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次進上須發(fā)皆白賞賜甚厚國朝寶訓(xùn)太宗甞行草千文賜李至至請??烫谠磺哪肆何涞面R繇破碑非垂世立教之道
孝經(jīng) 【唐明皇注】
按書序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之宅以廣其居壁中得所藏古文孝經(jīng)凡十有八章共一千九百單三字
論語 【何晏集觧】
孔子弟子記諸善言凡二十篇成于曾子有子之門人有斉論又有魯論又有古論斉論有問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古論分堯曰下章子張問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孔子魯人故謂之魯論魯語又謂之論語共一萬五千九百一十六字
孟子 【趙歧注并序】
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記其師弟子難疑荅問為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大抵皆言仁義道德辟楊墨之異端明夫子之正斈孟子鄒人也名軻故謂之鄒書軻書又謂之孟子共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周易 【王□注】
自伏羲氏王天下龍馬負圖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文王重三爻為六爻推八卦為六十四卦后夫子作十翼凡更三圣而成書其書言吉兇作咎悔吝之象可以占卜故秦人焚書而易以卜筮之書獨全其經(jīng)十翼者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是也其書畫于伏羲謂之羲經(jīng)羲易文王作卦辝周公作爻辝謂之周易其書分上下經(jīng)共二萬四千一百丹七字
六十四卦緫栝歌
易卦八八六十四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與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及臨觀噬嗑貴剝復(fù)妄大畜頤 大過而后坎離継 咸恒遯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觧損益 夬姤萃升困井革 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次及兊渙節(jié) 中孚小過既済來 未済終焉緫包括
尚書 【孔安國序并傳注】
舊有百篇起于三墳載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事自孔子刪去斷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所存四十九篇虞書五篇謂之五典夏商周之書皆訓(xùn)誥誓命之文秦人焚書孔子以此書藏于屋壁至魯共王壞孔子舊宅因得所藏之書皆科斗文字文世能知者済南伏生口以傳授二十五篇孔安國考其文義定五十八篇并序五十九篇末二篇乃秦魯書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共二萬五千七百字
毛詩 【鄭康成注】
古者有釆詩之官天子廵狩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fēng)其詩蓋出婦人女子小夫賤隸之口如今田野里巷歌詠之意大抵皆美剌時事托物見意多鳥獸草木之名有風(fēng)賦比興雅頌六義國風(fēng)大雅小雅三頌初有三千余篇孔子刪錄凡三百一十一篇后亡六篇故藝文志云三百五篇論語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邪者蓋言其大數(shù)也毛萇訓(xùn)詁故謂之毛詩共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周禮 【鄭康成注】
周成王時周公所作謂之六典蓋其書有六官天官家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禮夏官司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土每官其屬六十共三百六十官是書專言周官之職掌百工技藝纖悉皆具惟冬官考工記專言車輿等制或云冬官乃秦火后漢儒所纂起于周故謂之周禮共四萬五千八百六字
禮記 【鄭康成注】
多言冠昏喪祭鄉(xiāng)射燕享等禮故謂之禮記今其書四十九篇非出一人之手中庸則出于孔子之孫子思王制則出于漢儒剌六經(jīng)而為之緇衣則公孫尼子制月令則出于秦人呂不韋皆因秦火散亡難以稽考今之記出于二戴
【大戴德小戴圣】 故謂之戴經(jīng)共九萬九千二十字
春秋 【杜預(yù)注】
紀周末十二諸侯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周衰天子不能任賞罰之權(quán)故孔子褒善貶惡尊王黜伯內(nèi)夏外夷可筆則筆可削則削以匹夫代天子賞罰其書編年月日時錯文春秋二時以名其書時有獲麟之瑞孔子以麟出非時見傷而絕筆于此故謂之麟經(jīng)共一萬八千字
三傳
【左氏】或以為左丘明者非北單姓左名未聞魯人受經(jīng)于仲尼為經(jīng)作傳
公羊名高斉人受經(jīng)于子夏為經(jīng)作傳
【谷梁】名赤魯人受經(jīng)于子夏為經(jīng)作傳
又有所謂【五傳】者乃上三傳并鄒氏傳郟氏傳是也
國語 【鄭玄訓(xùn)注】
乃左氏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后事邦國成敗陰陽律呂天時人事逆順之?dāng)?shù)以為國語凡五十一篇其文不主于經(jīng)故號外傳包羅天地探測禍福發(fā)啟幽微章表善惡昭然甚明與經(jīng)藝并陳非特諸子之倫也
家語 【王肅注】
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家藏之書皆圣人實事之跡五帝之德三王之盛冠昏喪祭刑政獄訟山川物類與夫門弟子之荅問而成書皆類乎論語凡四十四篇
爾雅 【郭璞注】
周公所作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凡二十篇所以通詁訓(xùn)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緫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轄斈覽者之潭奧摛翰者之華苑可以慱物不惑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莫近于雅
離騷 【朱文公注】
楚屈原所作屈原名平字靈均為楚懷王左徒上官大夫讒之王怒疏平平嫉王聽之不聦也故憂愁思慮而作離騷第一篇為經(jīng)其余皆傳
太玄經(jīng)
楊子云作凡一十九篇觀玄者數(shù)其畫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之?dāng)?shù)也其用自天玄一晝一夜陰陽度數(shù)律歷之紀與太初歷相應(yīng)揲之以三策關(guān)之以休咎絣之以象類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擬之以道德仁義禮智主無名要合五經(jīng)
七書 【魏武帝注】
孫子吳子司馬法唐太宗季衛(wèi)公荅問尉繚子黃石公三畧?zhí)w共一百一十四篇皆武經(jīng)也三畧者上畧中畧下畧六韜者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是也國子司業(yè)朱服奉圣旨校定合七書為一故謂之七書
老子 【傳弈注】
周末老聃所著上下八十一章凡五千余文其書微妙難識皆原于道德之意故謂之道德經(jīng)又曰老子
莊子 【郭象注】
周未莊周所著有內(nèi)篇外篇雜篇凡三十三章其言內(nèi)圣外王之道深根固蔕之理所不備故謂之南華經(jīng)又謂之莊子
荀子 【楊倞注】
戰(zhàn)國荀況所作其書尊王黜伯貴仁義而賤功利韓退之讀荀篇曰其辝若不粹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軻雄之間荀子甞作蘭陵令故謂之蘭陵書又曰荀子
揚子 【五臣注】
西漢揚雄所作其書擬論語荅問之意其序云揚子之文簡而奧韓愈讀荀篇曰揚雄書益尊信孟氏則雄者亦圣人之徒揚子設(shè)或人之問自謂之法言又曰揚子
文中子 【院逸注】
隋季王通所作碑曰孟子踵孔圣而贊其道后千世而可継孟氏者復(fù)何人哉先生亭述六經(jīng)敷為中說講道于河汾門人自遠而至者千余人其書曰河汾書又曰文中子
列子 【張湛注】
鄭人列御寇所作其書名曰沖虛至德經(jīng)
孔叢子 【宋咸注】
孔子八世孫鮒所作鮒字子魚仕陳勝為慱士
管子 【房玄齡注】
管仲所作
文子 【默希子注】
姓辛名妍字文子周平王時蔡丘漢上人其先晉公子也甞南游范蠡得而事之老子弟子也著通玄真經(jīng)
劉子
名晝字孔昭梁朝大夫劉孝標(biāo)撰
抱樸子
晉葛洪稚川仙道之?dāng)?br>
韓非子
韓之諸公子也刑名法術(shù)之?dāng)亩鴰⑵浔居邳S老作說客解
淮南子
劉安厲王長子也著鴻烈解
公孫龍子
戰(zhàn)國時辯士趙平原之客也
鄧析子
鄭人著刑名之書
子墨子
孔子之弟子也
鬻子
名熊楚人也
子華子
名本晉人也
尹文子
周人斉宣王時居稷下與宋钘彭蒙由駢同斈于公孫龍公
商子
名到例陽人也
鹖冠子
著道家之書
聱隅子
著歔欷瑣微論聱隅者枿物之名也歔欷者兼嘆之瑣微者述之之謂也
亢倉子 【何粲注】
著洞靈真經(jīng)
十七史
<史記> 【系一史】 司馬遷 【漢武帝時人續(xù)父太史公之業(yè)作史記】 裴骃 【宋人】 司馬貞 【唐明皇時人撰史記索隱三皇記】 劉向
【著新序說苑】 孔安國 【前漢人諫義大夫】 徐廣 【晉人】 譙周 【蜀人】 張晏 【魏晉□人】 韋昭 虞翻 【并吳人】
鄭玄 賈逵 馬融 【并后漢人】 王肅 【魏人】
以上并裴骃注所引
西漢史 【系一史】
班固 【廣父彪續(xù)史作前漢書】 劉德 荀悅 應(yīng)劭 文颕 李奇 大儼 【并后漢人】 鄧展 張楫 孟康 如淳 崔浩 【并魏人】
郭璞 劉寶 晉灼 【并晉人】 蘇林 【宋人】 蔡謨 【東晉人】 巨瓚 【不詳所出】 張晏 韋昭 李裴 鄭氏 項昭
【以上并頭注引用】
東漢史 【系一史】
范曄 【宋文帝時人】 章懷太子賢 【唐高宗子集諸儒注】 劉珍 【安帝朝校定東觀記撰建武以來名臣傳】 謝氶 【吳人】
謝沈 薛瑩 華嶠 袁崧 司馬彪 【并晉人】 劉昭 【梁人】 劉義慶
三國志 【魏蜀吳系三史】
陳壽 【東晉人撰】 習(xí)鑿齒 孫盛 【并東晉人】 裴松之 【宋人記三國志】 魏?!×红瘛…h(huán)済 以上并裴注引用
東西晉史
唐太宗 【稱制撰晉書】 高希嶠 【注晉書】 何超 【撰晉書義】 王隱 虞預(yù) 【并東晉人】 于寶 【東鄒人】 謝靈運 【宋人】
朱鳳 并晉史所引
南北史 【南史宋斉梁陳北史后魏北斉后周系七史】
李延壽 【唐人追父志作南北史】 沈約 【梁人】 魏收 【隋人】 徐爰 【撰宋書】 孫嚴 【撰宋書】 李德林 【□此斉書】
顧野王 【陳人】 蕭子顯 【撰□書】 謝昊 【撰梁書】 傳緯 【撰陳書】 以上并南北史所參附
隋史 【系不史】
魏征 【唐太宗時人撰帝紀列傳】 長孫忌 【唐人撰隋志】 王劭 【隋人】 張?zhí)亍∫陨喜⑺迨穮⒏?br>
唐史
歐陽修 【宋朝人撰唐書】 劉昫 【后唐人撰舊唐史通鑒多引用】 蔣系 【撰舊唐史贊】 宋祁 【宋朝人撰新唐書列傳】 韓愈
【唐人撰順宗實錄】 王綝 【唐人撰魏鄭公諫錄】 吳兢 【唐人撰貞觀政要唐春秋】 竇評 董沖 吳填
五代史 【孫一史自史記五代共十七史】
歐陽修 徐無黨 【并宋朝人同撰】
通鑒
司馬光 【撰資治通鑒】 劉恕 【撰外紀】 史照 【撰釋文】 朱熹 【撰綱目】 李燾 【蜀人撰長編并宋朝人】
唐鑒
范祖禹 【撰一十卷】 石介 【撰五卷并宋朝人】
史通
劉知幾 【唐中宗時人撰】
通典
杜佑 【唐德宗時人撰】
編年通載
章衡 【宋朝狀元作】
兩漢刊誤
三劉 【歌攽奉世刊誤互注漢唐節(jié)】 朱繪 【宋朝人撰歷代帝王年運銓要】
經(jīng)籍名數(shù)
二經(jīng)
春秋 孝經(jīng)
三經(jīng)
論語 孟子 孝經(jīng)
六經(jīng)
周易 尚書 毛詩 周禮 禮記 春秋
二禮
周禮 禮記
三易
連山 【夏】 歸藏 【商】 周易 【周】
八卦
干 坤 艮 巽 震 離 坎 兊 【伏羲始畫八卦文王重易作六十四卦】
十翼
上彖 下彖 上象 下象 上系 下系 文言 說卦 序卦 離卦 【孔夫子作所以輔翼易道也】
書十例
典 謨 貢 歌 誓 誥 訓(xùn) 命 征 范
二典
堯典 舜典
三謨
大禹謨 皋陶謨 益稷
九疇
一五行 二五事 三八政 四五紀 五皇極 六三德 七稽疑 八庶征 九五福六極
四詩
國風(fēng) 小雅 大雅 頌
六義
風(fēng) 賦 比 興 雅 頌
四始
周南 【國風(fēng)之始】 鹿鳴 【小雅之始】 文王 【大雅之始】 清廟 【周頌之始】
十五國風(fēng)
周南 召南 邯 墉 衛(wèi) 王 鄭 斉 魏 唐 秦 陳 檜 曹 豳
二雅
小雅 大雅
三頌
周頌 魯頌 商頌
周禮六官
天官 地官 春官 夏官 秋官 冬官
禮記二戴
大戴禮 【戴德】 小戴禮 【戴圣】
春秋五始
元 【言之始】 春 【時之始】 王 【命之始】 正 【政教之始】 即位 【三國之始】
三傳
左氏傳 公羊傳 谷梁傳
五傳
左氏 公羊 谷梁 鄒氏 郟氏
五子
老子 莊子 揚子 荀子 文中子
十七史
史記 西漢 東漢 蜀志 【三國】
魏志 吳志 西晉 東晉 晉書 宋史 斉史 梁史 陳史 后魏史 北斉 后周 隋書 唐書 五代史
八書
禮書 樂書 律書 歷書 天官書 封禈書 河渠書 平準書
十志
律歷志 禮樂志 刑法志 食貨志 郊祀志 天文志 五行志 地理志 溝洫志 藝文志
兩都賦
西都賦 東都賦 【班固作】
二京賦
西京賦 東京賦 【張平子作】
三都賦
蜀都賦 吳都賦 魏都賦 【左思作】
○辭章類
文章緣起
【梁太常卿任眆彥升曰】六經(jīng)素有歌詩書□箴銘如尚書帝庸作歌毛詩三百篇左傳叔向詒子產(chǎn)書魯哀公孔子誄孔俚鼎銘虞人箴之類是也此蓋取秦漢以來圣君賢士沿著為文之始故因錄之凡八十五條抑亦新好事者之目耳
【詩三言】晉散騎常侍夏侯湛
【詩四言】前漢楚王傳韋孟諫楚夷王戊詩
【詩五言】漢騎都尉季陵與蘇武詩
【詩六言】漢大司農(nóng)谷永
【詩七言】漢武帝相梁殿聯(lián)句
【詩九言】魏高貴卿公
【賦】楚大夫宋玉
【歌】戰(zhàn)國荊卿作易水歌
【離騷】楚三閭大夫屈原
【詔】秦始有之
【璽文】秦始皇傳國璽
【策文】漢武帝三皇策文
【表】淮南王安諫伐閩表 漢東平王蒼上表讓驃騎將軍
【上書】秦丞相李斯上治安書
【書】漢太史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對賢良策】漢太子家令晁錯
【上疏】漢中大夫東方朔
【啟】晉吏部郎山濤作選啟
【奏】漢江都相董仲舒詣公孫弘奏記
【箋】漢護軍班固說東平王箋
【離合詩】漢孔融作四言離合詩
【連珠】漢揚雄作
【篇】漢司馬相如作凡將篇
【歌詩】漢枚皋作麗人歌詩
【遺命】晉散騎常侍江統(tǒng)作
【圖】漢河間相張衡作玄圖
【勢】漢済北相崔瑗作草勢
【約】漢王褒僮約
右文章緣起一卷梁新安太守樂安任公書也按隋經(jīng)籍志公文章始一卷有錄無書郡之為郡且千歲守將不知幾人獨公至今有名字并城四十里曰村曰溪皆以任著旁有僧坊亦借公為則遺愛在人蓋與古循吏比后公六百年而適為州甞欲會粹遺文刻識木石以慰邦人亡窮之思而不可得三館有集六卷悉見蕭氏類書中疑后人掇拾傳著于傳亡益獨是書僅存可藏去古所傳墓志皆東漢人大隸此云始于晉蓋丘中之刻當(dāng)其時未露見也紹興三十年四月二日鄱陽洪適識
