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愁
每每讀起余光中的這首《鄉(xiāng)愁》,心里的一隅總是有些隱隱的疼痛。雖非幼小離開母親的孤單,亦非兩岸相隔的無奈,卻依然沉浸于這些撩撥心懷的字眼中久久徘徊,無力自拔。 后來,我懂了,一定是這首《鄉(xiāng)愁》,牽動了我心中繾綣已久的情思,這份情思拉出一根長長的線,那根長長的線,一頭埋在我的心里,而線的那一頭,斷了。斷在我懵然不知的時候,斷在我懵然不明的地方。 小時候的我,只知道父親十八歲就離開家鄉(xiāng)參加了八路軍,父親的弟弟,我的叔父,父親的妹妹,我的姑母也是很小就離開他們的父母參加了革命。我不曾為我沒有回過故鄉(xiāng)而傷心,也不曾沒能跟祖父母一起生活過而遺憾。稚嫩的我,固執(zhí)地認為,爸爸媽媽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老家。 長大后的我,開始陸陸續(xù)續(xù)的填寫各種表格,表格里籍貫那一行,我總是熟練又漠然的寫上:薊縣五百戶公社柳河套村。薊縣是哪兒?五百戶在什么地方?柳河套又是個什么樣子?心里全無好奇,我該記住的,能記住且牢牢不忘的,僅僅那一行小字而已。不知由何時開始,偶爾,會覺落寞而空虛,莫名的,也會有傷感襲來。讀大學時,常會感動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詩經(jīng)》里,亦會陶醉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李白杜甫的尋常詩句里。出門旅游,山清水秀間,突然會蹦出“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畫面,又仿佛聽到“一支清遠的笛,總 直到走進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余光中先生離開大陸赴臺灣二十年后的一天,僅用了20分鐘寫就,20分鐘的揮灑,傾訴的卻是二十年的鄉(xiāng)愁。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這寥寥數(shù)語又怎能道盡一個漂泊海外的游子,二十年的滄桑與心痛!我終于明白;我行走在這飽含熱淚與無奈的詩行里,被深深震撼著,感動著,久久,無法走出,亦不想走出,那是因為故鄉(xiāng)與我,又何止分別二十年!我的父親,我父親的父親,我父親的父親的父親,那個根連著根的地方在哪兒? 余光中所描述的臺灣同胞的鄉(xiāng)愁,又何嘗不是我的鄉(xiāng)愁,又何嘗不是我們這一代沒有回過故土、沒能和祖父母享過天倫之樂、沒有機會親近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鄉(xiāng)音與明月的鄉(xiāng)愁? 雖不曾親近,卻想起就再不會忘記的故鄉(xiāng),你好嗎? 呂家的后代,從四面八方涌來,我們匯聚一堂——天津薊縣。
盈盈河水袒露出他銀色的胸膛,將兩岸楊柳一攬入懷并織成綠色的絲緞, 濃情依依,蜜意殷殷。 我獨自踏橋而行。
忽然,一陣小風吹過,清涼而溫柔,霎時讓我有了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我好像看見了我的爺爺奶奶,一對善良慈愛而又果敢剛毅的老人!他們不羨天倫樂,不為孝己行,在那殘酷的歲月,竟可以將僅有的兩個兒子和最小的女兒送給國家,讓他們沖殺戰(zhàn)場,保家衛(wèi)國。他們有沒有想過,那一別,或許會成永遠? 怎會不想?又怎能不想!我知道,即若當年父親為國捐軀,叔父姑母也血灑疆場,我的爺爺奶奶亦定當不會哭天抹淚,因為那一次又一次刻骨的離別,讓他們早已將那殘酷的如果回味過百遍千遍,而且,在他們寬大的胸懷里也早已準備好了如果變成現(xiàn)實該有的擔當。 我不曾見過祖父,祖母在我的記憶中也只留有殘存的片段,不再鮮活。而此時此刻,兩位老人卻異常清晰的駐足我心,我好想張開雙臂去擁抱他們…… 侄女看了我拍的這些照片說:“我們的老家真是個祥瑞之地!”是啊,祥瑞之地。只有這祥的祥瑞之地,才有我們父輩的榮耀和光芒,才有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勇敢。 2014年6月25日的晚上九點,那是一個月朗星明的夜晚,呂氏家族的子孫們站成兩排,面朝我們祖先生活和仙逝的方向虔誠叩拜。我們將一踏踏的紙錢和一摞摞的燒紙點燃,并于那濃烈炙熱熊熊舞起的火苗中送去我們的哀悼和思念,送去我們的祝福和懺悔。或許天堂里的祖先并不曾嗔怪過他們的子孫,或許爺爺奶奶始終都認為有出息的孩子們就該奔走天涯。而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亦會堅定的認為,生命只有遠征才能叫做生命,那個叫做歸宿的地方,定是需要穿越一生的等待。然而,許多年后,我們滄桑過的靈魂終將回歸故里,只是那時的我們,是否能夠?能夠自信而驕傲的對祖先說一句:我回來了。我,無愧于國家!亦無愧于家族! 有些故事,湮沒流年,了了痕跡;有些故事,走失歲月,淡了紅塵。而呂氏家族這次浩蕩的尋根之旅,是將我們的血脈真實又真誠的烙在了這片土地上。無論是我們祭奠了故土,還是故土慰籍了鄉(xiāng)愁,我們始終都會記得:那長久以來,令我們魂牽夢繞、念念不忘,令我們苦苦追尋且懵然不知的呂氏家族的那條根,我們終于找到了。 我佇立河岸,小心觸摸著那根長長的線,線的這一頭,依舊珍藏于心,而線的那一頭,早已深深地扎在了這片祥瑞之地。這里鮮活著祖先們高尚的靈魂,這里傳送著祖輩們傳奇的故事。我的父親、叔叔和姑姑們的生命由這里走出,我們后人的精神由這里傳承,這里再不是懵然不知的地方,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這一刻,已深深地,深深地根植于我們的心靈深處。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并根藕,上有并頭蓮?!?我們與故鄉(xiāng),就如同這荷里的蓮,根連著莖,莖連著花,即使是伸出水面,漂泊四方,依然會遙遙相望。因為,我們的根在這里,在這個,叫鹿角河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