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云岡攝影遇到的遺憾
文/頑石 云岡石窟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雕刻技術精湛、內(nèi)容豐富多彩著稱,堪為中國佛教藝術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美術雕刻藝術的最高水準。云岡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周川北岸,6月16日,我們乘3路公交直達景區(qū)門口。
云岡景區(qū)闕門富麗堂皇,氣勢恢弘,顯示出北魏皇家的建筑風格。
進入景區(qū)闕門來到游客服務中心,大廳中香樟木雕就的四面佛散發(fā)著云岡石窟濃郁的佛教氣息,這里65歲以上游人游云岡免收門票。
走出服務中心是曇曜廣場,為紀念云岡石窟的開拓者曇曜高僧而建,廣場矗立著曇曜雕像。
穿過廣場,雄偉壯觀的禮佛大道赫然入目,13對26根大象托塔造像整齊排列兩側(cè),迎接每一位遠來參觀的游人。
禮佛大道端頭是禮佛浮雕墻,浮雕墻中心裝點的應該是一棵菩提樹吧。
接下來本該參觀北魏文學家地理學家酈道元盛贊的山堂水殿,聽萍姐的話坐游覽車直達石窟群錯過了,回來才補上這一課。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xiàn)存大小佛龕254個,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000余尊。如不坐游覽車,參觀會從東端第一窟開始,而我們進去正好是中部第5、6窟。
兩窟前五間四層木結(jié)構樓閣為清初順治重建,因巖體結(jié)構,蔚為壯觀。
第5窟號稱大佛洞,呈橢圓草廬型,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窟門兩側(cè)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yōu)美。
第6窟與5窟為一組雙窟,平面近方形,中央一方形塔柱,柱下大龕南坐佛像,西倚坐佛像,北釋迎多寶對坐像,東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cè)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cè),33幅釋迦牟尼成佛故事。
第5、6窟是云岡石窟中最精彩最壯觀,最具有代表性,可惜不讓拍照,只能偷偷摸摸按快門,留下一大遺憾。
![]() ![]() ![]() 第9到13窟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繪而得名五華洞,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上?/strong>第7—13窟因修繕,無緣欣賞,又留下一大遺憾。
第14窟雕像多風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
第15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 ![]() 第16窟至20窟,是最早開鑿的五個洞窟稱“曇曜五窟”。16窟主像釋迦像立于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 ![]() 第17窟是三世佛,中彌勒坐像,東為坐像,西為立像。造像上的許多洞,導游說當年為施泥彩繪,保護造像特意打的孔。
![]() 第18窟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
![]() ![]() 第19窟也是三世像,釋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8米的坐像。
![]() ![]() 第20窟造像露天,三佛立像,中釋迦坐像,高13.7米,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 ![]() ![]() 第21窟以后,多窟少有景觀牌介紹。
第23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9窟塔廟窟,四壁刻有千佛,中一方塔。
![]() ![]() ![]() ![]()
![]() ![]() ![]() ![]() ![]() ![]() 看過中、西部石窟群,我和老伴去參觀云岡陳列館,館藏豐富,介紹詳實,但我們無暇更多光顧,看了兩眼就離開了。
折回過了第5窟,順石階北上,是龍王殿。
![]() 龍王殿西邊有不少石窟,也已風化,沒有幾個像樣的了。從這里起算云岡石窟東端,有第1—4窟。
第4窟一方立柱,南北各六佛像,東西各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是云岡現(xiàn)存最晚的銘記。 ![]() ![]() ![]()
第3窟是云岡最大的石窟,前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jīng)樓,后室南面西側(cè)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初唐雕刻的西方三圣。
![]() ![]() 第2窟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nèi)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
![]() ![]() 第1窟兩層方形塔柱,后壁立像為彌勒,南壁窟門兩側(cè)雕維摩、文殊,東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
![]()
回去的時候,我和老伴不再坐觀光車,步行到山堂水殿靈巖寺。山堂水殿靈巖寺建筑在形似龜背的湖心島上,七孔石橋為龜?shù)念^,四角小巧閣樓為龜?shù)淖Α?/strong> ![]()
靈巖寺坐西朝東,依次是山門、千佛殿、大雄寶殿,殿內(nèi)供奉過去佛、現(xiàn)代佛、未來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