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月2日,北京還放不下2元地鐵的美好時代,地球另一端的倫敦已經進入了票價連續(xù)上漲的第七年。從2009年起,地鐵票每年上漲4~5%。如今要想在市中心活動,單程最低票價2.3英鎊(1英鎊=9.37人民幣),折合人民幣22元。而住在“六環(huán)”外的倫敦市民如果前往中心城區(qū),至少要付出5.1英鎊的代價。 同樣是“帝都”,倫敦地鐵的問題還不止于票價:站廳層沒有手機信號、泰晤士河南北岸車站分布嚴重不均、隔三差五的停運維修……倘若來一場“北京人在倫敦”,不知會對政府毅然決然的漲價決定作何感想?反正倫敦人是忍了,“只要不罷工就行?!?nbsp;
一地鐵站內罷工的提醒通知:特此通知,又一波地鐵罷工來襲,你們都中招了!我們就是這么任性!就醬。 世界最古老地鐵 至今已有151年歷史的倫敦地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第一條載客線路于1863年1月10日開通,構想出自一名律師的異想天開。 1800年到1831年間,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讓倫敦人口從不到100萬迅速上升到175萬。在出行高峰期,整個城市的交通化作一團擁堵。律師查爾斯·皮爾斯設想在倫敦下水管道里運營火車,以此緩解擁擠的地面交通。這個想法一度被視作癡人說夢,直到1853年,英國下議院才終于通過了這個法案。如今被慣稱為“The Tube”的倫敦地鐵,恰與百余年前的創(chuàng)意遙相呼應。
地鐵“大都會”線在試運行過程中,駛經波特蘭路站。這條線路于1863年向公眾開放。本圖片曾刊登于1862年9月13日的倫敦新聞畫報。 在查爾斯的召集下,幾位投資人成立了私營公司“大都會鐵路公司”,建造了首條倫敦地鐵。這條全長僅為5.6公里的線路,采用的還是蒸汽機車。到了1890年,隨著新挖掘技術和電力技術的出現,修建地鐵的門檻大為降低,吸引了更多嗅覺靈敏的資本家涌入地下交通領域,更多的地鐵線也隨之鋪開。 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fā)展,倫敦目前已建成總長400多公里的地鐵網,共有11條線路、270個運營車站。以線路長度計算,它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地鐵網絡,僅次于上海地鐵和北京地鐵。每日平均載客量約為300多萬人,使用效率僅次于紐約地鐵。上班高峰時段,牛津街地鐵站入口處一個小時的客流量是2萬2千5百人。 起初,各交通公司以各自的點到點距離來制定單程、來回和季票票價。八十年代,大倫敦議會的交通部進行票務改革,提出了收費區(qū)的概念,為今天的定價模式奠定了基礎。大倫敦區(qū)被環(huán)狀劃分成一到六區(qū),類似北京的二環(huán)內、三環(huán)內、四環(huán)內的劃分方法。一區(qū)和二區(qū)為市中心,人們耳熟能詳的倫敦塔、倫敦眼、大本鐘、大英博物館等都在一區(qū)。三十多年來,城市交通網絡的變遷令分區(qū)收費演變出不少復雜的規(guī)則。 “帝都”同此涼熱 以普通成年人為例,決定費用的主要有三個參數:出行時間、跨越的區(qū)域多寡和使用的公交卡種類。顧名思義,高峰時間段(除周末之外的早上6:30~9:30,下午16:00~19:00)出行、跨越區(qū)域越多,則費用越高。此外,現金購買的票價相較公交卡支付上浮約三分之一。對于頻繁搭乘地鐵出行的乘客,購買日票、月票或者年票能提供更大幅度的優(yōu)惠。除此以外,倫敦地鐵還推出了單日扣費上限、老年人和學生優(yōu)惠、5歲以下兒童免費等政策。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倫敦地鐵也鼓勵乘客繞開人流密集的一區(qū),另辟一條更遠但更便宜的“蹊徑”。
2015年倫敦地鐵票價表,使用公交卡(oyster/contactless payment card)比現金支付價格約下調1/3。 倫敦政府這么苦心經營,就一定比北京按里程計價的改革方式合理?這倒不一定。那么倫敦人收入比北京高不會錯,上漲一點也無妨?好像也不對。如果從交通費占人均年收入的比例來看,北京和倫敦半斤八兩。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2012財年(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英國人平均年收入為2.65萬英鎊。倫敦作為英國收入最高的地區(qū),GMB Union2013年底的統計結果表明,全職工作的平均年薪為4.6萬英鎊。 2015年倫敦地鐵年票價格在1284到2344英鎊之間,占到當地人均年收入的2.7~5%。相比之下,北京市城鎮(zhèn)居民2013年人均家庭總收入40321元,未漲價時市民乘軌交月均支出87元,約占收入的2.6%,漲價之后地鐵月均支出預計為189元,占到收入的5.6%,和倫敦相差并不懸殊。 如果分析兩地低收入人群的“交通貧困”,北京的這本“經”可能還容易念些。
