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二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禪師語錄詩偈選析(4)

 高山仙人掌 2015-02-07

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

                  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禪師語錄詩偈選析(4)

 

汾陽善昭(九首)

悟道

一悟大乘空,萬境自然通。

圓融三界外,包含六趣中。

失旨終無物,得用有神功。

真?zhèn)€無心道,不是小人宗。

品析:汾陽善昭(9451023)禪師是北宋臨濟(jì)宗的著名大師,住山西汾州太中寺太子禪院。他上承首山省念,下啟慈明楚圓、瑯邪慧覺、大愚守芝等一大批著名禪師,為臨濟(jì)宗在北宋中期從河北幅蓋全國,取得絕對的優(yōu)勢而奠定基礎(chǔ)。他的《語錄》傳聞天下,而其《頌古百則》,開了“文字禪”的先河。其偈頌題材廣泛,又處處在道上行,如這首“悟道”詩,深入淺出,一般人也能領(lǐng)會其中的意趣。

 “一悟大乘空,萬境自然通?!倍U宗明心見性,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大乘空”。佛性、禪心、道,說到底,也就是這個“大乘空”?!翱铡眲t無礙,含融萬物,通達(dá)萬境,原不需費絲毫氣力,自然而然。

“圓融三界外,包含六趣中。”悟后,人們就知道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心,圓融無礙,范圍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之外;而欲界內(nèi)的“六趣”——天人、天魔、人、畜牲,幽冥、地獄,自然也包容于其中了。

“失旨終無物,得用有神功?!奔仁恰按蟪丝铡?,不論得旨、失旨,都是無所得,都是:“終無物”的。雖然“無物”,如果“得用”,必然會有“神功”,這個“神功”就是智慧和自在,若說“神通”,小道而已,不值一談。

“真?zhèn)€無心道,不是小人宗。”禪宗所悟的是“大乘空”,也就是“無心道”?!盁o心”,為無我之心,無私之心,是大人君子們的品德?!靶∪恕眰?,那是圍著小智小慧、小我、私我轉(zhuǎn)的,當(dāng)然就走不上這條道了。

三教頌

夫子有真知,五常是要規(guī)。

百王不能易,千載洽昌時。

老子有丹訣,人間近可師。

去華能守實,此外更無知。

我佛有真眼,照盡世間疑。

三千大千界,一念能總知。

三教鼎三足,無令缺一物。

推窮因果門,究竟不如佛。

品析:唐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漸盛,到宋代就已成定論,大家彼此再沒有什么多說的了。和平共處嘛,相互尊重嘛,只有協(xié)調(diào)均衡,才能共同發(fā)展。所以就成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歷史證明著這一切。雖然三教都唱三教合一的調(diào)子,但自己總是感到比其它兩家好一些,這也是常情。汾陽禪師這個“三教頌”,抓住了三教的根本和特點,對理解三教的同異也是有所幫助的。

“夫子有真知,五常是要矩。百王不能易,千載洽昌時?!比寮铱追蜃?,的確是有“真知”,有真理的圣人。儒家的“要規(guī)”、主旨,就是人世間君臣父子夫婦間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常是綱常,是人類社會得以成立的根本準(zhǔn)則。如果人類社會失去了仁義禮智信這“五?!保搅司幌缶?,(君為最高領(lǐng)導(dǎo)),臣不象臣(臣為國家公務(wù)員),父不像父,子不像子,丈夫不像丈夫,妻子不像妻子,那么一切都亂套了,人就與動物差不多了。這“五?!钡臏?zhǔn)則,“百王”——無論歷史怎么演變、政權(quán)如何更變,都是不可能把它改變的。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繁榮,千秋萬載,都是靠著這“五常”來維系和協(xié)調(diào)的??!

“老子有丹訣,人間近()可師,去華能守實,此外更無知?!崩献邮堑澜讨?,一部道德經(jīng),外王內(nèi)道,并非無治世之學(xué)。不過漢唐以來,有關(guān)帝王治世的部分,被儒家吸取過去。道家演化成宗教性的道教。既是宗教,以出世為主,對于治世的那部分,就奉送給了儒家,自己一心一意修出世之道,其要點在一個“丹”字?!肮壬癫凰?,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崩献铀v的“深根、固砥、長生、久視之道”,在道教中以“丹”的形式得到了充實和發(fā)展。唐末五代北宋,是道教內(nèi)丹道派鼎盛之時,有丹則可飛升,羽化而登仙。長生不死,神通變化,再加上超人世的富貴溫柔,誰不仰慕,所以“人間盡可師”,大家都可以去學(xué)。丹訣的要點是“去華()守實”,把生命中那花俏的、變化的東西去掉,只守護(hù)那穩(wěn)定的,不變的生命根基。這一層關(guān)系把握住了,純熟了,那“金丹”也就,有了。當(dāng)然,老子還有“棄圣絕知”,以“無知”為目的的上層境界——禪宗就稟承了這一點,只不過“密而不宣”不公開罷了。

