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癥處理]
1.疹前期 從開始發(fā)熱至出疹,3天左右?!?/FONT>
(1)麻毒郁表 證候表現(xiàn) 發(fā)熱咳嗽,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稍煩口渴,飲食如常,大便溏軟.口腔兩頰粘膜可見麻疹粘膜斑,舌苔薄黃,脈象浮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為麻疹初期,因麻毒所襲而發(fā)病。起病前多有麻疹接觸史。本證臨床表現(xiàn)類似風熱感冒,見發(fā)熱咳嗽,但流淚畏光、噴嚏流涕等較重為其特征,即所謂“麻相”.發(fā)病后2—3天兩頰粘膜可見麻疹粘膜斑是確診為本病的重要依據(jù)。若曾接種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而發(fā)病者.其癥狀常較輕而不典型,病程亦較短。 治法主方 解肌透疹,達邪外出。宣毒發(fā)表湯加減。(參考升麻葛根湯) 變證: 如夏季為麻毒時邪所襲,兼感暑濕之邪郁于肌表而發(fā)病,癥見發(fā)熱微汗,咳嗽有痰,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神疲倦怠,納呆嘔惡,口腔兩頰可見麻疹粘膜斑等,治以祛暑透疹,選用新加香薷飲加減。
如患兒素體陰虛,復感麻毒時邪發(fā)病,癥見發(fā)熱咳嗽,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虛煩不眠,口渴咽干,舌紅苔剝,脈象細數(shù),口腔兩頰見麻疹粘膜斑,治以滋陰透疹,選用加減葳蕤湯。
如麻毒郁表,血運不暢,致疹毒透發(fā)不出,癥見壯熱不退,氣急鼻煽,皮疹色淡或疹色紫暗,或斑疹互見,面色紅赤或灰暗,神煩不安,或嗜睡,舌絳苔黃等,治以活血透疹,選用解毒活血湯加減。
如麻毒郁遏,腑氣不通,疹毒滯留,癥見身熱口干,咳聲重濁,腹脹腹痛,大便秘結,舌紅苔黃,治以通腑透疹,選用涼膈散加減。
(2)風寒郁表 證候表現(xiàn) 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神情煩躁,飲食如常,小便色清,大便溏軟,口腔兩頰可見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屬麻疹初期,既為麻毒所襲,又兼感受風寒之邪而發(fā)病。麻毒為風寒郁遏,致使皮疹不易透出,疹前期時間延長,出現(xiàn)類似風寒感冒證,如鼻塞流涕、發(fā)熱喜偎欲衣、舌苔薄白等風寒束表之證,且有麻疹粘膜斑和皮疹透發(fā)延長等特征是為要點。 治法主方 辛溫解表,達邪外出。荊防敗毒散加減。
素體氣虛,麻毒郁表,皮疹透發(fā)不出,癥見發(fā)熱惡寒,神疲體倦,面白納呆,四肢欠溫,咳嗽有痰,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小便清長,大便溏軟,口腔兩頰可見麻疹粘膜斑,舌淡苔白,脈浮無力,治以益氣透疹,以人參敗毒散加減。
2。出疹期 皮疹從見點至透齊,3天左右。 (1)熱熾肺胃 證候表現(xiàn) 壯熱不退,起伏如潮,煩躁不安,口渴引飲,咳嗽頻頻,痰多色黃,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紅活稀少,繼而疹密融合,疹色暗紅,疹點凸起,觸之礙手,皮疹自耳后、顏面開始,布發(fā)胸、背、腹、四肢,漸及手心、足心,以至鼻準見疹。小便短赤,大便干硬,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麻疹出疹期,是為麻毒由肺及脾,由表入里,由衛(wèi)分證進入氣分證,正邪相爭,以壯熱起伏如潮、疹出密集融合為特點。肺熱則咳嗽氣粗,咯痰黃稠;胃熱則口渴欲飲,疹密暗紅。本證肺熱壅盛,須防肺閉喘嗽之變。 治法主方 清熱除煩,佐以透疹。清解透表湯加減。
(2)毒壅氣營 證候表現(xiàn) 壯熱不退,煩躁譫語,口渴欲飲;或身熱夜甚,神煩少寐,口燥咽干,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稠密,融合成片,舌絳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出疹期,為麻毒熾盛,毒壅氣營,正邪相爭,營陰受傷,故癥見壯熱不退,或身熱夜甚,煩渴咽干,皮疹稠密,疹色紫暗,舌絳苔黃。證以氣分邪熱未退,營陰亦為邪傷為特征。 治法主方 清氣涼營,佐以透疹。白虎湯合清營湯加減。
如熱灼營陰,癥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口燥咽干,皮疹稠密,或融合成斑,舌絳苔少,脈細有力。治以涼血化斑,佐以透疹。輕證選用玉女煎加味,重證為熱熾營血,外郁肌表者選用化斑湯加味。
如氣血兩燔,癥見壯熱不退,神昏譫語,皮疹稠密,疹色紫黑,肌膚發(fā)斑,甚則吐衄出血,舌絳苔黃,脈象細數(shù)。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化斑.清瘟敗毒飲加減,
3。疹回期 皮疹透齊至疹點收沒,3天左右。 (1)肺胃陰傷 證候表現(xiàn) 麻疹出齊,皮疹依次按序收沒,皮膚呈糠麩樣脫屑,伴有棕褐色色素沉著,身不發(fā)熱,或低熱不已,咳嗽少痰,口燥咽干,食納不振,舌紅少津,苔薄而干,脈象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屑麻疹恢復期,邪退正虛階段,故可見疹沒熱退,皮膚有脫屑及色紊沉著,一般精神轉佳,飲食增加,臨床若無其它合并癥,??珊侠碚{護而愈。需用藥物調理時,則可甘寒養(yǎng)陰為主。 治法主方 甘寒養(yǎng)陰,佐以清熱。沙參麥冬湯加減。
(2)脾胃氣虛 證候表現(xiàn) 疹沒熱退,面色蒼白,精神疲倦,少氣懶言,四肢欠溫,飲食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辨證要點 本證屑麻疹恢復期,邪去正傷,脾胃受損。常可因用藥苦寒,損傷脾胃,或因調護不當,致使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或因素體脾胃虛弱等,故后期患兒表現(xiàn)為神倦肢涼、納呆便溏等脾胃氣虛證候為特點。 治法主方 益氣和胃,佐以養(yǎng)陰。異功散加味。
4.并發(fā)癥 臨床如出現(xiàn)下列癥狀或體征時。常提示產生并發(fā)癥。①麻疹出疹期,皮疹尚未出齊而突然隱退,且疹稀色淡,面部無皮疹者。②麻疹出疹期,呈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者。⑧麻疹出疹期,發(fā)熱過高,或皮疹消退而熱不退,或高熱驟退者。④麻疹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嗜睡,或極度煩躁,或頻繁抽搐者.⑤麻疹出疹期,癥見無咳嗽者,或咳嗽劇烈喘急者。⑥麻疹疹回期,疹退熱未退,神萎納呆,腹痛腹瀉者。
(1)麻毒閉肺 、 證候表現(xiàn) 壯熱不退,煩躁不安,咳嗽痰鳴,氣急喘促,鼻翼煽動,唇周發(fā)紺,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皮疹密集,疹色紫暗,或疹出未齊,或疹出驟沒,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麻疹出疹期及疹沒期,??梢蛴谑е位蛘`治,或因感寒郁閉,或因麻毒熾盛,內陷閉肺等所致的并發(fā)癥。癥見疹出不透,或疹出驟沒,或皮疹稠密成片,疹色紫暗,又伴見咳喘氣急、鼻翼煽動、唇周發(fā)紺等。結合肺部聽診,可聞及細濕性羅音。 治法主方 宣肺開閉,清熱解毒。麻杏石甘湯加味。
(2)麻毒攻喉 、 證候表現(xiàn) 咽喉紅腫,或潰爛疼痛,吞咽不利,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喉間痰鳴,咳如犬吠,呼吸急促,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熱毒壅結于咽喉,以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呼吸不利為主要特征。 治法主方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清咽下痰湯加減。
(3)毒陷心肝 . 證候表規(guī) 壯熱不退,皮疹暴出,稠密成片,疹色紫暗,神昏譫語,抽搐有力,喉間痰鳴,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為麻毒熾盛,正不勝邪,以致麻毒內陷厥陰。神昏譫語為心竅被蒙,抽搐驚惕為邪陷肝經。本證在麻疹疾病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均可發(fā)生,但以出疹期的2—6天發(fā)病多見。 治法主方 清熱解毒,清心開竅,涼肝熄風。羚角鉤藤湯合犀角地黃丸加減。
如心陽虛衰,癥見身熱已退,皮疹驟沒,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舌淡苔薄,脈微欲絕,治以固脫救逆,參附龍牡救逆湯加味。必要時加用強心藥物治療。 ?。?)熱迫腸腑 證候表現(xiàn) 發(fā)熱惡寒,煩躁不寧,口渴欲飲,腹脹腹痛,大便泄瀉,色黃質稀,日瀉數(shù)次以至10余次,疹出未齊,或皮疹驟沒,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為麻毒協(xié)熱襲于腸腑所致,以大便泄瀉,次頻量多,甚則下利粘液等為特征。 治法主方 清腸解毒,化濕止瀉。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
如濕熱毒痢,癥見畏寒發(fā)熱,腹痛陣作,里急后重,下痢膿血,麻疹的皮疹或已透發(fā),或透而未齊,或皮疹驟沒,脈數(shù)有力,是為麻疹并發(fā)痢疾,治以清腸止痢,佐以透疹,黃芩芍藥湯合香連丸加減.
