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焦不固便膿血證: 原文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語譯:少陰病,出現(xiàn)下利便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提要:虛寒下利滑脫不禁、便膿血的證治。 分析:病性:虛寒。 病位:脾腎大腸。 癥狀:下利,便膿血(為下利滑脫,大便膿血)——脾腎陽衰,腎關(guān)不固,脾失統(tǒng)攝,大腸滑脫所致。 特征:病程較長,膿血雜下色暗淡不澤,里急后重不顯,腹痛綿綿,有時(shí)加重,喜溫喜按,口淡不渴。 腹痛——陽虛寒凝所致。 小便不利——下利津傷,化源不足所致。 辯證要點(diǎn):下利不止,便膿血,色赤暗,白多紅少,腹痛綿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弱。 病機(jī):脾腎陽虛,寒濕凝滯,滑脫不禁。 治法:溫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折現(xiàn)代用量:赤石脂80g(一半煎服,一半篩末),干姜5g,粳米20g。 水煎煮令米熟,去滓取汁,沖赤石脂末3g,日3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解:赤石脂——澀腸固脫 干姜———溫中散寒 粳米———補(bǔ)脾益胃。合用,溫中澀腸。 使用注意:1、下利見滑脫不禁者均可用此方,不一定必要便膿血; 2、本方煎服法是赤石脂一半煎服,取其溫澀之氣,調(diào)節(jié)整體; 一半篩末沖服,取其真接粘附腸中,加強(qiáng)收澀止瀉止血之效。 臨床體會(huì):本方對(duì)脾陽虛弱,大腸滑脫者,用之有效??芍翁摵撝脼a、久??;虛寒性吐血、便血;虛寒性婦女崩露、帶下、功能性子宮出血等證。 方證鑒別: 桃花湯—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脾腎虛寒,利久陰津耗竭,腎不固,脾不運(yùn)。 真武湯—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腎陽虛不能制水,水氣阻滯,腎不固,脾不運(yù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