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墓位于陶山之陽,高約3米,直徑約5米,坐北朝南,四面有矮墻和多株松柏相護(hù)。墓前立三塊石碑,中間是墓碑:陶朱公范蠡之墓;右為秦丞相李斯書篆文碑:“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孰可比倫?!?;左為肥城市范蠡研究會記事碑,記載了1997年肥城召開范蠡思想研究會事宜。另外,在臺階外兩側(cè),還立有日本青森大學(xué)院副院長、國際著名商業(yè)經(jīng)濟(jì)理論家酒井浦先生研究范蠡經(jīng)商思想成果碑各一塊。墓區(qū)占地約1000平方米,處在一塊平坦的高坡地帶,后三面有青山環(huán)繞,正面遠(yuǎn)望,大山作屏障,巍峨壯觀,學(xué)過易經(jīng)的人,都認(rèn)為范蠡為自己選了一塊風(fēng)水寶地。
1950年代初,墓前存有不少的古碑石刻,周圍有上百棵千年松柏,后來逐步被毀壞或做了別的用處。
清代乾隆年間,陶山前的澗北村出了一位進(jìn)士唐仲冕,曾官至陜西布政使。他一生喜歡古跡,在應(yīng)邀主持泰山書院期間,撰寫了一套反映泰山古跡的《岱覽》,全書32卷,清代著名史學(xué)家錢大昕對此書有過很高的評價。唐仲冕在《岱覽》最后一卷中,對位于泰山西麓陶山的文物古跡,作了描述和記錄。其中錄有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陶朱公墓攢碑》文,碑文中寫道:
“陶山之陽,幽棲之側(cè),一冢屹然,千秋獨立。傳為越臣,於焉遺跡,緬想當(dāng)年,為越良弼,敗於會稽,困于石室,雖在顛沛,臣節(jié)不失。知足忠完,脫君險厄,念載圖復(fù),寢不安席。終能沼吳,霸業(yè)顯赫,功成者退,日中則昃。長頸鳥喙,早焉心側(cè),扁舟五湖,飄然遐逝。鴟夷子皮,變名自匿,更號陶朱,致富敵國。忠以事主,智以自庇,千載而下,誰可輿匹。霸業(yè)雖朽,忠名不赦,墓比黃金,此土是惜。綱常既維,宇宙扶掖,乃至於今。滄桑畿易,秦篆既杳,漢贊誰識。頹然荊榛,一片孤石。蘚食文字,久莫可索。第見樵夫,牧豎躑躅。而嘆其側(cè)曰:此非越大夫之墓,何碑字之模糊?覺今非昔時。維乙未春日,熙熙招招,攜朋於茲,一適憑今吊古,晨游競夕,謁公之祠,尋公之跡,睹茲湮沒,心焉惻惻,千秋芳躅,可聽泯滅,興廢補(bǔ)弊,何昔千百。爰名匠石,創(chuàng)為再勒。非謂公之霸業(yè)於茲,蓋著庶赤松子三笑三點額,指??谡b之八言,不致於遂熄。肥城縣生員王撰文,監(jiān)生張嗣宗書丹。歲貢張岳齡重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歲次乙未四月?!?br/> 這是今天能見到的歷史上有關(guān)范蠡墓文字最多的一篇碑文。文中提到不少范蠡助越興邦,功成身退,經(jīng)商致富和墓葬的歷史,其中“秦篆漢贊”語,后邊還要介紹。
范蠡祠位于墓左前方200米處,此建筑保留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的原樣,后多次維修。1997年維修時,制作當(dāng)今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書“范蠡祠”匾懸于門上。在西墻嵌有光緒十三年(1887年)維修碑記。除提到維修經(jīng)過,還寫到重做范公匾掛于門上之事。東墻也有一塊古碑,“文革”中被人鏟掉,字跡不清。前廊兩根八棱石柱,正面刻寫“赤心報國興越時竭能潔己,立志誅殲滅吳后獨善知人?!睎|邊一根石柱較粗,背面殘留“靖康元年”(1126年)等五十多個刻字,這比光緒時期早了700多年;西邊石柱北面殘留“嘉靖十一年”(1532年)等30多個刻字,比光緒早了300多年。這說明重建祠時,用了宋、明遺留的古建筑的可用材料。經(jīng)過再加工,又立在這里。祠內(nèi),范蠡像兩旁的石柱上是史廷桂撰寫的“避君隱陶稱朱公流芳百世,聚財萬貫濟(jì)黎民功蓋千秋”楹聯(lián)。
在《岱覽》中,還錄有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肥城知縣史廷桂撰寫的《重建陶朱公幽棲祠詩碑》,其內(nèi)容有:
