意思吧。 胃病用藥體會 治療胃病與其他病證一樣,必須在辨證的基礎(chǔ)上選用方藥。但在具體藥物的選擇與運用時,應(yīng)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以下簡要介紹個人一些用藥經(jīng)驗和體會。 (一)黨參、太子參 黨參甘平,為補脾益胃的常用藥。太子參微甘,補脾益胃之力弱,但清而不滋,頗有健胃養(yǎng)胃作用。 1.對胃病脾胃氣虛患者,一般常用黨參。但如其虛不甚,其痛隱隱,初次診治,未知其效應(yīng),不妨先用太子參,如無不合,再投黨參。 2.有些胃陰不足證,兼有氣虛,舌紅口干,胃痛喜按,可在滋養(yǎng)胃陰方藥中配加太子參。 : 3.婦女脾胃氣虛,常兼明顯氣滯證,用太子參較宜。 4.夏季胃病發(fā)作,食思不振,脈濡神怠,午后低熱,證屬脾胃氣虛者,可用太子參。 (二)黃芪、懷山藥 二藥同具補益脾胃之功。黃芪甘溫升陽,山藥甘多溫少,兼能滋養(yǎng)脾胃之陰。 1.胃病脾胃氣虛而內(nèi)寒甚者,宜用黃芪。胃陰不足而兼氣虛者,宜用山藥。 2.證屬脾胃氣虛,得食脘痛見緩,但食欲欠振,飲食不多,稍多則脹者,多用山藥,少用黃芪。 3.中虛兼濕,藥宜健脾燥濕,如方中用蒼術(shù)、厚樸、草豆蔻(或草果仁)等,為防燥性過度,配入山藥,有健脾之效,無過燥之弊。 4.用桂枝或肉桂以溫胃陽,若已往曾有出血史,或口干欲飲水,可佐以山藥、白芍,潤燥相當而具有健中之功。 (三)白術(shù)、蒼術(shù) 白術(shù)健脾化濕,蒼術(shù)燥濕運脾,用于胃病,蒼術(shù)宜炒,白術(shù)可生用或炒用。 1.脾胃氣虛而兼有濕濁者,二術(shù)同用。 2.脾胃氣虛證,脘腹痞脹較甚,雖舌上無白膩之苔,然口不欲飲,二術(shù)亦可同用,蒼術(shù)用量小于白術(shù),約為2:3~1:2。 3.有的胃陰不足證患者,兼有脾虛生濕,舌紅苔薄白、便溏,可配用白術(shù),不用蒼術(shù)。 (四)姜 姜有生姜、干姜、良姜、炮姜之別,同具溫中祛寒之性,對胃病用姜,有分有合。 1.胃寒用良姜或干姜,外寒用生姜,內(nèi)外俱寒,良姜或干姜與生姜同用。 2.胃中有飲,飲水而吐,宜用干姜。 3.生姜止吐,胃病常見嘔吐,生姜打自然汁滴入湯劑中,并可先滴于舌上,再服湯劑,或?qū)⑸衅澜習r服湯藥,以防藥液吐出。 4.脾胃氣虛,脘痛便溏,良姜可與炮姜同用。 5.脾胃氣虛,不能攝血,便血(遠血)色黑而溏,腹中鳴響,宜用炮姜或炮姜炭。 以上用姜的量,根據(jù)證候,參考病人平素飲食習慣,如喜吃辛辣者,用量適當加重。 (五)桂 桂辛甘而溫。桂枝通達表里,桂心溫里暖胃,官桂通陽化氣。胃病中虛易兼胃寒,氣候一冷,胃中尤寒,用桂使胃得溫而氣暢血行,內(nèi)寒自祛,腐熟水谷之功能得復。 1.脾胃氣虛兼寒者,黃芪配入桂枝,為黃芪建中湯主藥之二,建其中氣,補脾溫胃,并使補虛建中之性行而不滯。 2.內(nèi)外俱寒桂枝配蘇梗、良姜,溫中祛寒而止痛尤良。 3.