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來源 | 出處 | 注釋 |
玄之又玄 | 原文 |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span> | 幽昧深遠(yuǎn),不可測(cè)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 |
功成不居 | 原文 |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成功以后而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 |
和光同塵 | 原文 |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span> | 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 |
多言數(shù)窮 | 原文 |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shí)。 |
天長地久 | 原文 |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天地存在的久遠(yuǎn)。后用以形容時(shí)間的悠長。 |
功成名遂 | 原文 |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原指成就了功業(yè),才有聲名。后指功績和名聲都已取得。 |
功成身退 | 原文 |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span> |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
金玉滿堂 | 原文 |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 黃金白玉都堆滿廳堂 |
目迷五色 | 原文 |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 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
寵辱若驚 | 原文 |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span> |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
聽而不聞 | 原文 |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span> | 聽見卻裝著沒聽見 |
虛懷若谷 | 原文 |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 非常虛心,心態(tài)像山谷一般廣闊。 |
蕓蕓眾生 | 原文 |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span> | 普通大眾 |
余食贅行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 |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
知雄守雌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 | 棄剛守柔。比喻與人無爭(zhēng) |
知榮守辱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span> | 雖然知道怎樣可得到榮譽(yù),卻安于受屈辱的地位,道家提倡的一種韜光養(yǎng)晦的處世哲學(xué) |
知白守黑 | 原文 |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span> | 明白是非對(duì)錯(cuò),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duì)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shí)乃大隱于... |
天道好還 | 原文 |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還。” |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bào)應(yīng)。 |
自知之明 | 原文 |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span> | 是了解自己,對(duì)自己有正確評(píng)估的意思 |
欲取姑予 | 原文 | 《老子》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span> | 要想奪取他些什么,得暫且先給他些什么。 |
無中生有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span> | 本來是道家的哲學(xué)思想,后來人們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無中生有形容為胡說八道 |
大器晚成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span> | 指能擔(dān)當(dāng)重任的人物要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 |
若存若亡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 有時(shí)記在心里,有時(shí)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
知止不殆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span> | 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huì)遇到危險(xiǎn) |
知足不辱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知道滿足就不會(huì)受到羞辱 |
大辯若訥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span> | 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 真正聰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 |
大巧若拙 | 原文 |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span> | 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
出生入死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span> |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著生命危險(xiǎn),不顧個(gè)人安危。 |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span> | 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zhuǎn)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jié)果 |
長生久視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祗,長生久視之道。” | 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長壽 |
深根固柢 | 原文 |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 使根基深固,不易動(dòng)搖 |
輕諾寡信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 輕易答應(yīng)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tái),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span> | 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 |
慎終如始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span> | 謹(jǐn)慎收尾,如同開始時(shí)一樣。指始終要謹(jǐn)慎從事 |
儉故能廣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 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 |
哀兵必勝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span> | 力量相當(dāng)?shù)膬绍妼?duì)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奮... |
寸進(jìn)尺退 | 原文 |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jìn)尺退,卒無所成。” | 前進(jìn)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
被褐懷玉 | 原文 |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span> |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shí)學(xué) |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 原文 |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span> | 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huì)放過一個(gè)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想往來 | 原文 | 《老子》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span> | 是雞狗的叫聲互相能聽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來.現(xiàn)在形容人們或各單位.. |
小國寡民 | 原文 | 《老子》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徙?!?/span> | 國家小,人民少,蘊(yùn)含著的是呼喚和平,反對(duì)戰(zhàn)爭(zhēng) |
無為而治 | 引用 | 《老子》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span> | 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
視而不見 | 引用 | 《老子》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 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dāng)作沒看見 |
少思寡欲 | 引用 | 《老子》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span> | 指?jìng)€(gè)人的欲望很小。 |
委曲求全 | 引用 |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span> | 勉強(qiáng)遷就,以求保全。也指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
不得已而為之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詳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為止。” |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
富在知足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span> | 有了財(cái)富之后,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 |
雖死猶生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 |
淡而無味 | 引用 |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span> | 菜肴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 |
物極必反 | 引用 |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dòng),弱者道之用?!?/span> | 事物發(fā)展到極點(diǎn),會(huì)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 |
欲益反損 | 引用 |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span> | 原想有所得益,結(jié)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愿違 |
損之又損 | 引用 | 《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xué)而益,為道而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span> | 形容極為謙虛 |
赤子之心 | 引用 |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span> | 人心地純潔善良 |
取長補(bǔ)短 | 引用 |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bǔ)之。” | 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bǔ)自己的不足之處 |
結(jié)繩而治 | 引用 |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 上古沒有文字,用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會(huì)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