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則汗出,醒則倏收,名曰盜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名曰自汗。) 諸汗,心虛病也。汗者,心之液,故其為病,雖有別因,其原總屬於心。然腎又主五液;心陽虛不能嘕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亦腎陰衰不能內(nèi)菅而退藏,則內(nèi)傷而盜汗。故汗之病專屬心,汗之根未有不兼由心與腎。且腎陰既衰,心血必不足,以精即是血,心虛必本於腎虛,腎虛必至於心虛也。而自汗盜汗,二者又有冷熱之分。寒氣乘陽虛而發(fā)汗,必冷。熱氣乘陰虛而發(fā)汗,必熱。又有熱火過極,反兼勝己之化者,汗亦冷。此不可不細辨也。夫汗固為心與腎二經(jīng)之虛,其實五臟虛衰,皆能致汗。其專由心虛而汗者,法當益其血脈(宜當歸六黃湯。)其專由腎虛而汗者,法當助其封藏(宜五味子湯。)若由肺虛而汗,則必固其皮毛(宜黃 六一湯。)由脾虛而汗,則必壯其中氣(宜補中益氣湯。)由肝虛而汗,則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湯。)五臟所致之汗,各有治法如此,然此皆五臟之氣先虛,而後汗出,非汗之出,分屬於五臟。經(jīng)云: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宜遠志、柏子仁。)持重遠行,汗出於腎(宜人叁、肉桂。)疾走恐懼,汗出於肝(宜棗仁、山藥。)搖休勞苦,汗出於脾(宜人叁、白? C)飲食過飽,汗出於胃(宜陳皮、白? C)則又當因乎汗之由,以分治其臟腑。至若肺主氣,又主皮毛,肺虛則表不能嘕,而汗從肺自出(宜玉屏風散。)思慮太過,當心一片津津,而汗從心自出(宜天王補心丹,)名曰心汗。胃家虛,水谷氣脫散,而汗從胃自出(宜補氣運脾丸。)邪在內(nèi),玄府不閉,而汗從腎自出(宜無比山藥丸。)邪在表,腠理不閉,而汗從腎自出(宜調(diào)榮活絡飲。)又皆臟腑兼及之馀癥也。而陰陽氣血之際,尤不容不察。說陰虛者陽必湊,故發(fā)熱自汗(宜當歸六黃湯。)陽虛者陰必乘,故發(fā)厥自汗(宜黃 建中湯。)肌 澀而尺脈滑,榮血自涸者,必多汗(宜當歸六黃湯。)氣虛而陽弱者,必體倦自汗(宜 附湯。)氣不順者必多汗(宜小建中湯加白芍、肉桂、木香、甘草、姜、棗。)陰陽偏勝者必多汗(宜黃 湯。)陰火盛者必多汗(宜正氣湯。)臟腑之陰,拒格嘕氣,浮散於外無所依歸者,必多汗(宜玉屏風散。)諸虛不足,羸瘠活瘦,心忪驚湯者,必多汗(宜牡蠣散。)病後氣血俱虛者,必多汗(宜十全大補湯。)審乎此,而陰明陽氣血,各得其理矣。他如津脫者汗大泄(宜調(diào)嘕湯。)痰盛者汗自流(宜理中降痰湯。)火氣上蒸冒濕者,必作汗(宜涼膈散。)表虛者汗出溱溱(宜丹溪治汗湯。)濕勝者汗?jié)B肌肉(宜調(diào)嘕湯。)胃熱者,多於食後汗下如雨(宜二甘湯。)飲酒中風者,惡風少氣,汗出如浴,《內(nèi)經(jīng)》謂之漏風,其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熱喘息,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者(宜白? 瓷C)以上七癥,悉自汗之患,所當治者也,惟汗出如珠如油如膠,淋漓而揩拭不逮者,皆不可治。