聲律類格
【詩苑類格序畧】五七言體起于漢施于斉梁始類以病前賢著評式論之詳矣宋真宗皇帝研精題詠傳合格范謹取圣制五七言二篇條解律為常格別二篇為変格為天下萬世之矜式兼釆古賢雜體四十余篇編于左方以備詩壇之需
常格
凡吟詩約此格其平側(cè)在右者全葉律在左者亦通大抵偶對上下須平仄相應(yīng)即為律詩也
上元
青陽初屆候 素魄正流輝 列肆俱明燭 重城盡啟扉
管弦宵不絕 車馬曉慵歸 若匪憑天佑 安能致國肥
【明文】漢太山太守應(yīng)劭作
【樂府】古詩
【對問】楚宋玉對楚王問
【傳】漢東方朔作非有先生傳
【上章】后漢孔融上章謝太中大夫
【解嘲】漢揚雄作
【訓(xùn)】漢丞相主簿繁欽祠具先生訓(xùn)
【辭】漢武帝秋風(fēng)辝
【旨】后漢崔骃作達
【勸進】魏尚書令荀攸勸魏王進文
【喻難】漢司馬相如喻巴蜀并難蜀父老
【誡】后漢杜篤作女誡
【吊文】漢賈誼吊屈原文
【告】魏阮瑀為文帝作舒告
【傳贊】漢劉歆列女傳贊
【謁文】后漢別部司馬張超謁孔子文
【析文】后漢傳毅作高闕祈文
【祝文】漢董仲舒祝日蝕文
【行狀】漢丞相倉曹傳朝干作楊元伯行狀
【哀策】漢樂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
【哀頌】漢會稽東部尉張纮有陶侯哀頌
【墓志】晉東陽太守殷仲文作從弟墓志
【誄】漢武帝公孫弘誄
【悲文】蔡邕作悲溫舒文
【祭文】后漢車騎郎杜篤作祭延鐘文
【哀詞】漢班固梁氏女哀詞
【挽詞】魏光祿勛繆襲挽詞
【七發(fā)】漢枚乘作七發(fā)
【謝恩】漢丞相魏相詣公交車謝恩
【令】漢淮南王有謝群公令
【奏】漢枚乘奏書諫吳王濞
【駁】漢侍中吾丘壽王駁公孫弘禁民不得挾弓弩言乂
【論】漢王褒四子講道德論
【言乂】漢韋玄成奏罷郡國廟言乂
【反文】漢揚雄作反文
【彈文】晉冀州剌史王深集有雜彈文
【薦】后漢云陽令朱云薦伏湛
【教】漢京兆尹王遵出教告屬縣
【封事】漢魏相奏霍氏專權(quán)
【白事】漢孔融主簿作白事書
【移書】漢劉歆移書讓太斈慱士論左氏春秋
【銘】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銘
【箴】漢揚雄九州島五官箴
【封禪書】漢文園令司馬相如作
【贊】漢司馬相如作荊軻贊
【頌】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
【序】漢沛郡太守作和熹鄧后序
【引】古琴操有箜篌引
【志錄】漢揚雄作
【記】漢揚雄作蜀記
【碑】漢惠帝四皓碑
【碣】晉潘尼作潘黃門碣
【誥】漢司隸從事馮衍作德誥
【誓】漢蔡邕作艱誓
【露布】漢賈洪為馬超代曹操作
【檄】漢丞相祭酒陳琳作檄曹操文
南岳
紫蓋高高稱福地 朱陵杳杳據(jù)炎洲 盤根迤邐周荊楚
迭山獻參差至斗牛 萬壑煙云常蔽日 千峯桂栢不知秋
曾聞大禹求金蕳 夢與元夷使者游
変格
上篇前一韻末一韻皆對偶下篇以前第一第二韻為隔對入各成一體其五言前一首第一句以平字起故為常格此后一首第一句以仄字起故為変格也
元日
首序開堯歷 元辰屇夏正 梯航琛盡至 椒栢壽杯盈
瑞氣清宵布 初陽應(yīng)律生 因時思貺佑 恭巳紹隆平
賜楊億
瑣闥往年司制誥 共嘉藻思類相如 蓬山此日詮墳史
還仰多聞過仲舒 報政列城歸覲后 疏恩高合拜官初
諸生済済瞻望 鈆槧咨詢辯魯魚
藏頭回文拆字詩 【玉連環(huán)】
見圖
花字藏頭雙呼三喚五七成章左右通貫
藏頭回文借字詩 【錦纏枝】
見圖
寒字藏頭左右貫串借韻讀之自然流轉(zhuǎn)
織錦璇璣圖
見圖
竇滔扶風(fēng)人妻蘇氏符堅委滔以心腹之任拜南安將軍留鎮(zhèn)襄陽蘇氏不與偕行乃攜寵姬趙陽臺之任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五彩相宣瑩心輝目縱橫反復(fù)皆為文章超今□古名璇璣圖斉至襄陽以贈□
六府體 【陳沈回作】
【水】廣南山暗 杖策出蓬門 【火】炬村前發(fā) 林煙樹下昏
【金】花散黃蘂 蕙草雜芳蓀 【木】蘭露漸落 山芝風(fēng)屬翻
【土】膏行巳此 抱甕憶中園 【谷】城定若近 當(dāng)終黃石言
八音體 【沈回】
【金】屋貯阿嬌 樓閣起迢迢 【石】頭足年少 大道跨河橋
【絲】桐緩節(jié) 羅綺自飄飄 【竹】生低薄暮 花色亂春朝
【匏】詎疋 神女嫁蘇韶 【士】地皆妍冶 鄉(xiāng)里足塵
【革】木末相識 論動風(fēng)飆 【木】桃堪底用 寄以荅瓊瑤
十干體 【沈回】
【甲】坼聞眾果 萬物具敷榮 【乙】飛上危幙 雀鳥出空城
【丙】魏舊勛業(yè) 申韓事刑名 【丁】翼陳謌罷 公綏作賦成
【戊】巢花巳秀 滿塘草自生 【己】乃忘懷客 榮樂豈關(guān)情
【庚】庚聞鳥囀 肅肅望鳬征 【辛】酸多憫惻 寥落少逢迎
【壬】蒸懷太古 覆妙佇無名 【癸】巳空施立 詎以召幽亨
十?dāng)?shù) 【宋鮑昭作】
【一】身仕關(guān)西 家族滿山東 【二】年從車駕 斎祭甘泉宮
【三】朝國慶畢 湯沐還舊封 【四】牡躍長路 輕蓋若飛鴻
【五】疾相餞送 高會集新豐 【六】樂陳廣坐 組帳揚春風(fēng)
【七】盤起長袖 庭下列歌鍾 【八】珍盈雕俎 綺肴紛錯重
【九】族咸瞻遲 賓友仰徽容 【十】載斈就 善宦一朝通
建除體 【鮑昭】
【建】旗出燉煌 西討屬國羗 【除】去徒輿騎 戰(zhàn)車羅方箱
【滿】山又填谷 投鞌合營墻 【平】原千里 旌鼓轉(zhuǎn)相望
【定】舍后未休 候騎前飭裝 【執(zhí)】戈暫頓 彎弧不解張
【破】滅西零國 生俘郅支王 【?!縼y悉平蕩 萬里置關(guān)梁
【成】軍入王門 女獻玉壺漿 【收】功在一時 歷世荷余光
【開】垮寵朱紱 左右佩金章 【閉】帷草太玄 茲者殆愚強
十二屬 【沈回】
【鼠】跡生塵桉 【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谷 【兔】月向牎開
【龍】隰遠青翠 【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 【羊】負始春土
【猴】藥羞芳果 【雞】砧引青杯 【狗】其懷物外 【豬】蠡窅悠哉
郡縣名 【梁范云】
撫戈【金城】外 解佩【玉門】中 【白馬】騰遠雪 【蒼松】壯寒風(fēng)
【臨涇】方辨渭 【安夷】始平戎 取禾【廣田】北 駈獸【飛狐】東
罄節(jié)疇【盛德】 宣力照【武功】 還飲【漁陽】水 歸轉(zhuǎn)【杜陵】蓬
道里名 【宋謝莊】
山經(jīng)亟旋覽 水牒勌敷尋 青溪如委黛 黃沙似舒金
觀道雷池側(cè) 訪德茅堂陰 魯顯開微跡 秦良芳音
訊遠慱望崖 采賦梁山岑 崇館非陳宇 茂苑豈舊林
宮殿名 【梁元帝】
杏間花欲燃 竹徑露初圓 鬪雞東道上 外馬北場邊
合歡依暝巷 蒲萄向日鮮 旗亭覓張放 香車迎董賢
定隔天淵水 相思夜不眠
將軍名 【梁元帝】
虎旅皆成陣 龍驤盡北征 鳴鞭俱破虜 決勝往長榆
細柳浮輕暗 大樹繞棲烏 樓船寫退蠲 檣鳥狎飛鳬
渡河還自許 偏與功名俱
卦名 【梁文帝】
櫛比園花滿 徑復(fù)水流新 豐壺要上客 鵠鼎命嘉賓
車由泰夏闥 馬散咸陽城 蓮舟欲未済 分密巳同人
姓名 【梁元帝】
征人習(xí)水戰(zhàn) 辛苦配戈船 龍吟徹水度 虹光入夜圓
濤來如陣起 星上似烽燃 經(jīng)時事南越 還復(fù)討朝鮮
屋名 【梁元帝】
梁園氣色和 斗酒共相過 玉柱調(diào)新曲 畫扇掩余歌
深潭影菱葉 絕壁掛輕蘿 含情戱芳節(jié) 徐步待金波
舡名 【梁元帝】
夭暝浮云飛 三翼自相返 池模白鵠舛 檐知青雀帰
松間流星影 桂窓斜月暉 思君北極 高樓淚染衣
車名 【梁元帝】
佳人坐椒屋 接脞對闌熏 繞砌縈流水 邊梁圖畫云
錦色乘殊眾 衣香遙出群 日暮輕帷下 黃金妾贈君
寶名 【唐崔融】
鼎城煙雨霽 圭苑物華滋 地連金水白 人契玉山時
珠浦荷如蓋 銅街樹似帷 琴歌待明月 丹石有深期
藥名 【唐王融】
重臺信嚴敞 陵澤乃閑荒 石蠶終未蟲 垣衣不可裳
秦芃留近詠 楚蘅棲遠翔 韓原結(jié)神草 隋庭衘夜光
酒名 【員半千】
帝卿徒事隙 薄暮中山開 地勝荊南記 人多豫北才
蘭英晚虹上 竹葉清風(fēng)耒 云物行可惜 落日顧霞杯
星名 【王融】
眇嘆屬辰移 端憂臨歲永 久慚入漢客 每愧尊河影
仙羽誠不返 蓬襟良未整 誰謂正心 大陵有霜颕
風(fēng)名 【閭丘虳】
玉階王道泰 金門詞藻多 文雄自指引 美景相經(jīng)過
野氣連空谷 春色滿長河 方從君子會 終宴且當(dāng)哥
山名 【唐王勔】
麗景斜中嶠 晴華泛晚春 琴抽楚雪 哥曲下梁塵
傾蓋雕炎遠 班荊密契新 方氶綺筵暮 煙上落橋津
水名 【宇文正】
江湖思舊好 河洛賞遺風(fēng) 共托金門暇 來游白社中
竹霞開樽綠 桃花落緩紅 故鄉(xiāng)渺天漢 應(yīng)在霸池東
樹名 【梁元帝】
趙李兢返隨 輕杉露弱枝 杏梁始東照 柘火未西弛
椏葉生眉上 朱珰搖鬂垂 逄君桂枝馬 車下覓新知
草名 【梁元帝】
胡王迎娉主 途經(jīng)薊北游 初控游龍馬 仍移卷柏舟
江中離思切 蓬鬂不堪秋 況度菖蒲海 落月似垂鉤
鳥名 【梁元帝】
方舟去鳷鵲 鵠引欲相要 晨鳬移去舸 飛燕動帰橈
雞人憐夜刻 鳳女念吹簫 復(fù)聞朱鷺曲 鉦管雜回潮
獸名 【梁元帝】
豹韜求秘術(shù) 虎畧選良臣 水涉黃牛浦 山過白馬津
推峰上狐塞 畫像入麒麟 王孫及父子 熊席復(fù)橫陳
大言 【唐權(quán)□與】
華嵩為佩河為帶 南交北朔跬步內(nèi)
博鵬作臘巨鰲膾 伸舒軼出元氣外
小言
酰雞司晨駕蛟翼 毫端棘剌分畛域
蛛絲結(jié)網(wǎng)聊自息 蟻垤崔嵬不可陟
難言 【唐韋應(yīng)物】
掬土移山望山盡 投石填海望海滿
持索捕風(fēng)幾時得 將刀斫水幾時斷
易言
長風(fēng)如刀剪枯葉 大河似箭浮輕舟
投石入水豈有礙 走丸下坂安得留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八 【后集】
○儒教類
【晦庵朱先生大學(xué)序】曰人生八歲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斈而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士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斈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巳治人之道此斈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
小斈之綱
灑掃
少儀曰汜掃曰掃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執(zhí)箕膺擖
曲禮曰凡為長者糞之理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xiāng)而扱之
內(nèi)則曰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斂沈覃灑掃室堂及庭
弟子職曰凡拚之道實水于盤攘臂衭及肘堂上則播灑室中握手執(zhí)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戶而立其儀不貸執(zhí)帚下箕倚于戶側(cè)凡拚之紀必由奧始俯仰罄折拚母有徹拚前而退聚于戶內(nèi)坐板拂之以葉適巳實帚于箕先生若作乃興而辝坐執(zhí)而立遂出棄之既拚及立是恊是稽
右灑掃之節(jié)
應(yīng)對
曲禮曰父召諾先生召諾唯而起
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yè)則起請益則起
侍坐于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謀于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長者問不辝讓而對非禮也
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長者不及母儳言正容聽必恭母剿說母雷同
右應(yīng)對之節(jié)
進退
內(nèi)則曰在父母之所有命之應(yīng)唯敬對進退周旋慎斉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裳不見里
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巳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曲禮曰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zhí)業(yè)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趍
見父之執(zhí)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
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趍而退
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xiāng)長者所視
將上堂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母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后入者闔而勿遂母踐屨母踖席摳衣趍隅必慎唯諾
將即席容母怍兩手摳衣去斉尺衣母撥足母蹶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虛坐盡后食坐盡前坐必安執(zhí)顏
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間愿有復(fù)也則左右屏而待
母側(cè)視母噭應(yīng)母淫視母怠荒游母倨立丹跛坐母箕寢母伏斂發(fā)母髢冠母免勞母袒暑母褰裳
士相見儀曰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母改
若父則游目母上于面母下于帶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少儀曰侍坐于君子請見不請退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右進退之節(jié)
五禮
五禮之目在大宗伯其別三十有六吉十有二兇五賓八軍五嘉六唐彳放周禮制五禮百五十有二條吉五十有五兇十有八賓六軍二十有三嘉五十宋禮部員外郎陳晹進樂書五禮百八十有八條吉百兇二十有二賓十有三軍十有六嘉三十其目悉書則繁今列周禮大宗伯五禮之目
吉禮
禋祀 實柴 槱燎 血祭 貍沈 疈辜 肆獻 饋食 祠 禴 甞 烝
兇禮
喪 荒 吊 禬 恤
賓禮
朝 宗 覲 遇 會 同 問 視
軍禮
師 均 田 役 封
嘉禮
飲食 昏冠 賓射 饗燕 脤膰 賀慶
六樂
六樂之目在大司樂周人備六代之舞奏黃鍾歌大呂舞云門奏大蔟歌應(yīng)鍾舞咸池奏姑洗歌南呂舞大召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奏夷則歌小呂舞大□奏射歌夾鍾舞大武
云門
一曰云門大卷樂緯元命包云黃帝樂一云堯樂云門象云氣出入周人冬至舞之以祀天神
咸池
一曰大咸莊周呂氏春秋白虎通皆云黃帝樂元命包云堯樂陳氏樂書云黃帝所作堯修而用之堯作大章復(fù)能修用咸池以備樂按周禮于堯不稱大章而稱大咸猶周人不獨教周之大武而教六樂貴于備藥也故曰大章章之咸池備矣咸池象地水周遍周人夏至舞之以祭地示
大磬
一曰九召舜樂召紹也元命包云舜之民樂其紹堯之業(yè)舜斉七政肇十有二州故周人舞之以祀四望司中司命風(fēng)師雨師
