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怎么樣去看待少林這樣一個很復雜的這樣一個文化結(jié)構(gòu)呢?我個人有幾點認識,首先少林的禪是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立的,這位印度僧人我們就應該把他看做是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時的一個文化使者,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向中國傳播佛教,傳播一種新的文化。而三十年后,菩提達摩到了少林,在這里面壁九年,把禪宗確立在這里。他是一位印度僧人,他不是中國人,所以當時少林寺的禪師,以及少林后來作為禪宗祖庭對禪宗發(fā)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所有的過程我們都應該把它看作是什么?文化交流的過程。少林寺從一開始就立足于交流。我舉一個例子,唐代著名的僧人義凈,他是跟玄奘相同的,以十幾年的時間去印度取經(jīng),影響很大。當然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唐三藏了,玄奘大師,有一部小說,有一部《西游記》這就使得玄奘的名氣很大,義凈和玄奘并列的一位大師,義凈取經(jīng)回來后就來了少林寺,在少林寺開戒壇,就把他從印度帶來的新的佛教經(jīng)典帶到少林寺來。這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那么在整個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禪宗是北方的禪宗,那么元代從福裕雪庭以后,把南方的禪宗——南禪六祖慧能的嫡系曹洞宗引入少林,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脈,一字不差,雪庭定了70多個字輩,一直傳到現(xiàn)在。這是一種引進,顯示了少林文化的胸懷,很寬廣。以武術(shù)而言,以少林的功夫而言,少林居嵩山,嵩山是位于天下之中,號稱為中岳,四通八達,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成為天下南來北往所有武術(shù)家們要走一走的地方,它實際上給天下練武的人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所以有些人對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點問題的,他認為少林寺自己會有一個什么不傳之秘呀,如果是那樣它就衰退了,少林寺在于它在交流方面保持了它的活力,保持了它的活力,它不斷地從天下武藝中吸取好的東西。 我舉一個例子,在金代末年和元代初年,當蒙古人從北方打進來,而金朝的這樣一個已經(jīng)敗落的政權(quán),不是它的對手,首先受罪的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老百姓流離失所,特別是中原各地可以說哀鴻遍野。在這個時候少林寺曾經(jīng)做了一件事情,當時少林寺的主持僧就是東林志隆,東林志隆在少林寺修建了一個藥局,叫做少林藥局,東林志隆以后,東林志隆的繼承者少林寺的主持僧叫性英粹中,性英粹中就請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寫了一個碑,對這個藥局怎么樣創(chuàng)建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做了記載,這個藥局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少林寺這樣成立了一個用現(xiàn)在的話,一個藥品的免費供應站,他把人們由于疾患,大量的人們需要藥品,但是得不到藥品,而他把自己把嵩山周圍的經(jīng)常采集到的藥品,按照古代的方脈,方子,配制成為一百多種成藥,選了兩位僧人,這兩位僧人都是德行很高,很負責任的人,來主持這個藥局,向四方求藥的人來施舍藥物。那么這里至少有一個前提呀,你施舍藥物,少林藥局的主持人,你應該懂藥,應該你自己是深明醫(yī)理的人,如果你不明醫(yī)理,不懂藥物,那你亂配藥,那是治病的,還是要命的,那不就很復雜了嗎?于是乎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醫(yī)藥部分,所以后來少林寺練武功,少林寺的僧人向天下傳播武功,傳播的同時也經(jīng)常要傳播一些醫(yī)藥方法,從武功的角度來講,主要是什么?