在2013年的一輪漲價中,連續(xù)遭受四年經濟危機的英國人雪上加霜。當時的火車票價相比2008年增長26%,大大超過通貨膨脹增長率,增加速度幾乎是當地工資上漲速度的3倍。時任英國運輸工人協會發(fā)言人Manuel Cortes在抗議中指出,漲價后“占到不少家庭預算最大比例的將變成交通出行費,甚至會超出房屋使用費?!苯邮懿稍L的低收入人群中,不少人的交通花費將占到年收入的25%,甚至有人高達40%。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倒推北京低收入人群月薪,那么結果將會是378元~756元。參照中國國家統計局2013公布的數據,城鎮(zhèn)居民低收入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434元,折算成月薪也有953元。相比達到倫敦貧民那般窘迫境地的國人,還是極少數。 倫敦票價沒比北京貴多少,“他們都在漲,我們漲不算什么”的說法站不住腳;但倫敦的壓力也絲毫不比北京小,“有錢可以任性”也是想當然。這兩座城市此時默契的選擇值得探究,這當中包含著包括東京、新加坡、巴黎、紐約、首爾等一線城市的共同難題——運營地鐵的錢,要從哪兒來? 唯一一塊金剛石 既然漲價是因為缺錢,那么隨著地鐵的擴建,這樣的情況只會有增無減。如果財政補貼一肩挑不起地鐵成本,那私營應當如何進入城鐵領域?盈利性和公益性又要怎樣平衡?這些問題打從倫敦地鐵誕生就糾纏不休。 不論初衷是否是“利他”,最早進入地鐵領域的運營商覬覦的都是公共交通帶的壟斷利潤。1863年倫敦投入運營的第一條城市地鐵及20世紀初美國人耶克斯建設的8條地鐵均為私人運營。由于惡性競爭慘烈,到了19世紀40年代,英國主要的路網結構實現了國有化,獨立自主的倫敦旅客運輸公司在1933年被授予管理地鐵、公共汽車和電車的權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控制權轉移給倫敦市政府;1984年,權力又被交還給國家政府。 受到撒切爾夫人的執(zhí)政理念影響,私有化浪潮一度刮到鐵路領域。自1994年起,英國政府用于交通資金的預算逐年下降,而地鐵損耗日益嚴峻,資金需求逐步擴大,完全靠政府補貼已經無法持續(xù)。為了解決巨大的資金缺口,1997年大選后英國政府開始考慮新的資金籌措方式,鑒于完全私有化不符合地鐵準公共產品的特殊屬性,政府傾向使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模式對整個地鐵進行升級改造。成為地鐵“公私合營”模式第一批試水者。 經過4年多的論證和試行,倫敦政府分別于2002年12月和2003年4月簽下了3份PPP合同,將30年的特許經營權分別轉讓給SSL,BCV和JNP3家公司。3家公司分別負責不同條線地鐵的維護和修復,而運營和票務依然由倫敦地鐵公司負責。基礎設施公司的回報由固定資產和業(yè)績決定,預期私人部門在運營管理30年中投入70億英鎊。然而PPP項目開始后,還不到7年就夭折了。不能從車票中分成,讓私營企業(yè)失去了積極性,政府的管控松弛令私營的基礎設施得不到及時更新。沒能在每7年一次的檢查中過關,拿不到預訂款額的三家公司相繼宣布破產。私企急流勇退,倫敦政府不得不繼續(xù)收拾留下的爛攤子。而對于百年倫敦地鐵,從基建到人員,從更新到修繕,哪都要用到錢。 不巧,英國經濟衰退導致財政補貼縮水,納稅人的錢收不上來,地鐵運營的成本只能轉嫁到乘客身上。在此基礎上,2013年~2014年度倫敦地鐵總收入增加到22.87億英鎊,比去年同期增長7.6%。但這一年倫敦地鐵的營業(yè)開支也達到25.42億英鎊, 增長了10.4%。依舊入不敷出。 倫敦不是孤例,全球110多個鋪設有地鐵的城市中,僅有“香港模式”實現了盈利。在一片哀鴻遍野中,港鐵2013年創(chuàng)下132.08億港元的純利潤。 同樣是公私合營,香港政府向私企讓渡了更大的利益。這套被總結為“鐵路加物業(yè)”的經驗具體操作手法是在新鐵路沿線,政府給予港鐵公司“土地發(fā)展權”,對地塊進行總體規(guī)劃。港鐵公司以該地區(qū)沒有鐵路為基礎的地塊價值估算,向政府支付地價。港鐵公司興建鐵路,同時與開發(fā)商合作地上物業(yè)。物業(yè)價值因鐵路發(fā)展提升。港鐵公司將物業(yè)價值提升所獲得的利潤,用作投資興建新鐵路并與政府按一定比例分紅。 區(qū)別于以往的PPP模式,港鐵并非純正私企,政府的入股和董事會為官員保留的3個席位,確保港鐵必須為多數的香港人牟利。這一方式被業(yè)界廣為看好,北京地鐵也早已矚目這塊攻山的“金剛石”。從2006年起的6年里,北京已與港鐵達成了三次合作。2006年,港鐵獲得北京4號線30年特許經營權;2009年大興線10年經營權;2012年底,北京市政府又與港鐵草簽特許經營協議,建造及運營地鐵14號線。與原版“香港模式”不同的是,在這三次合作中,港鐵并不參與物業(yè)管理,只負責地鐵的部分投資及運營。 在不觸及土地增值收益與物業(yè)開發(fā)主導權的前提下,盈利完全要港鐵在運營和管理效率上下功夫。但就4號線而言,一年廣告收入超過7000萬,遠高于其他線路的收益讓人不免心懷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模式并不意味著不漲價。截至去年,港鐵已經連續(xù)五年抬高票價,去年6月最新一輪平均增幅達到3.6%。港鐵做出解釋:預計未來需要花費巨額進行資產更新,包括翻新系統、車站、列車等,預算50年花費4000億元。 從北京到倫敦再到香港,地鐵票價“漲聲一片”。與之對應的,是我國軌道交通建設的高速發(fā)展,預計到2050年,城市軌道交通總長度將達2000公里,承擔城市50%-80%的交通客流量。只有建立一個可靠的財政模式才能保障這一公共產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論是媒體還是個人,都需要認清這個大局,不宜再執(zhí)著于2元地鐵不現實的過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