大夏
一曰九歌禹樂夏大也元命包云禹能大堯舜之德禹平水土故周人舞之以祭山川
大濩
一曰韶濩湯樂呂氏春秋曰湯命伊尹作大濩歌晨露韓詩外傳曰湯作大濩宮使人溫良而寬大商使人方廉而好義角使人惻隱而仁愛征使人樂飬而好施羽使人恭儉而好禮濩護也湯之寬仁能救護生民故周人舞之以享姜嫄
大武
記曰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fù)綴以崇天子元命包云文王時樂蓋武王成其武功傳云武王以黃鍾布牧野之陣歸以大蔟射
五射
五射五御之目它無顯證其名僅見于保氏康成注引鄭司農(nóng)語賈公彥云無正文或先鄭別有所見或以義言之
白矢
矢貫侯過見其鏃白也
參連
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也
剡注
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也
襄尺
襄俗本或音衰周禮釋文音讓云本作讓字諸音非也謂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也
井儀
謂四矢貫侯如井字之容儀也
五御
說同五射
周禮大司馬中冬大閱百步則一為三表又五十步為一表司馬建旗于后表之中以旌為左右和之門羣吏各帥其車徒以敘和出即過君表也既陳乃設(shè)駈逆之事有司表貉于陳前即逐禽左也
【〔驅(qū)〕去】
鳴和鵉
和鵉皆鈴也和金口木舌鵉金口金舌所以節(jié)車之行鵉在衡上近于馬和在式上衡是車前橫木駕馬者即軏也式是車上橫板手所憑伏以致敬者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鵉鳴鵉鳴則和應(yīng)自然有個節(jié)奏所以使之皆中節(jié)若車行車速則不相應(yīng)行遲則不響若雜然都響皆不合此節(jié)奏
逐水曲
御車隨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也鳴和鵉者御之常逐水曲者御之變也
過君表
若毛詩傳云褐纏旃以為門裘纏質(zhì)以為木執(zhí)間容握駈而入擊則不得入君表即褐纏旃也如車辰門之類是植起兩車以為門褐纏旃以為門者是植兩旗于兩旁以為門也裘纏質(zhì)以為木執(zhí)者質(zhì)是斧之椎頭或云用刑砧子是門闑古者門之當(dāng)中用一壁尺使門闔至此而止所謂木執(zhí)也
舞交衢
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應(yīng)于舞節(jié)如今十字街模樣若轉(zhuǎn)過這一邊則須要轉(zhuǎn)得合舞底節(jié)奏
逐禽左
謂御駈逆之車逆駈禽獸使左當(dāng)人君以射之也若禽在右邊須要當(dāng)?shù)眠^左邊以就主人之射
六書
六書之目周禮疏云依許氏說文是教人知制字之由便不胡寫了邊傍古人要書同文今人不曾理會只是胡寫
象形
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凡天文山川井邑草木人物鳥獸蟲魚鬼物器用服飾有形者皆可象亦有象形兼會意諧者
會意
人言為信止戈為武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之類會合人意也如后字從彳從從又即三體會意也
轉(zhuǎn)注
文相近但旁邊改轉(zhuǎn)如考即老之類
處事
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有其事得其宜也
假借
令長之類一字兩用也
諧聲
謂形一也如江河之類皆以水為形以工可為聲也工與江皆從經(jīng)堅可何雖反異而音亦近疏曰書有六本形實多若江河之類是左形右鴻鴿之類是右形左草藻之類是上形下婆娑之類是上下形圍國之類是外形內(nèi)阛阓之類是外聲內(nèi)形此形之等有六也
九數(shù)
九數(shù)之目司徒疏引先鄭語作方田粟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嬴不足旁要又云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保氏疏云此漢法也
方田
以御田疇界域
即今方量田地畝角之法
粟布
以御交質(zhì)変易
粟是米布是錢謂以多少錢糴得多少谷之類交是買賣質(zhì)是典約変易是撞換
衰分
以御貴賤稟稅
此是理會官員俸祿多少之法如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之類稟謂稟祿稅謂釆地所收之稅
少廣
以御積羃方圓
積羃如今倉然積米其中外面遮蔽了方圓以其器而知其多少今稅務(wù)中用此法如看船上裝載貨物用錐探其深淺便知其多少方器作如何筭圓器作如何筭各有法也
商功
以御功程積實
商其功程如打土論方子打筭一方土便會計得合用幾多人工如做屋亦可筭幾間幾架合用幾多人工之類
均輸
以御遠近勞費
均其道里遠近之勞與費勞是力費是褁足如自某州到某州用力幾何褁足幾何之類
盈朒
以御隱雜互見
盈是多朒是少數(shù)之顯者可見隱者不可見至于雜則尤不可見由其顯者以推其隱如人有財物失去一半或大半或小半失物者道多可考究隱雜互見是因其所存以驗其所失之多少
方程
以御錯揉正員
今作歷者用此法謂如筭錢逐件除下零細底絕長補短湊得斉整便好筭如一年十二月有月大者小者日子不斉便將閏月來補湊每月作三十日又如日月星辰之行不同如要筭行之會都相合
句股
以御高深廣遠
橫為句直為股斜為弦三者可互相求也以句中所容方直之積求之則山之高井之深城邑之廣道里之遠可以測知此筭術(shù)之極致也句股之術(shù)如今木匠曲尺尺頭為句尺梢為股尺頭與尺梢盡相去為弦
大斈之綱
致知
中庸曰慱斈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斈斈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右致知之要 【大斈經(jīng)云致知在格物而傳文亡缺當(dāng)考朱子取程子之意以補之言】
誠意
詩曰思邪
記曰毋不敬儼若思
詩曰相在室尚不愧于屋漏
語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顯乎隱莫見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右誠意之要
正心
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記曰內(nèi)省不疚惡于志
孟子曰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志至焉氣次焉持其志暴其氣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樂記曰奸亂色不留聦明滛樂慝禮不接心術(shù)惰慢邪僻之氣不設(shè)于身體
大斈曰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右正心之要
修身
大斈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語曰君子食求飽居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怨矣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居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辝氣斯遠鄙倍矣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聦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孟子曰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jīng)德不回非以于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富貴不能滛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易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辝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干干因其時而惕雖危咎矣
君子斈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天不習(xí)不利
不遠復(fù)祗悔元吉象曰不遠之復(fù)以修身也
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其窒欲
風(fēng)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地中有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曲禮曰坐如尸立如齊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狠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zhì)直而勿有
禮不踰節(jié)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
慱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中庸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
好斈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在下位而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斉顏色順辝令容體正顏色斉辝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
禮記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容靜頭容真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右修身之要
斉家
孝經(jīng)曰治家者不敢侮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
孟子曰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易曰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左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
禮記曰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謂之人義也
曲禮曰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內(nèi)言不出于捆
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之巳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內(nèi)則曰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篚則皆坐奠而復(fù)取之
外內(nèi)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內(nèi)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內(nèi)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燭則止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右齊家之要
治國平天下
孝經(jīng)曰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
先之以慱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dǎo)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語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運于掌上
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
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大斈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中庸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dāng)琶魇⒎嵌Y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継絕世文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
右治國平天下之要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九 【后集】
○幼學(xué)類
幼斈須知
古者男子初生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安置稍有知則教以恭敬尊長六歲教之?dāng)?shù)與方名始習(xí)書字誦孝經(jīng)論語七歲以下謂之孺子早寢晏起食時八歲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以謙遜誦回書九歲讀春秋及諸史始為之講解使知義理十歲出就外傳居宿于外讀經(jīng)禮傳使知仁義禮智信自是可以慱視羣書俗諺所謂教子嬰孩教婦初來古語亦云少成若天性習(xí)貫成自然皆謂此也今人多有見其子頗有聦敏性格便謂其必自能成就亦有見其子頑鈍便謂其終不能斈又有恃其富貴皆棄而不教皆是不愛其子也
習(xí)手圖
見圖
凡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胷手不可太著胷湏令稍去胷二三寸許方為手法也
習(xí)祗揖圖
見圖
凡作揖時用稍闊其足立則穩(wěn)揖時湏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頭以眼看自巳鞋頭為準威儀方美使手只可至膝畔不得入膝內(nèi)尊長前作揖手湏過膝下喏畢則手隨時起而于胷前揖時湏全出手不得只出一大拇指在袖外謂之鮮禮非見尊長之禮也
習(xí)展拜圖
見圖
凡下拜之禮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兩手齊按地先跪左足次伸右足畧蟠過左畔稽首至地即起先踞右足以雙手齊按膝上次起左足連兩拜起進前敘寒暄少退揖再兩拜進前卻敘間闊敘賀語不然初連四拜卻敘寒暄亦得
訓(xùn)蒙八規(guī)
一曰斈禮
凡為人要識道理識禮數(shù)在家庭妻父母入書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順從遵依教誨與之言則應(yīng)教之事則行毋得怠慢自任巳意
二曰斈誦