人有汗出額上偏多者,以頭為諸陽所會,故蒸熱而汗,此就無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脾, 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渠之水,迫而上屬於心,故血虛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額汗方。)若頭汗出,齊頸而還,則為血癥(宜四物湯加減。)濕邪搏陽,亦汗出頭額(宜叁用勝濕湯、調(diào)嘕湯。)水結胸無大熱亦汗出頭額(宜小半夏湯加茯苓。)陽明胃實,亦汗出頭額(宜調(diào)胃承氣湯。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達於外,則手足自汗。有熱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陽明病也,必當下(宜大柴胡湯。)有手足汗,用涼藥補藥俱不效者,此陰陽不和,經(jīng)絡不調(diào)也(宜八物湯加半夏、茯苓為君,川烏、白附子為佐使,即止。)有兩腋汗,腳心汗,久不愈者,此濕熱流注也(宜牡礬丹。)而又有陰囊汗者,則為腎虛陽衰(宜安腎丸、小安腎丸。)有陰囊汗出,久而生瘡,其癢甚苦,搔之不足,後必自痛者,則為濕熱流注(宜牡礬丹。)而又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蘇木水湔染,即《內(nèi)經(jīng)》之蔑癥,刖由膽經(jīng)受熱,血遂妄行,又與手少陰氣并,故成此癥(宜定命散。)亦或由大喜傷心者,則以喜必氣散,血隨氣行,故成此癥(宜黃 建中湯,兼用小麥、麥門冬,金銀器煎湯調(diào)下妙香散。)亦或有產(chǎn)婦血汗者,則以氣血虧耗也(宜僊皮散。)而又有黃汗者,則以汗出時,入水澡浴,濕熱內(nèi)郁之故(宜 陳湯,)另詳黃疸門。若乃汗多不止,其陽亡脫,名曰亡陽癥,其身體必冷,多成 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湯。)又陽虛亡陽,汗不得出,亦名曰亡陽癥,必致頭眩身栗(宜陶氏再造散。)以上總指自汗言。經(jīng)曰:腎病也者,寢汗出,憎風。說腎傷則陽衰,陽衰則嘕虛,所虛之衛(wèi)行於陰分,當目瞑之時,無氣以固其表,則腠理開而盜汗出,醒則行陰之嘕氣復於表,而盜汗止,法當益氣補陰降火,則自愈(宜當歸六黃湯、四制白? 瓷B牡蠣散或盜汗良方,)此其大較也?;蛴芯夑幓鹗⒄撸ㄒ苏龤鉁┗蛴芯壐螣嵘跽撸ㄒ她埬懮?,)或有緣氣血兩虛者(宜當歸地黃湯,)或有緣諸虛不足者(宜叁 湯,)其病雖同,而源則異。以上總揩盜汗言,然則自汗盜汗,烏容忽視之也哉。 【脈 法】 《內(nèi)經(jīng)釋》曰:尺膚澀而尺脈滑,此自汗而血涸津脫也?!睹}訣》曰:汗浮虛,或澀或濡,軟散洪大,渴飲無馀。又曰:肝脈浮虛,或濡或澀,自汗在寸,盜汗在尺。仲景曰:寸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又曰:傷寒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zhàn)惕者,當汗出解也。脈遲者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脈經(jīng)》曰:男子平人虛微細者,喜盜汗出。 