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三十習(xí)俗】 臘月三十又稱除夕,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一天主要的漢族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xí)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xí)俗. 守歲的習(xí)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當(dāng)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tuán)聚,圍坐桌旁,共吃團(tuán)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xùn)|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yù)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xué)習(xí)長進(jìn),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rèn)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漢族民俗活動.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tǒng)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即新一 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