(5)麻后口疳 證候表現(xiàn) 麻后疹沒,口舌生瘡,甚則潰爛,齒齦紅腫,衄血疼痛,煩躁不寧,口渴飲冷,丈便不調,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本證多為麻疹后期,熱毒傷陰,肺胃蘊熱,余邪留戀,并循經上炎口舌。以口舌生瘡,甚則潰爛,齒齦紅腫等為特征。 治法主方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內外兼治。黃連解毒湯合冰硼散。局部結合應用銀花甘草液漱口,冰硼散涂搽口疳患處,每日3—4次。亦可運用吳茱萸10g,研末用醋調泥,敷貼雙側涌泉穴,每日1次。 (6)麻毒入眼 證候表現(xiàn) 麻疹收沒,兩目干澀,視物不清,目睛云翳,或至夜盲,舌紅苔少,脈象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多為麻毒陽邪損傷陰液。又麻后調護不當,以至肝陰虧損,眼目失養(yǎng),形成目疾. 治法主方 滋養(yǎng)肝陰,清熱明目。杞菊地黃丸加減。
(7)麻后痧癩 證候表現(xiàn) 麻后疹沒,皮膚瘙癢,疹如瘡疥,心煩不寧,飲食不振,夜睡不安,舌紅少津,舌苔薄黃,脈象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屑麻后陰血耗損,復感風邪,遏于肌膚所致。皮膚瘙癢、夜睡不安等為特點。 ’ 治法主方 養(yǎng)血益陰,祛風止癢。四物湯加味。 .
【病因病機】【診斷與鑒別診斷】【辨證論治】【預防與護理】【其它療法】【現(xiàn)代研究】【療效評定】麻疹 . (概述] 麻疹,是一種急性發(fā)疹性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咳嗽,鼻塞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口腔兩頰出現(xiàn)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膚規(guī)律有序地布發(fā)麻粒樣大小的紅色丘疹,皮疹消退可見脫屑和色素沉著斑為特征。本病是古代兒科四大要證之一.《痘疹大成.麻疹集成摘要》說:“疹者,肺胃蘊熱所發(fā),總宜解二經之邪熱,邪熱解則諸癥自愈”。麻疹的病名,各地稱謂有異。如:川廣呼為麻子,北方稱為疹子,浙江一帶名為瘠子,江蘇地區(qū)稱為痧子,也有稱為糠瘡、膚瘡等的,均以皮疹的形態(tài)和特點而命名,現(xiàn)統(tǒng)一稱為麻疹。 西醫(yī)學已證實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經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麻疹在過去常常每隔2—3年就會發(fā)生一次大流行。自1965年以來,我國應用自制麻疹減毒活疫苗普遍進行預防接種,控制了麻疹的大流行,因而,發(fā)病率明顯降低,且周期性的流行特征基本消失。估計在不久的將來,麻疹流行可能會得到控制。 麻疹在6個月至5歲的小兒中發(fā)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多流行于冬春季節(jié)。由于妊娠期母體內的麻疹抗體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故嬰兒在出生后3—4個月期間,具有母體給予的被動免疫力,一般不至于引起發(fā)病。隨著年齡的增大,嬰兒體內麻疹抗體水平逐漸下降,當生長到6—8個月時體內麻疹抗體消失,一旦接觸感染就有可能發(fā)病。目前,臨床發(fā)病有向較大年齡推移的現(xiàn)象,成人麻疹發(fā)病率增高和非典型麻疹、.皮疹不典型的病例增多.本病患過一次以后,一般可終生免疫,極少數(shù)再次發(fā)病。 我國早在漢唐時期就有發(fā)斑、隱疹等出疹性疾病的記載,其中亦可能包括麻疹在內。由于文字簡略,癥狀及特征等描述不盡詳細,未能加以鑒別,故在宋代以前,麻疹與天花常相混論述,宋代以后才將西病分論,并予鑒別。宋代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中稱麻疹為瘡疹,指出了麻疹的癥狀、治法和具有傳染性的特點。董汲在《小兒斑疹備急方論》、龐安時在《傷寒總病論.斑疹瘡論》中記載了麻疹和天花的區(qū)別。元代醫(yī)家朱丹溪、滑伯壽等明確了麻疹的病名,對麻疹的病機、證治、預后方面有了詳細的描述。明代龔信、呂坤、萬全等對麻疹的命名、證候鑒別、分類、護理、預防等有較全面的論述,王肯堂<證治準繩。幼科》將麻疹分為3期:即“初熱期”、“見形期”、“收沒期”,這種分期的方法,迄今仍為臨床應用。關于預防麻疹發(fā)病,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新生兒臍帶煅制后,以乳汁調服”的方法,是為應用臍帶、胎盤等人工免疫方法預防麻疹的最早記載。清代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更提出了麻疹在出疹時必有發(fā)熱的重要論點,并記述了麻疹的主要合并癥一一肺炎喘嗽,使中醫(yī)學對麻疹的論述臻于完善。 現(xiàn)代對麻疹的研究范圍廣泛。在臨床研究方面,對麻疹的發(fā)病、診斷、并發(fā)癥診斷和對麻疹順證、逆證的辨別方面有許多總結報道,這些臨床研究成果豐富了麻疹的診治內容,提高了診療效果;在實驗研究和血清學研究方面,認為麻疹病毒侵入人體后,可引起異常免疫反應,可造成組織和血管損傷;提出在發(fā)生麻疹流行后接砷麻疹疫苗,也可以降低發(fā)病率,制止麻疹的流行;在流行病學研究方面,提出麻疹發(fā)病有向大年齡推移的趨勢,亦有新生兒罹患麻疹者;在藥效學研究方面,提出清熱解毒中藥兼能抗病毒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另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在<<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制定了麻疹的診斷依據(jù)、證候分類及療效評定,為麻疹的研究、治療等提供了規(guī)范性標準。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感病因 外感麻毒時邪是引起麻疹發(fā)病的原因。冬春之季,麻毒時邪,與風邪相合,侵襲肺衛(wèi),郁阻于脾而透于肌膚,發(fā)為麻疹。 . 古代醫(yī)家對麻疹的病因認識,各有不同。如宋代以錢乙為代表的醫(yī)家提出:內稟胎毒,伏于肺腑,外感天行時氣而發(fā)病。認為內稟胎毒,外感時邪,是為麻疹的病因;方賢在《奇效良方》中認為:“瘡疹為內實而生,熱毒由兒在母胎所致.非內虛而感外寒之比”,提出胎毒是麻疹的病因;而呂坤在《麻疹拾遺》中則指出:“麻疹之發(fā),多系天行疫氣相染”,且“麻非胎毒,皆帶時行,氣候暄熱傳染而成”。明確了時邪是麻疹的主要病因,與西醫(yī)學的認識基本一致。 2。正虛病因 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肺主皮毛屬衛(wèi),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運失健,則水谷不為精微以滋肺益氣,肺失所養(yǎng),則衛(wèi)外不足,易受麻毒時邪所襲。或又因稟賦不足,或后天調護失宜,或因病后體虛,均可致肺氣虛弱,正虛而不能抗邪于外,易為麻毒時邪所襲為患。故正虛不能勝邪亦是麻疹發(fā)病的重要原因。 二、病理 1.病變臟腑在肺脾 麻疹病變臟腑主要是在肺脾。麻毒時邪經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郁阻于脾。肺主皮毛在衛(wèi)屬表,脾主肌肉在里合四肢。麻疹起病,由衛(wèi)外不足以抗邪,麻毒外侵,郁于肌表,故疾病初起其癥類似感冒;麻毒襲于肺衛(wèi),郁阻于脾,正邪交爭,毒透肌膚而布及全身。因此,麻毒郁于肺脾,是麻疹發(fā)病的基本病理特點。 2,病理因素毒郁表 麻疹發(fā)病,是由麻毒時邪侵襲而致,具有流行性和傳染性。麻毒為患,既有起病急驟的特點,又符合溫病衛(wèi)氣營血的傳變規(guī)律。因而麻疹初期,可見肺衛(wèi)受郁的特征;出疹期可見皮疹透發(fā)及伴有氣分熱證,甚則出現(xiàn)營血分證;疾病后期,以麻毒傷陰為主要特征。