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dǎo)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周瑜】(175—210)三國時期吳國將領(lǐng)。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chǔ)。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商務(wù)印書館《新華詞典》1288頁。)簡明傳記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于袁術(shù)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后來回去鎮(zhèn)守丹陽。袁術(shù)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shù)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后設(shè)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后,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quán),為中護軍,執(zhí)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zhàn)之時,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zhàn)之后,周瑜諫議孫權(quán)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quán)未采納。孫權(quán)后來采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然后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于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quán)曾為其素服吊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生平事跡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長壯有姿貌”(《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周瑜志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zhàn)端四起,于是總想廓清天下。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孫堅死后,孫策繼承父志,統(tǒng)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于是,二人協(xié)同作戰(zhàn),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當利,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guān)),打敗了笮融、薛禮,轉(zhuǎn)而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zhèn))、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zhàn))。時孫策部眾已發(fā)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zhèn)丹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shù)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shù)發(fā)現(xiàn)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shù)最終不會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借機回江東,袁術(shù)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jīng)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diào)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zhàn)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fā)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fā),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lǐng)兵眾,調(diào)發(fā)船糧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guān)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于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后來又兼任春谷長。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注:大喬、小喬本姓橋,后橋、喬二姓不分,都作喬,通稱二喬,連他們的父親也被叫做喬國老。)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jīng)戰(zhàn)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 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勛,然后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周瑜留下來鎮(zhèn)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臨終把軍國大事托付孫權(quán)。時孫權(quán)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shù)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個州郡,他們只注意個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quán)的是張昭、周瑜、呂范、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quán)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quán),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異議異動。 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打敗袁紹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quán),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里來做人質(zhì)。孫權(quán)亦是人英,當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quán)本意雖不想送人質(zhì),但由于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于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zhì),他給孫權(quán)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cè)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后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jù)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xù)九百多年?,F(xiàn)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余威舊業(yè),統(tǒng)御六郡,兵精糧足,戰(zhàn)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fēng)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么要送質(zhì)于人呢?人質(zhì)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yīng),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shù)仆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chuàng)建功業(yè)稱孤道寡相提并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zhì),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zhì)于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quán)心里。孫權(quán)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quán)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quán)便沒給曹操送人質(zhì)。 周瑜越來越得孫權(quán)的信賴,而他也越發(fā)竭誠盡智,為孫氏集團的崛起奔波勞碌,不辭辛勞,說得上忠貞不二?!督韨鳌酚涊d,曹操曾派人去游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干。 蔣干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于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 這次受命后,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閑游,去見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替曹操來做說客!”蔣干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guān),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鄉(xiāng)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請蔣干進入營帳,擺設(shè)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蔣干請人營中。