專心看字斷句慢讀須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視東西手弄他物
三曰斈坐
定坐端身斉腳斂手毋得偃仰傾側(cè)
四曰斈言
撲實語事毋得妄誕低細出毋得呌喚
五曰斈書
臻志把筆并要斉整圓凈毋得輕易胡涂
六曰斈揖
低頭屈腰出收手毋得輕率慢易
七曰斈行
籠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
八曰斈立
拱手立身毋得跛倚欹斜
讀書五戒
一曰戒游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古之所謂游者尊德樂義游于圣人之門此所謂游也今子弟目不觀圣賢之書口不談德義之言交結(jié)狂朋以為市井之游見紛華盛麗而悅所拘檢放僻邪侈不為巳又不悟所與游者非失業(yè)之子即營私之徒也乘其迷惑為之引導(dǎo)巳窺覘其田廬期與之費耗蕩盡而后巳言甘如醴心欲并吞俟其囊虛交情絕矣可不為之哀耶
懵者與游 何補于吾 黠者與游 必有所圖
詢我先疇 窺我先廬 祖父艱勤 廣釋膏腴
胡為不念 浮蕩與俱 資產(chǎn)罄竭 交游絕疏
后園不窺 卓哉仲舒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二曰戒博
韋洪嗣有慱弈之論方罫之戱尚嗟棄業(yè)何況呼盧之鄙賤也敕令有市眾編管之條斈校有榎楚屏斥之法其可務(wù)乎
驕縱不檢 慱弈為娛 日勝日貪 忘寢與餔
微而服用 大而田廬 呼盧不巳 委棄須臾
欲觀其效 請驗鄉(xiāng)閭 敗者紛紛 成者誰歟
市廛之徒 咸以賊呼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三曰戒飲
尚書酒誥曰群飲汝勿佚盡執(zhí)拘以帰于周子其殺圣王之戒群飲如此其峻為其亂之所由生也其可貪乎
尊爵俎豆 典禮所須 祭祀賓客 制度不踰
若非典禮 是謂湎于 獻臣劼毖 彝酒惟辜
衘杯漱醪 ?;螽?dāng)土戶 棄其親飬 忘其室廬
圣有明訓(xùn) 群飲必誅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四曰戒閗
先圣曰血氣方剛戒之在閗孟子曰好勇閗狠以危父母在丑而爭是謂不孝而況著令閗毆之罪不與士齒國有常憲傷人者刑殺人者死其可犯乎
睎顏之人 亦顏之徒 好勇閗狠 狗彘與俱
受之父母 身體發(fā)膚 一朝之忿 忘親喪(身丘)
斈有規(guī)矩 國有刑誅 束手有司 悔之晚乎
血氣方剛 戒之在初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五曰戒逸
周公戒成王作逸篇欲成王滛于觀于逸于游于田祗懼而不敢荒寧也況為士而自暇自逸早夜為豈不勝可憂哉孟子曰飽食暖衣逸居教則近于禽獸
士農(nóng)工商 四民異居 農(nóng)勤于耕 商勤于涂
工勤繩墨 士勤典謨 惰業(yè)而嬉 流為下愚
損者三樂 佚游之徒 飽食暖衣 禽獸一如
日月逝矣 誰之過歟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十可惜說
予常自訟少年不斈寡聞淺識悵悵何之令老矣所用于世然知不斈之過亦可以救其失甞于里闬間見諸后生各盛飾其衣巾為阛闐之游因語之曰先生相與言則以仁與義市井相與言則以財與利當(dāng)此妙齡自荒于嬉古人輕尺璧重寸陰言君子當(dāng)競辰辰來之遲而去之速棄而不斈重可惜也亦聞昌黎先生有此日足可惜之□因為十可惜之說以告之左朝奉大夫延平張憲武書
古人貧不能自給有帶經(jīng)而鋤者有負薪拾黍而誦書者今之人飽食暖衣自暇自逸一可惜也
古人不遠千里負笈求師今人有賢父兄教之而不從或閭里間有賢師友不知親近二可惜也
古人手自抄寫夜以継日??鄷袢擞幸姵捎”静刂f卷堆案盈幾不知誦讀三可惜也
古人三年通一經(jīng)三十而五經(jīng)立自少唯以讀書為能今當(dāng)少壯有書不讀日月逝矣四可惜也
古人聚螢映雪讀書今人當(dāng)蕳編可舒卷之時有燈火之可親而游談恨博弈是娛五可惜也
人之生有不見日月者不聞雷霆者今后生耳聦目明又各稟智慧之質(zhì)不知讀書則趍向之不知義禮之不講殆將與聾者盲者等六可惜也
人有身則有丁有丁則有役今后或有父母代其勞或氶閥閱之舊丁役之藉然有書不讀將與閭閻畎畝之人等七可惜也
人患家世之舊不聞詩禮之言故或為農(nóng)圃或為工商今人生于儒家少襲萁裘之緒而有書不讀使父祖之業(yè)至此而墜八可惜也
人患藏修所今有上庠有鄉(xiāng)??梢詮膸熑粙嵐诓?wù)悅紛華名曰士人其實一經(jīng)不通一辝不措有玷于先圣先師九可惜也
人有君臣父子之大倫忠孝仁義之大節(jié)今后生不斈習(xí)非勝是則大倫大節(jié)俱掃地矣揚雄曰人而不斈憂如禽何十可惜也
初入斈法
六歲且令早晨上斈食后不上斈勿困其精神讀書須是且從開宗明義章第一起不可便讀蒙求并孝□序為孚大難識且令每日見小字經(jīng)一兩次每日常見則識得牢固不可貪多且讀三兩句半歲之后食后亦上斈
小兒寫字法
寫字不得惜紙須令大寫長后寫得大字若寫小字則拘定手腕長后稍大字則寫不得予親有此弊也寫字時先寫上大二字一日不得過兩字字字端正方可換字若貪字多必筆畫老草寫得不好寫得好時便放帰午后亦上斈
小兒讀書法
若初授四句不必多教遍數(shù)且以教識字為上憮識字則可令其自讀若未能盡讀且讀兩句其兩句識得字文讀得稍熟則令識后兩句子讀后兩句又稍熟然后令通讀四句憮讀得四句盡熟則放帰似此數(shù)日則可又添一句須是熟了即便放帰小兒貪其帰則用心讀而漸可添也若其后授得字多其初則分為三兩授讀俟其口熟則通讀如其中有甚難讀者則特讀數(shù)十遍如甚易者則分讀時不須讀直待通一授讀然后讀其易者此亦讀書省力之良法也
小兒溫書法
若讀書當(dāng)時雖極熟久而不讀亦必忘子甞誦一真言凡十萬遍久而不誦皆忘之故讀過書不可不溫其溫書之法且若初讀過書一卷則一日溫此一卷其后讀過二卷則二日溫一遍三卷則三日溫一遍大約一日溫一卷也若讀過一百卷則一百日能溫一遍二百卷則二百日能溫一遍亦永不忘如長成者讀過論孟六經(jīng)一放下則周年未必能溫一遍所以不能記也此乃楊子吳秘之家傳溫書之法如此則初讀時不須四授以一日之工溫之亦不須一卷了又分為兩授溫之憮省工又永永不忘真妙法也
記訓(xùn)釋法
可令日記所讀書上訓(xùn)釋字三兩個如不亦說乎說喜也不亦樂乎樂甚喜也若不能曉得甚喜則以方言教之如云大故歡喜人不知而不慍慍怒也若不能曉得怒字則以方言教之云怒是惡發(fā)也如此記時則讀過論語記得論語上訓(xùn)釋了七歲便可說書
說書之法
小兒止可說句語義理又須分明直說不可言語多如說仲居則言仲者孔子字也字是表德也居坐也曾子侍者曾子是孔子弟子也侍謂侍奉也手立于其側(cè)也子曰者子是孔子乃弟子稱師曰子也曰說也此言孔子坐曾子侍奉而孔子說也如此則分明而稚子易曉也又須先說易者其難者且未可說故先說孟子為上孟子中若有難說者亦旦放過直待曉得則與之說易說者了然后及難說者如此則其進有漸而亦不苦其難也此記禮所謂循序后進夫子所以循循善誘者皆此理也
觀書要法
圣人不能以意傳于后世乃著于書故曰圣人之情見乎辝是故善考圣人之意者必專守圣人之辝辝之外不得增增則為外意辝之內(nèi)不得闕闕則遺本意必欲其辝明其理安然后乃得圣人之意若其辝明而其理不安未可以為得其理安而其辝不明亦未可以為得大抵以辝為主其有只取意者亦必自其辝求之二者兼得之然后為是若以此觀前人之注解其得失盡可以見是如大明鏡普照而所不見也此其所以為要法乎
看史書法
看史之法先看人君在位之久近宰相之賢否為治之得失余看其人一節(jié)之大者若其人名位顯可以出題目則詳看首尾及得失皆記之要作議論若其人微則記其大節(jié)一二事
讀書作文法
筆下自義理而來義理自語孟經(jīng)書而得未問治經(jīng)與治賦若尚書語孟不可不曉蓋語孟乃眼前又字尚書乃治道得失不通曉此三者不成士人矣自六歲半記訓(xùn)釋字七歲便斈說書則八歲說了論語九歲說了孟子十歲說過尚書矣先麄說語句次說義理義理□通然后可教言乂論此特五年之工十一歲□曉言乂論可作文矣
改小兒文字法
若改小兒文字縱做得未是亦須留少許不得盡改若盡改則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七八分是了方可盡改作十分若只隨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日誦課程 【置日課滿一扇隨日抄付】
所讀經(jīng)書子書史書 【谷具書目并起止】 讀前輩經(jīng)賦各一道 【湏各貝題目并起止】 當(dāng)日編節(jié)文字若干 【亦湏及一千字以上】
習(xí)業(yè)課程 【置所業(yè)滿一扇逐課編彔】
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各作詩賦一道二十三日作論一道二十八日作策一道 【或作講乂疑乂亦得】
巳上課各于當(dāng)日了畢次日聚看遇有干事次日補填夙興夜寐夙興當(dāng)于雞鳴先師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舜之徒也夜寐必至三鼓為準不可不及萬乘至尊尚以乙夜觀書何況布衣庶幾可以窮一日之力觀書或有疑難惜訪問況吾郡有絳帳先生里闬中所至有賢師友皆可請益蘇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復(fù)生問冥官如何修身可以免罪荅曰子且置一卷歷書日之所為暮夜必記之但不記者是不可言即不可作予亦謂斈者不論在斈?;蛟谥v會中或在私家皆當(dāng)如前說日附課簿以自早至暮所誦之書及所作之文一一記錄之況此正是為善之事若可錄寧愧心緣此勉強日有課程月有進益累土不輟丘山崇成不至有人則作人則輟也
切字要法
顧野王撰玊篇緫三十卷陸法言著廣韻幾四萬言五音之呼吸四之清濁毫厘靡差纖悉備載然其正韻反音罕有知者沙門神珙雖作九弄反紐羅紋反樣惜乎旨意難明文理難曉斈者置之而不復(fù)研究然則字終不可得而反耶反終不可得而斈耶是必有其要焉今也文其去綱撮其樞要纔六十字而四字文止五十六字而巳便而易見簡而易知倘或舍此而求字則吾未之聞也雖然字之五音四重輕清濁尤宜審訂
六十字訣
因煙 人然 新鮮 錫涎 迎妍 零連
清千 賓邊 經(jīng)堅 神禪 秦前 寧年
寅延 真氈 娉偏 亭田 澄纏 平便
擎虔 輕牽 稱燀 丁顛 興掀 汀天
精箋 民眠 膻 刑賢
右六十字乃廣韻玉篇之祖也前輩言之久矣而初斈者當(dāng)留心熟讀周流萬遍將不約而隨不言而至雖求字于篇韻之外豈難之哉倘能昕夕之暇以訓(xùn)兒童使其習(xí)慣成自然誠易為力今以春夜喜雨詩為式于后
(好) 許老切 許興掀好 (雨) 王矩切 王寅延雨
(知) 珍離切 珍真氈知 (時) 辰之切 辰神禪時
(節(jié)) 子結(jié)切 子精箋節(jié) (當(dāng)) 都郎切 都丁顛當(dāng)
(春) 樞倫切 樞稱燀春 (乃) 曩采切 曩寧年乃
(發(fā)) 方越切 方││發(fā) (生) 師庚切 師膻生
(隨) 旬為切 旬餳涎隨 (風(fēng)) 方中切 方││風(fēng)
(潛) 慈塩切 慈秦前潛 (入) 日執(zhí)切 日人然入
(夜) 寅謝切 寅寅延夜 (潤) 儒順切 儒人然潤
(物) 文拂切 文││物 (細) 思計切 思新鮮細
(無) 微虞切 微││無 (聲) 書征切 書膻聲
(野) 以者切 以寅延野 (徑) 吉定切 吉經(jīng)堅徑
(云) 干群切 于寅延云 (俱) 恭于切 恭經(jīng)堅俱
(黑) 迄得切 迄興掀黑 (江) 古雙切 古經(jīng)堅江
(船) 食緣切 食神禪船 (火) 虎果切 虎興掀火
(獨) 徒谷切 徒亭田獨 (明) 眉兵切 眉民眠明
(曉) 馨香切 馨興掀曉 (看) 丘寒切 丘輕牽看
(經(jīng)) 堅丁切 堅經(jīng)堅經(jīng) (濕) 失入切 失膻濕
(處) 昌據(jù)切 昌稱燀處 (花) 呼切 呼興掀花
(重) 儲用切 儲澄纏重 (錦) 居飲切 居經(jīng)堅錦
(宮) 居中切 居經(jīng)堅宮 (城) 時征切 時神禪城
右四十字各附其音于下又各附其反之之訣于下其發(fā)字風(fēng)字無字物字││即無文之字也若能熟讀五十六字而此四字自然隨而應(yīng)也
辨十四□
字之重濁與輕清 要辨其中十四 (口合)甘含堪闔合
(口開)何可我歌羹 (撮唇)呼虎烏塢污 (卷舌)伊幽一噎纓
(口蹴)憂丘鳩有受 (齒斉)之始實時成 (開唇)坡頗潘鋪拍
(隨鼻)蒿毫好赫亨 (垂舌)遮車奢者庶 (穿牙)查摘瑟爭生
(引喉)勾狗鷗鴉厄 (送氣)咤拏姹拆撐 (舌上)鸮妖矯轎
(舌根)雞結(jié)計堅經(jīng) 若能紐筭分清濁 迭韻雙理自明
雙迭韻
雙迭韻者韻之子母正切回切也如龍字乃盧容切反云盧零連龍盧字為韻之子容字為韻之母零連字為韻之祖(雙)者乃子正切得母母回切得子而且同祖是謂之雙(迭韻)者乃子正切得子母回切得母而不同祖是謂之迭韻唐人吟詠深以此為親切對偶劉禹錫詩云出谷嬌鸞新睍睆營巢乳燕舊呢喃睍睆與呢喃乃雙也正切睍睆睍興掀睆回切睆睍睆興掀睍正切呢喃呢寧年喃回切喃呢喃寧年呢雙之說明矣又杜甫詩云卑枝低結(jié)子接葉暗巢鶯卑枝與接葉乃迭韻也正切卑枝卑賓邊卑回切枝卑枝直氈枝正切接葉接精箋接回切葉接葉寅延葉迭韻之說明矣?xùn)|坡雙詩曰江于高居堅關(guān)扄江干江經(jīng)堅干于高干經(jīng)堅高字字反去
奴詩曰
江干高居堅關(guān)扄 耕犍躬稼角掛經(jīng) 竿篙系舸菰茭隔
笳鼓過軍雞狗驚 解巾顧景各箕踞 擊劍高歌幾文觥
荊笄供鲙愧扌斍聒 干鍋更戛甘羹
每一字有四
只有一平是平
二上三去四
入皆是測也
字有四聲
平者哀而妄
上者厲而文
去者清而遠
入者直而促
見圖
五音所統(tǒng)
(角音)舌縮卻
(征音)舌柱齒
(宮音)舌居中
(商音)口開張
(羽音)口撮聚
五所屬
東方(喉) 何我剛鄂 歌可康各
南方(齒) 詩失之食 止示勝識
中央(牙) 更硬牙格 行幸亨客
西方(舌) 丁的定泥 寧亭聽歷
北方(唇) 邦彪剝雹 北墨朋邈
訂正字訛
【易中無字天屈西北也】 打 【篇音此字俗自撰也】 維 【毛詩中皆是此維字與惟字同】
做 【篇韻此字俗自撰也】 曲逆 【音去偽漢邑名也】 星宿 【音秀是星辰也】
番禺 【音婆魚廣州異名也】 欵乃 【音襖□□中歌也】 瀧水 【瀧音雙新州異名】
句讀 【音豆中點書句也】 汨羅 【汨音博縣名也】 萬俟 【音木其可姓氏也】
汨羅 【汨音密江名也】 袒免 【音但問乃五出現(xiàn)也】 牂牁 【音減哥蜀江名也】
宿留 【音秀□盤桓之意也】 蝢 【音沒突漢外國文】 苛嬈 【音河撓酷虐之意也】
可汗 【音克寒唐虜國名】 閼氏 【音煙支西域國名】 角里 【音祿里四□名魏子直書祿里】
曹大家 【家音姑漢班固□也】 大坐 【音穩(wěn)】 不長 【音矮】
圓 【音匾】 不平 【音排皆俗自撰字也】
字當(dāng)避俗
關(guān) 【俗作門】 寶 【俗作宜】 珍 【俗作珎】 鳥 【俗作一】 卯 【俗作卯】
系 【俗作系】 庵 【俗作來】 電 【作作電】 畫 【作作畫】 黏 【俗作粘】
牙 【俗作互】 奸 【俗作奸】 劫 【俗作刧】 竺 【俗作笁】 郄 【俗作卻】
稱 【俗作秤】 雙 【俗作雙】 聲 【俗作】 邪 【俗作耶】 見 【俗作現(xiàn)】
字當(dāng)從正
隸 【正作□】 獎 【正作將廾】 既 【正作既】 高 【正作高】 甞 【正作嘗】
康 【正作由水】 黃 【正作黃】 惡 【正作惡】 韻 【正作□】 田 【正作迭】
栗 【正作肉米】 對 【正作□】 直 【正作直】 截 【正作□】 置 【正作置】
檗 【正作蘗】 烽 【正作夆火】 霸 【正作□】 易 【正作易】 愛 【正作受】
字之所從
解 【從刀從?!?雨蟲 【從來從】 次 【從氵非】 爐 【從火非】 妃 【從巳非】 涼 【從冫非】
秊 【從禾從十】 美 【從丷王從大】 喬 【從夭從口】 出 【從山非】 晢 【從日非】 盜 【從冫非】
邦 【從手非】 看 【從手從目】 羌 【從羊從幾】 異 【從甲從其】 滅 【從冫非】 尊 【從井非】
冬 【從非】 殳 【從口非】 尋 【從口從工】 戍 【從人從戈】 周 【從用從口】 輕 【從巠非】
晉 【從口非】 干 【從非】 雞 【從鳥非】 吉 【從士從口】 衡 【從角從大】 臥 【從臣從人】
