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01年所筑的豫章城為土夯而成,據(jù)《名勝志》記載,其城周廣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門:南有南門和松陽門,西有皋門和昌門,東北有東門和北門。從漢初到西晉,城的輪廓基本沒有變動。但隨著長江流域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城市也有了相應改變。東晉簡文帝咸安年間〈371-372〉,豫章太守范寧對城墻作了較大的修整,并新辟東北和西南兩道城門。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改豫章為洪州,都城也開始稱為洪州城或洪都了。 唐朝時,因為經(jīng)濟和人口的繁榮增長,湖泊的逐漸壅塞以及河床后退等因素,南昌城有較大的變化。唐初曾增筑西南城墻,使城區(qū)擴大四分之一,拆去了兩道城門。武則天垂拱元年(685),洪州都督李景嘉(泰)不僅增筑西北城墻又加筑兩道城門,還將八個城門裝飾壯麗,請當時的著名書法家吏部侍郎徐浩題寫了城門門額。元和四年(809),洪州刺史韋丹,又用陶磚增筑東北城墻。加上原先的兩次擴大,唐時的南昌城比漢初增加了一倍。 五代時,南唐中主李璟考慮到都城建康(今南京)瀕臨敵國,很不安全,而洪州地理位置優(yōu)越,遂于交泰元年(958)十一月,決定以洪州為南昌府,稱南都。接著在城內(nèi)大興拆建,建鳴鑾路、長春殿、澄心堂等著名街道和殿宇,將八門重新修葺,改稱東門,西門為東華門和西華門,讓南昌城盡顯風光。 建隆二年(961)二月,李璟留太子從嘉(后主李煜)在金陵監(jiān)國,自己出遷南都,這年病逝于南都長春殿。死前,遺言葬于西山,并說:“違吾言非忠臣孝子!”但事后李煜違命迎喪歸葬于金陵郊外。 宋時的洪州城,周三十一里,門十六:南為撫州門;繞西依次為官步、寺步、柴步、井步、章江、倉步、觀步、洪喬、廣恩、北郭,這十一座城門皆臨江,因“步”與“浦”同音同義,多稱“步”;繞而東轉達依次為琉璃,壇頭、故豐、廣豐、望云,這五道城門都在平陸。宋太宗淳化元年(990)秋七月,江水猛漲,毀壞城廓三十多處,淹沒民舍兩千余戶。到仁宗朝時,知州趙概調(diào)集民力以石砌提,提高一太五尺,長達兩百余丈。這是南昌建城史上用石料筑砌江提的開始。 南宋初,升洪州為帥府。紹興六年(1136),李綱來帥,因見江河壓城,遂橫截東北城隅,城墻退入三里多,廢去廣豐、北郭、永泰、故豐四道城門,剩下十二道城門,至孝宗隆興二年(1164),洪州帥府改為隆興府。后因避隆佑太后諱,改變龍興。隆興或龍興,這個名字在南宋和元朝共使用了二百年。至明進仍稱洪州或南昌。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都督朱文正增拓舊城,西城墻往內(nèi)縮移三十步,城周長二百七十多丈,高二丈九尺多,廢去了五個城門,留七個:1、東為永和門,即宋時的壇頭門(因門內(nèi)有仙人黃紫庭臺壇址得名),或云門內(nèi)有春秋時賢人澹臺滅明墓,稱澹臺門;2,東南為順化門,即宋時的琉璃門(因城門附近有延慶寺,寺內(nèi)供有東晉初年在這里出土的一尊琉璃佛像);3,南為進賢門,即宋時的撫州門,困梅尉(漢南昌縣尉梅福)故廨在門外,又稱望仙門;4、南偏西為惠民門(因輓輸由此門通往惠民倉),即宋時的寺步門(因近隆興寺)5,西南為廣潤門,即宋時之柴步門,又名橋步門;6、西為章江門,即漢安之昌門,宋時之稱章江門;7、北為德勝門,為紀念名將趙德勝得名,即宋時之望云門。此門在南宋紹興年間,由李綱所筑,又名新城門。 明朝時期的洪都城,不僅是府治所在地,而且是南昌和新建兩縣的縣漢所在地,為兩縣分割共有。原來,自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拆贛江以西十八鄉(xiāng)盆新建縣以來,新建縣治所本設在贛江西北岸的石頭津(今昌北蛟橋)。元朝未年,石頭津被兵亂所毀。至明朝洪武初年,遂將縣治移入府城德勝門內(nèi)今于固路與勝利路之間的疊山路北。從明至清,新建縣治所一直未變,直到新中國成立,才遷往今新建縣境。 民國初年,廢州府,南昌稱為豫章道。公元1926年,國民革命軍進駐南昌,正式設立南昌市,開始改建舊城。古老的南昌城墻延續(xù)至1928年全部拆除,在原城墻地基上改建馬路,大致就是今日之沿江路、永叔路、船山路、榕門路、陽明路和八一大道。 古城的故事已經(jīng)編入歷史,它的雛影和成長的軌跡在今日南昌城中已難以尋覓。然而在民間,在口頭上,人們還津津樂道著有關它的歌謠。有《南昌七城門謠》道: 馱籠掛袋進賢門,(言求往行人情狀) 挑糧賣菜惠民門,(言港埠之興旺) 推進涌出廣潤門,(言物流之繁盛) 接官接府章江門,(言官賈之迎送) 殺進殺出德勝門,(言攻防之險惡) 冷壇社廟永和門,(言僻地之風景) 跑馬射箭順化門。(言兵營之武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