“我佛有真眼,照盡世間疑。三千大千界,一念能總知?!比淌歉饔兴L,當(dāng)然佛教的眼界氣量要宏大多了。佛法有“真眼”,見道就有“一切智”,“根本智”,可以窮盡世界的一切疑難,是認(rèn)識的最高峰。另外,佛法還有一切種智,大圓鏡智。在當(dāng)下一念之中,可以照遍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認(rèn)識規(guī)模,儒家和道家是自嘆不如的。

“三教鼎三足,無令缺一物。推窮因果門,究竟不如佛。”三教如三足之鼎,不可缺一,缺一足,這個鼎——人類社會就會坍塌。這是古代中國人公認(rèn)的道理。不過,要窮盡人生宇宙間無窮無盡的“因果”,這樣的法門,只有佛教才具備,而儒道二家,當(dāng)然是“自愧弗如”了。

秋夜

秋天靜,僧寂寞。

夜更長,心寥廓。

諦思人不識,審細(xì)何依托。

不見有纖毫,應(yīng)物隨機(jī)作。

人問是何宗? 同道鳴金鐸。

品析:汾陽善昭禪師在當(dāng)時被譽(yù)為“河?xùn)|獅子”,威震叢林,其棒喝偈唱,均雄渾剛健。而這首“秋夜”,卻清新細(xì)膩,耐人細(xì)品。

“秋天靜,僧寂寞?!鼻锶彰C殺,萬物凋零,春夏間的繁華喧鬧,被幾陣秋風(fēng)掃盡,天地間似乎忽然靜了許多。僧人們“坐夏”忙了一季,一到秋天無事之際,也感到幾分寂寞?!耙垢L,心寥廓”,無事正好坐禪。冬至后日長夜短,夏至后日短夜長,秋天的夜,是一日長于一日,這時坐禪,不寒不熱,正好用功,心境也越來越寧靜寬闊了。

“諦思人不識,審細(xì)何依托?”禪宗坐禪,是“思量個不思量的”“非思量”,這樣的“諦思”默照,當(dāng)然外人是不知其然的。在“諦思”之中,“審”——省的作用和力量綿綿細(xì)細(xì),這個力量是從那兒來的呢?

“不見有纖毫,應(yīng)物隨機(jī)作?!痹谇镆沟摹爸B思”中,“思”了些什么呢?什么也沒有,一纖一毫的東西也沒有。用《周易》的話說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钡o接著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汾陽禪師這里正是這樣的境界火候。一方面“不見有纖毫”——無思無為。另一方面“應(yīng)物隨機(jī)作”——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可以神應(yīng)萬物了。

“人問是何宗,同道鳴金鐸”,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境界是從哪兒來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我無言可答,但我的同伴們會在旁邊搖起“金鐸”——金鈴,鈴聲會回答你這一切的,但你懂嗎?

坐禪

閉戶疏慵叟,為僧樂坐禪,

一心無雜念,萬行自通玄。

月印秋江靜,燈明草含鮮。

幾人能到此,到此幾能甄?

品析:坐禪到底是什么境象呢?有念還是無念呢?社會上眾多學(xué)佛的對此常迷惑不解,汾陽禪師這首詠“坐禪”的詩,正好告訴人們其中的情境。

“閉門疏慵叟,為僧樂坐禪?!边@是一個閉門不出,疏懶成性的糟老頭,他出家當(dāng)了和尚,又是大禪師,一輩子百事不做,就喜歡坐禪。   

“一心無雜念,萬行自通玄?!弊U之時,的確是心無雜念,唯有那明明歷歷一團(tuán)光輝。在這里是一重玄關(guān),萬事萬行都在此出入,人們知道嗎。若有雜念,這玄關(guān)之門就關(guān)閉了,萬事萬行就不得出入了。

“月映秋江靜,燈明草含鮮?!闭f無雜念,可心中又明朗得很,外面的境物也歷歷在目,沒有遺漏。遠(yuǎn)處,“月映秋江靜”這是窗外的境,在其坐禪的觀照之下;近處,“燈明草含鮮”,這是室內(nèi)的境,也在其坐禪的觀照之下——但僅是觀照,并無雜念,許多人在這上面是分不開的。