兩 【從人非】 吳 【從天非】 沙 【從石非】 鼓 【從皮非】 勇 【從角從力】 告 【從生從口】
具 【從匕從貝】 飯 【從卞非】 館 【從舍非】 健 【從彳非】 并 【從并非】 貸 【從亻從貣】
傳 【從亻從?!?佞 【從二從女】 宛 【從巳非】 寶 【從非】 廷 【從辶非】 賴 【從頁非】
字之所非
關(guān) 【作閞非】 羣 【作群非】 勤 【作勤非】 賢 【作又貝非】 弦 【作納非】 然 【作火勻非】
茅 【作茆非】 【作囂非】 襃 【作褒非】 佳 【作隹非】 章 【作章非】 秔 【作梗非】
享 【作享非】 扃 【作扄非】 穎 【作颕非】 帚 【作箒非】 養(yǎng) 【作飬非】 仿 【作彷非】
棗 【作棗非】 灑 【作灑非】 斝 【作斗非】 筍 【作筍非】 允 【作非】 皁 【作皂非】
凡 【作非】 孨 【作孱非】 沈 【作沉非】 燈 【作燈非】 兠 【作兜非】 【作冉非】
陜 【作央非】 諂 【作良舀非】 器 【作噐非】 默 【作嘿非】 替 【作朁非】 逮 【作迨非】
奈 【作柰非】 匃 【作丐非】 俊 【作山馬非】 束 【作束非】 效 【作効非】 盼 【作眄非】
縳 【作縛非】 斮 【作斫非】 臘 【作臈非】 焉 【作人一非】 吳 【作妟非】 秋 【作原非】
上平訛字 【一點一畫之訛】
芃 【音蓬】 芁 【古肴切】 鍾 【酒器】 鐘 【樂器】 豐 【作豊非】 豐 【音峯】
手 【柯邊切】 支 【音】 【普卞切】 冞 【音眉】 【□今切】 犂 【作和牛非】
欹 【音倚】 敧 【音欺】 遲 【音遲】 遟 【直利切】 搥 【音惟】 槌 【丈□切】
【丑善切】 睢 【鳥名】 睢 【脂 【作月日非】 山蟲 【音嗤】 許佳切】 木虖 【木也】
摴 【胡□切】 廚 【作廚非】 【音無】 旡 【音既】 毋 【音】 母 【莫后切】
須 【音虍皿】 湏 【音類】 麤 【作麄非】 趨 【走也】 趍 【有細字】 蘆 【音盧】
蘆 【胡古切】 西 【音棲】 西 【衣嫁切】 齊 【作齊非】 回 【胡唯切】 回 【名箭切】
唇 【口唇】 唇 【之人切】 筠 【竹也】 筠 【抱角也】 具 【作真】 文 【音紋】
【普斗切】 云 【言也】 云 【把骨切】 刊 【削也】 刊 【七見切】 攀 【作扳非】
下平訛字
憐 【音連】 憐 【音零】 弦 【音玄】 弦 【音?!?全 【作全非】 煙 【音困】
煙 【音因】 祅 【音夭】 祆 【音□】 船 【舟也】 舡 【許江切】 遙 【作滛非】
苗 【稼也】 苖 【徒歷切】 商 【音傷】 【音滴】 迎 【迓也】 迎 【于忍切】
鶯 【作鶯非】 燈 【音登】 燈 【的廷切】 尤 【音由】 尢 【音汪】 休 【息也】
【音□】 蠶 【音□】【音煦】 丑 【作羞非】 壬 【音任】 壬 【他須切】 兟
擔(dān) 【荷也】 檐 【音詹】 鹽 【作塩非】
上聲訛字
緫 【聚也】 惣 【呼骨切】 家 【丘也】 冢 【音蒙】 頃 【作項非】 【藝也】
技 【四角切】 巳 【音彼】 巳 【呼罵切】 柹 【果也】 柿 【芳廢切】 恥 【作恥非】
卉 【草也】 卉 【先臺切】 取 【獲也】 耴 【音車母】 體 【音恥】 體 【羽本切】
釆 【作釆非】 改 【古乃力】 改 【羊止切】 哂 【音矧】 哂 【音啞】 本 【始也】
【音目舀】 老 【作工非】 卯 【莫絞切】 卯 【子兮切】 高不 【音考】 髙木 【古老切】
裸 【□果切】 祼 【音費】 卬 【作邛非】
去聲訛字
四 【音肆】 【亡往切】 剌 【音次】 剌 【來未切】 次 【作次非】 言盆 【音元】
謚 【伊昔切】 □ 【晉拜切】 【音孤】 屆 【音界】 屇 【音田】 祭 【作示非】
耒 【濃器】 耒 【力□切】 吠 【鳴也】 口大 【徒介切】 莧 【菜也】 莧 【胡官切】
練 【作練非】 【從玩切】 【音賈】 炙 【音庶】 灸 【音救】 炙 【音只炮肉也從肉從火】
入聲訛字
沐 【音穆】 沭 【時律切】 伏 【音服】 大 【徒蓋切】 簇 【作蔟非】 俗 【音續(xù)】
俗 【渠吉切】 谷 【溪谷】 谷 【巨勺切】 匹 【□吉切】 疋 【之盛切】 吉 【作吉非】
【戍 【音洫】 戍 【音庶】 穴 【窟也】 而隴切】 額 【頭也】 頟 【牌頟也】
尸乙 【作厄非】 夕 【朝夕】 夕 【竹幾切】 錫 【音昔】 錫 【音芉】 易 【音昔】
易 【音羊】 易 【作易非】 滴 【音的】 滳 【音傷】 挽 【音捻】 搯 【音滔】
鐵 【金也】 鐵 【馬勒也】 呇 【作沓非】
字有通用
平
蠭蜂 蹤蹤 雍雝 時峕 窻牎 鼃蛙
梅楳 純淳 因姻 昏婚 頒盼 綿綿
沿緣 雕雕 皋咎 窯窯 晁日黽 強強
蛇虵 樛蟲 吟唫 譚談 檐櫩 沾沾
巖嵒 鉗鈐 貪探
仄
緫揔 綜緵 洞峒 彩彩 氣炁 戾豐皿
寨砦 乃乃 實寔 考考 杲皜 鶴翯
闔合 皦皎 杏窈 呌嘂 照照 耀曜
廟庿 站蘸 歷歷 跡跡 急亟 呇沓
駁駁 畧掠 捻搦
○文房類
文房適用
【論語】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云器者工之用也事者工之任也利用以盡任工之道善矣審斯言也則文房之友非士君子之器乎故詳述之
評硯
端硯出端溪有上下巖西坑余悉其下也惟北巖為上北巖即上巖色理瑩潤有铓者尤發(fā)墨本以紫石為上紫石者在大石中生蓋精石也又有草蒙茸金線紋惟有眼者最貴謂之鴝鵒眼石文精美如木有節(jié)今不知者乃以為石病惟上巖石有眼眼之佳者青綠黃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九匝其大者尤為希有或布列硯中如北斗心房星之形世人以眼多少為價之輕重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謂之高眼生于內(nèi)者謂之低眼高眼尤為可尚然又有活眼死眼黃黑相間黳精在肉晶瑩可愛謂之活眼四傍浸漬不甚鮮明謂之淚眼形體畧具內(nèi)外皆白殊光彩謂之死眼大抵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死眼勝眼也
龍尾硯 金星硯 羅紋硯 蛾眉硯 角浪硯 松文硯 豆斑硯 【并歙州研之異名其石皆出于龍尾溪金星尤貴】
紅絲硯 黑角硯 黃玉硯 褐色硯 鵲金黑玉石硯 紫金硯 【并出東州唐彥猷作紅絲研自為天下弟一焉】 紫石硯 【出吉州】
黃金硯 【出淄州】 綠石硯 【出洮州】 磁洞石硯 【出萬州】 魯水硯 【南劍州】 樂石硯 【出宿州】 古瓦硯 【出相州】 金雀石硯
【出□州】
角石硯 【出綿州】 石末硯 【出離州】 熟鐵硯 【出青州】 大陀石硯 【出帰州】 澄泥硯 【出□州】 懸金崖石硯 【出萬州】
駞基島石硯 【出登州】
石末硯受墨而費筆龍尾得墨遲而久不燥羅文石起墨過龍尾端溪龍窟巖紫石又次之古瓦類石末它足言乂
洗硯
凡硯須日滌之過二三日即墨色差減縱未能滌亦須易水春夏蒸溫之時墨久留其間則膠力滯而不可用尤要頻滌去之洗硯不得使熱湯亦不得用氈片故紙唯以蓮房枯炭洗之最佳端溪自有洗硯石或挼皂角水洗之亦得半夏切平洗硯大去滯墨又黃蠟補硯極佳
評筆
番禺諸郡多以青羊毛為筆或用雞鴨毛或以雉毛五色可愛又有豊狐毛虎仆毛鼠須羊毛麝毛貍毛羊須胎發(fā)等然皆未若兔毫亦須取崇山絕仞中之兔八九月收之若中秋月則兔不孕兔不孕則毫少筆貴夫筆須鋒斉勁健今世筆皆鋒長少損巳禿不中用矣宣州諸葛高常州許頔造鼠須散卓長心筆絕佳
收筆
東坡以黃連煎湯調(diào)輕粉蘸筆頭候干收
山谷以蜀椒黃蘗煎湯磨松煤染筆藏之不蛙尤佳
洗筆
洗筆之法以器盛熱湯浸一飯久輕輕擺洗次卻用冷水滌之若有油膩則以皂角湯洗甚佳
評墨
唐末墨工李超與子庭珪自易水渡江居歙本姓奚江南賜姓李氏故世有奚庭珪墨又有李庭珪墨今之言墨者亦以李庭珪為弟一易水張遇為第二珪復(fù)有二品龍紋雙脊為上一脊次之遇亦有二品易水貢墨為上供堂次之近世兗州陳朗亦精于墨可以次之又有王君得墨柴珣朱君得小墨皆唐末五代知名者
李庭珪造墨正法
取煙
清麻油十斤先取三斤以蘇木一兩半宣黃連二兩半杏仁二兩磓碎同煎候油変色放溫濾去滓傾入余油內(nèi)扌斍勻隨盞大小掘地作坑深淺令與盞平滿添油炷燈安在坑內(nèi)以瓦盆子約面闊八九寸底深三寸許者覆之仍用方寸瓦片榰起三面不可太高又不可太低每一炊久即掃一度只可作十盞盞多則掃不徹每取煙次即剪燈花勿拋油內(nèi)仍勿頻揭見風(fēng)恐致煙落
合膠
黃牛皮水浸透拔去毛仰攤在平板上取生黃上勻撒皮上良久以小刀刬刬去筋膜換水頻洗斫碎入油膩鍋內(nèi)水煎成膠傾出薄攤竹隔子上風(fēng)干凡煙四兩用干膠一兩二分打作小片以水浸軟卻漉出入藥汁內(nèi)同熬切忌膠少少則不堅多又著筆不宜添減也
搜煙
每煙四兩半用宣黃連半兩蘇木四兩各磓碎水二盞同煎五七沸候色変用熟絹濾去滓別同沉香一錢半煎留水四兩許再濾次用腦半錢麝一錢輕粉一錢半以藥汁半合研化先將藥汁入膠同熬不住手扌斍令溶后入腦麝汁扌斍勻乘熱傾入煙內(nèi)就風(fēng)速搜和次就案上團揉候光可照人方印作鋌子先以滑石為未涂墨上灰池頓無風(fēng)窨五七日候干取出以棕刷子凈刷且收衣笥中旬月后取出不然亦害但欲堅勁故也
【以上并造墨法】
印色
真麻半兩許入草麻子十?dāng)?shù)粒搥碎同煎令黃黑色去草麻將油拌挼熟艾令干溫得所然后入銀朱隨意多少色紅為度更不須用帽紗生絹之類襯隔自然不沾塞印文而又不生白醭雖十年不熾一法用蜜最善著紙素雖久色愈鮮明
蠟斗
每蠟一兩入欎金未少許同熬顏色深淺隨意加減乘熱絹濾去滓入瀝青兩皂角子大再熬既不透紙又可省蠟上尊位書宜溫蠟淺蘸欲易于開封家書宜熱蠟深蘸可防私拆之患
法糊
瓦盆盛水以面一斤摻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為度瀝浸面油水煎白芨半兩白礬三分去滓和元浸面打成濃糊入桐油黃蠟蕓香等各三錢重就鍋內(nèi)打作一團別換水煑令熟去水傾置器內(nèi)候冷日換水浸臨用以湯調(diào)開
書燈
讀書須以麻油炷燈蓋麻油無煙不損服但恨其易燥每一斤入桐油二兩和之則難干又辟鼠耗若蔓菁油罌粟油紅花油每一斤則入桐油三兩以塩少許置盞中亦可省油以生姜擦盞邊可不生滓暈以蘇木煎燈心日煞干炷之可燼
書牎
讀書須用明窻凈幾須油紙糊牎則明其造油紙訣云五桐六麻不用煎二十萆麻去殼研光粉黃丹各半匙枝枝扌斍用似神仙又云桐三麻四不須煎十五萆麻去殼研定粉一分和合了太陽一見便光鮮
收書
收藏書籍之法當(dāng)于未梅雨前日煞取極燥頓櫥柜中厚以帋糊外門及周隅小縫令不通風(fēng)即不蒸古人藏書多用蕓香辟蠹即今之七里香是也麝香收書櫥中亦可辟蠹一法用梓腦亦注
收畫
亦當(dāng)于未梅雨之前日煞眼令燥緊卷入匣厚以紙糊匣縫取令周密過梅月方開則不蒸醭蓋蒸氣自外而入故也匣須用楸木梓木或杉桬之類為之外漆以黑光里不用漆也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 【后集】
○服飾類
衣服儀制
衣者身之章也自黃帝堯舜氏作取諸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之制蓋始諸此是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則儼然人望而畏之彼其之子不稱其服則見剌于詩人服之不衷身之災(zāi)也則見譏于左傳然則人之于衣服也可不慎哉有如冠冕深衣體式載在禮經(jīng)粲然可考
冠冕之制
見圖
古者冠禮初加緇布冠欲其尚質(zhì)次加皮弁欲其行三王之德是益尊也三加爵弁欲其行敬事神明是尊也
毋追
見圖
夏之冠曰毋追以漆布為殼以緇縫其上前廣二寸高三寸
章甫
見圖
商之冠曰章甫其制與周之委貌夏之母追俱用緇布為之
委貌
見圖
周之冠曰委貌一名四玄冠今之進賢冠乃其遺象也
冕方
見圖
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冕之旒有五釆藻貫玉為飾法天十二辰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笄 冠緌
見圖
笄令之簪也而士以骨為之大夫以象為之緌以纮系笄順順而下結(jié)之曰緌垂其余于前曰緌
弁
見圖
周曰弁商曰哻夏曰收俱以三十弁布漆為之制相似而微異
介幘白抹帶
見圖
行事獻官祭服也執(zhí)事者用介幘冠以皮為之其飾黑漆
組綏
見圖
青組纓屬于頰此謂緇布冠笄乃以二條之組兩廂屬于頰
衣
見圖
衣上體之服古者朝服有玄袞有毳衣有黻衣有緇衣有錦衣有深衣其制不一
中單
見圖
王衣祭服其內(nèi)明衣加以丹朱剌繡文以褗領(lǐng)丹者取其赤心奉神也
裳
見圖
裳下體之服古者繡裳五色備前三幅后四幅以纁為之剌繡于其上
蔽膝
見圖
以羅為表絹為里其色纁上下有純?nèi)ド衔宕缢L各有差大夫曰芾士曰靺鞈
佩
見圖
佩之雜者以珩璜琚瑀衡牙之類上有蔥衡下有雙璜沖牙蠙珠以納其間佩于韋帶之上
綬
見圖
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蒼玉而純組綬士佩瓀珉而缊組綬以其貫玉相承受也
大帶
見圖
詩曰其帶伊絲以素絲為之深衣注云用白繒夾縫之廣四寸以束要垂其余三尺謂之紳
舄
見圖
周禮屨人所掌有舄有屨鄭氏謂復(fù)下曰舄單下曰屨唯服冕著舄其余皆屨
冕服十二章圖
見圖
經(jīng)曰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釆彰施于五色作服○傳云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変也華蟲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絜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yǎng)人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已相背取其辨也以是十二章繪繡于衣章之上○崔靈恩云畫體虛浮義耶于陽繡體沉重理法于陰是也備十二者以則天數(shù)至于周世乃登三辰于旗而服止九章與舜異也
深衣正圖
見圖
深衣之制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以白細布為之裳六幅交觧裁之為十二幅以應(yīng)十二月狹頭在上除縫削外實廣六寸下齊倍之其十二幅外別添兩斜袵于旁縫屬于裳謂之續(xù)袵也鉤邊□者裳下圜其角如鉤恐其垂下而不齊也袂圜以應(yīng)規(guī)圜謂胡下也牛領(lǐng)下垂謂之胡從袂口至腋下裁令其勢如牛胡袷
深衣背圖
見圖
方以應(yīng)矩袷曲領(lǐng)也向下交垂如矩之方也負繩謂背后縫上下相當(dāng)取直如繩也踝足根也裳止其足根使長被土也裳下曰齊取其齊平若衡也袪袂口也尺有二寸圍之則二尺四寸要中則三其袪之圍袼腋下也稍寬于袪可以運肘衣純者衣之緣領(lǐng)緣廣二寸其余緣并廣寸半具大父母純以繢具父母純以青無父純以緇
深衣冠帶履圖
冠
見圖
按王氏普制度云緇布冠今人用烏紗漆為之武連于冠辟積左縫迭五攝向左以象五常用象簪橫貫之
按晉輿服志漢末王公名士多以幅巾為雅近世以烏紗方幅似今頭巾制之直縫其頂殺其兩端用以覆冠蓋古冠無巾今人冠小冠必加巾以覆之
帶
見圖
帶以素天子朱里終裨謂帶與紐及紳皆飾其側(cè)也大夫裨其紐及末士裨其末帶夾繒為之廣四寸裨用黑繒各廣一寸
深衣用白屨狀如今之履絇繶純綦四者以緇絇者謂屨頭屈修或繒為鼻繶者縫中紃也純謂屨口緣也綦所以系屨也或用黑屨白純禮亦宜然
服用原始
衣冠
居而野衣毛而冒皮后代易以絲麻觀翚翟之文乃染帛以效始作五釆以為服見鳥獸有冠角順胡之制遂作冠冕纓緌也輿服志云上古
幞頭
二儀實錄曰古以皂羅三尺褁頭號頭巾三件皆冠列品黔首以皂絹褁發(fā)亦為軍戎之服后周武帝依周三尺裁為幞頭此乃得名之始也
頭巾
蔡雝獨斷曰古幘無巾王莽頭禿乃始施巾之始也筆談曰今庶人所戴頭巾唐謂之四腳二系腦后二系頷下兩帶四帶之異自宋朝始也
公服
筆談曰中國衣服自北斉巳來全用胡服窄袖緋綠唐貞觀時猶開元之后稍褒慱矣通典曰宇文護始袍加下襕遂為后制即今公服也
履帶
實錄曰自古有革帶及□垂頭秦二世始名腰帶唐高祖令向下□垂頭取順下之義名鉈尾開元后帶鉤尚穿帶本為孔至宋朝加順折也
魚袋
實錄曰三代以韋為之謂之筭袋魏易之為龜唐高祖給隨身魚三品以上其飾金五品以上其飾銀故名魚袋賜紫則給金魚賜□則給銀魚