“憶西扁舟去,千年何所之,那知窮鄉(xiāng)里,長此臥鴟夷。問山陶是姓,訪洞名西施。桑棗屯湖水,纜船裝欲欹。神通僧夢幻,古佛嘯嚴(yán)碑。三笑歌存漢,赤松再子皮,禪岱途經(jīng)蹕,幽棲寺占祠。野棠寒食路,落日照蕪靡,古跡無人到,藤花走鹿麋,我來瞻拜起,似鼓立遲遲。樵牧先申禁,榱楹訪古跡,工鳩因俗豫,照儉剪云茨。十日成三舍,馨香卜盛粢。越人奠齊酒,對此長相思,緣夢稽山暗,公應(yīng)記舊時,功成不居霸,富以散而奇。金鑄空余香,寒嵐鎖獨知,胥江濤亦冷,湖舫月漣漪,為謝炎炎客,母來此祝尸。
范公自霸越后,扁舟至齊,且於陶號朱公,即今肥城之陶山也,山內(nèi)有纜船樁,山前有湖屯諸處,相傳為古背山而湖之故基。而山麓公墓在焉。舊有祠,創(chuàng)于秦,在公之舊居初,名陶公幽棲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孰可比倫?!箯纳戏馓┥竭€,聞蠡墓在此留題。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漢,於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為幽棲寺,即于寺內(nèi)立祠祀公。一日,有老人自稱赤松子,對墓三笑三點額,既而手指冢,口誦八言曰:'霸業(yè)朽,忠名在,此堆土,黃金塊,傳萬古,人人愛,綱常在,宇宙賴。’誦畢,化為香風(fēng)不見,遂刻其語為漢贊。隋時則移祠於冢右,以'秦碣漢贊’皆殘斷剝蝕,無復(fù)完好,至唐貞觀元年四月二十日,有好事者重刻于石,并攜鴟夷歌於額,立之冢上。……宋真宗封泰山,駐蹕肥之金牛山,返而過此,瞻吊公墓?!裆缴袄?,聞有修葺佛寺,而終無妥我神居者矣。余於順治己末。春來茲土,當(dāng)兵毀之余,古跡雖存,山寺垃圮,狐兔荊蓁,荒涼特甚,謁公墓而為之側(cè)。然延至戊戌山僧□性修理佛寺,募余首事,寺工既竣,漢額重新。余因得訪隋時遺址,構(gòu)祠三楹,溯叢秦額曰'陶朱幽棲祠’以祀公。寺與祠聯(lián)邑,檣廊舍兀立空山,且封墓而高大之,敢謂此千百年僅事,而樵夫牧豎則謂公越相,而余以越人,故私之抑知。余之所以感慕乎公者,自有在也,祀之。日賦右短章,并搜其逸事以付之石適邑。順治十六年九月中浣之吉。史廷桂書?!?br/> 以上史廷桂對墓、祠、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歷史沿革作了詳細(xì)的交待,“秦篆”言簡意賅,對范蠡人生高度概括,符合同是丞相的李斯身份。赤松子是漢初著名道士,張良晚年曾跟他學(xué)道,他的“漢贊”八言,句句鏗鏘有力,對范蠡人格、思想,墓葬作了充分肯定。由秦篆漢贊可說明,在司馬遷撰《史記》前,范蠡墓位于今肥城一帶,就在當(dāng)時民間流傳。司馬遷曾在自傳中記述:他二十歲“北渡汶泗,講學(xué)齊魯之邦,考察孔子遺風(fēng)”。陶山處于齊魯之間,又靠近汶河,中間還有一位司馬遷的先師左丘明的墓地,司馬遷親自到過范蠡墓,是完全可能的。在《史記》中,有關(guān)范蠡后半生經(jīng)商的描述,應(yīng)是從這里搜集的資料,這“秦篆漢贊”等,應(yīng)是他在史記中所說的范蠡“所止必成名”,“名垂后世”的主要依據(jù)?!扒刈瓭h贊”句于唐貞觀年間轉(zhuǎn)刻石后,又流傳至什么年代呢?在前邊“重建陶朱公墓贊碑”文后有句話:“蓋墓前留貞觀補(bǔ)刻者,此時又重刻也?!闭f明貞觀刻石經(jīng)過了1088年的歷史,于康熙五十四年又被再一次重刻上石。不幸的是,該碑在“文革”被毀棄。但墓前的唐代碑座仍保存至今。
經(jīng)過這么多朝代的文人騷客的筆鋒砥礪,那么多史官的審視和驗證,有關(guān)范蠡紀(jì)念碑文等遺存,至今在肥城陶山可見到的事實,從另一個側(cè)面說明了范蠡“止于陶”的“陶”,即現(xiàn)在的肥城陶山。
現(xiàn)范蠡祠,就是以上碑文所載清順治年間重建的陶公幽棲祠。根據(jù)史料和遺留文物分析,隋代范蠡祠的位置,應(yīng)是離此十幾米遠(yuǎn)的當(dāng)今范蠡祠的后院。那里至今保留的一根房廊石柱,上刻有(宋)“宣和三年”(1121年)等字樣,現(xiàn)仍在原地基上矗立著。遺址除有完好殿基柱礎(chǔ)外,地上還有刻著“元符二年”(1099年)“宣和四年”字號的石柱和柱礎(chǔ)。柱面牡丹云紋圖案清晰可見。前面范蠡祠殘留“靖康元年”刻字的石柱,可能就是從這里搬運過去的。從這些不同年號的石柱和遺留柱礎(chǔ)看,北宋之前,這里曾有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范蠡祠,其無論是從占地面積來看,還是從建筑規(guī)模的宏偉程度來看,都較現(xiàn)存的范蠡祠要大的許多。