這次,先領(lǐng)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干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并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nèi)結(jié)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復(fù)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干也就無話可說,只好微笑。 蔣干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lǐng),俘萬余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shù)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龍。 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參見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戰(zhàn)爭)后,想進而統(tǒng)一全國,第一個戰(zhàn)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里。孫權(quán)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quán)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都,打敗了盤踞在那里的黃祖。 曹操恐孫權(quán)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zhàn)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眾南逃。 曹操順利占領(lǐng)荊州,收降劉琮的八萬人馬,擁有大軍數(shù)十萬,實力陡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卷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quán),信中說:“我奉旨南征,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xùn)練了大軍八十萬,準備與您會獵江東。” 在這嚴重的局勢面前,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quán)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yīng)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只有魯肅等少數(shù)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zhuǎn)局勢。魯肅建議孫權(quán)把周瑜從外地召回。 周瑜一歸來,便力挽狂瀾。他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向?qū)O權(quán)指出:“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地方數(sh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nèi)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xí)水土,必生疾病。此數(shù)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孫權(quán)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臺,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quán)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quán)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zhàn)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F(xiàn)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jīng)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統(tǒng)御著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shù)雖多,何足畏懼?我們只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zhàn)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 孫權(quán)聽了,大受感動,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家人妻小,只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只糧草和各種戰(zhàn)具也已準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fā)。我會繼續(xù)調(diào)發(fā)人眾、糧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戰(zhàn)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決一死戰(zhàn)!” 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于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quán),孫權(quán)與劉備遂結(jié)成聯(lián)盟,共同抗曹。 孫權(quán)任命周瑜為左督,統(tǒng)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xié)助周瑜。周瑜和劉備部隊會師,沿江而上,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氣低落。剛一接戰(zhàn),立即敗退,只好駐扎在江北,想等冬天過后,第二年春天再戰(zhàn);周瑜所部,初戰(zhàn)獲勝,士氣振奮,駐扎在南岸。 曹營將士,好多人不習(xí)水性,為了克服這一弱點,曹操下令把戰(zhàn)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連接成水上營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為得計,稱這些船為連環(huán)船。 看到這種情況,周瑜部下老將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周瑜認為黃蓋說得有理。便選蒙沖斗艦數(shù)十艘,里面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面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 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信中說:“我世受孫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為人當識時務(wù)。孫氏要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與中原百萬之眾對抗,眾寡懸殊,勝負已定。江東士吏,不分賢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魯肅執(zhí)意如此。”他還在信中表示:“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周瑜選擇了一個刮東南風(fēng)的夜晚,命令黃蓋帶領(lǐng)數(shù)十艘戰(zhàn)船(每一戰(zhàn)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備放火人員后退時使用),乘風(fēng)向曹營進發(fā)。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只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一里左右,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時風(fēng)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參見赤壁之戰(zhàn))。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占據(jù)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凌統(tǒng)守衛(wèi)后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zhàn)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zhàn),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用命殺敵,曹仁只好退走。 孫權(quán)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戰(zhàn),中國統(tǒng)一過程暫告中斷,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則聲威大震,名揚天下。 赤壁戰(zhàn)后,劉備以左將軍領(lǐng)荊州牧,已乘機攻占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quán),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quán)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qū)的局面。 周瑜上疏給孫權(quán),疏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guān)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zhàn),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yè)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但孫權(quán)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yīng)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劉備的計謀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qū)O權(quán)獻上另一計策。