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膏的傳說 1
![]() 傳說很早以前,神州華夏之中南有座天靈山,濃蔭覆蓋,云霧繚繞。天靈山下住著一個貧窮的砍柴娃,他手腳勤快,心地善良,對父母很有孝心。砍柴娃的爹娘在世時,他忍饑挨餓,把賣柴的錢買來一點食物都供奉給父母。爹娘死后,無錢安葬,就把父母合葬在天靈洞里,自己在洞里守孝三年。 有一天砍柴娃砍柴回來,發(fā)現(xiàn)山洞里有白晃晃的光,進洞一看,從洞穴里長出一條潔白的長塊塊,像饅頭一樣,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巢裢迚阎懽?,用舌頭舔了一下那東西,覺得又香又軟,味道可口,心中大喜,就一節(jié)一節(jié)地截取,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說也奇怪,不管他怎么吃,那東西老是那么長,一直到他吃飽了,才一下子不見了。第二天,砍柴娃回來,那個東西又出現(xiàn)了。從此,砍柴娃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回來再也不用為膳食發(fā)愁了。 時間一長,這件事傳到了山下,被貪婪的財主曉得了,財主認為這是天靈山的“寶”,馬上帶領(lǐng)一批家丁上山奪寶。他們連逼帶打,要砍柴娃講出寶物所在??蓱z的砍柴娃,怎么打他也不作聲。財主惱羞成怒,叫家丁在天靈洞附近掘地三尺。眼看要挖到砍柴娃爹娘的墳?zāi)箷r,突然天靈山上旋風(fēng)四起,電閃雷鳴,“嘩啦”一個炸雷,洞里出現(xiàn)了一條雪白的長塊塊來,眨眼工夫就不見了。財主覺得有了線索,增加了雇工,使勁往出現(xiàn)雪白長塊的地方繼續(xù)挖。誰知挖一寸土反而長兩寸,挖一尺長二尺,挖呀挖,風(fēng)風(fēng)雨雨,寒來暑往,挖了三年零六個月,累死了三千六百人,土越挖越厚,終究沒有挖出這件寶來。 傳說這潔白長塊就是石糕。這石糕是砍柴娃的爹娘憐憫兒子變化出來的。它的味道甜美,是因為里面滲進了母親的乳汁。后來,玉皇見狠心的財主太貪心,欺負窮苦人太殘忍,令守山之神用厚土將這塊白色的寶物蓋了起來。從此,石糕就離地面幾十丈深了,而且慢慢地變硬,成為今天的石膏。 石膏又名軟石膏,是一種含水硫酸鈣的礦石。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歸肺、胃經(jīng)。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越婢湯”的歷史傳說 2 越婢湯由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這五味藥組成。該方具發(fā)汗利水之功,主治風(fēng)水惡風(fēng)、全身浮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但是話說回來,“越婢湯”它 還有著一段奇特的來歷呢。 春秋末年的一日清晨,越王勾踐突然頭昏目眩,渾身無力,全身浮腫,下腹脹滿,小便不利。眾太醫(yī)會診,切脈服藥,但一連十幾天,病情非但沒有減輕,反有加重之勢,太醫(yī)束手無策。越王大怒,斥責(zé)太醫(yī)無能,下旨要斬。 這時,侍候越王的一個婢女自告奮勇,愿治越王一試,并說如果治好了越王的病,不求獎賞,只要越王赦免眾太醫(yī)就行。越王被疾病折磨得甚苦,也只好抱著一線希望,勉強同意婢女下藥。說來也奇怪,越王服下婢女的一碗湯藥之后,不多時全身輕快,浮腫漸退,病已去了一大半,3劑后病竟痊愈了。 越王大喜,對這個婢女大加贊賞,并封為妃子。被赦免的太醫(yī)們個個滿腹狐疑:“一個婢女哪來這等高超醫(yī)術(shù)?”于是結(jié)伴向她討教到底用了什么靈丹妙藥。婢女聽后,微笑謙恭道:“我哪有什么高超醫(yī)術(shù)、靈丹妙藥,我經(jīng)常熬藥服侍王宮上下,久而久之,我熟悉了什么藥治什么病。這次大王患病,你們畏懼大王,認為大王是龍身玉體,不敢用這些峻猛廉價的藥物,自然處方不驗?!币幌捵屘t(yī)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事后,太醫(yī)們將婢女所用之方劑,取名為“越婢湯”,并載人醫(yī)書。 關(guān)于它的藥效,歷代醫(yī)書有相關(guān)記載?!夺t(yī)方集解》言其“此足太陽藥也,風(fēng)水在肌膚之間,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甘草佐之,使風(fēng)水從毛孔中出;又以姜棗為使,調(diào)和營衛(wèi),不使其太發(fā)散耗津液也。”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本方具有利尿、解熱、降溫、抗菌、抗炎、抗過敏等作用,可用于治療急性腎炎、流行性出血熱(發(fā)作期)、腎孟腎炎初期、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不明原因之水腫、過敏性皮膚病等屬上述癥疾者。 二、淡竹葉的民間傳說 ![]() ![]() 相傳,建安十九年,曹操獨攬大權(quán),在朝中威勢日甚,此時劉備已取得了漢中,羽毛漸豐,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fā)兵聲討曹操。先鋒即是張飛與馬超。兵分二路,張飛一路兵馬到巴西城后,即與曹操派來的大將張郃相遇。張郃智勇雙全,筑寨拒敵。猛張飛急攻不下后,便指使軍士在陣前罵陣。張郃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擂木炮石,堅守不戰(zhàn),并大吹大擂飲酒,直氣得張飛七竅生煙,口舌生瘡,眾兵士也多因罵陣而熱病煩渴。 石膏 【石膏】Shigao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主產(chǎn)于湖北、甘肅、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應(yīng)城產(chǎn)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雜石,研細生用或煅用。 