【汗即津液】 《內(nèi)經(jīng)注》曰: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為津。津滲於孔竅,留而不行者,是為液?!顿Q(mào)生》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經(jīng)瘦,耳數(shù)鳴。東垣曰:大腸主津,小腸主液,二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jié),胃氣不足,二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也。 【汗因濕熱】 《內(nèi)經(jīng)注》曰:陽氣上搏,陰能固之,則蒸而為汗。《難經(jīng)》曰:腎邪入心為汗?!墩齻鳌吩唬盒臑榫?,脾胃為濕土,此濕熱相搏,而為汗明矣?!毒V目》曰:嘕氣虛則多汗,榮血虛則無汗矣。《丹溪》曰:風病多汗,風散氣故也。痰癥亦多汗,頭眩逆也?;饸馍险?,胃中之濕亦作汗。 【諸汗癥治】 《內(nèi)經(jīng)》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活。《正傳》曰:盜汗者,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宜補陰降火。《明理》曰:頭者,於諸陽之會,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侗臼隆吩唬侯^者,二陽之會,說三陰之脈,至胸而遠,凡有頭汗出,自是陽虛,故曰汗出為陽微,是陰不得有汗也?!兜眯А吩唬悍残囊负?,大人乃心血溢盛,而常發(fā)赤者是也,小兒因驚得之。有人患心腋盜汗久不止,用叁歸腰子,以收斂心血,遂愈。其方,人叁、當歸各五錢,豬心一個,破作數(shù)片,并心內(nèi)血,以水二碗,先煮豬心至一碗半,乃入二藥,同煎至八分,取清汁,即吃豬心,以汁送下令盡。《入門》曰:凡發(fā)汗過多,則陽虛不固,汗出多,則津液亡而小便難。四肢者,諸陽之本,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是以四肢拘急也。仲景曰:柔汗發(fā)黃為脾絕。釋云:柔為陰柔,柔汗,即冷汗也。一云油汗,即黏汗也?!夺t(yī)鑒》曰:《內(nèi)經(jīng)》言絕汗,注謂汗出如珠不流,復旋轉也。說以六陽氣俱絕,絕汗乃出,朝占夕死,夕占朝死。東垣曰:凡內(nèi)傷,及一切虛損之癥,自汗不止者,總用補中益氣湯,少加附子、麻黃根、浮小麥,其效如神。但升柴必用蜜水制炒,以殺其升發(fā)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叁 等藥至肌表也。又曰:仲景桂枝湯,治外感風邪自汗之圣藥也;黃 建中湯,治外感氣虛自汗之神劑也;補中益氣湯,治內(nèi)傷氣虛自汗之妙方也。 【汗出兇癥】 《苴指》曰:份寒熱病,汗出發(fā)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汗凝如珠,三不治?!度腴T》曰:傷寒熱病,頭汗如珠不流者,陽脫即死。《活人書》曰:傷寒陽病自汗有九癥,皆有治法,陰病不得有汗,惟陰毒則額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此是陽虛陰盛,亡陽而將脫也,其死必矣。(鏊按:汗出兇癥,一切病皆然,不特傷寒熱病為忌也。因前人只於傷寒熱病詳言之, 故雖非言傷寒,亦借錄其語於此,以為凡病有自汗兇癥者,亦知所忌也。) 