史廷桂是浙江蕭山縣人,因而他在文中自稱越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來肥城任知縣。在當(dāng)?shù)爻粲兴摹吨亟ㄌ罩旃臈粼姳肺暮挽魞?nèi)楹聯(lián)外,肥城舊縣志中還留有他寫下的13首詩歌,其中有兩首寫到范蠡。
其一
偶尋幽跡問禪關(guān),堙洞荊榛未可攀。
鑒取鴟夷齊地客,智辭鳥喙越臣斑。
當(dāng)年花語因風(fēng)起,此日松云渡水還。
欲把麇蹤吊西子,薜煙蘿月蹣空山。
其二
霸越平吳貴縉紳,如何甘卜野人鄰。
謀猷輔助功成就,明哲全身孰匹倫。
靈窟潛藏千載密,扁舟冷落五湖春。
屈官莫道歸休早,知足誰能步后塵。
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在范蠡祠的左前方。近年主持僧人在原地基柱礎(chǔ)重建大雄寶殿。這里所指地基柱礎(chǔ),是指金代大定四年(1164年)重建幽棲寺后所形成的地基柱礎(chǔ)。金代所建大雄寶殿,至1972年才完全塌廢,當(dāng)?shù)卦S多上了年紀(jì)的老人,大都還記得大殿的形式和規(guī)模。周圍還有幾根刻有金大定年號的石柱。在大殿的左前方立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所建鐘樓。在唐仲冕所著《岱覽》一書中,也錄有金代大定十四年(1174年)《重修幽棲寺大殿碑》的碑文,文曰:“……吾鄉(xiāng)陶山幽棲寺,其來遠(yuǎn)矣。因陶主公昔嘗隱其中,由是得名。其寺廢興,載於前記。其山號為冬天一福地。奇蹤奇跡,編滿巖谷。是宜靈仙神龍之所居。臺洞池泉皆有仙圣之號。歲時水旱,鄉(xiāng)人祈禱輒應(yīng)?!掠钪贫壬豕牛聊拘喔?,前人久欲更新而未果也。(金)大定四年惠沂上人主持事,觀其室宇卑陋,輒欲更新?!?br/> 在寺院遺址,存有該寺最早的遺留文物《唐貞觀趙懷相造佛像記》,其通高91厘米,寬56厘米,上部刻三佛像,下部文字有“……祖信,唐貞觀元年三月七日,吏部授廬州孝感縣尉,就毗百里,撫贊一同……掃遼城之障,以茲命賞……爰有佛弟子趙懷相、智燈、遠(yuǎn)照、覺鏡、員明”云云。字跡殘剝不全。它原在韋陀殿南墻下,今移存范蠡祠。其年月無考,以有貞觀字,舊稱為“貞觀碑”。其次,是存有的唐廣明二年(881年)《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其通高2.59米,有蓋有座,俱縷花紋,幢身為八面體,刻文62行,每行93個字,共約5000多文字。沙門無垢撰文,紫蓋虔禪正書。主要記載范蠡古跡和幽棲寺的歷史,佛教在內(nèi)陸的流傳經(jīng)過、施主賈謄、樊亮等出資興修殿堂和經(jīng)幢的功德等內(nèi)容,其中有“古寺由來久矣”,“此寺名傳萬古”,“諸王太后、寶位常在,輔相近臣,長資寵賜”和描寫黃巢起義軍“人馬往來約百千萬”等文字。為更好地保護(hù)文物,1979年此經(jīng)幢移至泰安博物館碑廊陳列。
在韋陀殿西山墻,有明隆慶四年(1570年)十三首文人游陶山詩句。東山墻有明萬歷五年(1577年)招討司張繼業(yè)同幾位朋友,游陶山幽棲寺詩文碑刻:
“陶朱棲循處,偶爾得登臨,嚴(yán)然突峰石,靜曲路幽深,入山不見寺,縹緲無蹤尋。經(jīng)過一里許,遙見藏危岑,忽聞鐘聲響,遠(yuǎn)迓二淄襟。崎嶇朝陽路,蝙蝠在前,竹林遺跡在,徒切仰高心,旋與傳麓去,梵宇邃且深,泉從石竇出,恍忽疑鳴琴。東西兩隅寺,范蠡舊時林,越王豈能害,種后竟成擒。巖中猶有冢,世換名存今,西施匿何所,五??赡苋眩詤嵌珊V?,安任忘山陰,夕陽籠返照,悼古佇沉吟,徐徐下山去,咯咯噪歸禽?!?br/> 另外,還有30多塊明清以后的殘石碑刻。這些文物都與范蠡古跡有直接關(guān)系,在此不再累述。
(作者單位:肥城市地方志辦公室肥城市文物管理所,此文于2007年先后發(fā)表在《山東科技》《泰汶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