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島的黎族人民,是最早認識、最早發(fā)現(xiàn)、最早使用黃花梨的“鼻祖”者,他們是黃花梨文化的“始作俑”者和“拓荒者”。當然,黃花梨文化,也一直伴隨著海南島黎族人民的社會發(fā)展,共同進步,共同促進。 “黃花梨”這一特有的珍貴樹種,之所以能夠在海南島常年生長,無疑得益于這里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和優(yōu)良的地理優(yōu)勢。黎族人民,是海南島最早的世居民族,在他們的生產生活、娛樂祭祀、喪葬禮俗等方面,無不與“黃花梨”樹木為材料的眾多用具,息息相關。所以,海南島的黎族人民,是最早認識、最早發(fā)現(xiàn)、最早使用黃花梨的“鼻祖”者,他們是黃花梨文化的“始作俑”者和“拓荒者”。當然,黃花梨文化,也一直伴隨著海南島黎族人民的社會發(fā)展,共同進步,共同促進。 關于“黃花梨”的概念及其定義,歷來爭論不一。時下流傳的所謂“越南黃花梨”、“老撾黃花梨”、“非洲黃花梨”以及為了與海南獨有的“黃花梨”比附、混淆的所謂“草花梨”“白花梨”,還有名目繁多的各類紫檀木,實在是讓人眼花繚亂,難以分辨。在這里,我們比較認同閻曉懷先生的觀點,即這些“根本不是黃花梨,它們統(tǒng)統(tǒng)是別種、別科、別屬植物的軀干部分,應另有他名?!彼€進一步強調:“黃花梨木,只產于中國海南島,其他國家,一概不產”。(閻曉懷著《黃花依舊一黃花梨家具縱橫談》,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其實,關于黃花梨,植物分類學家早已明確,中文學名為降香黃檀,拉丁學名:Dalbergia odoriferaT.chen,海南島一般稱花梨木,俗名則更多,不一列舉。屬豆科(Leguminosae)黃檀屬(Dalbergia)。 這里,引用一段顏家安先生《海南島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研究》中的文字:“1956年以前,黃花梨并沒有正式的植物學命名。官方及民間,古典家具研究專家和收藏愛好者均以‘花梨’、‘黃花梨’或自己習慣的經驗叫法稱呼。1956年,侯寬昭教授在科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廣州植物志》中正式將海南島黎人稱為‘花梨’的植物歸入豆科黃檀屬,命名為‘海南檀’(Dalbergiahainanensis),并做了說明:‘海南島特產,……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陰濕之地,木材頗佳,邊材色淡,質略疏松,心材色紅褐,堅硬,紋理精致美麗,適于雕刻和家具之用。本植物海南原稱花梨木,但此名與廣東木材商所稱為花梨木的另一種植物混淆,故新擬此名以別之’。從這些內容來看,黃花梨的概念及定義便很清楚了。白馬寺呂師傅為您分享。限制了黃花梨木的生長地域和材質特性。即黃花梨的產地只有一處,且是唯一的產地,即中國海南島。 自從有了人類的歷史,人類就與樹木密不可分。工具的使用、取火的源泉、居住的依托、弓箭的發(fā)明、陶器的制作、城池的修建等,這些促進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偉大成就,無不與樹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中國遠古時期傳說中的有巢氏,就是因為教授古民以避禽獸、構木為巢而名載史冊?!肚f子·盜跖》亦曰:“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古史傳說中火的發(fā)現(xiàn)者燧人氏,就是教人鉆木取火,煮生為熟,取暖照明,抵御禽獸,深受歷朝歷代人們的敬奉,《韓非子·五蠹》中也載:“民食果蓏蚌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日燧人氏?!弊阋姌淠緦τ谌祟愒缙诘纳?,是多么的重要。 在劃分人類早期的歷史階段時,有些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甚至大膽地提出了“木器時代”,將其與石器時代、銅石并用時代、鐵器時代、玉器時代等相齊并論。我們且不談此理論的正確、成立與否,起碼可以肯定地說,木器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性,當然是毋容置疑的,大量的考古材料也證實了這點。例如,在太湖、杭州灣地區(qū)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的遺址中,都屢有木質農具的發(fā)現(xiàn)。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種植水稻的遺物。《集古錄·卷一·神農氏》亦載:“是時民益多,禽獸益少。炎帝乃教民播種百谷,戕木為耜,揉木為耒,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民食以充?!蹦酒鞴ぞ吲c石器工具一樣,為原始稻作農業(yè)的生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海南島黎族人民的發(fā)展歷史,同華夏其他個民族一樣,也是經過了如上所談及的艱難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而且也印證了上述遠古傳說中的許多歷史事實。黎族人中,干欄式茅草屋的建筑風格,就是有巢氏“構木為巢”在海南島的具體體現(xiàn)和充分發(fā)揮;燧人氏“鉆木取火”的現(xiàn)象,也是海南島非遺項目保護的重點之一。黎族人民與樹木的關系,也是他們日常生產、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海南島的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熱帶、亞熱帶的各類樹種很多。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黎族人民,通過他們常年的生活實踐,在與周邊眾多樹木的交往和認知中,他們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了,生長在這座島嶼上的黃花梨樹種與它周邊的其他樹木相比,有著更多的且難以比擬的優(yōu)質特點。證明了他們對黃花梨樹木的木性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把握,是其他的樹木與生俱來都無法企及和超越的。它木質所具有的堅硬致密、厚重結實、色澤美觀、紋理豐富、不裂不腐、器型不變、溫潤如玉等等優(yōu)點,自它的發(fā)現(xiàn)之日起,就頗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求。以黃花梨木制作的各類生活器具、生產用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們被廣泛的應用在黎族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簡單的生產用具,到高大的房屋構建,從日常的生活用品,到重大的節(jié)日祭祀,把黃花梨的用途及其所衍生出來的黃花梨文化,都發(fā)揮到了極致。黎族人對黃花梨的最早使用,主要是以制作的各種實用器具為主。它們中既有以單純的黃花梨木制作的犁耙、牛軛、點種棒、牛鈴、杵、臼、杯、扁擔、水桶、飼養(yǎng)槽、五供器、供案、神龕、神臺、符印、神像、桌椅、坐凳、睡床、建筑構件等,還有以黃花梨為主件的其他復合用具,如各種用具的把手、紡織時的工具等,表現(xiàn)出了他們卓越的才智和高超技藝。為海南黃花梨文化的早期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也為海南島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海南島黎族人民由于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優(yōu)勢與自然資源,通過他們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解開了中國黃花梨文化的演繹帷幕,奠定了中國黃花梨文化的發(fā)展基礎,為日后明清時期黃花梨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和今日黃花梨文化的燦爛輝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