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字天士,號香巖,江蘇吳縣人,生于清康乾年間,祖父兩代俱從醫(yī)。葉天士為人虛心好學,只要聽說有誰于醫(yī)道有所擅長,就前往師事之,在10年內先后拜了17位師傅,畢生忙于業(yè)務,著作甚少,有《溫熱論治》傳世,是中醫(yī)臨床工作者的必讀之書。 據(jù)傳葉天士14歲時就為人切脈看病,他的處方用藥,總是打破常規(guī),獨具一格,20歲即譽滿江南,號稱“神醫(yī)”。他曾給到江南巡訪的乾隆皇帝號過脈診過病,乾隆親筆寫了“天下第一名醫(yī)”的匾額賜給他。 這天,診病的人特多,葉天士操勞了一天已有些倦意。傍晚他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后,伸了伸懶腰,打算輕松輕松,可又來了一個舉子模樣的人,自稱是紹興李甲。葉天士一見,不由大吃一驚,就是這個李甲,半年前上京應試時路過吳縣,因身患“消渴病”,特慕名前來求葉天士診治。“消渴病”實際上就是現(xiàn)在稱的“糖尿病”,一般很難治愈。葉天士在臨床中也治療過這種病人,可收效甚微。當時李甲已是面容憔悴,形銷骨立。葉天士見狀,只能好心地勸慰他不必忙于帶病上京赴考,最好的辦法是回家養(yǎng)病。同時準備料理后事。這事已過去了半年多,誰知李甲不但沒死,反而容光煥發(fā),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哪像患過消渴病的人呢?葉天士的心頭頓時涌上了一種歉意,他深感自己年輕,閱歷不足,錯給李甲下了結論,實在慚愧!他想。治好李甲消渴病的醫(yī)生,一定比自己技高一籌,何不向李甲詢問他治病的經(jīng)過。于是葉天士忙邀請李甲到中堂屋里坐。 李甲見中堂上高高地懸掛著乾隆皇帝御題欽賜的“天下第一名醫(yī)”匾額,不禁喝彩道:“萬歲爺寫的好字!”他又看了葉天士一眼,說道:“萬歲爺真用心良苦,這‘天下第一名醫(yī)’好激勵人呵!”弄得葉天士滿臉羞慚,忙說:“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李甲坐定,呷了口茶,講了自己絕路逢生的經(jīng)過。 原來李甲并未聽從葉天士的勸告。他想,說不定能在進京途中或者在京城遇到比葉天士醫(yī)技更高明的醫(yī)生,于是,他堅持赴京趕考。一日,李甲途宿鎮(zhèn)江金山寺。寺里的長老見李甲身體羸瘦,形銷骨立,又一瓢一瓢地喝水,仍不解渴,便知李甲患了嚴重的消渴病,長老勸李甲在寺里住下來,慢慢治病。李甲抱著一線求生的希望,就在寺里住了下來。長老派一小沙彌天天侍候他。小沙彌每天用一味草藥煎成濃汁,一日三次按時給李甲服用。一連服了半個月,李甲的病竟然痊愈。臨別時,長老特地拜托李甲路過吳縣時問候葉天士。 葉天士聽了李甲的一番敘述,倍感不安。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用黃綢緞搭在乾隆皇帝欽賜的匾額上,遮住了“天下第一名醫(yī)”幾個字,打發(fā)走了店里的兩個徒弟,辭別家人,喬裝打扮去了金山。 為了以病人身份面見長老,葉天士故意衣著單薄,在一個風大的地方躺下睡覺,不多一會兒就凍得鼻塞身重,噴嚏連連。金山寺長老見來了個病人,忙讓進殿堂,并詳細詢問姓名和病情。葉天士回答說:“在下名叫桂一,現(xiàn)覺鼻塞身重。頭暈眼脹,四肢疲軟……”長老給葉天士診脈后說:“施主無憂,乃偶感風寒而已,可在小寺暫住,服兩劑藥,當保無恙?!比~天士心里暗自高興,就在金山寺住了下來。 服一劑藥后葉天士便覺病已去其六七。他暗想:這長老果然身手不凡。遂決定拜長老為師。 第二天上午,葉天士就去方丈室拜會長老,長老一聽葉天士的蘇州口音,便問道:“聽施主是蘇州口音,可認識名醫(yī)葉天士?”葉天士點頭答道:“曾聞其名,但不識其面。小生應試落第,浪跡江湖,今后無意于功名,愿侍候左右。學點救民之術,以解救黎民疾苦,不知長老允否?”