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花解醒湯 元·李東垣《脾胃論》 木香五分 橘皮 人參 豬苓 茯苓各一錢五分 炒神曲 澤瀉 干姜 白術(shù)各二錢 青皮三錢 白豆蔻仁 砂仁 葛花各五錢 為細(xì)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diào)下,取微汗。 【主治】嗜酒過度或宿醉不醒,脾虛濕阻,胸膈痞悶,頭暈嘔吐,小便不利。 【方論選萃】 明·吳昆:葛花之寒,能解中毒之毒;茯苓、澤瀉之淡、能利中酒之濕;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陳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姜 所以開胃止嘔,神曲所以消磨炙膩;而人參、白術(shù)之甘,所以益被傷之胃爾(《醫(yī)方考》)。 清·汪讱庵:此手足陽明藥也。過飲無度,濕熱之毒積于腸胃,葛花獨(dú)入陽明,令濕熱從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為 君。神麴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調(diào)氣而溫中。青皮、陳皮除痰而疏滯。二苓、澤瀉能驅(qū)濕熱從小便出。乃內(nèi)外分消之劑。飲多則中氣傷 ,故又加參術(shù)補(bǔ)其氣也(《醫(yī)方集解》)。 晚近·朱良春:本方湯名解醒,可見是專為酒病而設(shè)。飲酒過度,損傷脾胃,必致酒濕內(nèi)停。所以治以分消酒濕,用葛花清涼解酒, 使?jié)裥皬募”矶觯挥密蜍?、豬苓、澤瀉滲濕利尿,使酒濕從小便而出;用砂仁、蔻仁、青皮、木香、干姜理氣溫中,醒脾助運(yùn),以止嘔 吐,除痞悶;用人參、白術(shù)、神曲補(bǔ)脾胃,助消化。無論一時(shí)飲酒過量,醉酒中毒,或平常嗜酒過度,損傷脾胃,都可應(yīng)用本方治療。 【近代驗(yàn)證】 例一 賈德新治水腫案 白某某,男,51歲,蒙族,農(nóng)民,住內(nèi)蒙后旗茂林嘎查。1984年5月13日入院。 患者于5月10日因過量飲酒,酩酊大醉。醒后,口渴又飲入大量冷水,第二天晨起面都微腫,不思飲食,后漸加重來院治療??梢妰裳?/P> 瞼及面部腫脹,腹部腫脹,足踝亦腫,控之凹陷沒指。胸膈痞悶,口苦,頭暈惡心,小便不利,脈弦滑,苔白膩。檢查:心、肺正常,肝 、脾未觸及。血壓170/110毫米汞柱。尿常規(guī),蛋白(++),沉渣WBC6—7,鏡下見到顆粒營型/高,診為急性腎炎。中醫(yī)診為:水腫, 屬濕阻中焦,氣機(jī)升降失常。治宜:溫中利濕、健脾行水,力用葛花解醒湯。 處方:葛根15克 木香15克 砂仁15克 豬苓20克 茯苓15克 黨參15克 白術(shù)15克 木瓜15克 枳殼15克 水煎,服三劑后諸癥悉減,浮腫明顯消退,血壓130/80毫米汞柱,尿中管型及白細(xì)胞消失,僅存至白(+),又服三劑后尿檢正常出 院。 例二 呂剛治酒后盜汗案(選自《四川中醫(yī)》1986年第5期) 丁某,男,37歲,干部。于1985年4月12日初診。 盜汗三載余,酒后加重,浸衣濕被,曾屢次求醫(yī)而乏效。伴面黃不澤,寐不落寤,多夢(mèng),舌淡苦薄膩、脈濡。此為平素傷酒,酒毒濕 熱上擾神明,心液外泄。冶宜分消酒濕、解毒健脾,并囑其忌酒。乃疏葛花解醒湯方: 干葛根30克(代替葛花) 茯苓15克 豬苓10克 澤瀉15克 黨參10克 焦白術(shù)10克 神曲10克 砂仁3克(后下) 青陳皮各3克 淡干姜3克 廣木香6克 白蔻仁5克(后下)。 水煎服,二劑即瘥。 例三 呂剛治酒后泄瀉案(選自《四川中醫(yī)》1986年第5期) 周某,男,35歲,炊事員。于1984年10月31日初診。 因酗酒過度,翌晨腸鳴泄瀉,瀉下稀水八次余,伴泛惡欲嘔,暖吐腐氣,脘悶腹?jié)M,四肢怠惰,微有形寒,舌淡苔薄、脈軟無力。證 屬酒食內(nèi)停、脾胃受損、傳導(dǎo)失職。治擬消導(dǎo)解酒、溫中健脾。 處方:干葛根30克 黨參10克 焦白術(shù)10克 茯苓10克 甘草5克 豬苓10克 澤瀉10克 神曲10克 廣木香6克 青陳皮各3克 淡干 姜3克 砂仁3克(后下) 白蔻仁3克(后下)。 二劑,水煎服。藥后宿食嘔出,胸脘寬爽,腹瀉漸止。再以原方去豬苓、澤瀉、白蔻仁,加扁豆1O克,煎服三劑而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