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2004年,《電影世界》有個猜當屆奧斯卡獎項的活動,一共11項,如果全都猜中的話,獎品是一塊兒手表。當時我全猜中了,(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沒把手表給我,這是一個未解之謎),我能全都猜中并不是因為我牛逼或者運氣夠好,而是因為我的預測是跟著《電影世界》做的;但《電影世界》都預測對了,也說明不了他們很牛逼或者運氣夠好,因為那一年的獎項比較好猜,比如: 拿下76屆奧迪卡最佳男配角的演員叫蒂姆·羅賓斯。 這基本是一個沒什么懸念的事情:第一,那部電影叫《神秘河》,第二,小說本身就很牛;第三,主演是西恩·潘;第四,蒂姆·羅賓斯的表演不遜男一號。但最關鍵的理由不是上面四個。 重要的是,奧斯卡欠蒂姆·羅賓斯一個情,一個欠了10年的情。 1994年,有個網(wǎng)友曾這么形容它:“這一年,上帝想看電影了。”1994年誕生了很多放在其他年份,都是毫無爭議的NO1的電影,當然同時也誕生了無數(shù)優(yōu)秀作品如火星撞地球般相遇之后砸下的遺憾。最被人說到都沒勁兒的一個遺憾是,在奧斯卡上,《肖申克的救贖》被《阿甘正傳》完爆。 很多人為肖申克打抱不平,而打抱不平們基本都圍繞著這么一個核心思想:肖申克是全世界的,阿甘是美國的;肖申克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洋溢著光輝,阿甘是塊巧克力,吃過了就會膩。 客觀的說,這話有一半兒是沒錯兒的,但有一半兒是有問題的,我的意思是,肖申克也不冤——如果你只把阿甘當成一個勵志片來解讀繼而為肖申克打抱不平,那只能說明你的大腦容量不太適合評論電影。阿甘在奧斯卡上所向披靡是必然的——因為它披著勵志的外衣在迎合美國社會的主流階層和價值觀,有政治隱喻,有諷刺,這是頭腦其實沒那么復雜的美國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東西,當然要給它發(fā)獎。 但要真的理解肖申克,可能需要你的腦子多拐點彎兒,至少我是這樣,當然我代表不了美國人民。當然我也代表不了你們。 二、 每次想到肖申克的時候,我都會糾結一個問題:這部電影講的是什么? 第一次看時是在大學,那時候我覺得這是一部描述自由和希望的電影,(不用我再給你們復述一下劇情吧)。 后來工作了,年紀大了一些,我又看的時候,覺得這是一部描述人和體制的電影,(不用我再給你們復述一下劇情吧)。 再后來我又莫名其妙的覺得這是一部描述自由和希望的電影,估計看到這里有人會罵我,你丫糾結個頭啊,都是講的唄,但我確實想過,這到底是一部描述自由的電影,還是一部描述體制的電影。 再再后來,我和這個欄目的編輯聊天時,她說不要那些爛大街題材的電影,比如肖申克,我說那得看看誰寫,于是我們把下一個選題定在肖申克,于是我需要仔細想想怎么才能寫的不LOW。于是我想到了另一部我看過的電影。 于是我下了一個結論:肖申克講的是勇氣。 我想到的電影叫《海上鋼琴師》。(不用我再給你們復述一下劇情吧)。 喂,編輯,這里是不是我可以放一段我寫的舊文啦?(反正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都放啦,嗯,有刪減的,也有修改的。) 《海上鋼琴師》,表面一點,主題是“懦弱”和“孤獨”。 1900生在海上;1900長大在海上;1900只有在海上才有他的身份;1900是傳奇的鋼琴師;1900沒談過戀愛;1900有機會下船,但拒絕了;1900選擇在船被爆破時和船一起了卻余生。 當影片的講述者問1900,你看到了什么才決定不下船時,1900回答:“不是因為我看到的,而是因為我看不到的?!?/p> 1900說: 偌大的城市,綿延無盡。 并非是我眼見的讓我停住了腳步, 而是我所看不見的。你能明白嗎? 拿鋼琴來說。 鍵盤有始亦有終。 你確切地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 它們并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xiàn)的音樂是無限的。 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付。 而你現(xiàn)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里, 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 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 那是上帝的鍵盤??! 你看到那數(shù)不清的街道嗎? 如何只選擇其中一條去走? 一個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屬于自己的屋子,一種生與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盡頭。 一想到這個,難道不會害怕、會崩潰嗎? 我在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變萬化,然這艘船每次只載2000人。 這里有著希望,但僅在船頭和船尾之間。 