笏
唐會要曰笏周制也周禮諸侯象大夫魚須文竹晉宋以來謂之手板魏以后五品以上用象武德四年詔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
涼衫
筆談曰近歲京師士人朝服乘馬以黲衣蒙之謂之涼衫亦古遺法儀禮曰朝服加景但未見古制耳
襕衫
唐志曰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襕及裾名曰襕衫以為上士之服即今文子所衣之服是也
骻衫
輿服志曰馬周上言三代深衣請襕袖褾巽為士人上服開骻者名垂夬骻衫庶人服之即今四癸衫
汗衫
實錄曰古者朝燕之服有中單郊享之服又有明衣漢高祖與項羽戰(zhàn)爭之余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
半臂
實錄曰隋官多服半臂即長袖也唐高祖減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間或曰綽子庶人競服之
襖
輿服志曰北斉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古藝服也蓋取便事今代襖子自北斉始也
袴
史記屠岸賈趙氏趙朔之妻有遺腹生男賈索之夫人置其袴中袴始見此實錄曰上古以皮為袴也
犢□
實錄曰西戎以皮為之夏后氏以來用絹長至于膝漢晉各犢鼻北斉則與袴長短相似省犢鼻之名
被衾
召南小星詩曰抱衾與裯注云衾被也裯單被也論語云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北商周之事也西京雜記趙飛燕為皇后女弟昭儀上襚三十五條有鴛鴦被
布□
詩曰乃褁糇糧于橐毛傳曰大曰橐小曰曩御覽云古行者之食以布曩貯糧布袋見于夏后世
手巾
禮記浴用二巾上絺下绤而旡異名漢王莽逐王閡閱泣元后以手巾拭之事雖見于三代而名自漢始
大衣
商周之代內(nèi)宮世婦服也至唐則裙襦大袖為禮衣開元中婦見舅姑戴步□□釵翠大衣之制蓋起于此實錄曰大袖在背子下身與衫子斉而袖大以為禮服疑此□
霞帔
實錄曰三代旡帔說秦有披帛以縑帛為之漢即以羅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開元中令王妃以下通服之今代霞帔非恩賜不得服而直帔通用于民間帔則始于晉矣
長裙
實錄曰上右衣裳連下有裙隨色有褖堯舜巳降有六破及直縫皆去禒商周以其□質(zhì)加以花繡蓋自垂衣裳而巳有裙矣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今大衣中有
冠子
實錄曰自黃帝制為冠冕而婦人首飾旡文至成周始有副笄漢宮掖氶恩者□碧或緋芙蓉冠子則自漢始也
特髻
燧人始為髻至周王后目服為副編三輔謂之假髻即今特髻也實錄曰燧人氏婦人束發(fā)為髻髻継也善女子必有継于人也
蓋頭
唐初宮人著羃離雖發(fā)自戎夷而全身障敝王公之家亦用之永徽之后戴皂羅方五尺亦謂之幞頭今曰蓋頭兇服以布為之
頭須
二儀實錄曰燧人時為髻但以發(fā)相纏而物系縛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絲及彩絹為之名曰頭帶
玉釵
實錄曰燧人始為髻女媧之女以竹為笄以貫發(fā)堯以銅為之舜雜以象牙玳瑁焉漢武帝有神女留玉釵與帝故宮人作玉釵
環(huán)釧
瑞應(yīng)圖曰黃帝時西王母獻白環(huán)舜時又獻之通俗云環(huán)臂謂之釧后漢絲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huán)則釧起于漢
指環(huán)
五經(jīng)要曰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當(dāng)御者以銀環(huán)進之娠則金環(huán)退之進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今有指環(huán)本三代之遺事也
梳笓
說文曰櫛梳笓緫名也實錄曰赫胥氏造梳以木為之二十四齒取疏通之義釋名曰梳言其齒疏也枇言其細相比也今作笓
笠子
古者雖出于外國今世俗皆頂之或以牛尾馬尾為之或以棕毛或以皂羅皂紗之類為之
帽子
亦本于外國或以禽獸皮毛牛馬尾及棕毛藤竹為之或以絹帛銷金織金為之今俗通用
固姑
今之韃旦回回婦女戴之以皮或糊紙為之朱漆剔金為飾若南方漢兒婦女則不得戴之
□衫
有數(shù)樣曰光腰曰線腰曰海青曰跨折曰三佛斉之類
澣澤須知
垢膩污
莙荙灰汁浣衣潔白如玉 又法搗碎蘿卜洗 又 法茶子去殼搗爛洗甚妙 又法豆楷灰洗衣垢絕妙
墨污
嚼棗洗 又法半夏末和水洗 又法急用銀杏去膜 爵破揉污用新汲水浣之嚼杏仁亦得久污則揉浸少 頃洗之?dāng)?br>
青黛污
嚼杏仁洗
油污
用蜜洗 又法實時用蔥湯入瓶內(nèi)以湯瓶觜注所污用人緊繃開衣服以污去為度更不得用手挼洗自然如故 又法嚼蘿卜吐于其上擦之即去跡 又法百滾湯泡紫蘇擺洗 又法用煑麥山湯洗 又法洗桐油以生銀杏肉擦污令透用熱湯洗 又法泡牛皮膠湯乘熱洗 又法用海螵蛸滑石二味苦分為末襂而熨之 又法用白墡上末糝少頃輕揉油隨土去跡 又法用蕎麥麥山鋪上下紙隔定熨斗熨之跡米糠亦得
干紅為油污
用酸漿和皂莢洗干滴少麻油揉之其色不陳
紅紫衣為油污
用豆豉湯熱擺油去色不動
漆污
用油洗 又法以溫湯略擺過細嚼杏仁挼洗又擺之 并跡或先以麻油洗去然后以皂角洗之
瘡汁
用膠清洗
羊脂污
石灰湯洗
糞污
埋土內(nèi)一伏時取出洗
牛脂污
嚼粟米洗
洗皂衣
濃煎黃梔子澤之如新
黃泥污
擦姜入皂莢洗
洗毛衣
如氈油污法用楮蹄煎湯乘熱洗
洗蕉葛衣
用清水揉梅葉洗經(jīng)夏不脆
洗舊圖畫
露于中庭篩細灰糝之經(jīng)伯干拂去
洗楮衾
于霜夜先鋪禾藁于地上如衾之大燒成灰來早霜鋪其上覆以衾候日曬霜融其垢盡脫來日翻轉(zhuǎn)再覆其上兩面皆□
修狨坐
久而色暗者露于霜露下三五夜復(fù)鮮明而潤霜令就上消了
漿衣
用新菘子隨多寡去殼細研以少水煑熟入漿內(nèi)或加木香一塊同煑尤佳凡漿以熟面湯調(diào)生豆粉為之極好又法用白磰土夾漿之垢膩易洗
真紅衣裳
不可近麝香能損其色
毳布
微以酒噴勻蒸過或以皂角水浸過或染過日煞干收或以羊糞燒灰淋汁浸過日煞收皆可永久不蛀
狨猿褥座等物
宜日影眼過以細棒擊去其塵汗取萵苣菜日煞燥逐葉擘開鋪置茸面收之可永久不蛀
氈褥之屬
若頻頻日煞露則蠅類遺種于中反能速蛀不日煞則蛀愈甚但以菵草同折折收之可永久不蛀
五月五日取萵苣頓廚篋中辟衣帛蟲蛀
七月七日收角蒿直氈褥書藉中可辟蛀
九月九日收茱萸撒直廚篋中亦可辟蛀
青蒿子采直應(yīng)切盛貯器物中極能辟蛀
樟腦燒熏衣篋簟席之類可去壁虱蟲蛀
○閨妝類
【漢史】張敞為婦畫眉有司亥方之敞荅以閨門之內(nèi)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敞之所為誠屑矣然天下慕之爭斈為京兆眉審是則粉白黛綠之要亦可為好事者助也
宮制薔薇油
真麻油隨多少以甆甕盛之令及半甕取降真香少許投油中厚用油帋封系甕口頓甑中隨飯吹兩餉持出頓冷三日后去所投香凌晨旋摘半開柚花俗呼為臭橙者揀去莖蒂納甕中令燥溫恰好如前法密封十日后以手泚其清液收之其油與薔薇水絕類取以理發(fā)經(jīng)月常香又能長鬢茉莉素馨油造法皆同尤宜為面脂
香發(fā)木犀油
巖桂花凌晨摘半開者棟去莖蒂令十分凈每高量一斗取真麻油一斤輕手拌勻以濕燥相停為度納甆甕中厚用油帋封系甕口坐甕于釜內(nèi)以湯煑一餉久持起頓燥十日后傾出以手泚其清液收之要封閉謹密愈久愈香以此油勾入黃蠟為面脂尤馨
潔鬢威仙油
威靈仙十莖側(cè)栢葉二枝牙皂三莖黑牽牛二十粒黃栢皮一片如手指大各細剉以絹囊盛納甕中入真麻油浸收能除垢膩潔鬢長發(fā)勝苓香百藥煎之類遇鬢發(fā)氈結(jié)不堪梳理有速取一掬除土立見梳觧
玉女桃花粉
益母草亦名火坎草莖生如麻而葉差小開紫花端午間采日煞燒灰用稠米飲搜團如鵝卵大熟炭火煅一伏時火勿令焰焰即黑取出搗碎再搜煉兩次每十兩別煅石膏二兩滑石蚌粉各一兩臙脂一錢共研為粉同殼麝一枚入器收之大能去風(fēng)剌滑肌肉消瘢點駐咨容
唐宮迎蝶粉
粟米隨多少淘浙如法頻易水浸取十分清潔傾頓甆缽內(nèi)令水高粟寸許以薄綿繃缽面隔去塵污向烈日中曝干研為細粉每水調(diào)少許著器內(nèi)隨意洞花捋粉覆蓋熏之媚悅精神
內(nèi)宣黃耆膏
黃耆防風(fēng)赤芍藥天麻地黃各一分許浸取麻油五兩重七日外慢火煎令香不可焦赤去滓入黃蠟五錢重再畧火敖新綿子濾過可以御風(fēng)露悅顏色比尋常面脂大類霄壤
太真紅王膏
杏仁去皮滑石輕粉各等分為末蒸過入腦麝少許以雞子清調(diào)勻早起洗面畢傳之旬日后色如紅玉
孫仙少女膏
黃栢皮三寸土苽根三寸大棗七同研細為膏常早起化湯洗面用旬日容如少女以治浴尤為神妙
錢王紅白散
白芨石榴皮白附子冬子篤耨香各一兩為細末卻以法酒浸三日早起洗面畢傳之七日后面瑩如王頻用尤佳
畫眉集香丸
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yù)于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nèi)和調(diào)勻其黑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
熏衣笑蘭香
藿苓松芷木茴丁茅賴芎黃和桂心檀麝牡皮加減用酒噴日日煞干絳囊盛苓以蘇合油揉調(diào)勻松茅酒洗三顆米泔浸大黃蜜同蒸麝香逐褁俵入熏衣加殭蠶常帶加白梅肉
惜發(fā)神梳散
土當(dāng)歸荊芥黑牽牛白芷葳靈仙側(cè)栢葉訶子等分為細末隔夜用藥糝發(fā)中次早理之能去風(fēng)屑除垢膩觧氈結(jié)
牢牙橄香散
香附子多采凈洗日煞令燥燒灰存性碾細為末常用揩齒大能愈牙宣辟口氣日間常作食橄欖香妙甚
透肌五香圓
丁香麝香陵香木香藿香白芷當(dāng)帰桂心等分為細末蜜丸如豆子大日間或臥次頻含咽半月后口體間鎮(zhèn)存香氣
太乙靈應(yīng)膏
露蜂房一兩杏仁去皮尖一兩蛇蛻玄參各半兩黃耆三分各細剉虢丹五兩童男女亂發(fā)一握如雞子大凈洗日干先用麻油一斤同發(fā)入器慢火煎令發(fā)消再入杏仁煎黑持起澄去滓換入別器以余藥除虢丹外同熬候焦黃又澄去滓卻入虢丹以柳木扌斍五千轉(zhuǎn)滴入水中取軟硬為度傾頓甆合收之專療婦人內(nèi)外兼瘡諸藥不癢用少許薄紙攤傳患日一換夜一換五日見効也
西施脫骨湯
乳香杏仁各半兩樸硝桑白皮各二兩分作五剤每剤先以桑皮杏仁投新瓶中汲水五椀煎去小半?yún)s入余藥緊封瓶口再煎片時持起揭去封架足于其上熏之竢可容手傾出浸洗畢仍舊傾收經(jīng)三兩日后再溫?zé)崛缜胺ㄑ矫縿埧捎萌伪M及五剤軟若束綿任其札縛甚効
金蓮穩(wěn)步膏
黃栢皮黃連荊芥穗黃丹等分為細末專治闞甲痛不可忍及腳指縫腫爛不容包帛每以少許干摻患處立見神効
玉屑飛云散
煅石膏半兩滑石一兩枯白礬少許同為細末專治腳指縫爛癢腐液粘漬有妨札縛每用干摻患立驗陰污尤効
削剌金刀散
石灰末少許以水小盞化開入糯米一合熬熟焙干同烏頭三碾細別以碙砂一錢黃丹三錢研勻濯足后以刀削去肉剌微令見血取棗肉搜藥貼上面裂帛系之立効
洗珠翠牙魫方
真珠色黃者益母草燒灰淋汁入麩少許絹袋盛珠輕手揉洗先用乳汁浸珠一宿次日洗之其色可鮮明如新珠不得與麝香同收昏珠色
象牙梳篦色舊者水煑木賊令軟掇洗卻以甘草水洗如新又白梅湯煑洗亦如新色
玳瑁魚魫首飾不得熱水洗但以肥皂挼冷水洗之次用清水滌過再用淡塩水出色
翡翠花朵當(dāng)雜以茱萸則不蛀亦用時日殺日殺宜防貓藏宜防蟻亦湏日殺背日殺羽則損色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一 【后集】
○器用類
器用制度
且物莫不有制制莫不有則規(guī)矩準繩度量權(quán)衡皆制物之定則也蓋規(guī)以取其圜矩以成其方準以揆其平繩以就其正度以度其長短量以測其淺深權(quán)以審其輕重衡以定其低昂合是數(shù)者然后謂之有制古人之智者創(chuàng)物巧者述之未有舍是而能自為之制者如孟子所謂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員又曰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文記禮所謂衡之于輕重繩墨之于曲直規(guī)矩之于方員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guī)矩誠設(shè)不可欺以方員皆此謂也
度
見圖
顏師古云取黑黍谷子大小得其中者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謂之五度
規(guī) 矩 繩
見圖
漢書云權(quán)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guī)規(guī)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
量 斗 斛 升
見圖
以黍千有二百實共龠以水平其槩兩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謂之五度
準 衡 權(quán)
見圖
衡而均權(quán)矣是為五則準繩連體權(quán)衡合德百工繇馬以定法式
幾
見圖
凡者所以安身故加諸老者而少者不及焉
爼
見圖
長一尺四寸廣一尺二寸高一尺漆兩端赤中央黑
筵
見圖
周禮注云筵亦席也在上鋪陳曰筵在下蹈藉曰席古人坐席三重再重各有差
坫
見圖
以致爵亦以承尊形似豆而卑口圓微侈徑尺二寸其周高厚俱八分中央直與周通高八寸橫徑八寸足高二寸下徑赤四寸徑赤中□赤云氣
簠
見圖
外方內(nèi)員曰簠盛稻粱之器口員徑六寸足高二寸挫其四角所盛之?dāng)?shù)及蓋之形制與簋同
簋
見圖
內(nèi)方外員曰簋盛黍稷之器有蓋象龜其中
籩
見圖
以竹為之口有縢緣形制如豆容受四升以盛干物
豆
見圖
以木為之高井口圓徑一尺深寸微侈柄高一尺二寸足高二寸下徑赤二寸漆赤中畫云以承濡物
筐
見圖
祭祀之器皆以竹為之毛言侍維筐及筥注云方曰筐圓曰筥亦
篚
見圖
以竹為之長三尺廣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有蓋
筥
見圖
筐屬筐可行幣帛及盛物筥其制圓而長但可以實物而巳
□□幕
見圖
幕者若束若編凡鼎□□幕蓋以茅為之長則朿本短則編其中矣
鼎
見圖
禮書云亨人掌共鼎鑊以共水火之齊
釜
見圖
注云無足曰釜有足曰锜可用煑蘋藻以供祭
鼐
見圖
詩絲衣云鼎鼐及鼒注云鼐鼎之絕大者
鑊
見圖
周禮亨人掌共鼎以給水火之齊祭祀共大羹铏羹注云鑊煑肉及魚臘之器
大尊
見圖
太古瓦尊口徑員一寸脰高三寸中橫徑九寸脰下大橫徑三尺二寸底徑八寸腹上下空徑一尺五分厚半寸唇寸底平寸容受與犧尊同
山尊
見圖
刻山云形漆赤中口圓徑九寸脰高二寸中橫徑八寸脰下大橫徑尺二寸底徑八寸腹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下徑九寸空受與犧尊同
象尊
見圖
飾以象于尊腹之上漆赤中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容受與犧尊同
犧尊
見圖
飾以牛于尊腹之上漆赤中口員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
壺尊
見圖
飾漆赤中口圓徑八寸脰高三寸中徑六寸半脰下橫徑八寸腹中橫徑一尺一寸底徑八寸腹上下空徑一尺二寸足高二寸下橫徑九寸容受與犧尊同
洗罍
見圖
受一斛口空徑一尺一寸脰中橫徑九寸脰下橫徑一尺腹中橫徑一尺四寸底徑一尺足高三寸橫徑一尺二寸自脰下至底中央直徑一尺四寸半津赤中外加青云氣
著尊
見圖
無飾漆赤中口圓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無足容受與犧尊同
洗
見圖
高三尺口徑一尺五寸足徑二尺中身小疏氶盥洗棄水之器也以漆黃飾口緣朱中其外油畫水文菱花及魚以飾之
壺
見圖
掌客上公壺四侯伯三十二子男二十有四舊圖云飾容一斛禮書曰矛壺員壺飾
