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印古籍建議定量選用一百個繁體字 潘 悟 云 我國是歷史文獻(xiàn)非常豐富的古國,歷代傳留的各種古籍汗牛充棟。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出版部門又大量印行古籍,好多書采用了新式標(biāo)點、簡體橫排的形式,以利新一代讀者,這是一件好事。但用簡體字印古籍,不可諱言,其中有些地方會引起混淆,甚至鬧出笑話。中國書店簡體字橫排版的《新刊四書五經(jīng)》在出版說明中就曾強調(diào)指出,“幾個過去本不同形的漢字經(jīng)過簡化同形,比如:後、后,今都作后;闢、辟,今都作辟。底本中的‘後同后’、‘辟音闢’本書中就印成‘后同后’、‘辟音辟’,這種情況書中還有一些”,特別“提醒讀者閱讀中注意”。遇到這類情況難免使人誤解文意,甚至莫名其妙,對讀通古籍造成不利。而明知不通還是一簡了之,把難題甩給讀者,新一代讀者的古文功底一般不如老一代深厚,讓他們?nèi)绾伪嬲J(rèn)解決難點呢?如果還要去核對前代刊本,就不需買新刊本了。 因此有的先生就抓住這類問題主張印古籍干脆一律恢復(fù)繁體,以保存古籍本來面目。這對專業(yè)讀者說是好的,可對一般讀者說,閱讀、學(xué)習(xí)古籍就增加了難度,有悖于幫助新一代學(xué)習(xí)古籍的初衷。 我們認(rèn)為一律改用繁體字排印古籍的主張,跟不顧古籍的特殊情況,一味堅持純用簡體排印、不作一絲改動的主張,同樣是不切實際、不合現(xiàn)實的偏頗想法。 其實簡體字與古籍并非全然對立,有些簡體字原本就是秦漢古體字,還有不少是襲用宋元明清坊刻古籍中使用的簡字。劉復(fù)、李家瑞編《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版),據(jù)宋代至清同治間刊刻的12種書搜集俗字1604個,其中包括宋刻《古烈女傳》、《京本通俗小說》和元刻《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古今雜劇三十種》等書。書中所載俗字與今簡化字相同的有“寶實盡禮聲雙萬與執(zhí)稱聽舊個蘆會憐攙羅莊夢陽雖醫(yī)鳳義亂皺辦戰(zhàn)歸黨辭斷”等330多字、易熙吾《簡體字原》(1955年中華書局版),收民間流行的簡體字726字,分別說明字源。孫伯繩、俞運之編《古代的簡化漢字》(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版),輯錄從《說文》至《字匯》的歷代字書、漢魏六朝至唐的碑碣以及經(jīng)史文選中的古簡化字1500個。 “網(wǎng)云氣從與”等本就是古體,“無煙昵岳浣”等《說文》就列為重文或體(“澣”反是后起的俗字)。《廣韻》、《集韻》已記錄不少簡化體字,如“準(zhǔn)屬憐”等。清趙撝叔《六朝別字記》就列有“減憐齊”等簡體字,指出以“憐”作“憐”已見于六朝碑刻,比《集韻》更早。遼釋行均《龍龕手鏡》收錄不少簡體字體,如將“夾”寫作“夾”的“峽陜俠莢”等即列為“通”用體,說明這類簡體早已通用。它們都反映了漢魏六朝以來碑帖寫本、唐宋佛典抄本中使用許多簡體字的情況。字體正誤書籍,如唐顏元孫《干祿字書》、宋郭忠恕《佩觿》、明焦竑《俗書刊誤》也都對俗體有記錄。宋孫奕《示兒編》引《字譜總論》“訛字”中訛謬字如“蟲蠶體”、俗字如“顧獻(xiàn)國辭趨鄒齊寶棲甕繩繼斷”等皆合今簡體,說明有些簡體字已行之千年。 其實多數(shù)詞語用簡體寫是不會出現(xiàn)誤解的,如“門簾”、“風(fēng)塵”、“鳥鳴”、“龜壽”、“齒長”、“問對”、“無禮”、“魚龍變化”、“車水馬龍”,“《漢書》、《齊書》,《鳳將雛》、《萬歲樂》樂曲,馮夢龍《掛枝兒》”。只有一小部分“同音代替”“一簡多繁”字才會引起詞義混淆,閱讀障礙。只要將這一小部分字劃出改用繁體,則印一般古籍仍可使用簡體字。其實一些認(rèn)真的出版社,認(rèn)真的標(biāo)點者,在出新版古籍時已斟酌文意,將易滋誤解的少量“同音代替”、“一簡多繁”字特別改用繁體字排印。只是各搞各的,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不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彼此參差,缺乏整體考慮。為了有利電腦排印,有必要對此作出統(tǒng)一安排。簡化字總表分三部分,第一表收350個字,第二表132個字,第三表1753個字,共計2235個字。