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老圖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九老圖 設(shè)色紙本 1962年作
題識:九老圖。乙酉三月廿日,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傅抱石寫并記。鈐?。焊怠⒈接?/font>
燃香解琴圖 紙本設(shè)色 1945年作
款識:含劬先生清賞,即乞指正。乙酉冬,傅抱石重慶西郊。鈐?。焊?、抱石、乙酉、其命唯初
鐘子期善解琴,聞伯牙鼓《高山流水》曲,遂相知好。子期死,伯牙碎琴,不復(fù)鼓,謂無知音也。古人高士將聽琴看作是一件隆重的事情,非燃香沐浴不奏,非知音不演。此圖選用“聽琴”的傳統(tǒng)畫題,卻作出個性化的處理,純用水墨寫出一屏一幾一榻,二高士坐于榻上,燃香品琴,不亦樂乎。畫面古雅,頗得古人遺風(fēng)。
讀畫圖
設(shè)色紙本
人物 設(shè)色紙本 1944年作
讀畫圖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讀畫圖。乙酉三月二十日,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傅抱石寫。鈐?。焊?、蹤跡大化
晉賢圖
立軸 紙本
1945年作
晉賢圖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傅抱石對美術(shù)史論相當(dāng)熟悉,此幅是根據(jù)宋代詞人秦觀記述與李公麟對《晉賢圖》有不同見解的一段文字而繪制。原圖文反映魏晉時期文人名士的超然風(fēng)度,與飲酒無關(guān)。因此畫未見流傳,無法判斷誰是誰非。但傅抱石根據(jù)此文作畫,倒卻讓人感到畫中的人物有點醉意。人物線條圓勁細膩,在相似之中又有體現(xiàn)各自不同的性格。此圖是畫家借古開今,重現(xiàn)畫史名作的精品。
大滌草堂圖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斗大草堂圖 設(shè)色紙本
1944年作
斗大草堂圖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斗大草堂圖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斗大草堂圖。乙酉(1945年)中秋前二日,來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山齋,傅抱石。鈐?。焊担ㄖ欤?、抱石大利(白)
竹林七賢圖
設(shè)色紙本 癸未(1943年)作
竹林七賢 設(shè)色紙本 癸未(1943年)作
題識:癸未二月造。抱石。鈐?。焊怠⑿掠?、抱石齋、抱石入蜀后作
《竹林七賢》是傳統(tǒng)繪畫題材,在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流行,畫的是晉代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人,于竹林中吟酒、行樂、清談的故事。《世說新語》中記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傅抱石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古人文化爛熟于胸,《竹林七賢》即是其最擅長和鐘愛的題材之一,并多次描繪過其形象。
此幅《竹林七賢》作于1943年,正處于傅氏繪畫最有代表性的金剛坡時期。竹林深處,白云裊裊,七賢或展卷,或?qū)φ摚蜻h眺,或鳴琴賞音,或寡然獨處,一小童攜琴侍立,突顯了晉人灑脫不羈的飄逸韻逸。畫家以縱深構(gòu)圖處理,擴張了人物在畫中散落于不同角度的活動空間,深度和層次感隨之加強,畫面更豐富充實,人物開臉氣息高古,眾賢的表情平淡,看似未喜未憂,而眼神卻略顯黯然冷漠。而這背后,或許正隱含著處在紛亂戰(zhàn)火后方的傅抱石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的掙扎與沖突,他筆下的“竹林七賢”是暫離俗慮的理想化人物。傅抱石借竹林七賢的形象,反映的是對于和平安寧的深切祁望。
竹林七賢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竹林七賢 設(shè)色紙本 乙酉(1945年)作
題識:乙酉歲冬,新喻抱石寫。鈐印:抱石大利
傅抱石大多以古代典故為創(chuàng)作題材,此圖即典型代表?!爸窳制哔t”指西晉時期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他們放浪形骸于竹林間,不拘禮法、清靜無為,過著閑逸自在的生活。此圖繪名士七人于水汽氤氳的竹林中,伴有兩名書童,獨特的“抱石皴”擦得畫面一股仙氣彌漫,名士們?nèi)绲玫乐艘话?,衣帶飄飄,遺世獨立。