斚
見圖
量人凡宰祭與欎人受斚而皆飲之明堂曰殷以斚有兩耳
爵
見圖
一升曰爵上有兩柱取飲不盡之義三足如戈形戒其過則傷也
玉爵
見圖
以玉為之又朱刻木為之漆赤中受一升畫赤云口徑四寸底徑二寸上下徑二十二分員足爵尾長六寸博二寸博翼
觚
見圖
梓人為飲器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陳氏云殳體八觚
勺
見圖
柄長二尺四寸口縱徑四寸半中央橫徑四寸兩頭橫徑各二寸深二寸漆赤中受一勝刻勺頭為龍狀畫赤云氣兩末丹
甕
見圖
酰人醢人致饔餼于賓客各供五十甕所受二斗
見圖
瓦器也樂或用藺相如使素王擊又飲器易曰用是也又為汲器左氏具綆
車制圖
見圖
周禮巾車氏虞氏謂之鸞車夏后氏謂之鉤車商謂之大路周謂之乘輅
漢制天子建太常十二旗曳地日月升龍象天明也
旗制圖
見圖
古者有九旗日月為常交龍為旗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方遂析羽為旌
器物名數(shù)
五則
規(guī) 矩 繩 權(quán) 衡
五度
分 【十厘】 寸 【十分】 尺 【十寸】 丈 【十尺】 引 【十丈】
五量
龠 【千二百黍】 合 【十龠】 升 【十臺】 斗 【十升】 斛 【十斗】
五權(quán)
銖 【千一百黍為十二銖】 兩 【十四銖】 斤 【十六兩】 鈞 【十二斤】 石 【四鈞】
五路
玉路 金路 象路 革路 木路
六器
蒼璧 黃琮 青圭 赤璋 白琥 玄璜
六尊
大尊 著尊 山尊 壺尊 犧尊 象尊
六彝
雞彝 鳥彝 斚彝 黃彝 虎彝 蜼彝
六瑞
鎮(zhèn)圭 【王】 元圭 【公】 信圭 【侯】 躬圭 【伯】 谷璧 【子】 蒲璧 【男】
五兵
弓矢 殳 戈 矛 戟
九旗
?!∑臁。ǚ絹崳∥铩∑臁怼。ǚ剿欤§?br>
器物原始
舟
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済不通蓋取諸渙黃帝時共豈山友貨狄二臣作舟堯舜巧倕伯益作舟舟之制蓋始于此
車
易系辝曰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又周禮云蓋圜象天軫方象地輪輻象日月此造車之制也
鼎
昔伏羲興神鼎一一者一統(tǒng)天地萬物所系象也黃帝作玉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島
釜甑
古史考曰黃帝始造釜甑而火食之道成矣禮運注云中古末育釜甑中古蓋謂神農(nóng)時也
杯
禮玉藻曰毋沒而杯圈不能飲十州記曰周穆王時西胡獻常滿杯蓋杯三代之制也紂為瓊杯是也
盤
禮大斈有湯之盤銘是商代巳有盤制而湯始銘之也或曰盤盂黃帝臣孔甲造此蓋二物之所始也
銚
廣雅曰鋗謂之銚說文云溫器也曹操上獻帝表曰臣祖騰有順帝賜純銀粉銚是漢人始為之也
杓
禮明堂位曰勺夏后氏以龍勺推此則前有制矣有夏始加以龍勺杓即勺也祭祀曰勺民用曰杓也
甌
許慎說文曰有皿 【音賄】 小甌揚雄方言曰甌甂 【音邊】 慎雄皆漢人凡所記非戰(zhàn)國即秦漢制度蓋三代飲燕之具也
盆
爾雅曰盎謂之注云今盆也周官牛人祭祀共其盆簝禮器孔子曰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則始于周時也
缽
本天竺國器也故語謂之缽西國有佛缽是也宋廬江王以銅缽餉于祖禰是晉宋間始為中國用也
托
事始曰崔寧女以金盞無儲病其熨指取楪子氶之既啜而傾乃以镴環(huán)坐之杯遂定遣匠易以漆環(huán)制名曰托
匙
方言曰匕謂之匙說文曰匕所以取飯易曰不喪匕鬯大東詩曰有捄棘匕則三代之制也
箸
禮記曰飯黍無以箸韓子曰紂為象箸以此觀之蓋是物目前已有至商紂始以象而為之也
灶
淮南子曰炎帝王于火死而為灶后漢季尤灶銘曰燧人造火灶續(xù)事始曰灶黃帝所置也
碓
桓譚新論曰宓犧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借身踐碓而利十倍則碓蓋起于杵臼之遺法也
硙
世本曰公輸般作硙以礱谷自山而東謂之硙江浙間或曰礱編木附泥為之以破谷出米也
磨
說文曰磨石硙也方言硙以石妻為磨則磨以硙而作也蓋起于公輸作硙之后石靡古磨字也
劍
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此劍中之始也拾遺云昆吾山有獸如兔食鐵膽腎皆精鐵因取鑄以為劍雄曰干將雌曰莫邪管子曰昔葛天盧之山發(fā)而出金
刀
尤造刀戟郭憲洞冥記曰黃帝采自山之銅始為鑄刀又周之重器有赤刀實錄曰諸葛亮以木作槍長丈二以鐵為頭續(xù)事始曰亮置古
【作槍長二丈五尺也】魚龍河圖曰黃帝時
弓矢
太白陰經(jīng)曰包犧氏弦木為弓剡木為矢易系辝曰□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山海經(jīng)曰少昊生般始制弓矢
弩
古史曰黃帝作弩吳越春秋陳音對越王曰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彈生于古孝子楚琴氏以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shè)郭加之以力蓋始于楚琴氏也
薕萡
莊子曰有張毅者高門懸箔不走也談藪云戶下懸薕明知是箔則懸箔即薕矣荀子有局室戶薕之文由此推之宜三代物禮曰天子內(nèi)屏諸侯外屏大夫以薕士以幃
帳幄
周官幕人掌帳幕幄帟之事注云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帳也則帳幄當(dāng)用制也黃帝內(nèi)傳曰王母為帝設(shè)九真十絕妙帳蓋帳之始也漢武帝作甲乙武帳蓋因此耳
虎枕
西京雜記曰李廣與兄游獵冥山見川虎一矢中之?dāng)嗥涫诪檎硎痉彩率荚茷榛⒄碇紜嵪涛踔械昧杭接窕⒄硪芟掠蓄}曰帝辛九年即紂也紂時巳有其制矣
竹蕈
詩斯干曰下莞上簟注竹葦曰簟說文曰簟竹席也以竹為席謂之簟周成王之顧命曰敷重篾席注云篾桃枝竹也事雖見于周初而猶曰篾席至宣王之雅始見簟名
蒲席
拾遺記曰軒皇使百辟羣臣列珪玉于周蒲席上以蘭蒲為席而薦珪玉之重器不嫌其陋初有物故也韓子曰禹為蔣席損禒蓋至禹時始加禒飾也至周司幾筵掌五席
訶子
宋遺史曰本自唐明皇貴妃作之以為飾物貴妃甞私安祿山后頗禮因狂悖指傷貴妃胷乳間遂作訶子之飾以蔽之
香球
西京雜記長安巧工丁緩作被中香爐本出房風(fēng)后絕其法至緩更為之機環(huán)轉(zhuǎn)運而爐體常平即今香球也
鏡子
玄中記曰堯臣尹壽始作鏡黃帝內(nèi)傳曰帝與王母會王母□鏡十二面隨月用之則鏡肇于軒轅非尹壽也
扇子
古今注曰舜作五明扇黃帝內(nèi)傳亦有五明扇陸機扇賦曰昔武王玄覽造扇然則今以招涼者周武王所作也
如意
吳時秣陵掘得白玉如意所執(zhí)皆引螭虎蠅蟬等胡綜謂始皇東游埋寶以當(dāng)王氣則此此乃戰(zhàn)國時事也
青傘
通典曰北斉皇宗三品以上青朱褁傘前代皆乘車有蓋傘魏自北有中國此俗用傘便于騎耳傘始于媿也
雨傘
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傘蓋即雨傘之用也三代時巳有之矣傘字與傘同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二 【后集】
○音樂類 【樂制】
音樂緫敘
以殺其樂心感者其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著其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又曰知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是故不知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相應(yīng)故生変変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
鍾
見圖
【禮書云】鳬氏為鍾體之別五銳于鼓鉦舛是也鍾柄之別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于于鼓鉦舛之間有帶布于帶間有枝
磬
見圖
古者制磬垂下以象天傾西北屈而下覆之意磬氏為磬倨□一矩有半先儒云上曲為鉤下直為倨上廣而短下狹而長廣狹長短務(wù)適中焉然皆厚二寸
鼓
見圖
上古之世蕢桴而土鼓周禮有建鼓靁鼓靈鼓路鼓之類其制不一然皆以木為匡以革為面
鼙
見圖
周禮旅帥執(zhí)鼙記月令修鼗鞞先儒謂鼓有柄曰鼗大鼗曰鞞鞞與鼙同
琴
見圖
【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其目之日廣六寸象六合五弦象五行周文武時加二弦
瑟
見圖
【禮書云】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三十三弦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如前二十五弦
祝
見圖
【詩正義云】柷狀如漆甫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推柄動而擊其旁所以合樂也
【禮書云】方二尺四寸陰數(shù)也
敔
見圖
【詩正義云】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以木戛之所以止樂也
【禮書云】二十七鉏铻陽數(shù)也
塤 箎
見圖
塤狀如枰錘以土為之大晟樂書塤箎皆六孔而以五竅取二者其竅盡合則為黃鍾盡開則為應(yīng)鍾此塤箎所以相應(yīng)也
管
見圖
管六孔十二月之音也并兩而龡之象簫孤竹陰竹孫竹以地言之也
蕭
見圖
【慱雅云】大者二十四管無底漢謂洞簫小者十六管有底狀如鳳翼其鳳
笙 竽
見圖
【禮書云】三十六簧笙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眾管在匏有巢象或曰巢笙
音樂名數(shù)
五音
宮 商 角 征 羽
五聲
喉聲 舌聲 齒聲 唇聲 牙聲
八音
金 石 絲 竹 匏 土 革 木
六律
大蔟 姑洗 蕤賓 夷則 無射 黃鍾
六呂
夾鍾 中呂 林鍾 南呂 應(yīng)鍾 大呂
六樂
云門 【黃帝樂文名大卷】 大咸 【堯樂又名咸池】 大韶 【舜樂亦作召】 大夏 【禹樂】 大濩 【湯樂】 大武
【武王樂】
三舛
七德舛 九功舞 上元舞 【唐樂】
三夏
肆夏 韶夏 納夏
九夏
王夏 肆夏 昭夏 納夏 章夏 齊夏 簇夏 祴夏 驁夏
樂器原始
鍾
月令章句曰上古圣人木陰陽別風(fēng)審清濁不可以文載口傳于是始鑄金鍾以主十二月之山海經(jīng)曰炎帝之孫伯歧因鼓遂為鍾呂氏春秋曰黃帝命伶?zhèn)愯T十二鍾禮記曰倕之和鍾鄭康成注云倕堯時鍾工也
磬
說文曰曲勾氏作磬世本云罄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古史考曰堯時人也樂錄云罄叔所作禮記云叔之離磬皇圖要紀云帝文告造鍾磬禮儀纂曰黃帝使伶?zhèn)愒祉?br>
鼓
尤戰(zhàn)玄女為帝制夔鼓以當(dāng)雷霆世本曰夷作鼓蓋起于伊耆氏禮記明堂位曰土鼓蕢桴伊耆氏之樂也帝王世紀曰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黃帝內(nèi)傳曰帝與
瑟
世本曰庖犧作瑟五十弦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勝破為二十五弦帝王世紀曰伏羲作瑟三十六弦隋音樂志曰瑟二十七弦伏羲所作也山海經(jīng)曰晏龍始為瑟
阮
通典曰秦琵琶也武后時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銅器似琵琶面圓阮行仲曰此阮咸所造命匠人以木為之名月琴杜佑以為晉七賢阮咸所彈與此同因謂之阮
笙
禮記明堂位曰女媧之笙簧簧笙中之簧也世本曰女媧作笙簧高氏小史亦云曹植女媧贊曰造簧作笙隋音樂志曰笙竽并女媧氏之所作也
笛
太平御覽云黃帝使伶?zhèn)惙ブ裼诶ハ獢囟鞯汛抵鼬P鳴風(fēng)俗通曰漢武帝時丘仲所造長尺四寸七孔京房曰丘仲工其事不言所造
簫
通禮義纂曰伏羲作簫十六管事始云女媧造風(fēng)俗通云舜作竹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尺二寸世本亦曰舜造長二尺其說各不同
角
尤師蝄與黃帝戰(zhàn)帝始命吹角作龍鳴以御之軍中置之以司昏曉故角為軍器也黃帝內(nèi)傳曰玄女請制角二十四以警像通禮義纂曰
箏
風(fēng)俗通曰箏秦也本五弦今十三弦不知誰作隋音樂志云箏十三弦蒙恬作也又杜佑通典按禮樂記云箏筑月琴箏形如瑟不知誰改
鈸
通典曰鈸亦名銅盤本出于西戎及南蠻二其□數(shù)寸隱起如涇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南蠻大者其□數(shù)尺或者謂齊穆王素所造也
箜篌
史記封禪書漢武祠太一后土始用樂作箜篌又有立箜篌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弦抱于懷中兩手齊奏謂之擘隋音樂志云出西域非華夏舊器
琵琶
風(fēng)俗通曰琵琶近代樂家所作不知其始樂府雜錄云始自烏孫公主造馬上彈之隋音樂志云曲填琵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事始云或云碎葉國所獻
觱栗
何承天纂文曰觱栗乃羗胡之樂器也其悲本名悲栗徐景山云本胡人牧馬截骨為筒用蒙貫其首吹之以驚群馬今胡部在管音之前故世亦云頭管
拍板
晉魏之代有宋識善擊節(jié)以拍板代之則是拍板之始也樂府雜錄曰唐明皇今黃幡綽撰拍板譜綽曰但有耳道則不失其節(jié)奏也
方響
通典曰梁有銅磬則今之方響也以鐵為之以代磬唐書禮樂志云方響體以應(yīng)石審此則是出于編磬之制而梁之時始為方響也
擊甌
史記秦趙會澠池秦王擊為樂擊甌蓋擊之遺事也唐大中初郭道源善之用越甌邢甌十二旋加減水以筯擊之今之水盞也
古代樂舞
云門大卷
禮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 【注云黃帝能成名萬物以朋民共財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此黃帝之樂也】
大咸
通典黃帝作咸池注堯增修用之咸皆也池施也又禮注咸池大咸也
六莖
前禮樂志云顓帝作六莖及根莖也又通典注云莖根也謂澤及下也
五英
白虎通云帝文告樂曰五英者言其能調(diào)和五音以養(yǎng)萬物調(diào)其英華也
大章
記樂記篇云名與功偕注云堯作大章舜作大韶各因其得天下之功
大韶
記樂記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継紹堯之德也大韶乃虞舜之樂也
大韶
記樂記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継紹堯之德也大韶乃虞舜之樂也
大濩
前禮樂志云湯作濩濩言救民也又周禮大司樂注云大濩湯樂也
大武
禮大司樂注云大武武王之樂武王伐紂以除其虐能成其武功也
勺
禮樂志王者因先王之樂以教化百姓周公作勺言能酌先祖之道也
羽舞
記注羽鑰鑰舞所以象文也
萬舞
詩公庭萬舞注以干羽為舞
象舞
詩象舞注象用兵剌伐之制
七德舞
唐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陣樂
九功舞
唐九功舞本名功成慶善樂
拓枝舞
本拓拔所制后字訛為柘枝
六么舞
六么本名綠腰后訛為六么
后庭花
陳后主制曲名曰后庭花也
伴侶曲
唐志云斉之將亡有伴侶曲
霓裳曲
唐明皇夢游月宮聞此曲因制霓裳曲
虞美人
項羽之虞姬所制今有虞美人草聞唱此曲即俯仰動搖如有所感故名之曰虞美人草
○音譜類
樂星圖譜
孝經(jīng)曰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孟子云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律呂隔八相生圖】