胃寒卒痛攣急不已,喜溫喜按,舌白脈細,肉桂甚有效,煎劑必須后下,研細粉吞服亦可,也可用肉桂粉與爛飯搗為丸吞服,作用更為持久。 4.胃寒痛引臍腹,或及于少腹,欲轉(zhuǎn)矢氣,可用官桂。 (六)廣木香、青木香 廣木香辛苦而溫,擅于行氣消脹止痛,青木香(馬兜鈴根)辛苦而寒,亦能行氣治胃痛。 1.脾胃氣虛,胃寒,用廣木香。胃陰不足,陰虛胃熱或肝郁化火之胃痛,用青木香。寒熱兼雜者,二藥同用。 2.胃脘灼痛,兼咽干而痛,伴食物反流,宜青木香。 3.胃痛而兼頭暈脹弦,用青木香。辛辣食品所傷,用青木香。 (七)黃芩、蒲公英 二藥均屬清熱藥,胃病有熱者宜之,惟其苦寒之性,黃芩甚于蒲公英。 1.肝經(jīng)郁火,常用黃芩,胃陰虛而有熱,常用蒲公英,肝胃俱熱,二味同用。 2.胃病兼肝膽濕熱,濕偏重者宜蒲公英,熱偏重者二藥合用,并配茵陳、山梔。 3.孕婦胃熱,黃芩較好,兼能安胎。 4.胃痛如用溫藥理氣,可配以蒲公英,制其辛燥。胃陰不足,配用蒲公英,可防其里熱滋生。 (八)白檀香、降香 二藥均辛溫。白檀香祛脾胃之寒,理氣溫中定痛,降香祛寒理氣,兼入血分。 1.胃中寒凝氣滯,胃脘冷痛,白檀香配良姜或桂心,其效尤增;證兼血瘀,便血遠血,可用降香。 2.胃陰不足證候,原則上不宜運用,但值冬天胃中兼有冷痛,參用白檀香以緩其痛,短時用藥,取效較良。 3.胃中氣滯,欲噯不遂,胸悶脘痞,或兼腹中鳴響,可用白檀香木質(zhì),水磨服或研細末吞服,消其氣滯。 4.胃病卒然吐血,胃熱傷絡(luò)者,降香配黃連黃芩;肝火犯胃者,降香配丹皮、山梔、黃芩。降香降氣止血,屬繆希雍“吐血三要法”〔注〕中“降氣”之品。 (九)柴胡、蘇梗 柴胡微寒,蘇梗微溫,同具疏肝理氣的功用,胃病常兼氣滯,尤以肝胃不和證常用二藥。 1.脘痛及脅(一側(cè)或二側(cè)),口苦,宜用柴胡,水炙或醋炒。脘痛及胸,胸悶脘痞,口不苦,宜用蘇梗。 2.胃痛因受寒而誘發(fā),宜用蘇梗,夏秋吃螃蟹誘發(fā),用蘇葉、蘇梗。 3.婦女懷孕期,胃脘脹痛,無陰虛郁熱之證,宜用蘇梗,理氣又兼安胎。 4.胃病低熱綿綿,少陽不和,宜用柴胡。 5.情懷抑郁,誘發(fā)胃病,柴胡配合歡花。婦女更年期,肝胃不和,氣滯水留,脘痞隱痛,兼有面肢微腫,柴胡(或蘇梗)配天仙藤、益母草。 (十)陳皮、香櫞、佛手 三藥均為理氣藥,胃痛且脹,多有氣滯,不論虛證實證,均常用以配治。 1.按其辛香氣味,三藥大致相似,惟其溫燥之性,陳皮偏重,香櫞次之,佛手又次之。 2.胃脘脹宜陳皮,痛宜香櫞,脹甚配佛手,痛甚配延胡等。 3.舌苔白膩宜陳皮。舌苔薄凈,舌質(zhì)微紅,胃陰不足,佛手仍可參用。 (十一)薤白、草豆蔻 二藥均為溫中行氣之品,薤白宣通胸陽,草豆蔻理脾燥濕。 1.薤白適用于胃寒且有停痰伏飲,脘痛且脹,胸膺痹阻,舌苔白或白膩,常配半夏,桂枝。 2.胃脘冷痛及于臍周,食欲不振,舌苔白膩,寒濕中阻,脾胃陽氣不運,宜用草豆蔻,常配干姜(或炮姜)、厚樸等。 3.自胸膺至臍部均悶脹不適而屬寒者,薤白與草豆蔻同用。 4.