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經(jīng)為古印度僧人僧伽斯那所集,他從《經(jīng)藏》12部經(jīng)中取98則譬喻故事,合輯為一部,加上“引言”“偈頌”,共為“百喻”。篇幅皆短小,簡單,說理明晰易懂。許多故事與中國古代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重在言說佛理。評析部分較好,能引人深入理解佛理。 1、何謂三輪體空?三輪即是無布施之我相,無受布施之人相,亦無所施之物相。 2、十二因緣:無明(無知的狀態(tài))、行(潛在的意識活動)、識(人事)、名色(名稱與形態(tài),精神與物質,心與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認識機能)、觸(感官對象的接觸)、受(由接觸引起的感受)、愛(占有欲)、?。ù嬖诘纳?、有、生(出生)、老死(老去、死亡)。 3、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乘一切教理和實踐,都是以菩薩為主體設計和構建的。大乘亦稱“菩薩乘”。 4、有漏:有煩惱的意思。所謂漏是流出來的,所漏之物是來自六根之中的煩惱,指染污、不完滿的存在,一般而言還指代這個迷妄的現(xiàn)象世界。 5、色蘊,相當于物質現(xiàn)象。受蘊,相當于感覺。想蘊,相當于知覺或表象認識。行蘊,相當于行動意志。識蘊,相當于意識,即統(tǒng)一各種心理認識的根本意識?!拔逄N”是一切精神現(xiàn)象和物質現(xiàn)象的總括,是一切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 6、萬法無常,一切事物均在生滅變化之中不停流轉,世界上沒有常住不變的物質,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感受。萬物沒有自性,肯定或否定其存在的認識都是錯誤的,人的認識不應停留在固定的名詞或概念上。因此佛教主張心無所執(zhí)著,無所取舍,將一切都理解為過眼煙云、稍縱即逝,因為萬法本質就是“空”。 7、相,指事物的外部形態(tài)。 “我”的存在只是身體的感覺以及那在不斷變幻的心念。不執(zhí)著于事物的間斷性,也不執(zhí)著于事物的永恒性。 8、對于傳統(tǒng)可以借鑒但不能因循不變。 9、與外在的布放相比,佛教更強調的是心性的覺悟。 10、人與人相處,彼此信任固然十分重要,但維系信任的紐帶十分脆弱,大千世界的任一細微變化都可能斬斷這根脆弱的紐帶。萬物的表象往往迷惑人的心智。清凈佛智,可以使人洞悉萬物的真實相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