因此,麻毒郁于肌表,正邪相爭是引起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病理變化的重要因素。 3.病機屬性辨虛實 麻疹因感受麻毒時邪而引起發(fā)病。臨床一般表現(xiàn)為發(fā)熱煩躁、畏光流淚、疹稠色赤、脈數(shù)有力等形癥有余的證候,是為邪氣壅盛,正邪相爭,正氣未衰,抗邪有力,多屬熱證、實證。如因患兒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感邪太盛,麻毒內陷,臨床表現(xiàn)為身熱而不甚、面白肢涼、疹稀色淡、脈細無力等形癥不足的證候,是為正邪相爭,正不勝邪,氣血受損,多屬寒證、虛證。 4。病情演變分順逆 麻疹發(fā)病,總以外透為順,內陷為逆。麻毒時邪,侵襲于肺,郁阻于脾,肺主皮毛屬表,脾主肌肉屬里,麻毒侵襲而犯于肺脾,正邪交爭,正氣驅邪,由內達外,由里出表,是為順證。因此,在麻疹疾病過程中,常以皮疹的透發(fā)來分辨麻疹的順逆及輕重緩急。麻疹具有皮疹按序透發(fā)的規(guī)律,如經過疹前期、出疹期、疹沒期3個階段,皮疹能夠如期透發(fā)及收沒,臨床無合并癥者,是屬順證;如外因麻毒壅盛,內由素體虛弱,或因調護不當,或因失治、誤治等,導致正不勝邪,麻疹不能如期透發(fā)或收沒,而表現(xiàn)為暴出或驟沒,或延期不透,或透而不爽,臨床兼見合并癥者,是屬逆證。 另外,在麻疹的恢復期,由于麻為陽邪,久蘊傷陰,故可見麻后陰虛的證候。如肝陰損傷,則麻毒入眼,白膜遮睛;如損傷陰血,則麻后痧癩,周身奇癢不舒等。亦屬麻疹的變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麻疹診斷依據(jù): 1.易感兒在流行季節(jié)有麻疹接觸史。 2?;純撼跗鹩邪l(fā)熱咳嗽、鼻塞流涕、淚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兩頰粘膜可見“麻疹粘膜斑”;發(fā)熱3—4天,皮疹透發(fā),從顏面開始(先從耳后、發(fā)際、顏面),逐漸遍及全身(至胸、背、腹、軀千、四肢、手心、足心、鼻準見疹),疹齊熱漸退,疹沒見皮膚有脫屑及色素沉著。邪毒深重者,可合并肺炎喘嗽、喉痹、昏厥等危候。 3.麻疹皮疹呈玫瑰色斑丘疹,多為散在。亦可不同程度融合成片,但疹間皮膚正常。邪毒深重者,可見皮疹稠密,融合成片,疹色紫暗;邪毒內陷者,可見皮疹驟沒,疹稀色淡。 4.實驗室檢查 (1)末梢血象檢查在疹前期白細胞總數(shù)正?;驕p少,非典型麻疹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疹前期,取患兒鼻咽分泌物、血液、尿液可分離出麻疹病毒。 (3)對非典型麻疹病例,可在發(fā)病后1個月作血清學檢查,血清抗體超過發(fā)病前4倍或抗體≥1:160時即可作為確診依據(jù)。另外,如檢查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等,也可作回顧性診斷。 以上診斷具備第2、3項,參考第1、4項即可確定為麻疹的診斷。 二、鑒別診斷 臨床需與一些常見出疹性疾病進行鑒別,如奶麻、風痧、丹痧等。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1.順逆辨證 麻疹總以外透為順,內陷為逆。一般可從麻疹的臨床表現(xiàn),如發(fā)熱、精神、咳嗽、呼吸、出汗、大便等癥狀的輕重緩急及出疹情況等進行辨別。 (1)辨別順證 疹前期,發(fā)熱不高,體溫多在38℃左右,伴咳嗽鼻塞、畏光羞明、淚水汪汪,口腔可見麻疹粘膜斑.3—4天后開始出疹,出疹期發(fā)熱如潮,體溫多在39~C~40~C,神識煩躁,尚能入睡,咳嗽有痰,咳聲清爽,麻毒隨汗而透,皮疹先見于耳后、發(fā)際,漸延及頭面、頸項,依次蔓延至胸、背、腹、四肢,最后可見手、足心及鼻準部出疹,皮疹分布均勻,疹點色澤紅活,一般無臨床合并癥者,皮疹3天左右透齊。然后皮疹依次隱沒(先出先沒),同時熱退咳減,食欲增進,神清脈和。是為順證. (2)辨別逆證 麻疹疾病中,壯熱不退,煩躁不安,皮疹透發(fā)不暢,或疹出驟沒,伴見咳喘氣急、鼻翼煽動、口唇發(fā)紺等,是為麻毒閉肺(麻疹合并肺炎)證;如伴見咽紅腫痛、嗆咳氣急、聲音嘶啞等,是為麻毒攻喉(麻疹合并喉炎)證;如神昏抽搐,皮疹暴出,疹稠色暗,腹脹便秘,舌絳苔黃,脈數(shù)有力等,是為麻疹毒陷心肝(合并腦炎)證;如皮疹驟沒,疹稀色淡,面色青灰,汗出肢冷,脈微欲絕等,是為麻疹心陽虛衰(合并心衰)證。上述諸證,均屬麻疹逆證。 2.八綱辨證 (1)辨別表里 麻疹初起,皮疹未透,病屬在表;正邪相爭,皮疹透發(fā),病多屬里。如疹前期,是麻毒時邪,由口鼻而入.侵于肺衛(wèi),癥見發(fā)熱不甚、咳嗽咽紅、鼻塞流涕、目赤多淚等,然皮疹尚未透發(fā),口腔兩頰粘膜近臼齒處,可見麻疹粘膜斑,病程約3—4天,此屬麻毒在表;出疹期,正邪相爭,正氣抗邪外出,麻毒由里出表,癥見發(fā)熱如潮,面紅目赤,神煩不安,口渴欲飲,麻疹透發(fā),皮疹稠密,疹色暗紅,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此屬麻毒在里. (2)辨別寒熱 麻為陽邪,熱證多見。如疹前期,初感麻毒之邪,復為風寒所襲,癥見發(fā)熱惡寒、鼻塞清涕、苔白脈浮等;或出疹期突感寒邪,或誤用寒涼之品,或正氣抗邪無力,癥見皮疹驟沒、疹稀色淡、汗出肢冷、舌淡脈弱等,此屬寒證。如疹前期,麻毒時邪所襲,癥見發(fā)熱不退、咳嗽咽紅、口渴欲飲、舌紅苔黃等,或出疹期,麻毒壅盛,癥見壯熱神煩、口渴欲飲、皮疹稠密、疹色暗紅、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等;或皮疹暴出、咳喘氣急、鼻翼煽動、口唇發(fā)紺等,為麻毒閉肺;或咽腫嗆咳、聲音嘶啞等,為麻毒攻喉;或神識昏迷、四肢抽搐等,為毒陷心肝。上述諸證多屬熱證。 (3)辨別虛實 麻毒時邪外襲,正邪相爭,在麻疹的疹前期、出疹期,屬邪實為主;疹回期,屬正虛為多,或虛實夾雜。如疹前期,麻毒侵襲,癥見發(fā)熱咳嗽,目赤多淚,口腔兩頰可見麻疹粘膜斑,而皮疹未透等;出疹期,麻毒壅盛,癥見壯熱神煩,口渴欲飲,皮疹透發(fā),疹稠色暗,舌紅脈數(shù)等,是為邪盛,此屬實證。如因素體虛弱,正不勝邪,麻毒內陷.心陽虛脫,癥見面色蒼白,皮疹驟沒,汗出肢厥,脈微欲絕;或疹回期,邪退正傷,癥見低熱久稽,咳嗽少痰,飲食不振,神疲聲低,或手足心熱,或汗出肢涼,舌紅苔少,或舌淡苔薄,脈象細數(shù),或脈細無力等,是為邪少虛多,此屬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二、治療原則 治療麻疹,素有“麻不厭透”、“麻喜清涼”之論.麻為陽毒,以透為順,以清為要,因此.麻疹以清熱透疹為基本法則。順證有宣透、清解、養(yǎng)陰之序:疹前期麻毒郁表,治須宣肺透疹,使麻毒由表而出;疹出期,熱熾肺胃,治當清熱解毒,佐以透疹,使麻毒得解,壅盛之熱得清;疹回期肺胃陰傷,以虛為主,治當甘寒以養(yǎng)肺胃。 麻疹逆證的治療以透疹、解毒、扶正為基本原則。如熱毒壅盛,麻毒內陷所致皮疹暴出.疹稠色暗者治以清解,佐以透疹;如素體正虛,抗邪無力所致皮疹逾期未出,或疹稀色淡者,治以益氣升提,佐以透疹;如調護失當,寒邪所襲,致皮疹隱沒者,治以散寒解表.佐以透疹;如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泄瀉疹沒者,治以健脾和胃,佐以透疹。出現(xiàn)合并癥者,當急于解毒安正。如麻毒閉肺,治以清熱解毒,化痰平喘,佐以辛涼透疹;麻毒攻喉,治以清熱解毒,清喉利咽,佐以解毒透疹;毒陷心肝,治以鎮(zhèn)肝熄風,開竅醒神,佐以解毒透疹;毒迫腸腑,治以清熱利濕,佐以解毒透疹;麻毒入眼,治以清肝明目,佐以清涼透疹。對麻疹合并并發(fā)癥的重癥患兒,還應中西醫(yī)藥配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麻疹的治療,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護理,如順證的治療,以正確的護理較之藥物治療更為重要.②透疹不可過用辛散升提之品,以防耗傷陰液。⑧清解不可過用寒涼之品,以免涼遏疹陷。④養(yǎng)陰不可過用滋補厚膩之品,以免滯邪礙脾。 三、分證論治 1.疹前期 從開始發(fā)熱至出疹,3天左右?! ?/FONT>