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quán)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jié)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zhàn)略眼光。孫權(quán)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zhèn)),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周瑜一死,孫權(quán)感到痛折股肱。于是,親自穿上喪服為他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quán)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積約5畝,兆域高約8尺,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墓門向東,墓周繞以石刻欄桿,旁建木質(zhì)六角“談笑亭”。歷經(jīng)千年,冢塌亭倒。凡經(jīng)修陵園總面積擴大到8648平方米。 周瑜一生征戰(zhàn),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fēng)度可人,議論英發(fā),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樂,即使是酒后,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要轉(zhuǎn)頭看一看。所以當時有謠諺說:“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周瑜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quán)只是將軍,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并不全備,比較草率。只有周瑜對孫權(quán)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 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說家虛構(gòu)的那位截然不同。應(yīng)該說,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關(guān)系不好。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jié)容下,從不跟他一般計較。程普后來特別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至于后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對周瑜的才干,劉備、曹操、孫權(quán)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quán)的關(guān)系。一次,孫權(quán)、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quán)和劉備談話。劉備嘆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quán)說:“赤壁之戰(zhàn),正趕上我的將士們?nèi)静?,于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過,不論別人怎樣評論,孫權(quán)心中有數(shù)。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賴誰呢?”他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 周瑜有兩子一女,女配太子孫登,長子周循娶全公主(孫魯班),次子周胤亦為官。《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與義兵討董卓,徙家于舒。堅子策興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zhuǎn)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shù)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zhèn)丹楊。”瑜還。頃之,袁術(shù)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shù)欲以瑜為將,瑜觀術(shù)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涂東歸,術(shù)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五年,策薨。權(quán)統(tǒng)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余口,還備(官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shù)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quán)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shù)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quán)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地方數(sh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nèi)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guān)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qū)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xí)水土,必生疾病。此數(shù)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quán)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臺,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quán)。權(quán)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zhàn),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shù)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fā)火。時風(fēng)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fù)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jù)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于瑜。瑜用呂蒙計,留凌統(tǒng)以守其后解釋者,只有認識并發(fā)現(xiàn)了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征服自然,變,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zhàn)。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后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quán)拜瑜偏將軍,領(lǐng)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jù)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lǐng)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quán),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guān)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zhàn),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yè)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權(quán)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quán)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jié)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quán)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quán)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后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quán)以兄奉之。是時權(quán)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zhí)臣節(jié)。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騎都尉,有瑜風(fēng),早卒。循弟胤勢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提出以“法”為核心的法治理論。,初拜興業(yè)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黃龍元年,封都鄉(xiāng)侯,后以罪徙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yǎng)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欲,招速罪辟。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jié)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沖扦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于宗廟,傳于無窮,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guān)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于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于興繼,為胤歸訴,乞丐余罪,還兵復(fù)爵,使失旦之雞,復(fù)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權(quán)答曰:“腹心舊勛,與孤協(xié)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無悛改。