一些跌打損傷的藥,中醫(yī)把它叫做什么?傷科。那么這個部分也應該是我們少林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給方丈有一次聊起來說,在將來有條件時,應該恢復少林藥局,把少林歷史上曾經(jīng)以醫(yī)藥而救濟眾生的這樣一種善行,在這個科學的時代里把它繼承下來,這就是一種文化行為。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抗國將領(lǐng),俞大猷,我想大家都知道吧,當時抗倭兩位名將了,名聲最大,一位是福建的俞大猷,一位是山東的后來定居在安徽定遠的戚繼光,這兩個人都和少林寺有關(guān)系。俞大猷親自到了少林寺來看,看了少林寺后,俞大猷帶了兩個少林僧人,親自把他帶走,帶到軍隊里,給他們吃,給他們喝,養(yǎng)著他們,俞大猷把自己南方的棍法,俞大猷練的完全是南棍,和我們北方的棍法是完全不同的,他交給這兩個僧人,這兩個僧人又回到少林寺。教其他僧人練,過了若干年,其中一個死了,有一個感念俞大猷,千里迢迢又跑到很遠,跑到南方去看俞大猷,俞大猷很感嘆,留下兩首 所以這就表現(xiàn)為少林寺有勇氣來吸收新的東西,吸收我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是一種見識,這是一種胸懷,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閉,我的最好,我這兒的東西那他就沒有前進,沒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夠大踏步的走出國門,向世界各地發(fā)展,也不斷吸引其他的人來少林寺,在我看來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傳統(tǒng)的一個繼續(xù)發(fā)展,非常好。 從武功這個角度來講,大家最關(guān)心,少林它的武的文化,我們應該從這么兩點來看,因為大家都知道禪宗是佛教的中國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國的東西,有一段時間少林的禪宗就叫孔孟禪,它就是把孔子的很多東西吸收進來,實際是禪中有儒,儒中有禪,所以少林寺有幾位名僧,歷史上把他們叫做“素衣學士”。他和很高層的文化人物來來往往,詩歌唱答,一點都不顯低水平,他的文化素養(yǎng)是很高的。如果把我們少林的和尚們,高僧大德們,個個理解成為一下跳到房上了。他應該首先有很高深的學養(yǎng)的,他有很好的文化的學養(yǎng)的,什么叫功夫?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學養(yǎng)。我們不能把所有喜歡練少林拳的人個個都教成一條好漢,他未來的職業(yè)就是當一個保鏢,站在人家后面當一個保安,那就是少林文化很低俗。少林應該出像歷史上那樣一些高僧大德,他們能寫,有很多僧人書法是第一流的。我們不能把少林僧人理解為個個一臉的金剛怒目,腰大三圍,拿起來棒來舞得嗡嗡作響,頭上撞石頭一下就撞斷了,如果都是那樣的話,恐怕有失少林真意呀,有失少林真正的精神,我們需要這樣的武僧,它表達一種精神,但是我們武僧必須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為什么?因為禪宗他得吸收中國儒家文化時,他非常有眼力,我們?nèi)寮椅幕剿卧院蟪隽艘粋€怪的文化現(xiàn)象,叫做重文輕武,瞧不起練武的,孔子本人是文武雙全的,大家知道孔子是大力士了,孔子的射箭是非常好的,他的駕駛戰(zhàn)車的能力也很強,他跟人說君子無所爭,真正的君子是不應該有什么爭議的,“必也射乎”,說真正要比賽一下的話,我們倆比比射箭??鬃咏o大家表演射箭,觀者如堵墻,他是百發(fā)百中的。有人說他非常能干,說他什么都會,孔子很謙虛,他說我會什么呢,他想了半天,他說“予射乎,予馭乎?”他說我所有的能力里最有把握的是射箭,駕車,古代的戰(zhàn)車是不好駕的,不是自行車,不是電單車,那是很難駕馭的,他說我只是射箭呢,他說“予馭乎!”我駕車更好一點。所以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中國古代的文化是有文武兩個方面構(gòu)成的,所以我們歷史上出了很多名人,他們都是文武兼長的,中國人搞成文人武不了,武人文不了,這是出現(xiàn)了 文化偏差,這是我們的儒家文化走形了,我們的文化走形了。 我們歷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 你比如說諸葛亮,他深通軍事,但他是個文人,他是我國第一流的軍事家,當然他懂文。