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半夏瀉心湯 某留學男青年,暑期從澳洲返鄉(xiāng)。因經(jīng)常胃痛泛酸而求治于余。其人面白體瘦,唇紅舌紅。按之心下痞,進食或空腹時常常隱痛不適,甚至泛酸,常腹瀉。其母甚憂,我安慰曰:不必擔心,調(diào)理一下吧。遂書半夏瀉心湯原方。 一周后來電話,云癥狀已去大半。因近返校,便囑養(yǎng)生堂按原方制成顆粒以便于攜帶。其母后又云其兒胃病一直未作。 此病本不奇,此方亦熟知,但能用原方治療胃病者卻不多。大多自擬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藥一隊,草頭藥幾把,蟲類藥幾樣,礦物藥一堆,謂其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變。效果不能說沒有,但總不如半夏瀉心湯來得快捷。 半夏瀉心湯方甚簡,價甚廉,效甚顯。臨床變動不宜大,我多加味一二。或加肉桂,或加大黃,或加生山梔,或加連翹,或加厚樸,或加附子。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如見效以后,當守方,多服些日子。南京二道梗子上一鹵菜店主,胃病多年,屢服西藥。后聽人介紹來索方,我予半夏瀉心湯加肉桂,藥后即有明顯的感覺。遂愛上湯藥,名曰香茶。間斷服用至今已經(jīng)六七年了。胃病未作,氣色好轉(zhuǎn)。 對于心下痞悶不適之半夏瀉心湯證,仿小陷胸加枳實湯方義,加入枳實一味,效果益顯。為醫(yī)者不可不熟此方。 國醫(yī)大師周仲瑛先生也曾謂:用好半夏瀉心湯,就可以應付一半的脾胃病。當然關鍵是要藥證相應和方證相應。 半夏瀉心湯源于古代無數(shù)先人的實踐總結,是千古名方。張仲景必不欺人。愿當今中醫(yī)學子多多應用此方!望制藥公司多多開發(fā)此方! |
|
|
來自: 杏林脈香 > 《中醫(yī)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