孤于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茍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騭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quán)乃許之。會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將軍,領(lǐng)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quán)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歷史評價 ◆三國志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于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span lang="EN-US">◆孫權(quán)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xué)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fā)不及之耳?!?span lang="EN-US">◆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jié)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孫權(quán)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span lang="EN-US">◆蔣干稱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閑?!?span lang="EN-US">◆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三國?孫權(quán) ◆吾得卿,諧也。——三國?孫策 ◆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fā)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三國?孫策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程普 ◆謀無不成,規(guī)無不細。——三國?王朗 ◆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西晉?陳壽 ◆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西晉?陸機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偨橇现?,則素契於伯符;晚節(jié)曜奇,則叁分于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富肝何?,外讬霸跡。志掩衡霍,恃戰(zhàn)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東晉?袁宏《三國名臣贊序》 ◆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jié)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jù)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quán)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jù)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陳亮《史論?酌古論?呂蒙》 ◆說者謂天無大風(fēng),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quán)問計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服矣。——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五 ◆孫策征劉繇,濟于橫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磯)。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蛟唬捍斯榇螅恳哉Z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南宋?蕭常 ◆此數(shù)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元?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 ◆規(guī)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著著機先,真英物也。——清?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quán)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清?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zhàn)而霸,克建大勛,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蛟唬?span lang="EN-US">“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國?盧弼 《三國志集解》 ◆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tǒng)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后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jié)果打了勝仗。 ——毛澤東《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歇后語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周瑜病倒在蘆花蕩——氣煞周瑜謀荊州——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周瑜與音樂 “周郎顧曲”現(xiàn)在已經(jīng)演變成對音樂的欣賞贊美,典出《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他出身名門,少年與孫策結(jié)識,共謀大計,建安三年,周瑜重歸孫策,孫策親自出迎,于二十四歲時即封中郎將。 二年后孫策遇襲身亡,周瑜苦心輔佐孫權(quán),三十三歲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成就一代名將。 周瑜又常被稱為周郎,同樣典出《三國志·周瑜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三國志》,作者陳壽,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97年,生于蜀國,蜀亡歸晉,為西晉史學(xué)家。所著《魏書》、《吳書》、《蜀書》合稱《三國志》,名列國學(xué)二十四史之一的斷代史。 《三國志》用筆簡墨嚴謹,少有冗言,也因過簡后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為《裴注三國志》。 正是在這個用筆簡約的《三國志》里,陳壽卻給我們留下了除英雄爭戰(zhàn)指點江山外的別般風(fēng)情。 陳壽處身西晉,晉承曹魏一脈,吳蜀是為對立敵方,但在三國志提及周瑜時,卻不惜多處稱頌。 論到周瑜才干時,陳壽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等詞相稱,這種英華才氣明顯別與諸葛亮的名士風(fēng)度。周郎之才,更多為少年朝氣,銳意進取自信飛揚的英霸之氣。 周瑜死后,孫權(quán)曾與陸遜談?wù)撝荑ぃ?span lang="EN-US">“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東吳的王圖霸業(yè),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zhuǎn)為偏安一方。 按《三國志》記載,周瑜除膽略兼人、雅量高致外,還氣度恢宏,雍容恢廓。 孫策初亡,孫權(quán) “是時權(quán)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zhí)臣節(jié)。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quán)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jié)下交,終令程普折服贊嘆,“普頗以年長,數(shù)陵侮瑜。瑜折節(jié)容下,終不與校。普后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 而陳壽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文學(xué)作品中一個常用典故。 魏晉的建安時期是文學(xué)史上重要時代,正如李白所詩,“建安文章蓬萊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詩風(fēng)“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qū)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這種風(fēng)格被《文心雕龍》譽為“建安風(fēng)骨”、“漢魏風(fēng)骨”。具有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fēng),風(fēng)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飛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以及濃郁的悲劇色彩。 除文學(xué)外,這也是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時代,名曲《廣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時,此曲敘聶政刺韓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殺伐之氣者,稽康一死,無人能奏。 與《廣陵散》并稱當時的《長河吟》相傳就是為周瑜所做,并傳此曲周瑜稱只為諸葛亮能聞弦歌而知雅意,聽出曲中之音。 也有一說,《長河吟》為后人附會之作。 在《三國志》中,周瑜上疏孫權(quán)時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guān)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 僅是演義記載中有孔明吊孝時的祭文中的“從此天下,再無知音”。史冊中,也找不到《長河吟》出于周瑜的正式記錄,因此附會之說當是正解。 