(1)麻毒郁表 證候表現(xiàn) 發(fā)熱咳嗽,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稍煩口渴,飲食如常,大便溏軟.口腔兩頰粘膜可見麻疹粘膜斑,舌苔薄黃,脈象浮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為麻疹初期,因麻毒所襲而發(fā)病。起病前多有麻疹接觸史。本證臨床表現(xiàn)類似風熱感冒,見發(fā)熱咳嗽,但流淚畏光、噴嚏流涕等較重為其特征,即所謂“麻相”.發(fā)病后2—3天兩頰粘膜可見麻疹粘膜斑是確診為本病的重要依據(jù)。若曾接種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而發(fā)病者.其癥狀常較輕而不典型,病程亦較短。 治法主方 解肌透疹,達邪外出。宣毒發(fā)表湯加減。(參考升麻葛根湯) 方藥運用 常用藥:葛根、升麻、前胡、杏仁、桔梗、荊芥、薄荷(后下)、連翹、牛蒡子,甘草。發(fā)熱咳嗽加銀花、浙貝;咽喉紅腫加山豆根、黃芩;煩躁口渴加蟬蛻、石斛。麻疹欲透未出加浮萍、芫荽,亦可煎水外洗,以助皮疹透發(fā)。 如夏季為麻毒時邪所襲,兼感暑濕之邪郁于肌表而發(fā)病,癥見發(fā)熱微汗,咳嗽有痰,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神疲倦怠,納呆嘔惡,口腔兩頰可見麻疹粘膜斑等,治以祛暑透疹,選用新加香薷飲加減。常用藥:香薷、扁豆、厚樸、金銀花、連翹、浮萍、西河柳;惡寒清涕加蘇葉、防風;咳嗽痰多加陳皮、半夏。 如患兒素體陰虛,復感麻毒時邪發(fā)病,癥見發(fā)熱咳嗽,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虛煩不眠,口渴咽干,舌紅苔剝,脈象細數(shù),口腔兩頰見麻疹粘膜斑,治以滋陰透疹,選用加減葳蕤湯。常用藥:玉竹、蔥白、白薇、連翹、薄荷、生甘草、玄參、天花粉。 如麻毒郁表,血運不暢,致疹毒透發(fā)不出,癥見壯熱不退,氣急鼻煽,皮疹色淡或疹色紫暗,或斑疹互見,面色紅赤或灰暗,神煩不安,或嗜睡,舌絳苔黃等,治以活血透疹,選用解毒活血湯加減。常用藥:連翹、葛根、柴胡、當歸、生地、桃仁、紅花。血熱加紫草、丹皮。 如麻毒郁遏,腑氣不通,疹毒滯留,癥見身熱口干,咳聲重濁,腹脹腹痛,大便秘結,舌紅苔黃,治以通腑透疹,選用涼膈散加減。常用藥:大黃、芒硝、甘草、薄荷、連翹、蟬蛻、浮萍、牛蒡子.夾食滯加山楂、神曲、麥芽。 (2)風寒郁表 證候表現(xiàn) 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畏光羞明,淚水汪汪,神情煩躁,飲食如常,小便色清,大便溏軟,口腔兩頰可見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屬麻疹初期,既為麻毒所襲,又兼感受風寒之邪而發(fā)病。麻毒為風寒郁遏,致使皮疹不易透出,疹前期時間延長,出現(xiàn)類似風寒感冒證,如鼻塞流涕、發(fā)熱喜偎欲衣、舌苔薄白等風寒束表之證,且有麻疹粘膜斑和皮疹透發(fā)延長等特征是為要點。 治法主方 辛溫解表,達邪外出。荊防敗毒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荊芥、防風、柴胡、枳殼、茯苓、甘草、桔梗、前胡、生姜、薄荷(后下)。發(fā)熱惡寒,皮疹未透加麻黃、蘇葉、芫荽,亦可煎水外洗,以助透疹;飲食不振,惡心欲嘔加神曲、木香;煩躁不安加蟬蛻、鉤藤;口渴欲飲加蘆根、石斛;咳嗽痰黃加浙貝母、魚腥草;大便于結加焦大黃、枳實。 素體氣虛,麻毒郁表,皮疹透發(fā)不出,癥見發(fā)熱惡寒,神疲體倦,面白納呆,四肢欠溫,咳嗽有痰,噴嚏流涕,畏光羞明,淚水汪汪,小便清長,大便溏軟,口腔兩頰可見麻疹粘膜斑,舌淡苔白,脈浮無力,治以益氣透疹,以人參敗毒散加減。常用藥:人參、茯苓、前胡、桔梗、柴胡、川芎、枳殼、薄荷(后下)、甘草、西河柳。惡寒鼻塞,咳嗽流涕加蘇葉、防風;咳嗽痰多加半夏、橘紅;發(fā)熱口渴,減川芎,改人參為西洋參或太子參,加黃芪。 2。出疹期 皮疹從見點至透齊,3天左右。 (1)熱熾肺胃 證候表現(xiàn) 壯熱不退,起伏如潮,煩躁不安,口渴引飲,咳嗽頻頻,痰多色黃,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紅活稀少,繼而疹密融合,疹色暗紅,疹點凸起,觸之礙手,皮疹自耳后、顏面開始,布發(fā)胸、背、腹、四肢,漸及手心、足心,以至鼻準見疹。小便短赤,大便干硬,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麻疹出疹期,是為麻毒由肺及脾,由表入里,由衛(wèi)分證進入氣分證,正邪相爭,以壯熱起伏如潮、疹出密集融合為特點。肺熱則咳嗽氣粗,咯痰黃稠;胃熱則口渴欲飲,疹密暗紅。本證肺熱壅盛,須防肺閉喘嗽之變。 治法主方 清熱除煩,佐以透疹。清解透表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蟬蛻、葛根、牛蒡子、紫草、浮萍。壯熱煩躁,口渴欲飲加生石膏(先煎)、淡竹葉、知母;咳嗽痰多加黃芩、浙貝母、魚腥草;疹稠色暗加大青葉、丹皮、紅花;疹出未齊,四肢疹稀另加用西河柳、芫荽煎水熏洗。 (2)毒壅氣營 證候表現(xiàn) 壯熱不退,煩躁譫語,口渴欲飲;或身熱夜甚,神煩少寐,口燥咽干,目赤眵多,畏光羞明,疹出稠密,融合成片,舌絳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出疹期,為麻毒熾盛,毒壅氣營,正邪相爭,營陰受傷,故癥見壯熱不退,或身熱夜甚,煩渴咽干,皮疹稠密,疹色紫暗,舌絳苔黃。證以氣分邪熱未退,營陰亦為邪傷為特征。 治法主方 清氣涼營,佐以透疹。白虎湯合清營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石膏(先煎)、知母、水牛角(先煎)、生地、玄參、竹葉心、麥門冬、連翹、浮萍、生甘草。煩渴引飲加玄參、石斛、天花粉;疹稠發(fā)斑加丹皮、赤芍、紫草;齒衄、鼻衄加仙鶴草、白茅根。神昏嗜睡加菖蒲、郁金;壯熱抽搐加羚羊角粉(沖服)、鉤藤或合用安宮牛黃丸。 如熱灼營陰,癥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口燥咽干,皮疹稠密,或融合成斑,舌絳苔少,脈細有力。治以涼血化斑,佐以透疹。輕證選用玉女煎加味,常用藥:生石膏(先煎)、知母、玄參、生地、麥門冬、浮萍。重證為熱熾營血,外郁肌表者選用化斑湯加味。常用藥:生石膏(先煎)、知母、麥門冬、水牛角、粳米、紫草、丹皮、浮萍、甘草。 如氣血兩燔,癥見壯熱不退,神昏譫語,皮疹稠密,疹色紫黑,肌膚發(fā)斑,甚則吐衄出血,舌絳苔黃,脈象細數(shù)。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化斑.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生石膏(先煎)、生地、水牛角(先煎)、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丹皮、竹葉、大青葉。熱甚神昏合用紫雪丹。 3。疹回期 皮疹透齊至疹點收沒,3天左右。 (1)肺胃陰傷 證候表現(xiàn) 麻疹出齊,皮疹依次按序收沒,皮膚呈糠麩樣脫屑,伴有棕褐色色素沉著.,身不發(fā)熱,或低熱不已,咳嗽少痰,口燥咽干,食納不振,舌紅少津,苔薄而干,脈象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屑麻疹恢復期,邪退正虛階段,故可見疹沒熱退,皮膚有脫屑及色紊沉著,一般精神轉佳,飲食增加,臨床若無其它合并癥,??珊侠碚{護而愈。需用藥物調理時,則可甘寒養(yǎng)陰為主。 治法主方 甘寒養(yǎng)陰,佐以清熱。沙參麥冬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北沙參、麥門冬、天花粉、玉竹、扁豆、桑白皮、杏仁、桔梗、枇杷葉、甘草??诳恃矢杉邮?、生地;食欲不振加炒谷芽、炒麥芽、雞內金:咳嗽少痰加川貝母(研末沖服)、百合;咽喉紅腫疼痛加牛蒡子、玄參;大便干結加瓜蔞仁、火麻仁,陰虛潮熱,虛煩不眠加胡黃連、地骨皮。 (2)脾胃氣虛 證候表現(xiàn) 疹沒熱退,面色蒼白,精神疲倦,少氣懶言,四肢欠溫,飲食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辨證要點 本證屑麻疹恢復期,邪去正傷,脾胃受損。??梢蛴盟幙嗪?,損傷脾胃,或因調護不當,致使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或因素體脾胃虛弱等,故后期患兒表現(xiàn)為神倦肢涼、納呆便溏等脾胃氣虛證候為特點。 治法主方 益氣和胃,佐以養(yǎng)陰。異功散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太子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沙參、陳皮、山藥、炒谷芽、炒麥芽。飲食不振,食后腹脹,加佛手、雞內金,神倦懶言,四肢欠溫,加黃芪、升麻;常自汗出加玉屏風散。 4.并發(fā)癥 臨床如出現(xiàn)下列癥狀或體征時。常提示產生并發(fā)癥。①麻疹出疹期,皮疹尚未出齊而突然隱退,且疹稀色淡,面部無皮疹者。②麻疹出疹期,呈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者。⑧麻疹出疹期,發(fā)熱過高,或皮疹消退而熱不退,或高熱驟退者。④麻疹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嗜睡,或極度煩躁,或頻繁抽搐者.⑤麻疹出疹期,癥見無咳嗽者,或咳嗽劇烈喘急者。⑥麻疹疹回期,疹退熱未退,神萎納呆,腹痛腹瀉者。
