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人口148.2萬,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詔國,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在這里建都,延續(xù)了五百多年,一度成為云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此外,麗江地區(qū)、保山地區(q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也分布有少量白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意為白人。
2樓2006-07-09 04:16回復(fù) 2樓
白族服飾 白族服飾靚麗瀟灑,民族特色鮮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男子喜歡纏白色或蘭色包頭,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lǐng)褂;下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3樓2006-07-09 04:16回復(fù) 3樓 4樓2006-07-09 04:17回復(fù) 4樓
白族婚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shù);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癡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jié)婚后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yǎng)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jié)婚后,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于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 兒子成婚后,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5樓2006-07-09 04:22回復(fù) 5樓
白族飲食風味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調(diào)技法受漢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響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腸、螺螄醬等食品。婦女多會制作蜜餞、雕梅、燉梅的手藝。著名菜點很多,如:砂鍋魚、洗沙乳扇,活水煮活魚、柳條蒸肉、喜洲破酥粑粑等。茶水色濃味醇,別具一格?!叭啦琛睒O豐人生哲理,寓義為“一苦、二甜、三回味”。 夾沙乳扇 白族土八碗 冷凍白豆腐魚 活水煮活魚
6樓2006-07-09 04:25回復(fù) 6樓
白族節(jié)慶活動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jié)日不斷,數(shù)量之多,不亞于中西節(jié)并重的香港。著名的節(jié)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白 族 大 理 三 月 街
白 族 繞 三 靈
白族劍川石寶山歌會 白族本主節(jié) 白族火把節(jié)
7樓2006-07-09 04:26回復(fù) 7樓
白族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jié)。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yīng)說聲“挪衛(wèi)你”(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謝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蹺二郎腿。一些山區(qū)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左方。 白族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擇在上午,到農(nóng)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yīng)謹慎。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圣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nèi)吐品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nèi)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來不潔。 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后,誰第一個跨進產(chǎn)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并在門檻上纏一道青蔑子。若是生男陔,還要在青蔑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chǎn)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chǎn)婦吃。產(chǎn)后第三天早上,產(chǎn)婦家要請“粥米客”或稱“稀飯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chǎn)后,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8樓2006-07-09 04:33回復(fù) 8樓
白族音樂 關(guān)于白族音樂的文獻記載極少,但民間蘊藏的曲調(diào)、歌舞樂及為豐富。 秦漢以前,白族音樂的旋律結(jié)構(gòu)一般較為粗獷、簡單。唐代南詔、大理國時期是白族音樂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四樂句音樂旋律大量流傳并延續(xù)至今。劍川古歌《三尾魚秋調(diào)》是其代表?!短莆宕鷷分杏涗浀陌鬃濉吨裰υ~》詩三韻的音樂旋律即是四樂句的曲式結(jié)構(gòu)。作為南詔國音樂高峰的,應(yīng)數(shù)學習并吸收了異地音樂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南詔奉圣樂》,也叫《南詔奉圣樂舞》。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南詔王異牟尋派赴長安演出的《南詔奉圣樂》,也叫《南詔奉圣樂舞》,是南詔著名大型歌舞節(jié)目總稱。其歌舞不分家,極具宮廷藝術(shù)特色。樂設(shè)龜茲、大鼓、胡部、軍樂四部,樂工212人,各種樂器近百件。大鼓部以四為列在龜茲部前演出。龜茲部“屬舞筵四隅,以合節(jié)鼓”。胡部屬舞筵三隅,“以導(dǎo)歌詠”。軍樂部“節(jié)拜合樂”,其音樂熱烈抒情,出舞場伎64人,著南詔民族盛裝。循字舞跳,依次依身擺出“南詔奉圣樂”五個字形。每舞一歌,每歌皆一章三疊而成。除群舞外,多次獨舞,獨舞“億萬壽”舞時唱“天南滇越俗歌”四章。樂舞內(nèi)容豐富,意境深遠。樂奏、歌唱、舞蹈及總體結(jié)構(gòu)、場景調(diào)度、舞美服飾渾然一體。唐德宗親于麟德殿觀看。南詔樂自此由西南邊疆傳入唐朝宮廷,列于十部樂,在宴會立奏,在宮中坐奏。 在大理、劍川、洱源、鶴慶地區(qū)的佛、道教較為發(fā)達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還廣泛流行少則10余人,多則50余人演奏的“洞經(jīng)音樂”(在鶴慶則稱“讀經(jīng)音樂”)。源于白族民間音樂,又融進《大洞仙經(jīng)》等經(jīng)腔和曲牌,雜以南詔宮廷音樂互相衍化而成,其樂器分打擊樂、管弦樂兩種。現(xiàn)保存曲目《將軍令》、《水龍吟》等20多個。 白族樂器品種較多。古代漢文獻把銅鼓歸為滇僰的“蠻夷樂器”。晉寧石寨山漢墓中,在一個銅鼓形貯貝器上鑄有兩人抬一銅鼓,一人雙手戴大圓環(huán),手舞足蹈;另外二人正邊打鼓邊唱歌。說明白族先民漢代就已把銅鼓作為樂器。另出土的“滇王編鐘”有六件組成。最大一件通高40.3厘米,最小一件通高29厘米。鐘身兩面鑄有蜿蜓龍形各四條,左右對稱。至今流傳常用的弦鳴樂器有三弦、胡琴;膜鳴樂器有兩端蒙皮、直徑尺許的小鼓,單面蒙皮的小八角鼓(又稱“金錢鼓”);氣鳴樂器有木葉、蘆管、嗩吶、笛子、簫;體鳴樂器有鑼、鈸等。 器樂有單吹單打、雙吹雙打及鼓吹樂等。 單吹單打,其編制是鼓、鑼、鈸、嗩吶各一的合奏形式。音樂輕盈活潑,明快熱情。 雙吹雙打,其樂隊編制為鼓、小鑼、大鑼、大鈸各一,嗩吶兩支。因鑼、嗩吶各一成雙,故名。音樂情緒歡快,氣氛熱烈。常用于婚喪、上梁、立墓、祝壽及戲劇、節(jié)慶歌舞伴奏。 白族音樂人才輩出?!赌显t奉圣樂》中肯定有白蠻樂官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只因文獻不載而已。明代高北峰和清代王兆興是著名琴師。浪穹(今洱源)人何星文著有《何氏琴譜》一卷。 白族當代作曲家有禾雨、張漢舉、張紹奎、董錦漢,歌唱家有楊洪英、段順媛、高明等。還有嗩吶演奏家楊學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