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jǐn)爾。 【譯文】 孔子在家鄉(xiāng),非常恭敬,好像是不能說出什么來的人。他在宗廟朝廷上,很善于言談。只是很謹(jǐn)慎罷了。 (注意:鄉(xiāng)黨,就是家鄉(xiāng);鄉(xiāng)國,也有家鄉(xiāng)的意思。便便(讀piánpián,善于言談的樣子。))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理直氣壯的樣子)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讀yínyín,和悅的樣子)如也。君子踧踖(讀cùjí,意思是恭敬的樣子)如也,與與(威儀適度的樣子)如也。 【譯文】 上朝廷,(君主還沒有臨朝),跟下大夫們說話,侃侃自如,跟上大夫談話,很和悅。君主臨朝,顯出恭敬威儀適度的樣子。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趨進(jìn),翼如也。賓退,必復(fù)命,曰:“賓不顧矣?!?/p> 【譯文】 國君召喚讓孔子接待外國賓客,他神色矜持莊重,步履也快,對兩邊站立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服前后擺動,都很整齊。小步緊走,如同鳥兒張開了翅膀。賓客退下去之后,一定回復(fù)君主說:“賓客不再回頭了?!?/p>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yù,門檻)。過位,色勃如也,足躩(jué,疾走)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zī,衣服下擺)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翼如也,復(fù)其位,椒措如也。 【譯文】 孔子走進(jìn)朝廷的門,彎著腰很小心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不站在門中央,行走也不踩門檻。經(jīng)過國君的位置(即使空著),神色也很莊重,疾步快走,說起話來好像中氣不足的樣子。提起衣服的下擺登上殿堂,彎著腰很莊重的樣子,屏住呼吸,好像不喘氣似的。出來時,走下一級臺階,輕松的神色便呈現(xiàn)出來,顯得很怡然自得。臺階沒有了,如同鳥兒張開了翅膀。活到自己的位置,又顯出恭敬威儀的樣子。 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縮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相見),愉愉如也。 【譯文】 (孔子出使)手拿著圭,彎著腰顯出恭敬威儀的樣子,好像拿不動似的。向上(舉),如同作揖;向下(舉),好像要交給對方,神色莊重得好像作戰(zhàn),腳步細(xì)碎,就像過獨(dú)木橋似的。獻(xiàn)禮時,有和悅的神色;私下里跟外國君主相見,顯得輕松愉快。 君子不以紺(gàn,天青色)諏(zōu,黑中帶紅的顏色)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dāng)暑,袗(zhěn,單衣)絺绤(chīxì,粗葛布),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譯文】 君子不用天青色和黑中帶紅的布料做裝飾,淺紅色和紫色的布料用來做居家常穿的衣服。在熱天,穿粗葛布的單衣,一定要露在外層(里面要有內(nèi)衣)。黑色的衣服配上羔裘,白色的衣服配上霓裘,黃色的衣服配上狐裘(因為顏色相近)。居家的衣服要長,右邊的袖子短些(做事方便)。(睡覺時)一定要有睡衣,比自身長一半。狐貉的厚毛用來做家居的東西。喪期過了之后,沒有什么不可以佩帶的。不是做車旁的帷幔,一定要裁去多余的部分。羔裘和玄色的帽子不用來吊喪。大年初一,一定要穿上朝服去朝和。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 齋戒,一定要有干凈的衣服,葛布做成的。齋戒,一定要改變飲食(不吃蔥、韭菜、蒜等有氣味的食物);居住一定要換個地方(意思是不要與妻妾同室)。 (注意:齊,通“齋”。)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食饐(yì,食物放久了而腐敗變味)而餲(ài,食物放久了有餿臭味),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 食物不滿足于精細(xì),切碎的肉不滿足于細(xì)碎。食物腐敗了有味了,魚腐爛了肉腐敗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不好看,不吃。烹飪不好,不吃。不到飯時,不吃。割取不正的肉,不吃。沒有那調(diào)味的醬汁,不吃。肉雖然很多,不讓它超過主食。只有酒不定量,但不會達(dá)到醉酒。買來的酒和肉干,不吃。不撤去姜,就不多吃。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譯文】 在公室祭祀,不會把祭肉過夜。別的祭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不吃它了。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談?wù)?,睡覺時不說話。 雖疏食菜羹,瓜祭(以瓜祭祖,示不忘本),必齊如也。 【譯文】 即使是吃糙米喝菜湯,也一定以瓜祭祖,示不忘本,一定像齋戒一樣。 席不正,不坐。 【譯文】 坐席擺得不正,不坐。 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 鄉(xiāng)飲酒禮后,拄著手杖的老人出去了,(他)才出去。 鄉(xiāng)人儺(nuó,古代驅(qū)除役鬼的迷信活動),朝服而立于阼(zuó,東階,主人的位置)階。 【譯文】 鄉(xiāng)里人舉行驅(qū)逐役鬼的活動,(他)穿著朝服站在東階上。 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 托人向外國人送禮,拜兩拜,為他送行。 (注意:再,在古文中,是兩次,或第二次的意思;沒有“再一次”的意思。,送,是為動用法。)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dá),不敢嘗?!?/p> 【譯文】 季康子饋贈給(孔子)藥,(孔子)叩拜,接受了。說:“我不了解藥性,不敢嘗試?!?/p>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廄著火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傷未傷著)。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飯。 【譯文】 國君賜予(他)食物,(他)一定使席子擺正先嘗。國君賜予(他)生肉,一定煮熟了,祭祀祖先。國君賜予活的動物,一定蓄養(yǎng)著。陪伺在國君身邊吃飯,國君祭祀,(他)就吃飯(不吃菜)。 (注意:腥,有生肉的意思。“正席”中的“正”屬于使動用法。畜,通“蓄”。)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看望他,(他)頭朝東,穿上朝服,拖著帶子。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 國君下達(dá)詔命召見(他),不等車駕好,步行而去。 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 (孔子)進(jìn)入太廟(春秋時,魯國稱周公的廟為太廟),每件事都要詢問。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p> 【譯文】 朋友死亡,沒有歸宿,(孔子)說:“由我來為他出殯。”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 朋友的饋贈,即使是車馬,不是祭祀用的肉,也不拱手接受。 寢不尸,居不容。 【譯文】 (孔子)睡覺不平躺著像死尸一樣。閑居時不會莊重得如同做客一樣。 見齊衰(通“縗”,喪服)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喪服)者式(通“軾”,車前橫木)之,式負(fù)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 【譯文】 (孔子)見到穿齊縗的人,即使熟悉,一定改變(態(tài)度,以示同情)。(孔子)見到戴禮帽的人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以禮待之。(遇上)穿著喪服的人,便扶著車前橫木致哀,(遇上)拿著國家圖籍的人,也扶著車前橫木示意。有豐盛的飲食,一定改變神色,站起來。(遇上)迅雷或大風(fēng),一定改變神色。 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 (孔子)上了車,一定端正地站著,拉住車上供拉手用的繩子。在車上,不再車內(nèi)向后看,不很快地說話,不親自比比劃劃。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通“拱”)之,三嗅而作。 【譯文】 (孔子)的神色就一動,(一群母野雞)飛翔了一會兒又集中在了一起。(孔子)說:“山梁上的母野雞啊,得時??!得時??!”子路對它們拱了拱手,(它們)聞了聞就又飛走了。 |
|
|
來自: 江山攜手 > 《四書五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