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湯
《金匱要略》
[組成] 1、茯苓四兩(12g) 2、甘草三兩(9g) 3、干姜三兩(9g) 4、細(xì)辛三兩(5g) 5、五味子半升(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 溫肺化飲。
[主治] 寒飲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滿不舒,舌苔白滑,脈弦滑。
[方解] 苓甘五味姜辛湯證多因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成飲,寒飲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飲則傷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之義。寒飲停肺,宣降違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飲阻氣機(jī),故胸滿不舒;飲邪犯胃,則喜唾涎沫。
治當(dāng)溫陽化飲。
君藥干姜,溫肺散寒化飲,溫運脾陽化濕。
臣藥細(xì)辛、茯苓。細(xì)辛辛散,溫肺散寒,助干姜溫肺散寒化飲之力;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一、導(dǎo)水飲之邪從小便去,二、杜絕生飲之源,合干姜溫化滲利,健脾助運。
佐藥五味子斂肺止咳,與干姜、細(xì)辛相伍,一溫一散一斂,使散不傷正,斂不留邪,調(diào)節(jié)肺司開合之職,防干姜、細(xì)辛耗傷肺氣,為仲景用以溫肺化飲的常用組合。
使藥甘草和中調(diào)藥。
綜觀全方,具有溫散并行、開合相濟(jì)、肺脾同治、標(biāo)本兼顧的配伍特點,堪稱溫化寒飲之良劑。
苓甘五味姜辛湯原治支飲服小青龍湯后,咳雖減,但其人沖氣上逆,出現(xiàn)氣從小腹上沖胸咽之狀,繼投桂苓五味甘草湯,服已,沖氣雖平,而反更咳,胸滿者,屬小青龍湯之變法。因證無表寒,沖氣已平,故不用麻黃、桂枝解表散寒;寒飲尚存,故仍用干姜、細(xì)辛溫肺散寒化飲;因飲邪較重,故配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
[運用]
1.辨證要點 苓甘五味姜辛湯為治寒飲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脈象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痰多欲嘔者,加半夏以溫化寒痰,降逆止嘔;
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樸以降氣止咳;
脾虛食少者,加人參、白術(shù)、陳皮等以益氣健脾。
3.現(xiàn)代運用 苓甘五味姜辛湯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寒飲內(nèi)停者。
4.使用注意 凡肺燥有熱、陰虛咳嗽、痰中帶血者,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