【禁忌法】 《活人書》曰:冬月天地閉,血氣藏,縱有病,亦不宜多出汗。(鏊按:不宜多出汗,言不宜用藥使之多汗也。)丹溪曰:自汗,大忌生姜,以其開腠理故也。又曰:凡有汗一切辛辣之味,五辛之屬,并忌食之。 涕瓷涎唾 五臟所出,或為病,或不為病也?!峨y經(jīng)》曰:腎主五液,分化五臟,入肝為瓷,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然則汗涕瓷涎唾五者,雖皆由腎灌施,而既灌施各臟,則即為各臟之液也。入心之汗,已詳言之。若夫涕者,由肺所出,或清或濁,皆肺之病也。如肺傷風,則流清涕(宜川芎茶調(diào)散。)肺傷熱,則流黃濁涕如膿狀,甚或大如彈丸,從鼻中出,不出,損肺而死(宜黃連清肺散。)肺傷寒則流厚濁涕(宜叁蘇飲。)肺兼?zhèn)L熱,亦流濁涕(宜荊防瀉白湯。)肺氣冷亦流清涕(宜半夏溫肺湯。)然而肺系上通於腦,故鼻淵一癥,則為腦病,其原皆由肺經(jīng)感受風寒,久而凝入腦戶,太陽濕熱又為蒸郁(宜辛夷消風散。)或好飲熱熾,風邪相乘,而風與熱交結不散(宜辛夷荊芥散。)皆能成此癥,以致濁涕下不止。經(jīng)又云: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是病更兼屬乎膽者也(宜奇授藿香散。)其款另詳於鼻門。瓷者,由肝所出,其因悲哀愁哭,而瓷出不為病者,無論已。至如迎風瓷出(宜加味地黃丸,)隱澀瓷出(宜芎歸明目丸,)羞明瓷出(宜羞明立勝散,)皆肝之病也。說肝發(fā)竅於目,《靈樞》謂目者肝之所聚,上液之道,則使宗脈有所感而成病,必液道開,液道開而瓷於是出矣。其緣乎迎風者,肝陰虧血,不能榮及乎睛,故為風邪所搏而瓷出也。其緣乎隱澀者,肝經(jīng)熱邪上壅於本竅,而烏珠正屬肝,其熱邪遂由本竅而攻擊乎所屬,故本經(jīng)之氣不勝而瓷出也。其緣乎羞明者,肝屬木,木本生火,肝主風,風勢更疾,今在內(nèi)之風木為外來之風火所觸,故反受其制而瓷出也。肝與膽相表里,故膽熱者亦瓷出(宜湯泡散。)老人火盛水虧,膽汁慳者,哭則無瓷,笑反有瓷(宜養(yǎng)肝丸、明目四神丸,)是病亦兼屬乎膽者也,其款另詳於目門。涎者,由脾所出,從口角流溢而不禁者是也。涎與痰同為火盛所生,故曰痰涎。涎與沫同為水濕所聚,故曰涎沫。而痰也、沫也、涎也,同伏於脾,脾與胃相表里,故伏於脾者溢於胃,口為胃之門戶,故溢於胃者流於口,由內(nèi)出外,自相連屬,其或時吐清水,冷涎自下涌上,脾熱所致也(宜二陳加白? B白芍土炒、升淋、岑、連、山梔神僸、麥芽、乾姜,或煎或丸服。)其或涎自兩腮流出而不自知,睡則更甚,氣弱不能管攝也(宜六君子湯倍茯苓、半夏,如瓜蔞霜。)其或涎流不已,脈洪大,甚兼喜笑舌喑,土病而反傷乎母也(宜沈氏止涎湯。)其或始而口角流涎,漸至口眼斜,木不能克土,致受脾熱反傷,而肝風轉助為靈也(宜用通天愈風湯送下清心導痰丸五十丸。)夫脾與胃相表里,如《靈樞》謂飲食人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而涎下(宜烏梅丸去人叁、附、桂,合平胃散服。)是病更兼乎胃也,而不得專取脾。唾者,由腎所出,凡人口曰華池,口中津唾曰玉泉,舌曰靈根?!饵S庭經(jīng)》謂玉朱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修煉家以舌抵上? A則津唾滿口,咽之足以滅火,足以養(yǎng)心,此唾之無病,且可腳病者也。若胃中有寒則多唾(宜理中丸加益智仁。)