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癡先生生前創(chuàng)作照
編者按:唐伯癡(1902—1986),新昌縣沙溪鎮(zhèn)真詔村人。著名畫家。生前曾任新昌縣政協(xié)委員、紹興市書畫院畫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屢次在寧波、慈溪、嵊州、新昌等地舉辦畫展,名滿浙東。筆法蒼勁,風格撲厚。本文為美術(shù)史論家梁少膺先生為即將出版的《唐伯癡畫集》所撰序言。為紀念唐伯癡先生逝世28周年,《文藝》今提前刊登該書序言,以飧讀者。
【 吾 憑 吾 素 寫 溪 山 】
試論唐伯癡先生的山水畫藝術(shù)
█ 梁 少 膺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公元2014年12月26日,是新昌著名畫家唐伯癡先生逝世28周年的紀念日。由于近水樓臺,我有機會閱讀了他的諸多山水作品。每當披卷展賞,如與肩共游,徜徉在綠樹紅葉,碧水青山間,觀其所觀,感其所感,心情也隨之起伏跌宕,或見秀景而神怡,或睹奇觀而目震,澄懷妙悟,感慨良多!遂作斯文。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因西學東漸,傳統(tǒng)文化受到碰撞,乃至解組、重構(gòu)。相對于古典藝術(shù)而言,似乎沖擊、影響并不太大,如山水畫學,固守宋元與明清之遺法,不敢越雷池一步。1902年2月14日,唐伯癡先生出生于浙江新昌真詔村。他原名壎,字伯吹,后改字伯癡,以字行;號雍窗叟,又號井焦山人。生前為紹興書畫院畫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偕友人張松鶴、裘云飛、王長生、王大石等成立“駝群畫社”,在寧波、慈溪舉辦繪畫聯(lián)展;八十年代初期,山水作品應(yīng)邀參加嵊州“剡溪美展”,譽盛浙東。真詔唐氏世代以耕讀傳家,祖父藻公、伯父星衢皆清代貢生,擅長書法,名稱鄉(xiāng)里。唐伯癡先生耳濡目染,在童年時代即初悟執(zhí)筆之法。1917年入新昌南明小學讀書,時受當?shù)厣剿嫾沂㈩迪悖▔赭耄┫壬鷨⒚?,由此而激發(fā)了對繪畫的濃厚興趣,臨習《芥子園畫傳》。爾后求學浙江省第一師范,復(fù)卒業(yè)于蘇州美專。他早年在寧波奉化大堰鎮(zhèn)亭小學執(zhí)教之時,曾于上海陸鐵夫先生處函授山水畫。陸先生教誨說:“濃墨可作淡墨用,淡墨亦可作濃墨用?!彼麖倪@句話里受到了很深的啟迪,并受益終生。從唐伯癡先生一生簡單的學藝行狀,我們感悟到無論是在童年時期臨摹《芥子園畫傳》階段,還是青年時期在蘇州美專學習,抑或在做教師時師從陸先生階段,他所接受的是一種師徒相授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正統(tǒng)的山水畫風,給了唐伯癡先生最初的筆墨錘煉。
因年代長久,又經(jīng)滄桑之變,唐伯癡先生早期和中期的山水畫作品鮮有存者,我未能觀摩。于今多在世上流傳的,咸為其晚年之作。與民國時期的很多人,重視臨摹宋元和明清個性的畫家,從而改變了學古對象一樣,不難窺見,他也對元之倪瓚、清之石溪的畫風都有過追慕。元代為文人寫意畫之肇始,云林因仕途無望,自愿放棄“學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道路,把時間、精力和情感思想全部寄托在山水創(chuàng)作上,卓然成為了大家。唐伯癡先生在一幅題為臨倪瓚的《數(shù)疊倪迂側(cè)筆山》畫中說:“倪高士畫蹊徑疏而筆墨極密,所謂積渴成潤者也,然其荒率處尤不可及?!彼麑υ屏值墓P墨推崇備至,并身體力行。元人丘壑雄奇錯綜,林木豐茂多變,仿佛有一種精神閃爍在云蒸霞蔚,山光水影之中。賞讀唐伯癡先生之作,恍若置身于草木蒙茸的千巖萬壑,迎著撲人眉宇的氤氳之氣,復(fù)穿行于似隱似現(xiàn)的山重水復(fù)之境,領(lǐng)略造化的神奇和雄秀。與倪瓚相似的是清石溪也因避兵禍,野居于山林,其風格沉酣蒼勁,意境異常幽深壯闊。就唐伯癡先生的筆墨來說,如干筆、渴筆的運用,老辣的線條,焦墨的勾勒提醒,這些都是從石溪的山水作品中得到的。