七賢圖 設(shè)色紙本
七賢圖 設(shè)色紙本
款識:七賢圖。新俞傅抱石寫。鈐?。罕H手(白文)
此幅《七賢圖》是畫家高超的繪畫技藝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無論是象征正直、高潔品格的竹子還是神態(tài)各異的七位文人,傅抱石都以自己靈動的筆墨形象刻畫的同時,寄托了深刻的思想和才情。畫家面對大自然的體察領(lǐng)悟與人物畫的水墨、意境、章法融為一體,達到了畫面氣勢磅礴而又不失靈動飄逸的效果。作品構(gòu)圖飽滿,墨色考究,人物刻畫細致生動。
竹林七賢 立軸 設(shè)色紙本 1946年作
款識:丙戌人日,重慶金剛坡下,入川已八年矣。傅抱石畫并記。翼公誨正。戊子(1948)六月,傅抱石敬記。鈐?。罕⒈?、抱石私印、其命唯新、蹤跡大化
本幅幾近四尺全開,是畫家金剛坡時期艱苦條件下鮮見的大型作品。本幅選材改用表面質(zhì)地較平滑的宣紙,有異于皮紙表面較粗糙所營造的古樸厚重氣息,卻配合了主題提示的山林隱逸氣氛,突顯了晉人灑脫不羈的飄逸韻致。由于尺幅寬廣,提供了充裕的空間來經(jīng)營玄幽靜謚的竹林背景,畫家以縱深構(gòu)圖處理,擴張了人物在畫中散落于不同角落的活動空間,深度和層次感隨之加強,畫面更顯豐富充實。畫中包括"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以及僮仆二人,也是這項題材入畫人物最多者?!捌哔t”分五個聚落,有兩人一組,另兩人有仆相隨,僅一人寡然獨處。他們或相坐對酌;或鳴琴賞音;或展卷細讀;或倘徉林間,悠然自得,各適其趣。人物開臉氣息高古,神情卻非肅穆深沉,反見輕松閑適,暫離俗慮,自我沉醉于這片人間樂土里,深刻且生動地反映了畫中人物身處社會背景所形成的思想和生活態(tài)度。他運筆流暢,線條爽勁飄逸,襯托出主角的思想感情。設(shè)色蒼潤,綠竹蒼松的兩組顏色為全畫主調(diào),畫面清逸中見淳樸;而酒盤中一點殷紅,頓生點睛之效,顯見畫家用色經(jīng)營之妙。

懷素蕉書 立軸
1945年作
醉僧圖
1945年作
醉僧圖 1944年作
人人送酒不曾沽 設(shè)色紙本
1944年作
人人送酒不曾沽 1945年作
醉僧圖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人人送酒不管沽,終日松間擊一壺。草圣欲成狂便發(fā),真堪畫入醉僧圖。乙酉重慶寫,傅抱石并記。鈐?。焊当?、往往醉后
畫面上懷素手持酒杯,一手按于壇子,雙目凝視,似陷入深思,其實已微帶醺意,待靈感激至即可狂書疾灑,揮毫成篇了。畫家透過巧妙的布局就將詩中首兩句的元素鋪排于畫面中,但不過是作配視的前奏。他高度凝注處理正是“待草圣欲成狂便發(fā)”前的剎那,故筆下懷素正凝神不動,似屏息待發(fā),畫家營遷氣氛以待的就是“畫入醉僧圖”的一刻。
杜甫像
立軸
1945年作
竹林七賢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竹林七賢 設(shè)色紙本 1948年作
松下?lián)崆?/strong>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乙酉三月,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傅抱石寫。鈐?。焊?br>
《松下?lián)崆賵D》創(chuàng)作于1945年的金剛坡時期,這一階段也是傅抱石創(chuàng)作生涯的高峰期,他創(chuàng)作了非常多激動人心的作品,他的“抱石皴”這一技法正是形成于這一時期。這一階段傅抱石多創(chuàng)作晉賢圖,詩意圖和古意山水作品。本幅作品就是當(dāng)時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撫琴圖。高古的蒼松下一名高士坦然盤坐,彈琴自娛,旁邊還站有一名紅衣童子,整幅畫面表現(xiàn)了文人特有的高雅情調(diào)。
三老鑒古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三老鑒古
1946年作
松蔭對酌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抱石,蜀中寫。鈐?。焊怠⒁矣?br>
本幅構(gòu)圖簡潔,高士盤膝對坐于石上,傍倚松樹橫伸而出,枝葉茂密結(jié)聚如傘張,遮護兩人對酌閑話于其下。右上方一角見瀑泉自巖間瀉出,其境幽邈,松風(fēng)急瀑,涼意自生,正合消夏驅(qū)暑之意,知己酒酣暢論,自得忘機之趣!畫家筆下寫意自適,筆墨爽快利落,毫無雕飾之弊,幾如自然所出,惟高士臉部神情及衣紋處理,簡煉中仍得形神俱攝之妙,足見畫家寫時之心情順暢矣!