陽明正府有積冷則多唾(宜理中丸加半夏。)胃家有濕滯刖多唾(宜勝濕湯。)胃中有宿食則多唾(宜平胃散加神僸、伏苓、半夏、麥芽。)大病新愈胃陽未復,則喜唾不休(宜理中丸加益智仁。)蟲癥往來痛,五更心嘈,牙關硬,面色青黃,則多唾,或吐清水(宜追蟲取積散。)其或肚大青筋,時痛時止,人中鼻唇,一時青黑亦多唾(宜萬應丸。)又或往來痛無休,腹中有塊起,似手按之不見,鐘聚痛則咬心,亦多唾(宜蕪荑散,)另詳蟲門, 撮其略。以上皆病之兼乎胃者,以唾為腎液,而腎為胃關,故腎家之唾為病,必見於胃也。若乃腎寒則多唾(宜溫腎丸,)腎虛亦多唾(宜虎潛丸,)則腎本經(jīng)病。然則此五者,固即五臟之津液,而獨不免於病焉,謹身之士,盍亦加之意也夫。 【涕瓷涎唾原由形癥】 《直格書》曰:積液生氣,積氣生液?!吨祆墩Z癸》曰:或問曰,天一生水,有可驗乎?曰:人身可驗矣。貪心動則津生,哀心動則瓷生,楚心動則汗生,欲心動則精生,方人心寂然不動時,則太極也,此心之動,則太極動而生陽,所以心一動而水生,即可以為天一生水之證也?!顿Q(mào)生》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則為五。天寒衣薄則為尿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nèi)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服?!鹅`樞》曰:液者,所以灌精輸孔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瓷也,)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別目無所見矣,命旨奪精。《內(nèi)經(jīng)》曰:泣涕曰腦也,腦者陰也,腦滲為涕?!堆訅蹠吩唬赫嫒丝冢寒斄暡煌俚兀f口中津液,是金漿玉醴,能終日不唾,嘗吞而咽之,令人精氣常流,而目有光。說人身以津液為本,在皮為汗,在肉為血,在腎為精,在口為津,伏脾為痰,在眼為瓷,曰汗、曰血、曰瓷、曰精,已出則皆不可回,惟津唾則獨可回也,回則生生之意又續(xù)矣。有人喜唾,液乾而體活,遇至人教以回津之術,久而休復潤。治汗方四十一 當歸六黃湯 "總治〔 當歸 熱地 生地 黃岑 黃柏 黃連各一錢 黃 二錢 五味子 "腎汗〔 五味 山萸 龍骨 牡蠣 首烏 遠志 五倍子 地骨皮 黃 六一湯 "肺汗〔 黃 六錢 炙草一兩 黃為末,每五錢,煎服。 補中益氣湯 "脾汗〔 人叁 黃 歸身 白? @升麻 白芍湯 "肝汗〔 白芍 棗仁 烏梅 天王補心丹 "心汗〔 人叁五錢 當歸 五味子 天冬 麥冬 棗仁 柏子仁各一兩 茯苓 遠志肉 丹叁 元叁 桔梗各五錢 熟地四兩 黃連二兩 蜜丸,朱砂為衣,燈心、竹葉湯下三錢。 玉屏風散 "嘕氣汗〔 防風 黃 各一兩 白? G兩 共為末,每服五錢。如姜三片煎。 補氣運脾丸 "胃汗〔 人叁二錢 白? T錢 茯苓 橘紅各一錢半 黃 一錢 砂仁八分 炙草四分 半夏二錢無痰不用 姜三 棗二 無比山藥丸 "腎虛〔 赤石脂 茯神 山萸 熟地 巴戟肉 牛膝 澤瀉各二兩 菟絲子 杜仲 山藥各三兩 蓯蓉乾一兩 五味子兩半 蜜丸酒下三錢。 調(diào)榮活絡飲 "經(jīng)絡汗〔 大黃 當歸 牛膝 杏仁泥各二錢 赤芍 紅花 羌活 生地各一錢 川芎錢半 桂枝三分 黃 建中湯 "陽虛〔 黃 肉桂各錢半 白芍三錢 炙甘草一錢 煨姜三片棗二枚 飴糖一荼匙 若嘔及便溏,不用飴糖。 