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道是一重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家飯,當隨事而警惕。 【注釋】 道:道理,含有通往真理之路的 雙重意義。公眾物事:指社會大眾的 事,《隋書·張衡傳》:“臨死大言曰:‘我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隨人而接引:隨著各人的本性加以引導。警惕:警戒、注意的意思。 【譯文】 真理是一件大家都可以去追求和探索的事情,應該隨著個人的性情來加以引導;做學問就像家常便飯,應當在每一事情中留心學習。 【評析】 這一條是談求道和問學之法。在常人眼里,“道”往往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只有道學家才可求得,卻不知“道”其實就在日常事物之中,只要隨著自己的本性去做,也就獲得了“道”的真諦。學問也并非莫測高深,只要用心去做,就如家常便飯,人人可為。今天,我們在從事科學研究和理論研究之時,更不要妄自菲薄。 【咀嚼菜根】 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 茍且處,便為鄉(xiāng)黨仰望之人。 ——王永彬《圍爐夜話》 為學務日益,此言當自程。為道貴日損, 此理在既盈。 ——蘇軾《張寺丞蓋齋》 學者志正而不息,則熟于天理,雖有未知,聞言即喻,不待廣譬也。遜志而敏求,則言易相入,但微言告之而無不盡善。此言 教者在養(yǎng)人以善,使之自得,而不在于詳說。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中正篇》 【菜根典故】 春秋末年,鄭國有一位叫子產(chǎn)的宰相,他治理國家的方法非常獨特。他從來不對民眾的言論加以壓制,即使是對鄭國的政治抱不滿甚至是嘲諷態(tài)度的人。當時鄭國各地普遍地設有被稱為“鄉(xiāng)?!钡膶W校,在那里培養(yǎng)知識分子。但是同時,鄉(xiāng)校也往往為那些對政治不滿的人利用,當作政治活動場所,發(fā)泄自己 的憂怨。一些大臣提出意見,要求關閉“鄉(xiāng)?!?。子產(chǎn)反駁說:“其實大可不必關閉鄉(xiāng)校,民眾聚集在那里評議政治實在無可厚非,我們正可以把他們的意見當作為政的參考。如果強行壓制,正如堵塞河道一樣,水勢雖然能夠被一時堵住,不久更大的洪水就會滾滾而來,沖潰堤岸,泛濫成災。與其如此,倒不如平時慢慢疏通洪水,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對他們的性情加以引導,這樣天下就會大治呀?!?/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