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訓練強度,都有不同的訓練意義,下面分別針對五種訓練強度來說明其配速后面的意義:
![]() ◎依你目前的實力來檢測各級配速:能力檢測 E 強度幫你打下札實的體能基礎 E 強度的訓練強度是最低的,它的主要目的是鍛煉肌群中肌纖維、肌腱與韌帶的強韌度,以避免之后較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傷害;接著,另一項重要目標是發(fā)展身體的有氧能力,此種強度的訓練雖然也能讓心肺先習慣強度較低的長時間刺激,但主要目的還是在提升肌肉端的“用氧”能力,促進肌肉組織中的粒腺體與微血管增生,提高有氧酶濃度。這一級強度的訓練目的只是為了打好體能的基礎。 訓練區(qū)間: % VO2max:59%~74% % HRmax:65%~79% % HRR:54%~73% M 強度是是你比馬拉松時平均配速 丹尼爾把M強度定為全程馬拉松(Marathon)的平均配速,它也是另一種LSD訓練時的強度選擇(適當天情況在E和M 強度間選擇訓練強度)。 訓練區(qū)間: % VO2max:75%~84% % HRmax:80%~90% % HRR:73%~87% 關鍵的T 強度 T是指Threshold,也就是乳酸臨界點的意思。在此種強度訓練時,你乳酸產(chǎn)生的量剛好等同于排除的量,當身體在這種強度的刺激下,乳酸閾值才會有效地往上提升。在T強度下的移動速度稱為“臨界速度”,所以你只要能認識自己的身體在游、騎、跑下的臨界速度是多少,在那個速度下就能最有效地訓練身體忍耐乳酸與排除乳酸的能力。久而久之,臨界速度就會跟著提升,有氧區(qū)間也會跟著擴大。 我們很常聽到的“長間歇”(Cruise Interval,跑5~15分鐘才休息一次)與“節(jié)奏跑”(Tempo run,連續(xù)以T 強度移動二十分鐘以上)或是“變速跑”的主要目的都是在提高乳酸閾值和臨界速度。 訓練區(qū)間: % VO2max:83%~88% % HRmax:88%~92% % HRR:84%~90% I 強度的間歇訓練是你為了擴大有氧引擎的容量 I 強度心跳率介于最大心跳率的98%~100%。當強度逼進最大心跳率時(也同時逼近最大攝氧量),會對攝氧系統(tǒng)形成壓力,進而提升攝氧容量 (oxygen uptake capacity)。因為此級的強度很高,在比賽中最高只能維持12分鐘左右,所以此級配速并非用在長距離的比賽中。I強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訓練最大攝氧量 (VO2max)。為了在訓練時能延長此級強度的「總訓練時間」,利用「間歇」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讓身體保持在此級強度的總時間增加,最常聽到的「亞索八百」(快跑800公尺與休息之間反復進行的訓練方式)其實就是一種I強度的間歇訓練。 訓練區(qū)間: % VO2max:95%~100% % HRmax:98%~100% % HRR:97%~100% R 強度是在提升跑步的經(jīng)濟性 可能有些人會疑惑,為什么在最大心跳率之上還有一級。對跑者來說 R 強度的主要訓練目的是為了提高運動的經(jīng)濟性。為什么它可以提高步的經(jīng)濟性呢?我們先了解最大心跳率代表的意義是:心臟所能負戴的輸血能力,但在強度超過最大攝氧量時已經(jīng)到達無氧運動,血液提供氧氣產(chǎn)生能量的速率已經(jīng)趕不上消耗的速率,多的能量需求就從無氧系統(tǒng)提供(也就是無須氧氣就能產(chǎn)生能量的系統(tǒng))。無氧系統(tǒng)提供能量的效率比有氧系統(tǒng)高很多,所以你能跑更快,所以在跑R強度時最大心跳率不是很重要,達到特定的配速比較重要。所以R強度并非在訓練有氧能力,對馬拉松跑者來說它在訓練肌肉快速伸縮的模式,進而提升運動效率,簡單的說就是快跑和慢跑的技巧會有些微差異,而快跑的技巧只有讓身體處在高速下才能學會。 以心率區(qū)間來定義訓練強度 心率檢測心率區(qū)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