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1-25 16:37:36 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生姜五兩(15g) 代赭石一兩(6g) 甘草炙,三兩 (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方解]本方證因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所致胃脘痞悶脹滿、頻頻噯氣,甚或嘔吐、呃逆等證。原書用于“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贝四送庑半m經(jīng)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氣已傷,痰涎內(nèi)生,胃失和降,痰氣上逆之故。而胃虛當補、痰濁當化、氣逆當降,所以擬化痰降逆,益氣補虛之法。方中旋覆花性溫而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是為君藥。代赭石質(zhì)重而沉降,善鎮(zhèn)沖逆,但味苦氣寒,故用量稍小為臣藥;生姜于本方用量獨重,寓意有三:一為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zhèn)降氣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溫,祛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并為臣藥。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己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諸藥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復(fù),則心下之痞硬除而噯氣、嘔呃可止。后世用治胃氣虛寒之反胃、嘔吐涎沫,以及中焦虛痞而善噯氣者,亦取本方益氣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胃虛痰阻氣逆證之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心下痞硬,噯氣頻作,或嘔吐,呃逆,苔白膩,脈緩或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鎮(zhèn)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陳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3.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胃擴張、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完全性梗阻、神經(jīng)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虛痰阻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2.方論選錄 許宏《金鏡內(nèi)臺方議》卷8:“汗吐下后,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zhèn)其虛氣;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硬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調(diào)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 [臨床報道] 王氏用旋覆代赭湯加味防治惡性腫瘤化療的惡心嘔吐反應(yīng)72例,同時設(shè)西藥恩丹西酮為對照,對化療嘔吐反應(yīng)的防治效果進行前瞻性臨床自身交叉對照研究。結(jié)果:中藥組對順鉑化療與非順鉑化療的嘔吐有效率分別為97.7%、93.5%,高于西藥對照組的87.8%、 87.1%,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該方能有效防治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的惡心嘔吐反應(yīng)。[王亞非,等.旋覆代赭湯加味防治惡性腫瘤化療嘔吐反應(yīng)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1998;18(5):273]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湯、胃復(fù)安均對硫酸酮所致家鴿的嘔吐潛伏期及頻率有明顯抑制作用,與空白對照組(冷開水或蒸餾水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P<0.05);旋覆代赭湯與陽性對照組胃復(fù)安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從而證實旋覆代赭湯有較好的止嘔作用,其作用與胃復(fù)安相當。[邱明義,等.旋覆代赭湯止嘔作用實驗研究。時珍國藥研究 1996;7(1):21] |
|
|
來自: 昵稱535749 > 《中西食物藥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