而禪宗在吸收儒家文化時,恰好吸收了被儒家所輕視的武文化,這是少林寺對我們的一大貢獻。所以我們有很多東西歷史上無記載,武的東西受人家瞧不起,所以少林文化里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它就是把儒家文化中間的受到輕視的武文化搬過來,吸收到了禪文化之中,用禪的思想來解釋武。因此在全社會都輕視武的時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來保留武文化的傳統(tǒng),這也是當代少林僧人應該積極發(fā)揚的。當然我們的發(fā)揚我們的發(fā)展,我還是那句話,要平衡,要文武并取。有人說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我們最第一流的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際站出來,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像戚繼光,像俞大猷他們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繼光的詩在明代的詩人中應該說是寫得最好的人之一,那么他的字也是,戚繼光留下的字不多,現(xiàn)在留下的字拿來我們看,我們肅然起敬,至于他對武藝的理論,他的一部《紀效新書》,幾乎成為我們武術(shù)界的經(jīng)典,他的《拳經(jīng)》一共四百多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拳經(jīng)》,那是字字珠璣。他高尚的理解,加上自己對武功的具體實踐,使得他成為一個很高的理解者,不是一條好漢,好漢多得是,用一句開玩笑的話,二十年后又一條好漢。那多得是,我們需要學人型的英雄,這是少林精神的本質(zhì)。 少林寺的功夫的構(gòu)成也是值得注意的,也很有特點,那么也很有特點。首先它立足與養(yǎng)生。我們要注意我們中國人的養(yǎng)生觀念,這個養(yǎng)生觀念是我們中華民族體育文化的精華,它叫“頤養(yǎng)”。人你作為一個自然體有自己很恰當?shù)娜ヰB(yǎng)它,就相當于你養(yǎng)一盆花,你養(yǎng)一個寵物,你都要經(jīng)心的,你要對自己的身體要隨時隨地的注意,一種恰當?shù)目茖W的理念的養(yǎng)的辦法,有時候不要去強求。而養(yǎng)生的核心是什么?四個字,順其自然,有些人鍛煉很好,通過鍛煉強大了身體,有些人不大適宜那樣強鍛煉,你過分強鍛煉,肯定還給你帶來了麻煩,雖然你多吃了半碗面是事實,但是你練得過猛可能還帶來后患。所以我們很多專業(yè)運動員,我是專業(yè)運動員出生,我就留下后患,因為什么我的左腿的髕骨摔傷,半月板就拉傷,到現(xiàn)在我是一條腿的好漢,我用右腿支撐,左腿踢人,略有把握;我要用左腿支撐,右腿踢人,我就自己倒下了。就是你過分地練往往會帶來一些麻煩,因為你有個體能的消耗問題,你太透支,太支出,過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擺在“頤養(yǎng)天年”的理念上。所以從明代開始,少林寺流傳到社會上的一些東西,一些養(yǎng)生術(shù),它叫衛(wèi)生術(shù)。就是我們現(xiàn)在國家衛(wèi)生部,衛(wèi)生那兩個詞是中國古代的,我們現(xiàn)在把衛(wèi)生理解為干凈,古代的衛(wèi)生不是,古代的衛(wèi)生是什么?是適乎天時的生活,就符合天時,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活。該做什么時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時不做什么,這個很重要。而少林的這個養(yǎng)生又和禪宗的一些東西結(jié)合起來,比如禪定的修煉,把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程度,把新陳代謝降下來,使內(nèi)心處于一種超常的一種靜的狀態(tài)。而這個狀態(tài)里,有用于的力量來積存的力量,到適當?shù)臅r候又把它發(fā)揮出來,那么由養(yǎng)生發(fā)展到套路演練。很多人很輕視套路,不能輕視套路,套路是中國人特有的東西,練套路就是一種文化享受。