(1)麻毒閉肺 、 證候表現(xiàn) 壯熱不退,煩躁不安,咳嗽痰鳴,氣急喘促,鼻翼煽動,唇周發(fā)紺,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皮疹密集,疹色紫暗,或疹出未齊,或疹出驟沒,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麻疹出疹期及疹沒期,??梢蛴谑е位蛘`治,或因感寒郁閉,或因麻毒熾盛,內陷閉肺等所致的并發(fā)癥。癥見疹出不透,或疹出驟沒,或皮疹稠密成片,疹色紫暗,又伴見咳喘氣急、鼻翼煽動、唇周發(fā)紺等。結合肺部聽診,可聞及細濕性羅音。 治法主方 宣肺開閉,清熱解毒。麻杏石甘湯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麻黃、杏仁、生石膏(先煎)、前胡、魚腥草、葶藶子、蘇子、虎杖、黃芩、甘草等。痰多稠粘加鮮竹瀝、膽南星、猴棗散,疹出未齊加葛根、升麻、浮萍,壯熱氣急,腹脹便秘加生大黃、枳實、瓜蔞仁,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加丹皮、赤芍、紫草;體虛疹出不透加黃芪、黨參;壯熱不退,昏譫抽搐加羚羊角粉(沖服)、鉤藤、石菖蒲、郁金,或熱甚合用牛黃清心丸,痰甚合用礞石滾痰丸,抽搐甚合用安宮牛黃丸;疹沒氣急,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脈微欲絕,加獨參湯或參附龍牡救逆湯。 (2)麻毒攻喉 、 證候表現(xiàn) 咽喉紅腫,或潰爛疼痛,吞咽不利,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喉間痰鳴,咳如犬吠,呼吸急促,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熱毒壅結于咽喉,以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呼吸不利為主要特征。 治法主方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清咽下痰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玄參、射干、桔梗、牛蒡子、銀花、板藍根、全瓜蔞、土牛膝根、馬兜鈴、甘草。另加服六神丸。腹脹便秘加大黃、玄明粉;呼吸困難、張口抬肩、胸脅凹陷、口唇發(fā)紺屬病情危重者,宜中西醫(yī)結合積極救治,必要時需作氣管切開術. (3)毒陷心肝 . 證候表規(guī) 壯熱不退,皮疹暴出,稠密成片,疹色紫暗,神昏譫語,抽搐有力,喉間痰鳴,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為麻毒熾盛,正不勝邪,以致麻毒內陷厥陰。神昏譫語為心竅被蒙,抽搐驚惕為邪陷肝經。本證在麻疹疾病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均可發(fā)生,但以出疹期的2—6天發(fā)病多見。 治法主方 清熱解毒,清心開竅,涼肝熄風。羚角鉤藤湯合犀角地黃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羚羊角粉(沖服)、鉤藤(后下)、生石膏(先煎)、黃連、石菖蒲、膽南星、郁金、天竺黃、水牛角片(先煎)、丹皮。疹出未齊加浮萍、、芫荽;疹密色暗加紫草、紅花。 如心陽虛衰,癥見身熱已退,皮疹驟沒,面色青灰,汗出肢厥,舌淡苔薄,脈微欲絕,治以固脫救逆,參附龍牡救逆湯加味。常用藥:人參、附子、龍骨、牡蠣、甘草、紅花、丹參。.皮疹未透加升麻、浮萍。必要時加用強心藥物治療。 4)熱迫腸腑 證候表現(xiàn) 發(fā)熱惡寒,煩躁不寧,口渴欲飲,腹脹腹痛,大便泄瀉,色黃質稀,日瀉數(shù)次以至10余次,疹出未齊,或皮疹驟沒,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 本證為麻毒協(xié)熱襲于腸腑所致,以大便泄瀉,次頻量多,甚則下利粘液等為特征。 治法主方 清腸解毒,化濕止瀉。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藿香、木香、蒼術、焦山楂。泄瀉為濕偏重加薏苡仁、車前子;泄瀉為熱偏重加辣蓼、枳殼;泄瀉為濕熱并重加馬齒莧、地錦草,泄瀉疹未透出加蘇棱、浮萍,泄瀉傷陰者加烏梅、玄參;泄瀉脾虛者加黨參、白術。 如濕熱毒痢,癥見畏寒發(fā)熱,腹痛陣作,里急后重,下痢膿血,麻疹的皮疹或已透發(fā),或透而未齊,或皮疹驟沒,脈數(shù)有力,是為麻疹并發(fā)痢疾,治以清腸止痢,佐以透疹,黃芩芍藥湯合香連丸加減.常用藥:黃芩、白芍、甘草、黃連、木香、馬齒莧、生地榆、浮萍。下痢粘液加蒼術、焦山楂,大便膿血加秦皮、白頭翁,疹出未透加芫荽、西河柳煎水外洗,皮疹稠密,疹色暗紅加丹皮、紫草;皮疹已退加天花粉、雞內金。 (5)麻后口疳 證候表現(xiàn) 麻后疹沒,口舌生瘡,甚則潰爛,齒齦紅腫,衄血疼痛,煩躁不寧,口渴飲冷,丈便不調,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辨證要點.本證多為麻疹后期,熱毒傷陰,肺胃蘊熱,余邪留戀,并循經上炎口舌。以口舌生瘡,甚則潰爛,齒齦紅腫等為特征。 治法主方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內外兼治。黃連解毒湯合冰硼散。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連、黃芩、山梔、黃柏、生地、赤芍、玄參、生甘草。高熱煩躁,渴欲飲冷,加生石膏(先煎)、知母;大便秘結加枳實、生大黃。局部結合應用銀花甘草液漱口,冰硼散涂搽口疳患處,每日3—4次。亦可運用吳茱萸10g,研末用醋調泥,敷貼雙側涌泉穴,每日1次。 (6)麻毒入眼 證候表現(xiàn) 麻疹收沒,兩目干澀,視物不清,目睛云翳,或至夜盲,舌紅苔少,脈象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多為麻毒陽邪損傷陰液。又麻后調護不當,以至肝陰虧損,眼目失養(yǎng),形成目疾. 治法主方 滋養(yǎng)肝陰,清熱明目。杞菊地黃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地黃、山萸肉、山藥、丹皮、茯苓、澤瀉、枸杞子、杭菊花、生甘草。煩不能眠加鉤藤、蓮子芯;目赤眵多加黃連、青葙子,眼目干澀加當歸、夜明砂。 (7)麻后痧癩 證候表現(xiàn) 麻后疹沒,皮膚瘙癢,疹如瘡疥,心煩不寧,飲食不振,夜睡不安,舌紅少津,舌苔薄黃,脈象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屑麻后陰血耗損,復感風邪,遏于肌膚所致。皮膚瘙癢、夜睡不安等為特點。 ’ 治法主方 養(yǎng)血益陰,祛風止癢。四物湯加味。 .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地黃、川芎、當歸、白芍、北沙參、苦參、地膚子、白鮮皮、路路通。低熱未退,暮熱早涼,加青蒿、地骨皮;煩躁不寧,夜睡不安,加鉤藤、僵蠶;奇癢難忍,疹密如疥,抓之留痕,加土茯苓、蛇床子;血虛尤甚加丹參、阿膠;血虛有熱,疹紅痕赤,加丹皮、赤芍。 (急癥處理} 一、麻疹并發(fā)肺炎 臨床表現(xiàn) 壯熱不退,燥躁不安,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唇周發(fā)紺,皮疹暴出,疹密色暗,或皮疹驟沒,疹稀色淡。末梢血象檢查,白細胞增多,淋巴細胞升高明顯。X線攝片可見肺部陰影。體格檢查,肺部聽診可聞及干濕性羅音。 治療方法 1。中醫(yī)治法 辨證論治方法見本?。奥槎鹃]肺”證治法。 2。西醫(yī)治法 高熱不退者適當選用退熱藥;極度煩躁者,需及時給氧,并適當應用鎮(zhèn)靜劑,肺部羅音較多,合并細菌感染者,宜選擇一種或兩種抗生素聯(lián)合運用,咳喘氣急,唇紺煩躁等中毒癥狀明顯者,可考慮應用激素;合并心力衰竭者,需要選用強心藥物及時治療。 二、麻疹并發(fā)喉炎 ’ 臨床表現(xiàn) 壯熱不退,煩躁不安,聲音嘶啞,咳如犬吠,皮疹稠密,疹色暗紅。末梢血象檢查,白細胞增多.淋巴細胞升高明顯。喉鏡檢查,可見喉頭水腫等. 治療方法 1.中醫(yī)治法 辨證論治方法見于本病“麻毒攻喉”證候治法. 2.西醫(yī)治法 高熱不退者適當選用退熱劑,極度煩躁者,及時給氧并選用鎮(zhèn)靜劑;合并細菌感染者,可選用抗生素;凡有二度以上呼吸困難者加用激素(強的松、氟美松)治療。 三、麻疹并發(fā)腦炎 臨床表現(xiàn) 高熱不退,頭痛項強,四肢抽搐,神識昏迷,皮疹暴出,疹密色暗等。實驗室檢查,末梢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多屬正常,而淋巴細胞相對增高;腦脊液細胞數(shù)增加,且以淋巴細胞增加為主,蛋白呈輕度增加。 治療方法 1。中醫(yī)治法 辨證論治方法見本病“毒陷心肝”證候治法。 2.西醫(yī)治法 高熱不退者適當選用退熱劑;抽搐頻繁者選用抗驚厥藥,必要時選用脫水劑;合并感染者,可選用抗生素。 四、麻疹并發(fā)泄瀉 . 臨床表現(xiàn) 發(fā)熱不退,腹痛泄瀉,或便下膿血,皮疹透發(fā)等。實驗室檢查,大便鏡檢有白細胞或膿細胞有助確診。 治療方法 (1)中醫(yī)治法 辨證論治方法見本病“熱迫腸腑”證候治法。 (2)西醫(yī)治法 發(fā)熱不退者選用退熱劑。泄瀉造成脫水者,‘補液維持水及電解質子衡。下痢膿血者,按痢疾治療。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銀翹解毒丸 用于麻疹前期或出疹之初。 2.藿香正氣液 用于疹前期或出疹期感寒兼見泄瀉者。 3。六神丸 用于疹出期或疹沒期見麻毒攻喉,咽喉腫痛者。 4。生脈注射液 用于出疹期麻毒內侵,損傷心陰。致氣陰兩虛者. 二、單方驗方 1.芫荽、浮萍、西河柳、葛根各lO-15g,可任選工一2味,水煎1日分服。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齊者。 2。鮮蘆根、鮮茅根各20~30g,煎水作茶飲。用于出疹期或疹沒期。 3.鮮芫荽、浮萍各30g,水煎代茶飲。用于疹前期或出疹期,有助皮疹透發(fā)。 4.杏仁、荊芥、蘇葉、薄荷各9g,麻黃、焦山楂、神曲、炒麥芽各6g,番瀉葉1.2g,上藥研末。6個月以內的小兒每次0.3—0.4g,1歲以內每次0.5一O.8g,2歲以內每次1.4g。3歲以內每次1.6g,4—6歲每次2.2g,7-9歲每次2.6g,10歲以上.4—5g,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亦可用芫荽湯送服.適用于麻疹初期疹未透出者。 三、藥物外治 1.葛根、牛蒡子、連翹各6g,薄荷、蟬蛻各2g,荊芥、桔梗各5g,前胡3g。上藥煎液2-3次,將藥液裝瓶,每次取30~50ml,作保留灌腸l5分鐘,每日1一2次。適用于麻疹初期及疹出未齊者,有助于皮疹的透發(fā)。 2。蘇葉、浮萍各30g,西河柳15g。加水煎沸,用藥液熏洗全身.每次15-20分鐘,每日2--3次,連續(xù)1一2天,適用于疹前期及出疹期。 3。牽牛子15g,明礬30g。將上藥研末,加少許面粉,用醋調成糊狀,敷雙側涌泉穴,每日1次,5—7天為工個療程.適用于麻疹并發(fā)肺炎者。 4.麻黃、浮萍、芫荽、西河柳,各15--30g(可任選l一2味),加黃酒60g。加水適量。煎沸使藥氣熏蒸室內,再用毛巾蘸藥液,敷擦頭面、胸背、四肢。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齊者。 、 5。鮮苧麻根90一150g。煎水,趁溫輕擦患兒全身。洗后擦干皮膚,蓋被保溫.讓患兒微微出汗。有助皮疹透發(fā)。用于疹前期及疹出未齊者。 6。苔蘚、嫩柳枝各250g,星星草120g,蟬蛻200個。上藥加水6000ml,煎煮15分鐘,放至溫度適宜時,沐浴全身,令微汗出,注意避風,每日工次,2—3次為1個療程.適用于小兒麻疹重癥皮疹稠密黯紅,疹出未齊者。 四、食療方藥 1.芹菜、粳米各50g。取芹菜洗凈,沸水焯過,切碎,待粥至半熟時加入芹菜,同煮至粥熟為度。每日食1—2次,乘溫服。適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者,有助于麻疹的透發(fā)。 2.胡蘿卜50-lOOg,粳米50g。將胡蘿卜洗凈。切成薄片,加入粳米中,一同加水煮粥.每日早、晚各食1次。適用于疹回期,邪去正傷,肺脾氣虛者。 五、針灸療法 體針 肺俞、大椎、曲池。配穴:疹前期加列缺、合谷;出疹期加合谷、尺澤、足三里,并發(fā)肺炎加尺澤、風門、膻中、豐??;并發(fā)喉炎加少商、魚際、內庭,并發(fā)腸炎加天樞、大腸俞、陰陵泉;神昏抽搐加人中、十二井穴、印堂,神門。操作:肺俞向下斜刺0.3—0.5寸,列缺逆經刺0.5一o.8寸,膻中向下斜刺0.3-0.5寸,少商、十二井穴點刺出血,余穴皆直刺,施瀉法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人中宜久留針,風門、肺俞穴出針后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鐘,每日l一2次。 六、推拿療法 疹前期以解肌透疹為主:推攢竹,分推坎宮,推太陽,擦迎香,按風池,清脾胃,清肺經,推上三關,揉肺俞。出疹期以清熱解毒,佐以透疹達邪為主:拿風池,清脾胃,清肺金,水中撈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門,按肺俞,推天柱。疹回期以扶正健脾為主:補脾胃,補肺金,揉中脘,揉肺俞,揉脾胃俞,揉足三里. . 七、西醫(yī)療法 1.體溫過高,發(fā)熱40℃或超過40℃者,可肌肉注射氯丙嗪,必要時給予少量退熱劑。 2.合并細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3.咳嗽痰量不多,痰液稠粘,或咳嗽無力者,采用蒸氣吸入,加用祛痰藥物。 4.驚厥或情緒易檄惹者,加用鎮(zhèn)靜劑防止抽搐。 . 5.腹瀉次頻量多者,必要時補液治療。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麻疹患兒需要及時隔離并至出疹后第5天,如有并發(fā)癥者宜延長到出疹后10天,對接觸者宜隔離觀察14天,對已作免疫注射者宜觀察4周。 2.對于接觸過麻疹患兒的成人,需在太陽光下(或房外)照射10---20分鐘,以防傳播。 3.對于易感兒需進行麻疹減毒活疫苗預防接種。流行期間有明顯麻疹接觸史,可及時注射丙種球蛋白以預防麻疹的發(fā)生。 二、護理 1.保持室內通風,每天通風數(shù)次。室內光線不宜過強。 2。注意保暖防止受涼,但不宜過熱,患孩衣著、被蓋適宜,以免出汗過多或導致高熱抽搐。 3.保持皮膚、眼、鼻、口腔的清潔,可用生理鹽水或2,<硼酸液清洗. 4.、給予高營養(yǎng)、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忌油膩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飲水。 (文獻選錄) 《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 {幼科全書。原疹賦》:“毒出于脾,熱流于心,臟腑之傷,肺則尤甚.出之太遲,發(fā)表為貴,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所喜者身上清涼,可畏者咽中腫痛。似錦而明兮矣.十有九效;似煤而黑兮,百無一生。” 《痘麻定論。