松下高士
設(shè)色紙本 攜酒祝壽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新喻傅抱石,重慶金剛坡下山齋寫。鈐?。焊担ㄖ煳模⒈罄ò孜模?、抱石齋(朱文)
松下高士也是傅抱石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人物題材,此幅作于重慶時期。畫面沒有過多的描繪松樹,只是截取了一個局部,人物的描繪是畫面的重心,可視為簡單的山水人物。畫中高士面容恬淡、神態(tài)淡然脫俗,氣息高古,出神入化,隨后小童懷抱酒罐,似乎是高士與好友飲酒歸來的場面。此幅《松下高士》很好的表現(xiàn)了傅抱石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章法簡潔、筆意清新、豪放脫俗,是難得的佳作。
東坡得硯 設(shè)色紙本
款識:東坡得硯。丹林先生命寫即求惠正,新喻傅抱石并記。鈐?。焊担ㄖ欤?、抱石大利(白)、抱石得心之作(朱)
傅抱石先生的人物畫,在現(xiàn)代人物畫壇是一朵奇葩。他從研究古人、研究畫史開始,故能與諸多前賢精神相通。顧愷之的卓然高古,陳老蓮的奇特不群,石濤的難以捉摸的禪趣,甚至張大風(fēng)的簡率和不拘一格,無不心領(lǐng)神會,或多或少地融在他的筆底。
《東坡得硯》圖,寫東坡白衫玄冠,倚蒼松而托古硯。這位宋代才華橫溢的大學(xué)者,寬額、濃眉、長須、雙目中藏著大智慧,那是難測深淺的目光,得硯的興味和遠思交織在一起。蒼松被風(fēng)吹拂著,淋漓的墨彩烘托著白衣的學(xué)士,率意的廖廖數(shù)筆,東坡的形、態(tài)、神、意便躍然目前。圖左上端篆書“東坡得硯”四字,下筆如刀刻,方挺遒勁,非具篆刻功底者不辦。
松下高士
1945年作
松蔭撫琴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松下高士 設(shè)色紙本 1945年作
款識:兆槐先生方家惠教,乙酉暮春,傅抱石。鈐?。罕罄?、乙酉、抱石齋
此幅作品是傅抱石1945年在重慶金剛坡時期的成熟作品。此圖中老松用枯筆描繪枝干和針葉,用淡墨渲染,畫法蒼莽淋漓、渾然大氣中寓精妙之思,堪為佳構(gòu)。圖中松下高士望著遠方,形象高古,超凡脫俗,為此畫點睛之筆。
高士牽馬圖 設(shè)色紙本 1946年作
款識:伯璞先生雅屬。丙戌小歲交,利涉橋頭,傅抱石寫記。鈐?。焊担ㄖ煳模?、印癡(朱文)
仙媛高士是畫家一生最擅長也是最喜愛的題材之一。畫家之所以不厭其煩的描繪古代的高人逸士,其實是借古人眼目,抒胸中郁勃之氣,在當(dāng)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可說是有很深刻的寄托的。此作描繪高士松下牽馬,執(zhí)轡回望,一女侍躬身而立,背對觀眾。人物馬匹用線勁爽迅疾,雖寥寥幾筆而造型生動傳神。圖中高士衣著晉唐,高髻多髯,面容羸弱,神情憂郁。甚至連身后的馬匹,奇異的眼神似也流露出不平之色。整個畫面氣息高古,格調(diào)清奇,顯示了畫家人物畫的高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