然而,《長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樂造詣極高確證無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彈錯了,就一定能聽出來,聽出來也罷了,還要一定回頭看。至于回頭相顧,是為責備之意還只是本能反應(yīng)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詩詞中,并且不斷賦予新的含義。 魏晉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詩,“懸知曲不誤,無事畏周郎。”隋朝也有江總詩,“弦心艷卓女,曲誤動周郎。” 這里詩里的顧曲周郎雖然出現(xiàn)的場合經(jīng)常不對,但比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彈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樣了,李端的《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從曲有誤、周郎顧化作了誤拂弦。 唐初釋慧凈與王績則有相合詩,前者曰“ 早時歌扇薄,今日舞衫長。不應(yīng)令曲誤,持此試周郎。”,后者和“舞袖風(fēng)前舉。 歌聲扇后驕。周郎不相顧。 今日管弦調(diào)。” 被動徹底成了主動,誤拂弦原是為了試周郎。 劉禹錫也曾做《紇那曲》,“ 楊柳郁青青,竹枝無限情。周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 踏曲興無窮,調(diào)同詞不同。愿郎千萬壽,長作主人翁。” 與他竹枝詞一脈相通的清新可親,心平氣和的喜悅。 東坡居士的一闕大江東去名垂千古,其中極贊英杰,被譽為豪放派詞中之冠,“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記這個典故。蘇胡子的天生詼諧小小發(fā)作一次。周郎的音樂金耳朵成了是不是變聾的小試探。 《次韻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鑿皆為贅,我有一言能決疣。病客巧聞床下蟻,癡人強覷棘端猴。聰明不在根塵里,藥餌空為婢仆憂。但試周郎看聾否,曲音小誤已回頭。” 蘇軾也做過《南歌子》,稱“但得周郎一顧、勝珠珍。” 東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詞家的領(lǐng)軍人物辛稼軒出名的愛用典,自然不會放過這般的風(fēng)流俊賞。 《菩薩蠻》,“畫樓影蘸清溪水。歌聲響徹行云里。簾幕燕雙雙。綠楊低映窗。曲中特地誤。要試周郎顧。醉里客魂消。春風(fēng)大小喬。” 除此外,以梅子黃時雨著稱的賀梅子賀鑄也有名詞《訴衷情》。“喬家深閉郁金堂。朝鏡事梅妝。云鬟翠鈿浮動,微步擁釵梁。情尚秘,色猶莊。遞瞻相。弄絲調(diào)管,時誤新聲,翻試周郎。” “時誤新聲,翻試周郎”,說不盡的嫵媚風(fēng)情,《訴衷情》的詞牌從此又得別名《試周郎》。 最別致瀟灑,卻是唐張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纖紅玉指長。雪藤新?lián)Q束,霞錦旋抽囊。 并揭聲猶遠,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 原來曲誤回顧,非冷視相責,僅只會心微笑也。且這個回顧是“密顧”,曲中有誤,悄然回頭,顧盼間微微一笑。 嫵媚可愛當屬吳梅英的《聲聲慢》,“曲中倚嬌佯誤,算只圖、一顧周郎?;ㄦ?zhèn)好,駐年華、長在瑣窗。”非常的有鄰家小妹嬌憨態(tài)。 其實演變到這里,周郎顧曲早已不僅指對音樂的鑒賞,它即可能是男女間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間不以言喻而以音傳的韻事。 如果不能賞音鑒樂,當然不會有顧曲一說。 明確將顧曲與知音相連的詩詞,最早見于唐湛賁的《伏覽呂侍郎丘員外舊題十三代祖歷山草堂詩》,“桑田代已變,池草春猶碧。識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蘇軾對此亦有跟和,《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jiān)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議論亦英發(fā)”的詩句,這個知音即指佳友,也許亦指數(shù)朝之后,他之欣賞周瑜“言論英發(fā)”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范成大的《 臨江仙》則道,“周郎去后賞音稀。為君持酒聽,那肯帶春歸。” 知音再往后演變,周郎顧曲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代指,曲誤若有人顧,欣逢知音,若無人顧,則是知音難覓了。 少年時有段飛揚歲月,其后卻處處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棄疾曾有《惜分飛》,“最是周郎顧。尊前幾度歌聲誤。望斷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處。聞道春歸去。更無人管飄紅雨。 ”一派悵往傷懷。 元邵亨貞另有《賀新郎 》,“顧曲周郎今已矣,滿江南、誰是知音客。人世事,幾圓缺。” 到此時,顧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詩詞中的典故,不必對三國知道太多,對它的出處也無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體的人,具體的事,而是一種意象,一種表征,歷史與文化徹底融合。 不過,在偶爾的時候,它也會還本來面目,而在那種時候,這個清麗明媚的典故總是會以比較憂傷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王質(zhì)的《八聲甘州·事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風(fēng),四海忽三分。想蒼煙金虎,碧云銅爵,恨滿乾坤。郁郁秣陵王氣,傳到第三孫。風(fēng)虎云龍會,自有其人。 朱顏二十有四,正錦幃秋夢,玉帳春聲。望吳江楚漢,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橋紅浪濕,撫虛弦、何處得郎聞。雪堂老,千年一瞬,再擊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顧曲? 最傷感的則屬鄭板橋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杰。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fēng)卷灘前黃葉。樓艫云崩,旌旗電掃, 射江流血。 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摯友,江東雙杰,周郎與孫郎,總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孫策與周瑜同齡,死時年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時卒于巴丘,龐統(tǒng)扶靈回返。孫權(quán)素服舉哀。迎之蕪湖。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世音書漫寂寥。 千古江山,英雄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不過,英雄之外,亦有佳話相傳千古,顧曲的周郎以輕靈的姿態(tài)從歷史走向文化,在一頁頁泛黃詩箋中永恒凝立。
周佐富摘抄 2008年2月
來自: 老周老師 > 《周氏》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后世狂貶?
正史中完美的周瑜為何遭后世狂貶?袁術(shù)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shù)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后設(shè)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zhàn),為打江東基業(yè)立下汗馬功勞,深受孫策信任。關(guān)于諸葛...
周瑜之死大揭秘:諸葛亮“三氣”所致,還是另有隱情?
周瑜之死大揭秘:諸葛亮“三氣”所致,還是另有隱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國演義》中,用“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zhàn)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
周瑜之死與孫權(quán)的幽微關(guān)聯(lián)(文末免費送書)
孫權(quán)的母親對于周瑜的分析非常認同,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睂O母將周瑜當成兒子,...
另一聲長嘆:“既生亮,何生瑜!”
另一聲長嘆:“既生亮,何生瑜!”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屢遭諸葛亮羞辱的周瑜臨終前,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最輝煌的戰(zhàn)功當數(shù)赤壁...
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周瑜
袁術(shù)欲以周瑜為將,周瑜只請求作居巢縣縣長。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zhèn)丹陽?!保ā度龂?#183;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周瑜對孫權(quán)說:“今曹操...
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魯肅(7)
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魯肅(7)時周瑜正在外地,魯肅勸孫權(quán)將他召回。周瑜歸來,更堅定了孫權(quán)的抗曹決心。魯肅說:“您(孫權(quán))固然神武蓋世,但曹操的勢力太大了。我們剛剛占有荊州,恩德信...
歷史的塵?!劇敖枨G州”及周瑜之死展開討論《三國志》的特點
歷史的塵?!劇敖枨G州”及周瑜之死展開討論《三國志》的特點。老孫對待周瑜尚且如此,他劉備還能有好果子吃?1、周瑜之死。周瑜的侄...
“義”與三國
劉備討伐東吳,有人對孫權(quán)說:最近有傳言,說諸葛瑾派人跟劉備聯(lián)絡(luò)。孫權(quán)說:我跟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
平史 | 周瑜氣量不小,也并非被氣死;真實的歷史恰好相反
《三國演義》中寫到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而找到個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nèi)造出十萬枝箭的理由,以便在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后除掉諸葛亮,然而...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