【藥性】甘、辛,大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應(yīng)用】1.溫?zé)岵夥謱崯嶙C。本品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熱瀉火,辛寒解肌透熱,甘寒清胃熱、除煩渴,為清瀉肺胃氣分實熱之要藥。治溫?zé)岵夥謱崯幔Y見壯熱、煩渴、汗出、脈洪大者,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傷寒論》)。本品善清瀉氣分實熱,若配清熱涼血之玄參等,可治溫病氣血兩燔,癥見神昏譫語、發(fā)斑者,如化斑湯(《溫病條辨》)。本品既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氣養(yǎng)陰之人參、麥冬等,可用治暑熱初起,傷氣耗陰或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氣津兩虧,癥見身熱、心煩、口渴者,如竹葉石膏湯(《傷寒論》)。2.肺熱喘咳證。本品辛寒入肺經(jīng),善清肺經(jīng)實熱,配止咳平喘之麻黃、杏仁等,可治肺熱喘咳、發(fā)熱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湯(《傷寒論》)。3.胃火牙痛、頭痛、消渴證。本品功能清瀉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齦腫痛,常配黃連、升麻等藥用,如清胃散(《外科正宗》);若治胃火頭痛,可配川芎用,如石膏川芎湯(《云歧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論類要》)。取本品清瀉胃熱,配知母、生地黃、麥冬等,可用治胃熱上蒸、耗傷津液之消渴證,如玉女煎(《景岳全書》)。4.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本品火煅外用,有斂瘡生肌、收濕、止血等作用。用治潰瘍不斂,可配紅粉研末置患處,如九一散(《中國藥典·2000年版》);用治濕疹瘙癢,可配枯礬用,如二味隔紙膏(《景岳全書》);用治濕瘡腫癢,可配黃柏研末外摻,如石黃散(《青囊秘傳》);若治水火燙傷,可配青黛用,如牡蠣散(《外臺秘要》)。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量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現(xiàn)代研究】1.化學(xué)成分:本品的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CaSO4·2H2O), 含量不少于95%。2.藥理作用:生石膏退熱的動物實驗,結(jié)論不甚一致。白虎湯有明顯的解熱作用;石膏浸液對離體蟾蜍心及兔心小劑量時興奮,大劑量時抑制;石膏有提高肌肉和外周神經(jīng)興奮性的作用;對家兔離體小腸和子宮,小劑量石膏使之振幅增大,大計量則緊張度降低,振幅減??;石膏在Hands液中能明顯增強兔肺泡巨噬細胞對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膠體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進吞噬細胞的成熟;石膏液能使燒傷大鼠降低了的T細胞數(shù)、淋轉(zhuǎn)百分率、淋轉(zhuǎn)CPM值顯著恢復(fù);石膏有縮短血凝時間、利尿、增加膽汁排泄等作用。3.臨床研究:結(jié)合傳統(tǒng)上用本品治療肺熱咳嗽的經(jīng)驗,用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周圍炎有良效;據(jù)報道,用石膏120g,麻黃、桂枝各30g,研末,水煎多次分服,治療發(fā)熱病200例,有效181例(新中醫(yī),1980,6:28);用白虎加桂枝湯等治療重癥成人期特應(yīng)性皮炎10例,服藥1—3個月,均獲顯效(1991,4:42);用麻杏石甘湯治療皮膚劃痕癥42例,獲顯著效果(臨床皮膚科雜志,1999,2:79);用竹葉石膏湯為主治療流行性出血熱34例,均治愈(河南中醫(yī)藥學(xué)刊,2000,6:52);另可用石膏等治療糖尿病、麻風(fēng)病神經(jīng)痛、乙型腦炎、流感及外科炎癥等。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中風(fēng)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產(chǎn)乳,金瘡?!?/font> 2.《名醫(yī)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fā)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font> 3.《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且杂抻蒙嘁灾瓮飧袑崯?,輕癥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恒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或單用,或與他藥同用,必煎湯三、四杯,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font> 淡竹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全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