附湯 "氣虛〔 黃 附子各二錢 姜十片 十全大補湯 "病後〔 肉桂 炙草 黃 白芍 當歸 川芎 人叁 白? @熟地 茯苓 姜 棗 調(diào)嘕湯 "津脫〔 麻黃根 黃 各一錢 羌活七分 歸尾 生甘草 黃岑 半夏各五分 麥冬 生地各三分 豬苓二分 蘇木 紅花各一分 五味子七粒 理中降痰湯 "痰盛〔 人叁 白? @茯苓 甘草 半夏 乾姜 蘇子 涼膈散 "火蒸〔 白? 瓷@ "酒風〔 牡蠣三錢 白? @兩二錢半 防風一兩半 四物湯 "頭汗〔 川芎 當歸 地黃 白芍 額汗方 "額汗〔 丹叁 當歸 茯神 地黃 棗仁 黃 白芍 圓眼 黃 湯 "陰陽偏勝〔 蜜黃 二錢二分 生地 麻黃根 茯苓 天冬各一錢半 當歸錢二分 麥冬一錢 五味子 浮麥 甘草各七分 防風五分 正氣湯 "陰太〔 炒知母 黃柏各錢半 炙草五分 二甘湯 "胃熱〔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烏梅 等分,共為末,每五錢,加姜二片、棗二枚煎。 丹溪治汗湯 "表虛〔 防風 黃 白? @牡蠣粉 麻黃根等分 勝濕湯 "濕邪〔 蒼? @厚樸 半夏各錢半 藿香 陳皮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 姜七 棗二 小半夏湯 "水結胸〔 調(diào)胃承氣湯 "胃實〔 八物湯 "手足汗〔 牡礬丹 "又〔 牡蠣粉 黃丹各二兩 活礬四兩 共為末,遇夜用手捏藥擦汗赴,數(shù)次愈。 奪命散 "血汗〔 朱砂 寒水石 麝香 等分為末,每五分,新汲水調(diào)下。又名定命散。 妙香散 "又〔 茯苓 茯神 山藥 黃 姜遠志各一兩 人叁 秸梗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三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一錢共為細末,每二錢,蓮肉煎湯調(diào)下,酒亦可。 猥皮散 "又〔 刺猥皮燒灰,每米砍調(diào)下二三錢,肉煮食之,更妙。 陳湯 "黃汗〔 石膏二錢 黃 赤芍 茵陳草 麥冬 豆豉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五片 大柴胡渤 "手足汗〔 柴胡 黃岑 白芍 大黃 枳實 半夏 姜 棗 安腎丸 "楝〔 胡蘆巴 補骨揩 川楝肉 茴香 續(xù)斷各一兩半 杏仁 桃仁 山藥 茯苓各一兩 密丸,鹽湯下。又有三味安腎丸,補骨脂、茴香、乳香等分,蜜丸,鹽湯下。 桂枝附子湯 "亡陽〔 桂枝 附子 白芍 炙草 姜 棗 陶氏再造散 "又〔 人叁 黃 桂枝 附子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炙草各一錢 姜三 棗二 煎至半,入炒芍藥一錢,再煎二三沸溫服。四制白? 瓷@ "盜汗〔白術四兩分四包,以黃 、石斛、牡蠣、小麥麩各一兩,各炒白術為黃色,只取白? 翩A每三錢,粟米湯調(diào)下,盡服為妙。 牡蠣散 "又〔 ? d蠣 黃 麻黃根 等分,銼,每五錢,浮麥百粒同煎服。又方,牡蠣粉、白術、防風等分為末。酒服三錢,盜汗即止。 叁 湯 "又〔 人叁 黃 白術 茯苓 白扁豆 山藥 陳皮 葛根 半夏曲 甘草各一錢 當歸地黃散 "又〔 當歸 熟地 生地 酒白芍 白術 茯苓 蜜黃 各一錢 蜜黃柏 蜜知母 陳皮各八分 人叁五分 甘草三分 棗一枚 浮小麥一撮 龍膽散 "又〔 龍膽草 防風 等分為末,每一錢,臨臥米湯調(diào)下。