一般濕阻之證,用苦溫化濕(平胃散)或芳香化濕(藿香佩蘭),效不著時,均可加用草豆蔻。 5.胃病口中多涎,口粘而不欲飲,均可用草豆蔻。 6.薤白系野蒜,如平素不吃大蒜,惡聞蒜味者,勿用之。 (十二)丁香、柿蒂 丁香與柿蒂習用于胃寒呃逆,主要作用為和胃降逆。胃病患者,胃氣不和,常有氣逆,故可用之,丁香且有理氣定痛作用。 1.噯氣較多,食后噫氣而食物返流,味不酸者溢自食管下段,味酸者泛自胃中,只要沒有明顯的陰虛證,可用丁香、柿蒂配以赭石、半夏。 2.胃寒脘痛,伴呃逆噫噯,丁香、柿蒂配橘皮、白檀香,寒甚還可配肉桂。 3.胃脘嘈雜,欲進酸食,得醋可緩者,可用小量丁香,促進胃酸分泌功能。 4.胃鏡檢查,見有膽液返流至胃,胃液返流至食管,可在辨證基礎(chǔ)上加用丁香、柿蒂,有助于改善返流。 (十三)木蝴蝶、八月扎 二藥均為疏肝理氣之品,可用治胃病肝胃不和之證。木蝴蝶性平,色白體輕,兼能利咽開音。八月扎微寒,兼能除煩泄熱。 1.一般胃病肝胃不和證,二藥可作輔佐之品。兼有咽中不適,配用木蝴蝶,兼咽干者,加入麥冬,可作煎劑,亦可用木蝴蝶與麥冬作為代茶劑頻服,取效亦佳。 2.胃病心中煩熱,宜用八月扎。胃中郁熱,陰虛生熱,胃中失濡,灼痛隱隱,亦可用八月扎。 3.食入即吐,胃中有熱,如用大黃甘草湯,可酌配木蝴蝶、八月扎。幽門不完全梗阻,幽門水腫,嘔吐食不下,在辨證基礎(chǔ)上,可配加八月扎,通草。 (十四)烏賊骨、瓦楞子 烏賊骨微溫,瓦愣子性平,均有制酸作用,適用于胃痛泛酸嘈雜之癥。 1.烏賊骨制酸作用較強,且兼止血,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遠血)。應(yīng)研細末吞服。 2.瓦楞子制酸作用較遜,但兼能行瘀消癥,出血之后常多用之。 (十五)九香蟲、五靈脂 二藥均為行瘀定痛之品。九香蟲偏溫,其性走竄,兼能理氣;五靈脂性平,兼能通經(jīng)和絡(luò)。 1.胃病久痛,痛位固定,舌質(zhì)有紫色,二藥可單用或同用。 2.血瘀證兼陽虛者,宜九香蟲;兼陰虛者,宜五靈脂。 3.出血后胃脘痛仍作,宜五靈脂,不用九香蟲。 4.胃寒冷痛兼瘀,九香蟲配肉桂。肝胃不和氣痛,用疏肝理氣藥物效果不著,可加入九香蟲或五靈脂,行血以助理氣。 5.婦女經(jīng)行不暢,月經(jīng)前后胃痛輒發(fā),可加五靈脂,胃痛而兼肢體痛,亦可加用五靈脂。 以上僅從藥物治療方面,加以討論。由于胃病的病因與生活起居、飲食、精神情緒密切相關(guān),故必須注意做到生活有規(guī)律,勞逸適度、飲食宜熱宜軟,細嚼慢咽,食量適宜,戒煙禁烈性酒,消除憂慮,避免情緒過分激動,以利治療。此外,及時進行有關(guān)的物理化學檢查,其重要性亦不必贅言。 【附注】 繆希雍《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宜降氣,不宜降火?!?/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