藝術(shù)史提示我們,當一個人宗某家,單學其技巧,此僅得表層而已,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走進所宗之家的精神世界,深悟其道。于我看來,唐伯癡先生選擇了倪瓚與石溪,兩者不僅以其留下的作品,即通過筆墨技巧、風格樣式給人造成了視覺沖擊;至為重要的是兩者奇逸高邁,遺世獨立的品質(zhì)尤為他所膜拜、頂禮?;蛘呖梢哉f,后者甚于前者。唐伯癡先生一生不謀名利,淡泊守志。從這一意義上認為,他是與元、清畫家的心境是相通相融的。當然,藝術(shù)貴在創(chuàng)造。他后來的山水作品并不囿于元、清人之藩籬,特出的一點就是強化了自己主觀的作用,將抒發(fā)寧靜平和的感情與山水的氣韻神采合一,達到了自然渾成的境界。如創(chuàng)作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與八十年代初期的作品:《溪山入畫》畫卷,近景雜木交錯縱橫,高低參差,濃淡有致;中景用粗率的線條勾勒出群山,再以短筆皴染,層層疊加,賦予了山石厚重的體積感和真實感;遠處則峰巒連綿,偶用濃墨勾勒出山脈的轉(zhuǎn)折和輪廓,突出峰巒的層次。此圖筆致放逸,皴法多變,布置得宜,堪稱佳構(gòu)?!陡呱缴钲致菲閸纭樊嬢S,采用“自山前而窺山后”的深遠構(gòu)圖法,所繪山勢呈縱向伸展,蜿蜒曲折。色調(diào)以三綠為主,頗為別致。近景的松樹線條粗簡,絕妙之處是中景的山體用濃淡之筆邊勾邊擦,將巖石的質(zhì)感準確表現(xiàn)。它展現(xiàn)了畫家的高超技巧,看起來意氣滿滿,胸有成竹?!队觎V群山現(xiàn)》畫軸,草樹、巖壑筆墨交融,充滿生機,甚至剛勁有力。此畫看似將連綿的群峰作為中景,實則是當作近景處理的。繚繞的白云鎖住山腰,遠山隱約可見。林木與山體濃淡渲染自然,模糊朦朧,以表現(xiàn)距離的遠近。畫家仿佛是在描繪某段山水的景致。縱觀其作,我們可以概括出他的山水畫特征:一、筆墨。干筆勾勒、皴擦,整個畫面的筆墨松厚、豐潤?!八伞笔瞧洚嫷囊淮筇匦?。松是一種筆性和品質(zhì),得之于畫法與功力。下筆直率、直接,不加修飾。從局部開始,隨機而作,筆筆生發(fā),一氣呵成。換言之,山巒、樹木、屋舍的用筆疏放、簡潔,皴筆以短線為主,再施以淡墨擦染。皴,勾出山體迂回的輪廓;擦,則分出山體的陰陽向背,表現(xiàn)巖壑峻撥瑩致的形質(zhì),極具“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的藝術(shù)效果。二、構(gòu)圖。依循古老的格式,多用高遠或高遠兼深遠,得恢弘的氣勢。但也有低視點取景,突出畫面平遠廣漠的境界。如地面與樹木作為中景橫陳,前有坡地,后有溪流,并向畫幅的左右兩端延伸。三、用色。皴擦后,略施赭石和化青渲染,即所謂的“淺降法”。赭石和化青具有溫暖和寧靜的視覺色感,很適宜于表現(xiàn)江南清麗明潤的山光樹色。然而,也有少數(shù)施以青綠和濃鮮色彩之作,如用三綠為基調(diào)渲染巖石、巒峰,在沉穩(wěn)中見蒼郁清勁;用牡丹紅、朱磦、朱砂點染樹葉,以見鮮艷明快??傊?,寓筆墨于丘壑。他所創(chuàng)造的峰嶺、巖石、草木等形象充分顯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筆墨之美,流露出了他對傳統(tǒng)的深情與眷念。這就是唐伯癡先生山水畫的風格所在,同樣也是其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他人之所在。