“幾人能到此,到此幾能甄?!弊U的境界其實很平常,沒有什么神奇之處,只要你把那個心思放下就行了,放下就可以進(jìn)入。但人們就是放不下那個心思,坐在那里心中老是東蹦西蹦,沒有那種“閑門疏慵”的狀態(tài),怎么進(jìn)入得了呢?的確,世上放得下,丟得開的人不多,所以是沒有“幾人能到此”。但是,如果能“到此”一游,就能甄別出這些境界是真是偽,是高是低了。

 

行腳僧

五湖四海盡曾游,

自在縱橫不系舟。

今日忽因屏上看,

人人總持用機(jī)籌。

品析:這是汾陽禪師在“行腳僧”畫屏上所題的一首偈頌,并表達(dá)了自己的觀感?!拔搴暮1M曾游,自在縱橫不系舟?!毙心_的僧人是“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雖是行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名山大川,卻不是今天乘機(jī)乘船去觀光旅游,而是一雙爛草鞋,甚至是赤著一雙腳走出來的。風(fēng)飡露宿,這樣的“行腳”,除少數(shù)西方的“自然探險家”有此雅興,眾多的旅游者是不敢問津的。雖是風(fēng)飡露宿,這樣的“行腳”,辛苦之至,在精神上卻是“自在縱橫”,灑脫得很。蘇東坡遭貶遷,曾有“身如不系之舟”之嘆,這是身不由已,不自在的悲嘆。而行腳僧也如“不系舟”,但卻是自己當(dāng)家作主,“自在縱橫”的,與蘇東坡之嘆完全不同。

“今日忽因屏上看,人人總持用機(jī)籌?!狈陉柖U師當(dāng)年也曾“行腳”過,對“行腳”參學(xué)的好處心知肚明。但如今因“住持事繁”,脫不了身。今天在畫屏上看見這“行腳僧圖”,不免心中感嘆。人們?yōu)槭裁催_(dá)不到“縱橫自在”的無礙界呢?那是因為心中的“機(jī)籌”——機(jī)關(guān)算計大多,并且執(zhí)著不放——“總持”嘛,心中不空,怎么能達(dá)到“縱橫自在”呢?

 

示眾偈

春雨與春云,資生萬物新。

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

雨霽長空靜,云收一色真。

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

品析:這首偈頌,以春云春雨為喻,向人們開示了用功之道和心地法門。《周易·坤卦》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光弘大,品物咸亨?!钡?,坤的這種“德合無疆”的功能,是離不開乾卦的“云行雨施”的。  “云行雨施”于乾坤之間,才能有“品物流行”之效。所以是“春雨與春云,資生萬物新”。人的精神,也應(yīng)時時有春雨春云,方不枯寂。

“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在朦朧的春云春雨中,遠(yuǎn)處山中的樹,青青蒼蒼,如被染過,在太行山的赤壁上顯得斑斑點點。近處的草,蔥蔥郁郁,如被梳理過,在平野上顯得是那樣柔和勻勻。

“雨霽長空靜,云收一色真。”就在這云雨交替,山野蔥郁之間,人們看到“長空靜”,“一色真”的境象了嗎?人們心中需要有如春云春雨這樣的祥和之氣,但也必須在“靜”與“真”的心境中才能得以受用的?。?/p>

“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以上的境象,對照自己的禪心比較一下,琢磨一下,各位修道的朋友們,你們認(rèn)為,哪個方面更可貴呢?禪心之用,應(yīng)放在哪里呢?

     書懷(附一首)

寄跡五湖外,萍逢四海間。

鳳棲桐樹隱,鶴憩古松閑。

雨潤香樓漬,莓苔怪石斑。

吉祥天獻(xiàn)草,方稱老愚頑。

品析:汾陽禪師的這首“書懷”,的確在眾多的禪師中難得一見。真話難聞啊!特別是見道的高僧,被人們視為肉身菩薩,其內(nèi)心世界,人們哪里看得見!當(dāng)然,這首“書懷”,也沒有什么隱私,一樣地舒發(fā)了自己逸悅的禪心,不過總有點特別的滋味。

“寄跡五湖外,萍逢四海間?!碧罩旃Τ缮硗耍瑪y西施而泛五湖,被人們稱為“美之至也?!倍U師是出家之人,當(dāng)然不會“泛舟五湖”,更沒有西施相伴,而是形跡在“五湖”之外的禪院中。雖在“五湖外”,但卻接待著行如萍蹤浪跡的四海參學(xué)者。

