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這是一個真理,而且在中學語文教學里,閱讀的確是十分重要,而且是以精讀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本里,按照章節(jié)進行編排,所謂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的精心挑選編排,而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則是將這些課文進行深入而細致的講解分析,以幫助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與把握。 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說是當下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或者說是最關鍵的形式。不知怎么搞的,教了二十多年的中學語文,越教,心里越虛,心里越沒有底。為什么?我們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地反省一下目前中學的閱讀教學這個狀況及其效果,我們是否可以思考一下,該怎樣改變原先那種并沒有多大教學效益的閱讀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 首先,我們中學的閱讀教學該怎么教?是否還按照原來的那種教師精講,學生認真記筆記?這是閱讀嗎?我懷疑,語文這是語文教師的分析與理解,并不是學生個體的閱讀體驗與感受,更不是學生閱讀思考。閱讀是什么?閱讀是閱讀者的個人對文本的獨立理解與感悟、思考,這是一項純粹的個人化行為,這跟每個人的閱歷、理解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同一文本,不同讀者獲得的理解是會有差異的,即便是同一文本,同一讀者,在不同時間,也會出現(xiàn)理解的不同,盡管大多數(shù)文本會有一個比較明確而集中的主題。而當下的中學閱讀教學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以分解文本分析文本為第一要招,這種以教師的思考或者以參考書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感悟與思考,其實是完全違背了閱讀的規(guī)律,更不符合接受學的特點。 可想而知,如此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能夠讓作為閱讀者的學生收獲什么?收獲的是教師告訴的閱讀主旨,和如何分析課文的方式方法,而少了如何根據(jù)不同文本如何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其實學生的閱讀能力絕對不是靠語文教師不斷地分析與講解能夠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需要閱讀者自身在不斷積累閱讀的經驗,在閱讀過程中與不同類型的文本接觸,逐漸了解文本的特點與理解的方式。而學生要能夠有較強的閱讀能力絕對不是靠語文老師的講解,是需要與大量的作品作深入細致的零距離接觸——做深度閱讀,做長時間閱讀,這是需要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這是需要學生帶著興趣進行閱讀,才可能慢慢形成??陀^上講那些閱讀水平很高的學生,他們不完全是學校里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而是從小培養(yǎng)起來的濃厚的閱讀興趣與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不排除語文教師適時的引導與點撥。 基于此,當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否有必要進行改革? 首先是改變以前的閱讀教學觀念,改“以老師的講為主”為“以學生讀為主”。這是第一步。雖然這是一個主體的變換,卻是很關鍵,因為一旦確定這個目標,就必須告訴學生讀什么作品,該怎么讀,用什么時間去讀,讀多少作品才合適。而這個工程絕對不是一般教師能夠完成的,是需要整個教育體系跟著改變。其次,得安排專門的閱讀課,而且一個星期得安排兩三節(jié),這樣的課依然是讓學生成為主體,不過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指導他們如何讀那些學生應該讀的書。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安排學生進入圖書館,根據(jù)定好的書目進行專題閱讀。第三,選擇不同主題進行對應閱讀,使得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并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逐步深入思考某一個方面的問題,同時能夠在閱讀中思考分析,并找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如果是以如此的方式閱讀,相信,學生的閱讀水平肯定要比現(xiàn)有的高了許多,而且就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肯定可以提高好幾個檔次。 就目前而言,這只是一廂情愿的設想。因為就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的學生基本上沒有什么時間閱讀,每天都在忙著做練習,在題海里鏖戰(zhàn),這樣的學生是不可能真正成為閱讀者,他們頂多只是閱讀考試的訓練者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