黃賓虹在《畫學大旨》中說:“莊子云:‘栩栩然之蝶。’蝶之為蟻,繼而化蛹,終而成蛾飛去,凡三時期。學畫者師今人不若師古人,師古人不若造化。師今人者,食葉之時代;師古人者,化蛹之時代;師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飛去之時代也?!蔽覀冎溃h在中國山水畫萌芽的六朝時期,宗炳就提出“暢神”和“臥游”思想,主張通過觀賞山水,“澄懷觀道”,以獲取精神與自然萬物契合為一的創(chuàng)作方式。至唐代,張璪又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這八字幾乎成了中國繪畫特別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最高準則。降及宋代,郭熙進一步論述了山水畫之旨在于“林泉之心”。因此,“師造化”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本源,它要求畫家必須與山川萬物作真誠的對話、交流。山水之學不僅要從古人留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中吸取營養(yǎng),更要以真山真水為粉本,師法自然。行路與看山就成了山水畫家不可偏廢的功課。唐伯癡先生在《自傳》中寫道:“昔人在游歷名山大川,其文益壯,至于書畫何獨不然。吾限于職責,未能跨出教室一步,不唯徒慕名山大川,即近在咫尺的名勝古跡,亦未能親臨其境,領(lǐng)略風光,擴展胸懷,以助我筆底煙云?!碧撇V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最后于新昌沙溪中學任上退休。他經(jīng)年累月,蟄居鄉(xiāng)村,清貧自守,教書育人。正因為如此,受到了環(huán)境和條件的牽制,失之行路、看山之功。所以他雖撫古人之跡,刻苦力學,以筆墨精湛,功力深厚稱世,但畫法、題材相對單一,吾憑吾素,揮寫溪山。后期之作每以故土山川為題,桑梓之心,系之筆端,其性之真,令人起敬!
匪啻如此,唐伯癡先生還擅長花鳥、蔬果及魚蟲等畫類。較之于雄渾勁健的山水之作,他的花鳥畫崇尚的顯然是靜態(tài)之美,別構(gòu)另種靈奇?!堵稘鈮杭芷咸咽臁穲D軸即為佳品,淡宕空明,虛靈自然,洋溢著對生活的真切感受。中國山水畫學是一門重視內(nèi)在之美的古典型藝術(shù),它需要許多方面的知識和營養(yǎng)來充實和養(yǎng)育。唐伯癡先生善詩,曾著有《梅溪詩稿》,可惜此詩稿遺失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一特殊時期。他又精于書法,并諸體皆能。篆書取法《嶧山碑》;隸書取法《史晨碑》與《曹全碑》;畫作中所寫的行書則法唐宋名家,字字穩(wěn)定,筆筆精到,敦厚圓潤,頗存清雅秀逸的體格。可以說,唐伯癡先生具備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古典修養(yǎng)。晚年所流布于世的一幅幅精品表明,他的一生是為藝術(shù)而努力,他以自己的人品與藝跡營造了一個精神的世界。
我生也晚,無緣作雍窗老人的門下之游。山之蒼蒼,水之泱泱,聊借以上文字,以示后學對先生其人之景仰與其畫之贊嘆!

溪山入畫 唐伯癡作

天光云影 唐伯癡作

新雨乍晴 唐伯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