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奏出你的歡欣快樂。 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陸地? 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chuàng)作的音樂。 ——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 然后的問題是,《海上鋼琴師》討論的到底是什么? 1900的懦弱與孤獨嗎? 如果他是懦弱的,他會不會有勇氣陪著船的爆破去葬身海底?會不會在演奏會上那么旁若無人地、隨興的表演最真實他和他的音樂? 如果他是孤獨的,當他在船上演奏鋼琴時,臉上如孩子般的快樂笑容,又要怎么解釋? 但在我們的價值觀里,一個人沒有勇氣挑戰(zhàn)未知的世界,把自己封閉和隔絕起來,又的確是懦弱和孤獨的。 這是這部電影的魂魄所在,我們那錯綜復雜、甚至永遠無法找到標準答案的人性——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每個人的答案也只能是屬于自己的。 所以,《海上鋼琴師》討論的是勇氣。但這個“勇氣”的答案是開放的,下船是不是勇氣?選擇和船一起沉沒是不是勇氣? 和編輯討論的時候,編輯問過我一個問題:《海上鋼琴師》怎么能和《肖申克的救贖》聯(lián)系起來,下一節(jié)我告訴你。 三 為了解釋上面的問題,我又把肖申克的小說拿出來讀了一遍。 小說這種藝術形式和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比較大的區(qū)別是:小說的細膩可以言傳;電影的細膩需要意會;小說可以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仔細品味;電影通常還是需要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把最容易打動觀眾的東西拿出來的——我的意思是,小說和電影是不一樣的。(廢話?) 電影是上帝視角;小說是雷德(摩根·弗里曼演的那個,如果你還不知道是誰,我只能說……)的第一人稱視角。區(qū)別在于,小說里,安迪的很多行為,包括在監(jiān)獄里的想法甚至越獄過程都是由雷德講述,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推測出來的。唯一能直接表達安迪想法的場景就是最后時刻,雷德拿到的那封信,信里面安迪說:記住,希望是個好東西。好東西是不會消逝了。 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是為電影點題的句子,而且中譯本其實是“春夏秋冬”四個故事,肖申克是開篇,春的希望。這好像坐實了“希望”是肖申克的主題。但我在看小說時,最被觸動的是這么一段話,“他手上的藍圖只能告訴他這條管子有多大和多長,但無法告訴他管子里會是什么狀況——他能否爬過去,而不會一路窒息。藍圖更不會告訴他污水管的盡頭是什么狀況……如果他確實爬到外面去,有辦法換上平常人的衣服逃到外面而不被發(fā)現(xiàn)么……逃離肖申克,找到了那塊兒石頭,結果發(fā)現(xiàn)里面空無一物呢?” 其實我覺得你在看肖申克的時候也會想到這些,但第一電影本身并沒有類似這樣的臺詞,第二電影渲染的那種強烈的堅韌和對希望的追逐把這種恐懼和擔憂削弱了,第三電影的上帝視角會讓這些變得好像不是那么重要。但我一直覺得這段話才是肖申克最核心的地方,是的,希望是個好東西,好東西永遠在哪兒,但問題是,你是不是有足夠的決心去克服對未知的恐懼?承擔可能摧毀掉你的風險,跑出去追逐希望呢? 再者,你不覺得那段臺詞表達的意思和1900很像嗎?只是一個是普通范兒,一個是文藝范兒而已。 所以我說,肖申克講述的是勇氣——我希望你再多了解一些這本書的背景。肖申克的作者是斯蒂芬·金——我在知道這件事兒的時候也嚇了一跳,因為難以想象世界上最著名的恐怖大師會寫出這種東西,所以我認真看了下前言,大意是金兄以寫恐怖小說成名,但打心里不應該只寫這些東西,由此也會有恐懼,比如嘗試新的領域是不是可以成功,而固守舊的領域又到底是不是一個可以持續(xù)的事情?他到底有沒有勇氣寫點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就有了肖申克的救贖,而且你要知道,和電影大團圓的結局不同,小說的結尾是開放的——雷德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找到安迪。再想想小說第一人稱的敘述口氣,你會理解很多事兒,比如主人公看上去是安迪,但其實在作者內心里,最重要的人是雷德?;蛘哒f,雷德是真實的自己,安迪是理想的自己。 但是我還沒說完。 四 老布——就是出獄后不適應外面世界自殺的老兄(其實我也不記得他到底叫啥了)——是電影里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電影定義為體制對人的束縛,那么老布的作用無疑是講述這個,但我真的不認為肖申克的救贖的意義僅僅在于體制。 所以還是順著勇氣的話題來說。 你大概會直接得出結論,安迪是有勇氣的,雷德也是有勇氣的,但老布是沒有勇氣的。因為他自殺了。 但是。 1900也自殺了。 