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 這一回講座分會幾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比較大的環(huán)節(jié),其實叫《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這是我1月份要出的一個小說集的題目,我是一個寫得特別慢的人,所以本來這一次應該帶著小說來,但是小說還沒有出來,好像這樣給大家干講會受不了。不過我特別的喜歡這樣的過程,因為我覺得每次不是講座而是交流,而且我自己也能夠學到很多的東西,這次演講的題目有一個小的標題,叫做《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這個是德國著名的作家尼采寫的一句話,我非常的喜歡這一句話。為什么呢?因為一直覺得,時代不是用來迎合的、時代不是用來適應的、時代不是用來戰(zhàn)勝的,時代是需要在你的身上克服的。 如何才能在自己身上去克服這個時代?我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句子是用一種簡單易行的生活方式去克服這個時代。我上大學以來堅持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堅持減肥,大學畢業(yè)的時候以60公斤體重宣告失敗,另一件事是堅持不聽課,不幸的是成功了。我不是完全不聽課,我是有選擇地不聽課。因為我是一個很懶的人,同宿舍的同學早上六點多就去圖書館,我每次都是八點多才從睡夢中驚醒過來。我就慢慢悠悠去教室,拿著兩三本書,到了晚上最后一節(jié)課就看完了,再把兩三本書里我摘抄的內容,大概幾千字左右錄入到電腦里。這樣四年下來會有兩百多萬字的讀書筆記。那時的生活就是周末去買書,其它時間看書,生活非常簡單,沒有互聯網,沒有談戀愛,沒有參加社團活動,我感覺自己這段時間進步最快。 后來我發(fā)現,有很多的人都在這個時代或者那個時代去進行一種簡單易行的生活方式。我看過“棋圣”吳清源的自傳《天外有天》,他在自傳里提到一件事,他四五歲的時候在北京的四合院下棋,每天都下棋,生活當中只有棋,有一天他爸爸就從外面回來說,外面有幾個學生在鬧事,沒關系,你們繼續(xù)下棋吧。其實那就是著名的“五四事件”,當時在他們的記憶里,只是有幾個學生在鬧事。包括卡夫卡的日記里面也有類似這樣的事件,他日記里寫到,今天爆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我去游泳了,碰見了誰,我們怎么聊了文學,整個世界大戰(zhàn)在他的日記里面只有一句話而已。所以你會發(fā)現他們其實是脫離于時代的,或者他們非常幸運,沒有受到這些干擾。生活中對其他人來說或許非常有用的東西,比如手機、互聯網,對于有些人來說根本是無用的。他們是不是天才呢?后來想,唯一的天才其實并不是做哪件事情特別有天分,而是他一旦要做一件事情,其他一切都不存在,其他沒有什么能夠去阻擋他。 并不是讓大家扔掉手機去過苦行僧的生活,其實不是。而是有時候我們要認真地去想一下生活當中這種變得越來越富裕的工具,你要想一下它帶給你的是脆弱和焦慮多,還是帶給你的自由和快樂多?對我來說他已經帶給我越來越多的焦慮和脆弱,所以我覺得越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越是應該回歸一種簡單易行的生活。我覺得有的時候,大家要發(fā)現我們有一種生活,是不用依賴手機和大家點贊,我們就能夠活下去。我們就能夠非常的開心,能夠持續(xù)的,我覺得就能夠找到這樣的生活方式,自己就會很幸福。 第二點是用獨立精神去克服這個時代。上個月我去南京師范大學去做了一個講座,現場一個學新聞傳播的大二女生和我說了幾點。她說,我覺得你這么成功,你假裝去了解我們的苦悶,你其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第二點是,你給我們熬這么大大的一鍋心靈雞湯,對于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她說的第三句話,你說的這些東西你自己能相信嗎? 她說的話,我其實到今天還在想。其實,在我的理解里,我真的覺得沒有成功的人,沒有成功的人生,我覺得只有成功的事情,比如說他做了一個成功的企業(yè),他拍了一部成功的電影,他寫了一部成功的書,但是我不覺得存在成功的人生,我覺得任何人的人生都有別人看不到的委屈和不甘,任何人都是這樣的。 她說的第二點,你跟我們說的這些心靈雞湯我們每天都在喝,到底有什么用?我當時在想,確實是這樣。我覺得一個人他有多虛弱,他才會去靠心靈雞湯這樣的東西去喂養(yǎng)。需要心靈雞湯嗎?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也是需要的,但是并不需要那么頻繁,我有一句特別喜歡的話,是尼采說的,他說那些讓我們醒悟的東西往往讓我們覺得痛苦,我覺得這句話說得特別好,當我們覺得痛苦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克服,但是周圍一些事情往往是讓我們去醒悟的。 她說第三點,你自己說的話你相信嗎?我到現在我還在想。高考結束我去了四川,我當時在北川走了一整天,北川就只有一家賣吃的,是一個賣豬蹄的,我印象很深刻,因為我那天特別餓,我就買了七八個豬蹄,我就坐在馬路牙子上啃。我旁邊也坐著一個老頭,然后就拿個豬蹄給他,然后和他聊天。就和他說逝者安息,生者堅強這樣的話,他漠然地點頭。后來他就講,他有一個20多歲的女兒,當時在農業(yè)局工作,他和女兒在家看電視,因為他身體不好,所以他就坐在沙發(fā)上等死,然后他女兒20多歲,跑得很快,很快的跑下樓,他就直接看到他的女兒被樓壓死。我當時就很后悔,我和他說了連我自己都不相信的話。 關于相信和不相信,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我們的不相信是經驗性的。因為我們會發(fā)現,不是沒有好的東西,只是這些好的東西有些太微弱,太短暫,來不及相信,它就在陽光下蒸發(fā)掉。 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相信其實又是慣性的,就是我們習慣性地相信一件事。所以我們相信未來是可以變好的,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一直會變化,我們相信很多事情是有別人來做。我在一個人的日記里面看到,他說永遠不要習慣這樣的生活,永遠不要因為一個配不上你的社會而降低自己的標準。因為當你習慣去相信的結果就是你去適應它而喪失了改變它的動力和能力,就像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叫“習得性無助”。所以你開始習慣性地等待被拯救也好,等待被改變也好,等待被時代沖到下一個時代,我們的相信是慣性的。我們總是覺得很多事情不必改變她就自然會發(fā)生。 所以最后我要說,你可以不相信這個世界,因為其實連我自己都不相信這個世界,我真的不相信。但是你至少可以相信你可以克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龐然大物或者是一個你無法戰(zhàn)勝的東西,你沒有辦法用個人的力量去完全扭轉它,但是你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去克服它。 本文根據蔣方舟全國巡回演講《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整理而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