“鳳棲桐樹隱,鶴憩古松閑”,莊子說,鳳凰非甘露不飲,非梧桐不棲,以喻志行高尚之士。有人跡之處,是看不到鳳凰的,所以只要有鳳凰棲歇的梧桐,必然處于“隱”地、人們所不知之處。白鶴仙風(fēng)道骨,十足的出世飄逸的形相,它所棲息的古松,也因它的光臨而顯得格外悠閑。這里,汾陽禪師借鳳鶴桐松自喻。對自己的心境和環(huán)境皆有自得之意。這對“西河獅子”而言并不為過,汾陽禪師完全可以如此自喻。

“雨潤香樓漬,莓苔怪石斑?!彼聫R內(nèi)有些建筑是用檀香木建成的。俗稱“香樓”,長年累月經(jīng)風(fēng)雨的浸蝕,也刻劃出不少雨漬。而寺廟內(nèi)布置的假山怪石,也因莓苔的浸染,而顯得斑斑點點——汾陽禪師在這里不知度過了多少歲月,禪心上是否也留下相應(yīng)的“斑漬”呢?

“吉祥天獻(xiàn)草,方稱老愚頑。”汾陽禪師的修行的確出神入化,曾經(jīng)有一“異比丘”——印度有神通的僧人對他說:“你道場中有六位菩薩,你應(yīng)早日成就他們?!闭f完就不見了。汾陽禪師一首偈子記載了此事:

胡僧金錫光,為法到汾陽。

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yáng)。

果然,他的弟子慈明楚圓,瑯邪慧覺,大愚守芝、石霜法永、法華全舉、芭蕉谷泉以后全是叢林領(lǐng)袖。所以,吉禪天宮里的天神們下世來供養(yǎng)汾陽禪師幾棵靈芝草又算得了什么稀奇呢!他到老時也是一個“老頑童”,會開玩笑,所以對天人獻(xiàn)草一事一笑了之,不置可否。

慈明楚圓(一首,附李遵勗一首)

舟中寄李附馬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fēng)便,休將擼棹施。

品析: 慈明楚圓(981039)北宋臨濟(jì)宗著名大師,門下流出楊歧、黃龍兩大禪派,臨濟(jì)宗的極盛,實因慈明禪師而起。有關(guān)慈明禪師的趣聞極多,方外的且不談,這首詩偈是他與宋仁宗的姐夫,駙馬李遵勗的一段方內(nèi)方外交誼的佳話,感人至深,千年來廣為傳誦。

 慈明禪師尚在行腳時,就與這位駙馬公交好,——這位駙馬也是參禪有得的人,是慈明師叔谷隱聰禪師的弟子。在他所見的眾多禪師中,沒有一位能及慈明的,于是折節(jié)相交,相互俱感歡洽,經(jīng)常聚會或書信往來。這樣交往二十余年后,慈明禪師早已在湖南潭州石霜住持。這位李駙馬長住開封府,年老病危,寄書給慈明,希望臨終前得以一會。慈明眷顧友情,在潭州坐船,順湘江,入長江,在楊州北上運(yùn)河,在泗州又西渡汴河,輾轉(zhuǎn)數(shù)千里,滿身風(fēng)霜趕到開封。這首詩偈,就是他在長江的行程中所作。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慈明與李友相見的心情是迫切的,雖是長江下水之船,仍感遲緩,以至有“行不盡”之嘆。帝里——開封汴京,與湖南潭州——長沙相隔是如此遙遠(yuǎn),真不知幾時才能趕到,與老友相會。

“既得涼風(fēng)便,休將櫓棹施?!边@樣的事情急不得,好在天有助緣,這時西風(fēng)正緊,船帆高揚(yáng),何須再搖櫓施棹。這里是安慰李駙馬,生死有命,任其自然,不可妄施分外之力。

也是他們有緣,加之李駙馬修行有得,居然把慈明禪師等來了,并一起住了一個多月,天天相與論道。最后一天,李駙馬畫了一個圓相,又作偈請慈明禪師指示:

世界無依,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問取皮袋。

 這首偈子的大意是:在佛性禪心之中,世界與山河大地都是空,既不可依靠,也說不上障礙。大海不過如小小的微塵,而那小小的芥子也可以容納巨大的須彌山。禪心佛性在其中不來不去,又掛念什么呢?所以我快離開這個世界時,掉冠解帶,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什么是生死呢?以后問問這具死尸一樣的“皮袋”吧。慈明禪師點了點頭,相互又鼓勵了一些話,最后慈明說:“好了,你可以走了,到無佛之處去成佛吧!”李駙馬這時才“泊然而逝”。

 對李駙馬的去世,慈明極其悲痛,于一年后圓寂,去追他那位知己去了。這種敢來敢去,敢恨敢愛的風(fēng)范,在眾多的禪師中是極少見到的——還未看破紅塵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