治涕瓷涎唾方二十八 川芎茶調(diào)散 "風涕〔 川芎 薄荷 羌活 荊芥 甘草 白芷 防風 細辛 為末,茶調(diào)下。 黃連清肺散 "熱涕〔 叁蘇飲 "寒涕〔 人叁 紫蘇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殼 陳皮 木香 甘草 姜 棗 荊防瀉白散 "風熱涕〔 荊芥 防風 車翹 桔梗 金銀花 元叁 赤芍 甘草 生地 黃岑 桑皮 青黛 葛花 亦名荊防瀉白湯。 半夏溫肺湯 "肺冷〔 半夏 細辛 旋覆花 陳皮 肉桂心 人叁 桔梗 白芍 甘草各一錢 赤苓六分 姜五片 辛夷消風散 "風濕蒸〔 辛夷 黃岑 薄荷 甘菊 川芎 荊芥 桔梗 防風 甘草 生地 赤芍 辛夷荊芥散 "酒涕〔 辛夷一錢 荊芥 黃岑 神僸 南星 半夏 白芷 蒼勩碪八分 奇授藿香散 "膽熱涕〔 廣藿香五錢水一碗,煎七分,加豬膽汁一個和服。若將膽汁熬膏,入藿香末一兩丸,湯下二錢亦可。 加味地黃丸 "迎風瓷〔 芎歸明目丸 "隱澀〔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牛膝 甘草 杞子 天冬甘菊 外障加木賊草,內(nèi)障加珍珠。 羞明之勝散 "羞明〔 川連 秦皮 防風 黃岑 湯泡散 "膽熱瓷〔 赤芍 當歸 黃連各一錢 湯泡,時洗。 養(yǎng)肝丸 "老人〔 當歸 防風 川芎 楮實 蕤仁 熟地 白芍 車前子 明目四神丸 "又〔 二陳湯 "脾熱涎〔 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六君子湯 "氣弱〔 人叁 茯苓 白術 炙草 半夏 陳皮 沈氏止涎湯 "心熱涎〔 川連四分 黃柏八分 茯苓 茯神各一錢半 白術 蒼? @半夏各一錢 姜炒陳皮五分 加竹瀝、姜汁各三匙。此馀自制方也。 通天愈風湯 "肝風〔 白術錢半 人叁 南星 貝母各一錢 連翹 防風 荊芥 威靈仙 甘草各五分 瓜蔞仁十五粒去殼打如泥 銼作一帖,加姜三片,水煎好,入荊瀝一呷,生姜自然汁少部,溫服。即以此湯送下清心導痰丸亦可。 清心導痰丸 "又〔 姜南星 姜半夏各二兩 花粉 白附子姜制各一兩 炒黃連郁金各七錢半 炒姜蠶 天麻 羌活各五錢 鹽制川烏二錢 姜汁打糊丸。 烏梅丸 "蟲動〔 烏梅十五個 黃連七錢半 當歸 川椒 細辛 附子 人叁肉桂 黃柏各三錢 醋浸烏梅,取肉搗如泥,研勻丸,米飲下二三十丸。 平胃散 "又〔 蒼術 厚樸 陳皮 甘草 理中丸 "寒唾〔 勝濕湯 "濕滯〔 追蟲取積丸 "蟲唾〔 蕪荑 雷丸 錫灰 使君子肉 檳榔 牽牛子頭末 大黃 鶴虱 木香等分 蜜丸,麻子大,茶清下二三十丸。 萬應丸 "又〔 大黃八兩 檳榔五兩 黑牽牛頭末四兩 共為末,以皂角十錠、苦楝根皮一斤同熬膏,和丸梧子大,先用沉香末為衣,次用雷丸末為衣,又用木香末為衣,五更時,以砂糖水吞下七丸、九丸。 蕪荑散 "又〔 蕪荑 雷丸各五錢乾漆炒令煙盡一錢 共為末,溫水調(diào)下二錢,小兒五分。 溫腎丸 "腎寒〔 熟地錢半 牛膝 肉蓯蓉 巴戟 五味子 麥冬 炙草各八分 茯神 炒杜仲 乾姜各五分 虎潛丸 "腎虛〔 龜板 黃柏各四兩 熟地 知母各三兩 白芍 當歸 鎖陽各二兩 陳皮 虎骨各一兩 乾姜五錢 酒糊丸。如加人叁、牛膝、山藥、破故紙、杜仲、五味予、菟絲子、杞子、豬脊髓丸,名加味虎潛丸,大補心腎虛勞。 |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y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