痘麻分別論》:“凡出麻初未見標之時,先必身熱咳嗽,或吐或瀉,或鼻清涕,噴嚏,眼胞西腮赤腫,煩躁不寧,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腰背之下,必有三五紅點,此乃麻之報標也,若周身無紅點之證佐,當以別癥論,此屢試屢驗。。 ,貳萬氏家傳痘疹心法.疹毒癥治歌括》:“疹為胎毒發(fā)于心,肺與相連熱毒侵??人员侵星逄槌?,且觀雙目淚盈盈…一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陰心火也,陰道常芝,故小而密?!笨人哉撸鹧讋t肺葉焦舉也,鼻流清涕者,鼻為肺之竅,以火爍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淚出者,肺熱移于肝,肝之竅在目也?;蚴制寄?、唇鼻及面者肺熱癥也。” 《景岳全書.小兒.麻疹論》:“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項上腰背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凈者吉也?!?BR> 《痘疹論。麻疹四忌》:“麻疹有所大忌……今標四大忌于后,令人勿犯也。 --忌葷腥生冷風寒。出麻疹時……食生冷,冒犯風寒,皆能使皮膚閉塞,毒氣抑郁而內攻也。 --忌用寒涼。初發(fā)熱時,最忌驟用寒涼以冰伏,使毒氣抑遏不得出,則成內攻之患。 --忌多用辛熱。初發(fā)熱時,最忌多用辛熱助毒。 --忌用補澀。麻出之時,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無防?!?BR> 《麻科活人全書。麻疹骨髓賦》:“麻疹透出全憑熱,身不熱兮疹不出,潮熱平和方為福,癥逢不熱非大吉。” 《痘疹大成.麻疹集成摘要》:“麻疹者,肺胃蘊熱所發(fā),總宜解二經之邪熱,邪熱解則諸癥自愈。治宜清涼發(fā)散藥,用辛散以升發(fā)之,涼潤以清解之,最忌酸收溫補。若漸出漸收者,勢雖重而熱已發(fā)匯,必無他變,宜化斑解毒湯或消毒飲加元參、膏、冬;若發(fā)熱時出汗衄血者,此毒解也,勿遽止;若汗太多,血不止,以清肺湯去款冬、杏仁,如麻黃根以斂汗,犀角地黃湯以止血;若嘔吐或自利者,此火邪上下逼迫也,宜清熱解毒利小便,切勿止?jié)?。初熱必渴,渴則與綠豆燈心湯,勿令飲冷,致成水蓄之患,即葷腥、生冷、面果皆當禁之。初發(fā)必咳嗽,宜清熱透表,不可止嗽,用清咽滋肺湯,則痰嗽自愈;多喘者,邪熱壅肺也,切勿定喘,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貝母、元參、薄荷;如天寒,毒為寒郁,不得透出而喘,為肺氣壅遏,故喘必兼嗽,若張口抬肩者,危。大抵喘而嗽者,可治;喘而不嗽者,難治。瀉者勿澀,用芩連則瀉自止,蓋疹不忌瀉,瀉則熱可解。有疹后飲食如常,心腹猝痛,冷汗如水,此元氣虛弱,而中惡氣也,朝發(fā)夕死。” 《證治準繩。幼科》:“麻疹初出,全類傷風,發(fā)熱咳嗽,鼻塞面腫,涕唾稠粘,全是肺經之證。有未傳泄利者,有一起即兼泄利者,肺與大腸相表里,表里俱病也?!?BR> 《醫(y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發(fā)表,使毒盡達于肌表。若過用寒涼,冰伏毒熱,則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氣內攻.喘悶而憋。至若已出透者,又當用清利之品,使內無余熱,以免疹后諸證。且麻疹屬陽熱,甚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故沒后須以養(yǎng)血為主,可保萬全。” (現(xiàn)代研究} 一、藥效學研究 麻疹的藥效學研究,目前資料不多,多為散在敘述。因而,治療麻疹中藥的藥效學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大青葉、黃芩、野菊花、連翹等治療麻疹的藥物除具抗病毒作用外,還能增強機體抗感染的免疫功能。桑葉、芫荽等藥具有促進外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使體表充血,汗腺排泄,增強皮膚粘膜抵抗力,因而具有透疹解表作用。貝母含有生物堿,能擴張支氣管平滑肌,減少痰液分泌。瓜蔞具有稀釋痰液作用。兩藥合用更能鐿咳祛痰.牛膝對金苗色葡萄球菌旦有抑制作用,同時還能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功能。動物實驗證實,牛膝對小血管有明顯的一時性擴張作用,尤其對會厭附近軟組織更為明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炎癥吸收,解除喉部水腫所致的阻塞現(xiàn)象. 二、流行病學研究 . 我國由于麻疹疫苗的預防接種,使麻疹的流行性發(fā)病基本得到了控制,而表現(xiàn)以散發(fā)為特點。其發(fā)病季節(jié)、年齡等方面的改變,給預防醫(yī)學提出了新的課題,需要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新的對策。 段恕誠報道,我國自60年代中期起,特別是實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計劃免疫以來,麻疹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迅速下降,但出現(xiàn)麻疹的患者向大年齡推移,發(fā)病季節(jié)不明顯,免疫后的不典型麻疹使診斷困難。其特點為成人患者明顯增多,嬰兒麻疹增多和近年來非典型麻疹比以往多,但病死率很低。提出麻疹疫苗的再免疫問題,認為大年齡兒童及小嬰兒麻疹發(fā)病增多,與疫苗接種后保護力逐年下降及母親獲自然免疫者減少有關。因此,初次免疫后,對學齡前、學齡期、青少年,甚至成人都應有計劃地加強免疫,以防止麻疹的發(fā)生與流行。 王信子等報道,根據(jù)對新生兒麻疹免疫的研究,發(fā)現(xiàn)近年來年輕母親麻疹抗體陰性人數(shù)增多,其新生兒缺乏母傳抗體,或抗體水平很低,因而致使新生兒麻疹病例有所增多。 龐家樹報道,所收治異型麻疹中,年齡為6—8歲,均在工歲內曾接受過麻疹疫苗預防注射,以后未再加強。故接觸麻疹患者后,則可出現(xiàn)非典型麻疹樣皮疹,出疹順序不一定有規(guī)律性,麻疹特異IgM抗體檢查為陽性。 聞煒等報道,近幾年麻疹發(fā)病率有增高趨勢,以幼兒和成人發(fā)病率最高,母親接種疫苗后抗體水平逐年下降,使所生嬰兒成為易感兒。據(jù)1993年WHO統(tǒng)計,每年約有100萬嬰幼兒死于麻疹,為降低麻疹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對麻疹疫苗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議:① 接種年齡:WHO要求發(fā)展中國家常規(guī)接種為出生后9個月,發(fā)達國家可不遲于生后12—1 5個月。②疫苗的效價:目前仍主張使用標準效價疫苗。③關于重復接種:因大部分人接種疫苗后可獲得長期或終生免疫,故對2次免疫的要求不一致,WHO要求高危兒童中,麻疹流行期可重復接種疫苗。 另外,近年英國研究人員從血清IgM陽性患者口腔唾液中檢出麻疹特異性IgM的比率為92%,認為唾液檢測IgM可成為血清的一個有效替代物,用于診斷對消滅麻疹可起到很大作用。 三、臨床研究 麻疹的臨床研究,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于證候分類研究、中西醫(yī)結合及針灸救治麻疹并發(fā)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目前有效地控制了麻疹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臨床的診斷水平和療效。 1.證候分類研究 秦亮報道,王玉玲老中醫(yī)治療麻疹,以“五順五逆”來辨別麻疹順逆及預后。以透齊為順,早沒為逆。麻疹透發(fā)順序多從頭面先見,而后散布于胸背及四肢,透至手足心,此為順證;若頭面胸背俱少而四肢獨多,則為逆證。以色澤紅潤為順,紫黯為逆。麻疹色澤紅潤,表明體內氣血充沛,力能透邪,為順證,若疹色淡紅,疹點稀少,為正氣不足;若疹色紅赤呈出血狀,為里熱毒盛;若疹色紫黯,為熱毒深入營血。以得微汗為順,無汗或汗多為逆。麻疹有微汗,則腠理開泄,利于麻毒之邪外達;若見其高熱而不得汗則邪郁于里,疹毒難以發(fā)越,疹不得外透;若汗出過多,陰液先傷,則麻毒易于內陷而變生它癥。