長老聽葉天士說是落第舉子,又見他能虛心求教,高興地說:“老僧醫(yī)術淺薄,難為人師,施主若不嫌山寺寂寞。那就住下吧!” 從此,葉天士住在寺里,一邊侍候長老,一邊從頭向長老學醫(yī)。每當病人來寺求醫(yī),葉天士就站在一旁,看長老怎樣問病、切脈、處方,琢磨長老處方中的奧秘:藥物升降浮沉,寒熱溫涼的搭配,藥物劑量的選擇……每逢難處,葉天士就虛心向長老請教。長老見葉天士勤奮好學,也十分高興地解疑。還把一些珍藏的孤本醫(yī)籍給葉天士閱讀。 轉眼間葉天士已來金山寺學習了半年。長老見葉天士進步很快,每次診病,都讓葉天士處方,長老再仔細地審閱所開的處方,有時發(fā)現(xiàn)葉天士所處的方與自己的思路不謀而合。就大加贊揚。 一天,長老把葉天士叫到跟前說:“桂一,你的根底不薄,依我看,已和蘇州的葉天士相差無幾,你可去自立門戶拯救黎民百姓的病苦了?!比~天士忙謙虛地回答:“弟子不敢,愿跟隨師父學習,精益求精。”長老聽后,說:“那也好,你比葉天士的醫(yī)德好得多,不過那葉天士也是有真才實學的,你今后若有機會也可常去找葉天士切磋醫(yī)術?!?/font> 葉天士見長老屢次提起葉天士,便問道:“師父,你也認識葉天士嗎?”長老嘆息道:“老僧無緣與他相見,但聽說當今皇上欽賜他‘天下第一名醫(yī)’匾額,還有人說那道法高超的張?zhí)鞄煵×艘舱埶床?。也有人說他是‘天醫(yī)星’下凡,不過他也有失誤的地方,他曾經(jīng)對一個消渴病患者說: ‘無藥可救’,囑回去料理后事,這豈不有負‘天下第一名醫(yī)’的名聲!” 葉天士聽后,深感慚愧,回答說:“弟子領教了,不過一般的醫(yī)書都稱‘消渴癥’乃絕癥,沒有好的方藥救治呀!不知師父有何妙方,是否可傳給弟子?” 長老說:“‘消渴癥’難治療不假,不過我這里有一祖師所傳的秘方可治療,半年前那個李甲也是住在這寺里服了半個月的藥而治愈的。我也想留世傳人,現(xiàn)在我就告訴你吧。這一秘方僅是一味秋梨而已,此梨可在山東王家營找到,只要‘消渴癥’一發(fā),就以梨煎湯代茶飲,連服半月,就能渴解病愈。你回蘇州后可將此秘方轉告葉天士,好讓他用這個秘方去治愈更多的‘消渴癥’病人?!?/font> 葉天士聽后,連忙叩頭拜謝,并說:“師父您放心,我一定遵命?!?/font> 又過了幾天,一個腹痛的病人被抬來寺里求醫(yī)。長老見病人面色萎黃,憔悴不堪,腹脹如箕,已知是蟲積腹痛,就叫葉天士復診并處方。葉天士切了脈,又捫診了病人的腹部,診斷為“蟲積腹痛”,就在處方上寫“砒霜三分”來殺蟲。長老看了處方說:“若要除根,砒霜宜加倍?!遍L老隨手提筆將“三分”改為“一錢”。葉天士見了疑惑不解,忙問長老:“砒霜乃劇毒之藥,現(xiàn)一錢,豈不喪命?”長老笑而答道:“為醫(yī)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F(xiàn)在你僅知道病人腹中有蟲,可并不知道蟲之多少,蟲之大小。如今病患日久,蟲也日益長大,三分砒霜,只能將蟲擊昏,不能擊死,待蟲蘇醒,其病反增,再投藥也無用,病人就只能坐以待斃,豈不罪過!只有用猛藥,將蟲擊斃,才能永絕后患?!比~天士聽后感嘆不已。 長老親自指導病人服藥,并囑其從人按住病人手腳,不讓隨意翻動。時至夜半,病人一陣腹痛,肚里咕嚕嚕地叫,隨之排出數(shù)十條又長又粗的蟲來,后又連排兩次。長老囑病人初喝稀粥,以調養(yǎng)脾胃。數(shù)日后病人痊愈而歸。 長老醫(yī)術之高明,用藥之有膽略,讓葉天士口服心服。他決定不再隱姓埋名,便將自己的身世一一告訴了長老,并請求長老正式收他為徒。這一下長老吃驚不小,忙說:“老僧醫(yī)術淺薄,哪堪為師!”但在葉天士一片誠心之下,長老只好答應。葉天士也就在寺里長住了下來,一面侍候長老,一面繼續(xù)向長老學醫(yī)。 后來,長老年邁圓寂歸天,葉天士協(xié)助金山寺廟里的和尚安葬了長老,才戀戀不舍地帶著長老贈給他的醫(yī)書、醫(yī)案等回吳縣,結束了他的第12次拜師學醫(yī)的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