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類自然災害、人為災難、危機事件,由于其存在突發(fā)性而易導致人們出現(xiàn)心理失衡,會引起混亂、不安。因為這些事件既包含著危險,又蘊藏著機遇,我們稱之為危機。每個人對嚴重事件都會有所反應,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性質事件的反應強度及持續(xù)時間不同。
為了進行有效的危機心理干預,人們必須了解危機狀態(tài)下會有哪些心理需要。一般在危機期間,人們會更關心個人基本的生存問題,如環(huán)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會擔心自己及所關心的人,如父母、親戚、子女、朋友、老師;會表現(xiàn)驚慌、無助、逃避、退縮、恐懼等行為;想吐露自己對突發(fā)事件的內心感受;渴望生活能盡快安定,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與支持等。這些心理需要為危機心理干預提供了依據(jù)。
一般的應對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立即反應),當事者表現(xiàn)麻木、否認或難以置信、震驚、恐慌、不知所措;第二階段(完全反應),感到激動、焦慮、痛苦、責備、憤怒和無助感,也可有罪惡感、退縮或抑郁;第三階段(消除階段),接受事實并為將來做好計劃。危機過程持續(xù)不會太久,如果反應時間超過了6個月,或出現(xiàn)了下述征兆,則應視為異常。
(1)出現(xiàn)強迫性的重復回憶:一想到逝去的親人,心里覺得很空虛,無法想別的事;創(chuàng)傷事件的畫面在腦海中反復出現(xiàn),一閉上眼就會看到最恐懼最悲傷的畫面。
(2)失望和思念:不斷地期待奇跡出現(xiàn),卻一次一次地失望;一種愛的失落感;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常有如針扎心般的感受。
(3)過度反應:對于與遭遇事件相關的聲音、圖像、氣味等感到過敏、反應過度;感到沒有安全感,易焦慮;失眼,做噩夢,易從噩夢中驚醒。
(4)身體出現(xiàn)不適的癥狀:易疲倦;發(fā)抖或抽筋;呼吸困難,喉嚨及胸部感覺梗死;記憶力減退;肌肉疼痛(包括頭、頸、背痛);暈眩、頭昏眼花;月經失調;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等。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對危機的心理反應通常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沖擊期,即危機發(fā)生時或發(fā)生后不久;其次是防御期,表現(xiàn)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會出現(xiàn)否認、合理化等;再次是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按受現(xiàn)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最后是成長期,經歷了危機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xiàn)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心理危機有幾個特征:
(1)通常為自限性,多于1—4周內消失。
(2)在危機期,個人會發(fā)出需要幫助的信號,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幫助或干預。
(3)預后取決于個人的素質、適應能力和主動作用,以及他人的幫助或干預。。
心理學領域中,危機干預是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tài)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終戰(zhàn)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的整體方案、實施過程和后期評估。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二是恢復心理平衡與動力。在任何突如其來的事件中,有效的危機干預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乃至穩(wěn)定由危機引發(fā)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tài),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并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