1986年10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guān)于重新發(fā)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中已恢復(fù)“疊覆啰”,部分恢復(fù)“瞭馀讎”,后三字在印古籍時應(yīng)可以全恢復(fù)。該表又確認(rèn)“訢讌曄詟訶鰌紬刬鲙誆讎”十一個類推簡化字為規(guī)范簡化字,不作為淘汰的異體字。1988年3月國家語委與新聞出版署“關(guān)于發(fā)布《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的聯(lián)合通知”中又規(guī)定“翦邱於澹骼彷薰黏桉愣暉凋”等十五字為規(guī)范字。這些新規(guī)定都對印行古籍有利。 除此之外,我們建議在印古籍時再選用100字改用繁體,其他則仍用簡體印?;旧鲜菫榱吮苊狻巴舸妗薄耙缓喍喾薄睅淼穆闊云谶_(dá)到“同音字不代(今同音古不一定同音)”“一簡對一繁”的要求。至于原來一簡只對一繁的字,凡不易引起誤解的,即使不合古字結(jié)構(gòu),如“長風(fēng)頭寫礙標(biāo)權(quán)補劇襯樁藝”之類,除文字音韻專業(yè)書籍外保留簡體并無妨礙。其實很多老先生,盡管主張干脆用繁體字,日常書寫時也不排除識繁寫簡的。 “一簡多繁”字中除部分全得恢復(fù)用繁體外,多數(shù)字可擇定其中最習(xí)用的一對仍然用簡,其余改繁,做到“一簡定一繁”即可。如以“發(fā)”專表“發(fā)”,而只恢復(fù)一個繁體“髮”,以“匯”專表“匯”,而恢復(fù)“彙”用繁體(南方多數(shù)方言“彙”音“類”,與“匯”不同音)、又如“復(fù)”原來古體本只作“復(fù)”,“彳”是后來累增的偏旁,自應(yīng)以“復(fù)”專表“復(fù)”,恢復(fù)繁體“複”字即可。 這里我們建議一份“印古籍用一百繁體字表”供選用;依音序排列如下(五字一空): 骯壩錶彆蔔 廠衝醜達(dá)澱 鬥髮(發(fā)專對發(fā))範(fàn)複(復(fù)專對復(fù))幹 榖廣閤後鬍 壞彙(匯專對匯)穫(獲專對獲)極幾 價薦薑膠儘(盡專對盡) 驚虧睏臘蠟 離裏隸曆(歷專對歷)獵 滷矇濛懞麵 衊寧闢蘋撲 僕樸遷韆縴 鞦麵確灑捨 瀋勝適術(shù)鬆 臺壇罎體聽 塗襪係繫嚇 纖鬚鏇鑰藥 葉禦籲鬰園 髒(臟專對臟)摺徵癥證 隻祗緻製鐘 鍾種硃築鑽 這些字如只印簡體,有時不免造成混亂,如“虧”有些古書作“于”的古體用,“體”作“笨”的古體用,“壞”作“坯”的古體用?!皬S”讀han,“廣”讀yan之外又通“庵”?!奥牎痹凇妒酚洝芳皠⒂礤a《說驥》的“聽然笑”里都音yin?!耙m”用于“襪肚”音“莫撥切”。有些字今音似同,古老方音差得很遠(yuǎn),如“鬰郁”“壇壜”“麯曲”,所謂同音相代在南方一些方言里也行不通,不用說古代了。 此外、《異體字整理表》中也有些字是在部分音義條件下為異體,在其他音義則不是異體字,這類字在印古籍時也要有選擇地予以保留,建議選用以下55字: 闇晻髈鉋並 佈艸喫餈邨 獃騃盪矴遯 疿覈閧虖燬 袷姦絜跼獧 凓慄嬭孃撚 旂毬?lián)n衕陞 昇屍寔蒐搨 薙陿閒倖脩 燿瞖異佔炤 週耑斲斮貲 “貲資”“實寔”“異異”“并並”“旂旗”古音義本有不同,“鉅炤燿”等只是部分同“巨照耀”?!靶h”寫作“同”,則宋樓鑰詩“後衕環(huán)村儘溯游”寫作“后同環(huán)村”就令人莫名其妙了。“斲”本覺韻“竹角切”,“斮”是藥韻“側(cè)略切”,“斫”是藥韻“之弱切”,原來并不同音,不能依今音義相似合而為一?!蔼y騃”古為疑母字,兩字韻母聲調(diào)也不同,今音“呆”有ai、dai二讀,在古籍和元曲中還有其他音義。如果都合作“呆”就不知古指哪一個。 有些異體字用在人名中,也以名從主人、保留原式為好,例如不能把“武瞾”寫作“武照”,“趙孟頫”也不好寫作“趙孟俯”。這類字常見的有以下15字: 寀雰頫暠驩 龢勣堃崑崙 淼廼酒仝霑喆 “昆侖”二字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也已另出“崑”字頭了。這兩個字看來在一般情況下也還是保留繁體為好。 為印刷古籍有計劃地保留有限繁體字,擬出一張定量的繁體字表是有意義的,這對印刷、打字、電腦常用字庫的設(shè)計也有好處。加了這樣一張常用繁體字表,一般電腦打古書也容易了。如果上面的100個繁體字、55個舊體字的保留安排得到采用,一般不需靠人斟酌文義去判斷該用哪個繁體字了,這種機械的簡單字體轉(zhuǎn)換,電腦本身就能完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