見圖
子月黃鍾之律為宮從本律數(shù)八至林鍾為征林鍾數(shù)八至太簇為商太簇數(shù)八至南呂為羽南呂數(shù)八至姑洗為角姑洗數(shù)八至應(yīng)鍾為閏宮應(yīng)鍾數(shù)八至蕤賓為閏征是謂之七調(diào)周而復(fù)始十二月之律合為八十四調(diào)之法大備矣
四宮清□
四宮清在周禮
惟祀天之樂用之
【□】六字黃鍾清
【□】五字大呂清
【□】高五太簇清
【□】尖五夾鍾清
今之樂色管色并
用寄四宮清煞【律生八十四調(diào)】
【宮】【征】【】【羽】【角】【□□】【□□】
黃林太南姑應(yīng)蕤
大夷夾無仲黃林
太南姑應(yīng)蕤大夷
夾無仲黃林太南
姑應(yīng)蕤大夷夾無
仲黃林太南姑應(yīng)
蕤大夷夾無仲黃
林太南姑應(yīng)蕤大
夾夾無仲黃林太
南姑應(yīng)蕤大夷夾
無仲黃林太南姑
應(yīng)蕤大夷夾無仲
【土】【火】【金】【水】【木】【太陰】【太陽】
人人 律名黃鍾宮 俗呼正宮
○么人 律名無射宮 俗呼越調(diào)
○○○么 律名夷則角 【黃鍾】 子 ○
○○○○么 律名蕤賓変
么人 呂名仲呂征
○么人○ 呂名夾鍾羽 俗呼中呂調(diào)
○○么人○○ 呂名大呂閏 俗呼高大石角
○○么人○○ 呂名大呂宮 俗呼正高宮
○○么人○ 呂名應(yīng)鍾商 俗呼中管越調(diào)
○○○ 呂名南呂角 【大呂】 丑 ○
○ 呂名林鍾変
○○○○么 律名蕤賓征
□□○○○○ 律名姑洗羽 俗呼中管中呂調(diào)
□□○○ 律名大簇閨 俗呼中管高大石調(diào)
人○○ 律名太簇宮 俗呼中管高宮
人 律名黃鍾商 俗呼大石調(diào)
○么人 律名無射角 【太簇】 寅
○○么人 律名夷則変
人○人 呂名林鍾征
人 呂名仲呂羽 俗呼正平調(diào)
○么人○ 呂名夾鍾閏 俗呼雙角
○么人人 呂名夾鍾宮 俗呼中呂宮
○○么人○○ 呂名大呂商 俗呼高大石
○○么人○○ 呂名應(yīng)鍾角 【夾鍾】 卯 ○
○○○○人○ 呂名南呂変
○○○人 律名夷則征
○○○○么 律名蕤賓羽 俗呼中管正平調(diào)
○○○○ 律名姑洗閏 俗呼中管雙角
○○○○ 律名姑洗宮 俗呼中宮中呂宮
○○ 律名大簇商 俗呼中管高大石
人 律名黃鍾角 【姑洗】 辰 ○
○么人 律名無射変
○○人 呂名南呂征
人○人 呂名林鍾羽 俗呼高平調(diào)
么人 呂名仲呂閏 俗呼小石角
么人 呂名仲呂宮 俗呼道宮
○么人○ 呂名夾鍾商 俗呼雙調(diào)
○○么人○○ 呂名大呂角 【仲呂】 巳 ○么
○○么○○ 呂名應(yīng)鍾変
○○么人 律名無射征
○○么人 律名夷則羽 俗呼仙呂調(diào)
人○○○○么 律名蕤賓閏 俗呼中管小石角
○○○○么 律名蕤賓宮 俗呼中管道宮
○○○○ 律名姑洗商 俗呼中管雙調(diào)
○○ 律名太簇角 【蕤賓】 午 ○
人 律名黃鍾変
○○么○○ 呂名應(yīng)鍾征
○○○ 呂名南呂羽 俗呼中管仙呂調(diào)
人○ 呂名林鍾閏 俗呼歇指調(diào)
人○ 呂名林鍾宮 俗呼南呂宮
么人 呂名仲呂商 俗呼小石調(diào)
○么人○ 呂名夾鍾角 【林鍾】 未 ○人
○○么人○○ 呂名大呂変
人 律名黃鍾征
○○么人 律名無射羽 俗呼黃鍾羽
○○○么人 律名夷則閏 俗呼商角
○○○么人 律名夷則宮 俗呼仙呂宮
○○○○么 律名蕤賓商 俗呼中管小石調(diào)
○○○○ 律名姑洗角 【夷則】 申 □
○人○○ 律名太簇変
○○么人○○ 呂名大呂征
○○么○○ 呂名應(yīng)鍾羽 俗呼中管黃鍾羽
○○○ 呂名南呂閏 俗呼中管商角
○○○ 呂名南呂宮 俗呼中管仙呂宮
○人 呂名林鍾商 俗呼歇指調(diào)
么人 呂名仲呂角 【南呂】 酉
□么人○ 呂名夾鍾変
○○ 律名太簇征
人 律名黃鍾羽 俗呼般涉調(diào)
□么人 律名無射閏 俗呼越角
○么人 律名無射宮 俗呼黃鍾宮
○○○么人 律名夷則商 俗呼商調(diào)
○○○○么 律名蕤賓角 【無射】 戌 ○
○○○○ 律名姑洗変
○么人○ 呂名夾鍾征
○○么人○○ 呂名大呂羽 俗呼高般涉
○○么○○ 呂名應(yīng)鍾閏 俗呼中管越角
○○么○○ 呂名應(yīng)鍾宮 俗呼中管黃鍾宮
○○○ 呂名南呂商 俗呼中管商調(diào)
人○ 呂名林鍾角 【應(yīng)鍾】 亥 ○
么人 呂名仲呂変
○○○○ 律名姑洗征
○○ 律名太簇羽 俗呼中管高般涉
人一 律名黃鍾閏 俗呼大石角
緫敘訣
五凡工尺上 四六一勾合 律呂一十二宮 三宮別分清濁
宮分八十四調(diào) 閏分一百五音 折上生四位 掣下隔一宮
反宮閏相頂 丁上下相同 正傍偏側(cè)和諧 近代知音者少
或正宮使上字 或小食或下凡 或雙調(diào)使高一 或射羽使下工
堪口晚長村蠻 皆是愚蒙識
八犯訣
宮商角羽宮商羽 三出逆八七帰祖 商宮角角羽商宮
四出逆八八帰宗 羽角宮商復(fù)再動 三四五六逆八用
四犯訣
宮角羽商 商羽角宮 羽角宮商
寄煞訣
土五金水八 木六火無憑 輪頂兩斯頂
折掣四相生 譜中亂筆 敦指依數(shù)行
正字清濁
昔之京語今之浙音廣韻玉篇不能詳載所以□路或未知之粗用切音為古今語脈殊不知反成鄉(xiāng)談蠻字貽笑于人因循久遠訛舛辨至于言詞賡唱不恊律調(diào)皆由是也今將教坊樂府呼吸字指重迭異用平側(cè)通稱并附此以俟識者賞音
切韻先須辨四 五音六律并兼行 難呼語氣皆名濁
易紐言詞盡屬清 唇上碧班邠豹剝 舌頭當(dāng)?shù)蔚鄱级?br>
撮唇呼虎烏塢污 卷舌伊幽乙噎纓 開唇披頗潘鋪拍
斉齒之時實始成 正齒止甄征志只 穿牙查摘寨爭生
引喉勾狗鷗鴉厄 隨鼻蒿毫好赫亨 上鄂囂妖嬌矯轎
平牙臻櫛乍詵生 縱唇休朽求鳩九 送氣查拏姹宅棖
合口甘含咸合甲 口開何可我歌羹 似前緫述都三六
迭韻雙次第迎 大抵宮商角征羽 應(yīng)須紐弄最為精
世間禮義皆如此 自是人心不解明
呼吸字訣
昨夜東風(fēng)通瓏(王匆心) 帳中捉摸藥著謔
一樹矮階挨芥載 相煩掠腳畧斫卻
又詩曰
鷺絲讀書鶴上斈 牛頭架屋角上閣
水里剝芡掐菱角 鶴斈角閣菱角殼
辨字差珠
蓉 【卷舌少似營字】 規(guī) 【音龜非與基字同音】 工 【音剛非與江字同音】
持 【奇地非與提字同音】 馗 【音逵非與旗字同音】 飛 【半似希字收】
肥 【半似兮字□】 巍 【半似嵬字收】 余 【少似夷字收】
浮 【音扶非房尤切】 佳 【音如非與街字同音】 陪 【少似皮字呼】
元 【音厚非與園字同音】 蕃 【音番非與煩字同音】 珊 【相干切非山字】
言 【當(dāng)束舌似延字非妍元字同】 初 【音桐非楚居切】 先來之先 【音線】
韶 【少似潮字出】 貂 【音凋非與昭字同】 懸 【音玄非與弦字同音】
舡 【非椽字同音】 鵑 【圭□切非與怪字同音】 貓 【音茅非與苗字同音】
□鈆 【音延非與袁字同音】 蝦 【濤叫非與□字同音】 豪 【此□韻外道人□□□□□同】
□ 【少似乃字收】 肺 【音□非與費字同音】 吐 【音土非與兔字同】
緫 【止作蹤字第二用】 士 【音杜非與吐字同音】 滓 【音查非□仕切】
泛 【少似販字合口收】 翡 【音系非與腓字同音】 墨 【音木非脈字】
北 【音卜非伯字】 國 【音谷非與摑字同音】 屈 【姓者音矞非詘字同】
嗅 【當(dāng)作洶字非許救切】 故 【音骨非雇字同】 始 【音試非屎字同】
抖 【音德非斗字】 阿誰之阿 【音屋非渥字】 蜘蛛 【上音尺非知字】
枇杷 【上音比非皮字】 蒲萄 【上音卜非莆字】 喉嚨 【上音忽非侯字】
呆老 【上音爺非呆字】 未味 【音異非觧切】 繆 【姓者音木非繆字】
三 【詞語時令用中票曹三思用第三】 恨 【非與幸行者字同音用】 鵉欒巒鑾 【并音侖非閑字同】
團欒 【上音突非團圓字】 窻 【出四江韻非瘡字同音】 至誠 【□與程澄字同音】
恁 【合口孕字收非任字同】 恐 【皇恐作丘隴切余皆第三用】 早 【通時令并音澡余皆第三用】
簪 【簪縷乃緇參切簪花即祖含切】 不中 【呼物之好者用平選中中風(fēng)者音眾】 數(shù) 【音所者謂交物之稱云疏者非】
朋鵬鬅 【皆音蓬非棚字同】 范犯范 【少似飯字合口收】 狐葫糊 【并音忽乎字同】
雙 【出四江韻非霜字同音】 教 【音交推教場三教作第三余平】 鎮(zhèn) 【音整甲鎮(zhèn)年鎮(zhèn)月非場鎮(zhèn)字同】
抱 【懷抱抱樸乃□皓切余并音捕字】 應(yīng)和 【對荅言語平報應(yīng)去】 大 【音代論物之小大乃云隋字通余非】
合口字訣
(侵)(寢)(沁)平上去皆口噤 (譚)(非)(談)二韻雙合口參
(塩)(添)(嚴)口合唇收舌似鉗 (咸衘)(凡)合口迎來舌不緘
(感)(和)(敢)二字合音當(dāng)一覽 (琰)(忝)()合口動唇堪點檢
(賺)(檻)(范)合口收來雜犯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三 【后集】
○武藝類 【陣說 射藝】
軍陣奇正
【陣法序】黃帝因井田以制兵井分四道八家出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五為陣法四為間地虛其中大將居焉環(huán)其面諸部連繞此黃帝之兵法焉風(fēng)后因之以乾坤艮巽四間地為天地風(fēng)雷四正以水火金木四陣為龍虎鳥蛇四奇其制陣之法或六十步或六百步或千二百步而為開方之形或以奇為正或以正為奇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端不可終窮也自是而降寥寥數(shù)千百年間世莫能達其奧惟諸葛孔明善推演其法故于平沙之上迭石為文縱橫皆八其法所為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后以后為前進速奔退遽走擊頭則尾應(yīng)擊尾則頭應(yīng)擊中央則兩頭俱應(yīng)此桓溫所以為常山蛇勢也及夫蜀地險狹道出斜谷則裁之為六至唐李靖因之為六花陣然唐史不書其事惟通典畧言其法大率皆斈亮八陣也故靖甞曰八陣為武侯之舊制焉今謹損益古制共成十二將兵作為陣法自一至九変入窮十二將兵曰四奇曰八正以步人為正馬軍為奇四奇一曰前奇二曰右奇三曰左奇四曰后奇八正一曰先鋒二曰左角三曰右角四曰右爪五曰左爪六曰左牙七曰右牙八曰后軍常以一奇當(dāng)二正前奇當(dāng)先鋒左角右奇當(dāng)右角右爪左奇當(dāng)左爪左牙后奇當(dāng)右牙后軍四奇取稟于大將八正取稟于四奇故正常以奇為首所謂以寡制眾者此也居則各視其奇之所止出則各視其奇之所行則奇常居前卒然遇敵則觸為首驗于亮之八陣靖之六花其法不相遠矣以下制為陣法凡八変因敵変化循環(huán)窮焉
大將軍營陣利布奇正
初鼓
前將及左牙將各陣于左后將及右牙將各陣于右四奇陣于左右之間乃建大將軍之旗于中引四奇之都虞候各持其旗使布前奇之旗于前之左右奇之旗于前之右左奇之旗于后之左后奇之旗于后之右
再鼓
而四旗就列乃令每旗引其二正之都虞候持其旗使布先鋒之旗于前奇之右布左角之旗于前奇前之左布左爪之旗于左奇前之左布左牙之旗于左奇后之左布右角之旗于右奇前之右布右爪之旗于右奇后之右布右牙之旗于后奇后之右布后軍之旗于后奇后之左
三鼓
而八正就列營則開四門前門在先鋒左角之間左門在左爪左牙之間右門在右角右爪之間后門在右牙后軍之間
射藝準的
【禮記射義曰】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巳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實審固然后可以言中矣又曰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射宮其容體比于禮其節(jié)比于樂其中多者得與于祭數(shù)與祭而君有慶數(shù)有慶而益地故曰射者射為諸侯也蓋男子之生以?;∨钍噶居兄居谔斓厮姆綄徥莿t射豈士斈之所宜畧者然射法不備不足為善平居事可以觀德其或有事戰(zhàn)則充守則固可以保生民面安國家皆自此始
弓箭式
見圖
目視弓上
見圖
步射緫法
左肩與胯對垛之中兩腳先取四方立后次轉(zhuǎn)左腳大指垛中心此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
左手開虎口微松下二指轉(zhuǎn)弛側(cè)臥則上弰可隨矢直指的下弰可扺胛骨下此為靡其弰
右手摘弦盡勢翻手向后要肩臂與腕一般平直仰掌現(xiàn)掌紋指不得開露此為壓肘仰腕
射經(jīng)云無動容無作色按手頤下引之令滿取其平直故曰端身如范直臂如枝箭發(fā)則靡其弰壓其□仰其腕兇月凸背偃皆是射之骨髓疾也
馬射緫法
見圖
馬射緫法
勢如追風(fēng) 目如流電
滿開弓 緊放箭
目勿瞬視 身勿倨坐
不失其馳 舍矢如破
步射病色
前漢李廣將軍校定
開弓勘手 【謂前手太高后肘低不平】 開弓提手 【謂前手太低后手高】
開弓偃弰 【謂身直頭偃前手腕仰】 兩摘 【謂不 發(fā)用力及前后分觧不斉】
斫弦 【謂遣箭分弓實幄下轉(zhuǎn)腕微松手轉(zhuǎn)弝】 脫弝 【謂手太松倒提手弝】
發(fā)弰 弰子大 【二件謂不弰傳右脾】
后手約 【謂手側(cè)不仰腕】 后手小 【謂欽定手不放平】
后手偃 后手卷 【二件謂遣箭不直硬或絕力弦挒手】
前后手法
宋盧宗邁太尉釋
摋 【(蘇割切)俗作撒說文云側(cè)手擊物曰摋謂當(dāng)后手如擊物之狀令臂與肩一摋平直是也】
捩 【音列與列同說文云捩拗也謂當(dāng)以前手惟弝后手控弦要如用力拗捩之狀是也】
絕力 【(租說切)說文云絕力斷也謂當(dāng)以后手摘弦如絕力斷之狀翻手向后仰掌向上令見掌文是也】
窒 【(丁結(jié)切)俗作擷說文云窒擲也謂當(dāng)以前手點弰如擲物之狀令上弰指的下弰抵脾骨下也】
持弓審固
左手垂下微曲大指羈弝第二第三指著力把弓箭余指斜籠下弰指左腳面曲右手常心右臂貼肋以大指第二第三指于節(jié)上四指弦里捉弰箭筈與手斉
【訣曰】
持弓審固事須宜 垛在南時面向西
右手捉弓左當(dāng)弝 仍令箭筈兩相斉
文弝撥弦
欽身微曲注目視的左手輪指坐腕把弓箭如懷中吐月之勢續(xù)以左手第二指與第三指靠心斜入撥弦令弓上弦傳著右肩然后文左腳三移其步以取箭
【訣曰】
文弝撥弦橫縱腳 輪指坐腕身微欽
上弰斜傳右肩膊 左手持弝橫對心
抹羽取箭
以左手三指丞下緊抵箭四指五指鉤落上箭先文右腳隨步合右手指弰低弝以二指按箭三指斜擗箭四指五指向里斜鉤左手二指三指羈簳掣箭至鏃
【訣曰】
箭當(dāng)弓弝一般斉 三實兩虛勢漸離
小指取箭緊羈鏃 抹羽入弦旡暫遲
□心入筈
右手第二指緊控箭筈大指捻筈當(dāng)心前手就后手簳入筈左腳尖指垛腳跟微出右腳橫直鞋衩對垛淺坐箭筈左手第二第三指坐腕羈前雙眼斜覷的
【訣曰】
右手二指包箭筈 兩手相迎穩(wěn)入弦
捻筈當(dāng)心斜覷帖 緊騰兩膝直如衡
鋪膊牽弦
輪指把弝推出前手微合上弰兩臂稍曲不可展盡左手輪指空第二指過弓弝節(jié)上大指面緊著弓弝屈起指節(jié)余指實屈鋪下前膊左右腳膝著力同入筈法
【訣曰】
前膊鋪下似推山 右指彎弓緊寇弦
兩臂稍曲不展盡 文牽須用緩?fù)都?br>
欽身開弓
以左手第二指知箭弝外覷帖側(cè)手引箭至鏃大指靠定血盆骨為準凡鏃與弝斉為滿半弝之間為貫盈貫盈信美難有及者大抵脅欠肋腳膝著力亦同入筈法
【訣曰】
開弓發(fā)箭要欽身 弝外分明認帖真
前肘上翻雙膊聳 脅欠肋腳膝力須均
極力遣箭
竦腰出弰上弰畫地下弰傳右膊后手仰腕極力兀卓后肘過肋摘后手向后前手猛分虎口著力向下急捺轉(zhuǎn)腕以第四第五指緊鉤弓弝兩肩凸出則箭力倍勁
【訣曰】
弰去猶如搦斷弝 箭發(fā)應(yīng)同捻折弦
前弰畫鞋后靠脊 極力遣出猶自然
卷弦入弰
后箭兩手相迎直右手過胷曲左手卷弦以左第二指取箭前腳跟聳身稍欽雙眼覷帖曲右手貼時以左手第二第三指側(cè)手羈簳直右手上臂仰腕過胷取箭
【訣曰】
右指羈箭當(dāng)胷出 左手卷弦弰靠肩
箭巳中時無動手 抹羽入筈法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