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癡庵、東皋長、癡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癡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巖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 明天啟二年(1622),三十歲的王鐸舉進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次輔(副丞相)之職。次年入清,授禮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歲,贈太保,謚曰“文安”。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于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xiàn)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學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評其“書得執(zhí)筆法,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鐘元常,雖模范鐘王,亦能自出胸臆”。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等,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
在我國書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嚴謹秀逸之風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鐸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一代書風。他是書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時代的王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懷,在他的《擬山園選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驚世駭俗的審美觀。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邁雄奇的行草書。 他的行草書,恣肆狂野,揮灑自如,用筆沉著痛快,縱橫跌宕,自然出奇,表現(xiàn)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極富感染力。馬宗霍稱“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擬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如不盡,非力有余者未易語此?!绷稚⒅Q其草書為“自唐懷素后第一人?!辈⒉粸檫^。有人以他的線條與明代另兩位草書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則他的遒勁既有異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別于祝枝山的生辣,至于文征明、董其昌則更不在話下。此外,他在結(jié)構(gòu)處理上的構(gòu)成意識也是前所未有的??臻g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觀念,具有強有力的理性處置效果——在如此狂放變幻的草書中錘煉出如此冷靜、有條不紊的效果,實在是出人意外同時又使人對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說從張芝、張旭、懷素、黃山谷直到徐渭,草書的發(fā)展是以用筆的豐富頓挫為準矩,而在結(jié)構(gòu)處理上則一放再放,抒泄無遺的話,那么王鐸則成功地阻遏住這種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靜的理性把這匹脫韁的野馬籠住,縱橫取勢,變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他在筆墨上的創(chuàng)新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他的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于不經(jīng)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xiàn)出特殊個性,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制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jié)奏,不能不說他這有意無意之中的創(chuàng)舉是對書法形式夸張對比的一大功績。在他以前,還沒有人能象他那樣主動地追求“漲墨”效果。
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后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
王鐸亦擅畫,山水宗荊(浩)、關(guān)(仝),丘壑偉俊,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guān)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嘗與人云“畫寂寂無余清,如倪云林一派,雖有淡致,不免枯乾贏,病夫奄奄氣息,即謂之輕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庇衷啤耙跃辰缙鎰?chuàng),然后生以氣暈,乃為勝,可奈造化。”
《行草五言詩》 |

王鐸《草書臨古帖軸》絹本。 縱201.3厘米,橫55.4厘米。無署年。凡三行,共42字。煙臺市博物館藏。
這幅作品雖說是臨作,但對于終生浸淫于“二王”的王鐸來說,精確的臨摹已經(jīng)毫無意義,除了以意志來使文字連綿外,一種對時代有敏銳感應的發(fā)想不自覺的奔瀉而出,一發(fā)不可收。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言----“羲之是只不死鳥”----王鐸的這幅作品----讓我們重新領(lǐng)悟到經(jīng)典的無窮魅力。大凡學書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最初走近帖里很難,最后則很難走出帖外。王鐸一面據(jù)于古典,另一方面則并未失去本來就不應該失去的“自由”。完全屬于大膽寫意一派。
看慣了自文徵明乃至董其昌那些明智而寧靜的大人技藝的人們,一見到王鐸的作品,就好像正在享受悅耳的輕音樂一般。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釋文:得萬書委曲備半使人慨阮新婦勉身得雄甚善散騎殊嘗喜也家月末當至上*亦俱去太峰老鄉(xiāng)丈 王鐸

王鐸《草書高適詩立軸》(圖片來自《中國書法》雜志,

王鐸《行書五絕立軸》 綾本 縱225cm,寬51.5cm。
選自朵云軒2003春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拍品





王鐸《擬山園法帖
《擬山園帖》,共十卷,清代個人叢帖。清順治八年至十六年(公元1651-1659年)王鐸之子無咎撰集,古燕呂昌摹,張翱鐫。帖名行書。此帖全刻王鐸一家之書,共103種,其中大多為臨古之書。王無咎傳留大量的王鐸書跡,因而所選皆精湛??陶咭嘁粫r名手,而其它王書刻帖均不如此本為佳,帖后有張縉彥、龔鼎孽及無咎題跋。張縉彥跋曰:“文安公書法妙天下,?毛泰史括所藏書及墨苑家所流傳匯集此本,有缺略模糊必求別本正字補之,備極龍躍虎臥猊攫象搏之致,文安四十年精力盡在此矣。近代玄宰、子愿兩先生戲鴻、來禽二帖壇?海內(nèi),昔衛(wèi)夫人見右軍書嘆:"此子必掩我名",此本出,惜兩公不及見也?!惫蚀颂麩o論是所選之帖還是摹刻方面,都極為精妙,遠勝瑯華、銀灣詩酒論二十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