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中醫(yī)學院劉保和教授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40余載,一直致力于瘀血證的研究與探索,并擅于從問診、脈診、腹診三方面把握瘀血證。對“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絡脈血瘀證,運用葉天士“辛潤通絡”方取得良好療效。 葉天士辛潤通絡方由旋覆花、桃仁、柏子仁、當歸、澤蘭、茜草、郁金共7味藥組成。其中旋覆花、當歸、澤蘭、郁金具有辛散之性,桃仁、柏子仁具有柔潤之性,法合辛潤通絡。桃仁、當歸、澤蘭、茜草、郁金能活血化瘀,茜草、郁金還能清熱以除瘀熱,且郁金能疏肝理氣,當歸能養(yǎng)血補血使瘀去而不傷正,全方共奏疏肝理氣,化瘀通絡之功。 劉保和應用此方有以下指征:患者平素周身覺沉困而重,休息特別是睡眠后加重,活動后減輕;臍上一寸處壓痛明顯,且此處腹主動脈搏動較正常人力大;脈沉澀,尤以左關澀象明顯;發(fā)病開始時向前反推5年,多有外傷病史?,F擷其驗案四則以觀其效。 案1 下肢水腫 孟某,女,79歲。2009年5月3日初診?;颊邇上轮[三到四個加號,已10年。心電圖示不正常10余年,肝功能正常,尿常規(guī)檢查正常。30歲時曾因宮頸癌做手術摘除,第二年復發(fā)后放療15次。時有遺尿,大便不爽。診見雙下肢沉墜感,夜間為甚,活動后腫減,腰、右脅下痛,手腳怕涼,每逢陰天下雨更甚,納可,入睡難。舌暗苔薄白,脈沉澀,左關澀象明顯。腹部觸診,臍上一寸處壓痛甚于兩側。血壓170~180/60mmHg。處方:旋覆花、桃仁、柏子仁、當歸、澤蘭、茜草、郁金各10克,益母草3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薏苡仁10克,郁李仁10克,生牡蠣30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9年5月12日復診,腿腫減輕,查為(+),藥已見效,效不更方,續(xù)服原方14劑而愈。 按:《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云:“血不利則為水”?;颊咭蚰毶橡鲅铚?,血行不利,致水濕停聚,水為陰邪,其性重濁、趨下,易襲陰位,故見下肢水腫沉墜,腰疼、右脅下痛乃因瘀阻局部氣血不流通所致。水濕內停,三焦氣機不暢,四肢失去陽氣的溫煦,則見腰怕冷喜暖,手腳涼。肝失疏泄致時有遺尿,大便不爽。陰天下雨,外濕加重內濕而見腿痛難受。夜間血行緩慢,瘀滯益甚,故夜間腫增。陽入陰的道路受阻則見入睡難?;颊卟〕桃验L,瘀已深入絡脈,故應以活血通絡治其本,淡滲利濕治其標。方用葉氏“辛潤通絡”方加利水軟堅藥而奏效。 案2 高血壓 張某,女,47歲。2008年8月27日初診。自述晨起血壓200/130mmHg,夜間150/90mmHg,已7~8年。血壓高時頭發(fā)沉,下床活動后減輕。每睡醒后覺周身不舒,平素納可。35歲時曾出車禍,推算距開始發(fā)病正好5年,當時除右膝疼痛外無不適。舌紅邊尖有紫點,苔薄白,脈沉弦澀而數,左關澀象明顯。腹部觸診,臍上一寸處壓痛。血壓170/110mmHg。處方:旋覆花、桃仁、柏子仁、當歸、澤蘭、茜草、郁金各10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8年9月3日復診,血壓降至140/90mmHg,頭發(fā)沉大減,余癥均減,續(xù)服上方7劑,三診血壓為130/85mmHg,自覺已無不適,再予7劑,以求鞏固。 按:觀此患者一天之中血壓雖高卻不穩(wěn)定,亦無頭暈等典型高血壓之癥狀。乃因早晨肝氣升發(fā),陽氣上升,而又因瘀阻陽氣未能正常下降,故此時血壓較高?;顒佑兄鷼庋魍ǎ鲅韵?,故高血壓反而減輕。睡醒后覺周身不舒亦瘀血證的典型表現。諸癥皆因當時的車禍致瘀血內留,未能及時清除,久而入絡,故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以“辛潤通絡”方而效。
案3 手軟腿煩 彭某,女,28歲。2008年8月24日初診?;颊邇墒殖淋洘o力,活動加重,腿麻煩喜揉捏、捶打,已20余年。每次經前發(fā)熱6~7天,經盡燒退,22歲結婚。末次月經2008年8月19日,經行5天,有血塊,14歲初潮??诟?,晨起明顯,納可,喜食涼,饑時不覺難受,寐可,時心煩,不咳嗽,時頭暈,記憶力下降。舌紅,中間有裂紋,苔薄白,邊尖有紅點,脈沉澀滑數,左關澀象明顯。腹部觸診,臍上一寸處壓痛,且覺指下腹主動脈搏動有力。處方:旋覆花、桃仁、柏子仁、當歸、澤蘭、茜草、郁金各10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15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6克,黃精10克,焦三仙各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丹皮10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2008年8月31日復診,腿煩明顯較輕,手較前有勁,余癥均減,后以上方加減調治而愈。 按:患者因瘀血內留,氣血運行不暢則見腿煩喜揉捏、捶打;經前發(fā)燒乃因瘀熱所致,經后燒退因部分瘀血可隨月經排出體外,此由經中有血塊可知。瘀血阻礙清陽上升而見時頭暈,記憶力下降,但手酸軟無力,活動后加重乃為虛,口干晨起明顯以及舌有裂紋乃為肝陰不足。故治以活血通絡,滋養(yǎng)肝陰,方以“辛潤通絡”方合一貫煎伍芍藥甘草湯,又佐丹皮以清內熱,再加入黃精、焦三仙、杜仲、桑寄生、五味子、山萸肉以培補肝腎。 案4 痞滿 謝某,男,15歲。2008年8月3日初診?;颊哂X胃中痞滿,憋脹難受,覺有物堵,但不影響吃飯,不喜長出氣,寐可,時嚷(自主性呼喊,“啊”的聲音),此前2個月有一次突發(fā)性覺心抽緊到一塊兒,膻中處憋悶,喊之后口水多。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澀,左關澀象明顯。腹部觸診,臍上一寸處壓痛。詢問病史,正好5年前腹部被人打過。處方:旋覆花、桃仁、柏子仁、當歸、澤蘭、茜草、郁金各10克。14劑,水煎服,每日1劑。2008年8月17日復診,藥后病大減,已不喊,痞滿僅遇事時出現,再予原方7劑而愈。 按:胃主降濁,不能通降則出現痞滿憋脹難受。覺有物堵而不影響吃飯,非為胃有實體物質阻滯。肝主呼,時呼喊乃因肝氣郁結引起。氣郁于膻中則見憋悶,郁于心胸則發(fā)抽緊到一塊兒。胃氣不降、氣機失調的根本原因在于臍上一寸處瘀血阻滯,故用“辛潤通絡”方以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2、外科醫(yī)案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