疹前以咳為順,疹后久咳為逆??人允锹檎钫麄€病程中的一個癥狀,在疹前期,咳嗽使肺氣疏通,毛竅開泄,麻毒易于外達;出疹期,咳嗽亦不必止咳。在疹回期,以無咳為佳,若咳嗽,為余邪未盡。以大便通調為順,泄瀉為逆。麻疹期間出現(xiàn)腹瀉,當須辨別,出疹期大便溏泄,次數(shù)不多者無妨,麻疹可借此宣泄;若瀉稀水便,日泄10余次以上,往往易致麻疹隱沒,麻毒內陷。 羅世杰報道,輕型麻疹因其臨床表現(xiàn)差異較大,常難以和其它出疹性疾病區(qū)別。輕型麻疹常表現(xiàn)為發(fā)病后出疹間隔時間不一,短者1日,長者7日,皮疹多在1一2 日內出齊,出疹部位多先從頭面部擴散至軀干,四肢極少。皮疹呈淡紅色斑丘疹,疹退后僅有淡的色素沉著,麻疹粘膜斑常不典型或不明顯。臨床可讓患孩含服橙汁飲料15分鐘,就可使麻疹粘膜斑呈橘黃色且明顯可見,以幫助診斷,亦可依靠血清學檢測作出診斷,根據(jù)疹沒后有無皮膚色素沉著,以作為回顧性診斷。 另外,非典型麻疹的特征:①輕型麻疹:體溫多在39℃以下,病程不滿1周,僅見稀疏皮疹,l一2天即退,其它癥狀不明顯,麻疹粘膜斑可有可無,疹退后無色素沉著。多見于較小嬰兒,或近期接受過被動免疫,或接種過麻疹疫苗者。②重型麻疹:表現(xiàn)為高熱,體溫持續(xù)在39℃一40℃以上,出疹期較長。皮疹密布,有時融合成片,布滿全身;或皮疹不易透發(fā),或突然隱退。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氣促發(fā)紺,嗜睡或譫妄,甚至抽搐昏迷。并發(fā)肺炎時.肺部可聞及較多濕性羅音;伴循環(huán)衰竭時,可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血壓下降等。此型多見于體質虛弱,護理不當?shù)取"喑鲅吐檎睿褐卸景Y狀重,皮疹呈出血性,皮疹出現(xiàn)大量瘀斑,常伴有口、鼻、消化道及泌尿道等內臟出血。④無皮疹型麻疹;全程不出現(xiàn)皮疹,也無其它任何癥狀。見于潛伏期接受過被動免疫抑制劑者,確診有賴于發(fā)現(xiàn)麻疹粘膜斑及血清學檢查。⑤非典型麻疹綜合征:皮疹首先見于四肢,后向軀體發(fā)展,疹形有斑丘疹、蕁麻疹、瘀點和水泡混合存在。常并發(fā)肺炎和胸腔積液。多見于接受過麻疹疫苗接種的患兒。C6)羅中秋報道,麻疹發(fā)病趨向于8個月以內dxJL及成人,麻疹的癥狀、體征不甚典型,由于麻疹疫苗的應用。輕型、非典型麻疹發(fā)病增多。嚴重的并發(fā)癥減少,麻疹合并肺炎、腦炎明顯減少,病死率降低。接種麻疹疫苗后也會再患麻疹,由于未及時復種預防,因此.在麻疹流行的季節(jié)或接觸傳染源則可發(fā)病。,’, 2.辨證方藥研究 目前臨床對麻疹病毒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中醫(yī)辨證論治治療麻疹,具有明顯的效果,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中醫(yī)藥治療麻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楊季國介紹,應用銀翹柴葛湯(金銀花、連翹、柴胡、葛根、黃芩、蟬蛻、薄荷、牛蒡子、蘆根、甘草)治療麻疹36例,每日1劑,水煎2次,取藥汁250ml,分5次頻服。 結果全部治愈,疹點出齊時間平均2—3日,體溫恢復正常時間2—7日。(S,崔巍報道,采用牛膝20g,甘草lOg,加水煎至50ml備用,輔助治療小兒麻疹并發(fā)喉炎30例,同時設立對照組30例,在其它治法相同的基礎上,治療組加服上藥煎劑2—6ml/次,每隔30分鐘服1次,連續(xù)3天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6例,有效23例,無效l例,總有效率96.67%,優(yōu)于對照組。C0,徐峰炳報道,用升麻葛根湯加減,常用藥:升麻、葛根 牛蒡子 連翹 桔梗 荊芥 蟬蛻 山楂 甘草 治療窿亦加熱期50例,結果,經服1劑皮疹透齊者37例,服藥2劑皮疹透齊者13例,無麻毒內陷者預后良好.故認為中醫(yī)治療麻疹貴在初熱發(fā)表透徹。錢松本報道,其師王玉玲用麻杏石甘湯隨證加減,麻疹初起,表邪郁閉,疹不外泄者加荊芥、牛蒡子、蟬蛻;疹出不透加薄荷、連翹、銀花;痰多氣憋加郁金、貝母、瓜蔞皮;喘急促甚者加葶藶子、桑皮。另外板藍根、蒲公英清熱解毒,天花粉、麥冬生津止渴,生地、丹皮、玄參清熱涼血,山梔、竹葉、蘆根清熱除煩,可隨癥選用以治療麻疹并發(fā)肺炎.用葛根芩連湯加薄荷、連翹、蟬蛻透托麻疹,加滑石、茯苓以利小便實大便治療麻疹并發(fā)腸炎。用白頭翁湯加味治療麻疹并發(fā)痢疾。萬應昌報道,按照中醫(yī)辨證論治,疹前期、疹出期,用解毒透疹方,常用藥: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桑葉、竹葉、紫草、蘆根、絲瓜絡、牛蒡子、桔梗、蟬蛻、甘草。早期咳嗽加杏仁、浙貝母。并發(fā)重癥喉炎者合用銀翹馬勃湯加減.并發(fā)肺炎者合用麻杏石甘湯。并發(fā)水痘者加五味消毒飲加減.恢復期用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石斛、白茅根、西洋參、甘草。結果,治療麻疹150例,全部治愈,無后遺癥。 3.中西醫(yī)結合研究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麻疹的研究,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并發(fā)癥的救治,顯示了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純一種的治療方法,受到臨床的重視和廣泛的應用。 汪恩泳報道,用中藥生石膏、炙麻黃、金銀花、連翹、杏仁、蒲公英、大青葉、魚腥草、甘草.每日1劑,水煎分4次服.結合用抗生素,伴心衰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蘭糾正。缺氧者予以吸氧。煩躁不安者用鎮(zhèn)靜劑。脫水者予以補液。設對照組僅用以上西藥。結果治療組的痊愈率、體溫恢復時間、肺部體征消失時間及平均用藥天數(shù)均優(yōu)于對照組(P<O.01)。朱修身等報道,用宣透清解湯:麻黃、杏仁、荊芥、生石膏、升麻、甘草、葛根、連翹、西河柳。熱甚加黃芩、魚腥草、浮萍;高熱抽搐加羚羊角粉(沖服)、僵蠶;喘甚加葶藶子、前胡;咳嗽加桑白皮、桔梗;咽痛加馬勃、射干;疹點紅赤或紫暗成片加生地、丹皮;正氣虛弱,無力透疹加黃芪、人參。疹前期合并肺炎加重葛根、麻黃、荊芥用量,酌加黃芪、黃精、當歸;出疹期及恢復期合并肺炎加西洋參、生地、麥冬、丹皮、赤芍、羚羊角粉。外周血象高配合青霉素鈉鹽80萬U,每日2次,肌注。結果:50例患者,痊愈46例,占92%;好轉3例,占6%;無效1例,占2%。 劉強報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麻疹52例,治療組按辨證施治:前驅期用透表湯加減,常用藥:葛根、荊芥、牛蒡子、連翹、升麻、薄荷、蟬蛻;出疹期用清熱解毒方(驗方),常用藥。金銀花、連翹、赤芍、紫草、生地、黃芩、蘆根、白茅根、竹葉、蟬蛻,恢復期用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銀花、竹葉、蘆根。另外結合西醫(yī)對癥處理治療并發(fā)癥。設對照組,采取正確的護理和對癥治療,對高熱者用小量退熱劑,咳嗽劇烈者加服鎮(zhèn)咳劑,煩躁不安者給予鎮(zhèn)靜劑,繼發(fā)感染者選用抗生素等。結果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oJ)。 4.針灸療法研究 針灸療法在救治麻疹并發(fā)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缺乏較廣泛的運用,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提高。 李壽山報道,用針刺急救小兒麻疹并發(fā)急性喉梗阻13例。取少商穴刺入1分放血2—3滴;直刺四縫2分,擠出血色粘液;針刺合谷、太淵、內關,進針5分,提針捻轉2—3分鐘后出針,手法先強后弱,內關穴宜適當延長捻針時間,結果均1次獲效,除1例針后35分鐘癥狀開始消失外,其余均于10—20分鐘后出現(xiàn)呼吸平穩(wěn),窒息癥狀解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