老布和1900一個看上去老朽懦弱,一個看上去年輕活力;一個看上去普通,一個看上去文藝;一個看上去是被監(jiān)獄歸化了,一個看上去是沉浸在浪漫的郵輪和音樂里;一個看上去是負能量,一個看上去是正能量。 但是。 其實他們是一樣的啊。在自己為自己營造的世界里,不愿意走出去。但這樣同樣需要勇氣。 所以其實到底誰有勇氣,或者說什么才是有勇氣的行為,其實是沒有答案的。這也是偉大的作品最核心的魅力——把作者本人的思考和疑惑(而不是答案) ————————————我是無敵的分割線------------------------------ 上次和侯嫂聊起來,侯嫂說像什么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之類的電影,都有點爛大街了,所以不要這種題材,我說我可以寫的不LOW,我很有信心。 然后我就想了一下,我到底擅長什么。 因為我沒有電影專業(yè)的知識,所以從技術角度,比如劇本,攝影等角度是沒辦法寫出什么新意來的,我擅長的是能夠對電影要表達的思想做很個性化的解讀,因為我經常在看電影的時候思考人生(不開玩笑),以及能夠融匯貫通一些其他的知識。所以我會從這個角度來寫肖申克。 那么具體到肖申克這部電影,我最核心的立意是,之前很多人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都覺得這是一部討論自由和希望的電影,因為安迪越獄的故事實在是太好看了,幾個配角演出也不錯,但我在看《海上鋼琴師》的時候有一些啟發(fā),比如1900一直堅持在船上,不肯下船,也就是拒絕未知的生活環(huán)境,這其實和肖申克里面討論的體制對人的束縛在最核心的命題上是相通的,所以我覺得這一定可以聯(lián)系起來;此外我還看過肖申克救贖的小說,小說里有一些電影并沒有表達到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可以把三個綜合起來,寫一個和其他人理解的不一樣的肖申克的救贖。 所以確定了我要表達的核心意思:肖申克的救贖要討論的是,人到底有沒有勇氣沖破(舊的,習慣的,熟悉等等),去迎接一個(未知的,無法掌控的,陌生的),而答案其實是開放的——很多偉大文學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作家本身的疑惑,比如雨果寫悲慘世界,我能感覺作為知識分子,對社會暴力革命和改良的矛盾(因為我也有這種矛盾的認識),所以里面的沙威在放走冉阿讓后,自殺了,因為沒有答案。就因為沒有答案,才有沖突,這種沖突一定是文學作品最核心的魅力。 接下來說我設計的結構: 第一段: 我之所以用神秘河做為開頭,有幾個考慮:1、這幾年圍繞肖申克的就是和阿甘正傳在1994年的碰撞,以及奧斯卡被阿甘完爆,所以肖申克號稱無冕之王,在影迷圈里是非常值得惋惜的一件事兒;2、1的話題很有意思,也沒什么閱讀門檻,但是太陳舊,所以我需要用一個有趣的方式把這個話題出來,所以用了蒂姆·羅賓斯在《神秘河》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的段子;3、神秘河的主演是西恩·潘,熟悉的影迷都會知道這是一個演技非常牛逼的人,我順帶著夸了一下蒂姆羅賓斯的演技;4、我希望我的影評能夠給讀者一些電影方面的視野的提升,所以提了一下神秘河這部。 然后我之所以又聊了阿甘,也有幾個考慮:1、阿甘是美國的,肖申克是全世界的,這個也是延續(xù)到今天,影迷圈里的主流看法;2、可惜這個看法是有點問題的,至少有點片面理解了阿甘,也片面理解的肖申克;3、我還是希望看我的影評能夠多一些視野,所以寫了一下人們對阿甘的誤讀;4、引出來肖申克是個需要多想想的電影,這樣第二段就順了。 第二段: 接著第一段最后說肖申克需要多想想,第二段開始說我對肖申克不同年齡的看法,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這部電影真的是可以有很多角度解讀,也挺復雜的;第二個意思是,有時候身在局中,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海上鋼琴師》 然后就是我引用我之前寫過的《海上鋼琴師》的舊文。臺詞是為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文藝氣息。我對海上鋼琴師的分析是為下文做鋪墊。 第三段: 比較簡單。從小說中有的,電影里沒有的,告訴大家其實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是被忽略了一些東西的,而這些東西是理解肖申克的救贖的關鍵;這些東西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動,甚至作者創(chuàng)作這部電影的背景。以及對第四段做鋪墊。 第四段: 把前面說的所有的東西收攏——比如為什么海上鋼琴師能夠和肖申克的救贖聯(lián)系在一起:最后得到我的結論。這個結論是不同于其他只會分析安迪的故事的,我要告訴讀者的是,其實雷德或者才是書里最重要的人——或者說最接近我們普通的人,安迪和老布都是兩種比較極端的選擇而已——正是作者對勇氣的難以定義才會有了這個故事,和故事中這么精彩的沖突。而老布因為電影里沒有太多余的篇幅給他,所以你需要結合海上鋼琴師來看這部電影,因為海上鋼琴師就可以看成文藝范兒的老布的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