通過恰當好的套路的結(jié)構(gòu),再通過你把它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中就是一種修煉,當然套路必須是高水平的,不能胡編亂造,現(xiàn)在胡編亂造的套路滿天皆是,尤其是我們的競技武術(shù),公開允許運動員自己叫“自選套路”,把“編”合理合法了,那就亂套了。就同樣是作曲家,有的人作的曲子就好聽,有的人作的曲子不要聽,太惡心了,要人的命,多聽就會腦子出問題的,就這個道理。不是每個人編出來的套路都好,必須得大家來編。那么養(yǎng)生套路演練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的制高點,制高點是應用性的兵器。 在少林寺古代的主要的兵器,少林寺的代表就是棍,那就是棍,那么我們非常幸運的明代有人,有一個叫程沖斗的安徽人,安徽徽州休寧汊口人 ,他的名字叫程宗猷,號沖斗。他來了少林寺向洪轉(zhuǎn)求學,學了他的大小夜叉棍,然后他把它帶回安徽。他教了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頤一幫人,他最后把它寫了書,寫了書,于是乎我們就能了解到明代那個少林的棍法究竟怎么回事,而且他套棍在民間一些特高層位的武術(shù)家族里保留下來,當然不多了。我花了大概近乎三十年的時間專門研究他這個東西,我一趟一趟的跑,查閱所有的材料我就來研究他這個東西,我自己也練這個,一般的棍,我很坦率地說,我看都不要看,我一看它就是瞎編的,根本不是學有本源的,所以他很難得的保留下來,它確實是中華民族武藝的精華。 我們都知道少林有武僧,但是大家都知道少林寺不是兵營,它不可能國家允許你少林寺像個軍營似的。少林寺的武僧們練習武術(shù)畢竟是一種民間活動。我們經(jīng)常從電影上看到少林寺的僧人們練武在大殿上,腳都打出坑坑來了,很感動人。但那不是精華,那不是精華,那不是真正代表武術(shù),如果武術(shù)家都那樣,每天打,那沒有用的,自己給自己找感覺呢,那只是一種顯示力量。真正的武術(shù)的力量那戚繼光講得非常透徹,它需要活動的步伐,“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要活動開來。沒有那個人蹲在那兒讓人家打,蹲的時間太久關(guān)節(jié)還不好。所以少林武術(shù)古代的武術(shù)文化之所以能夠吸引天下人,大家都敬仰,到了明清兩代,好多人一談武術(shù)就是少林寺,少林必有真才實學,有非常好的東西,只是我們還需要再研究,再去努力發(fā)現(xiàn)它。所以這是少林文化中武文化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還是那句話,它通過交流不斷的吸收天下的好的東西,也不斷的少林的僧人游方走天下,也有很多人本不是少林,而走到其他地方冒充少林,也有,明代有很多這樣的和尚,因為他們的字,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法號和少林寺的字輩套不起來。但是這個不奇怪,因為你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品牌了,用你這個品牌來表達自己他覺得值,他覺得值,再一個還是有很多很高的僧人。 明代中期嘉靖年間,浙江有一位做官的,為了抗擊倭寇,招來了不少的英雄好漢練武術(shù)。來了一位僧人,自稱少林僧人,來和這些給大家講,講完以后,講沒有用的,拿起棒來試一試,總要做做演試嘛,結(jié)果拿棍一演示,這位長官所請來的教師個個倒地。用棒來進行比試,往往就是一下兩下,第三下都不要了,你們看打的沒完沒了了,打了又起來,起來又倒了,那是香港電影。沒有那樣的人,往往一下就解決問題,一下就解決問題,如果一個人沒有一下解決人的能力時,他的武藝是不高明的。所以這位少林僧人當時比試時有和他比試一下就倒了,這位少林僧人說了八個字,我經(jīng)常給大家講,是經(jīng)典語言要記住,他叫“花拳入門,誤了一生。”你練的這是花拳,表演性的拳,誤了一生,耽誤了你一生,我相信這是個少林僧人,因為這個話很有禪義,這個話很有禪義,一個人一生中開始入門,入錯了,耽誤一輩子,誤了一生,你看你下的功夫很大,你練得很厲害,天天練,把地弄了很多坑,但是耽誤了你,所以也有很多名僧比如一個叫月空的,參加了抗倭戰(zhàn)爭,打得非常好,歷史上關(guān)于他的記載很好,非常好明代的倭寇打到我們東南地區(qū)各省的時候,老百姓受了大罪。經(jīng)常十幾個倭寇遇縣破縣,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個府有那么多軍隊來幾十個倭寇就打進來了。所以當時以月空為首的十幾個僧人,拿鐵棒去對戰(zhàn),他們很壯烈,大都犧牲了,但是至少可以勇敢地去抗擊他們。 因為這個原因,戚繼光創(chuàng)建了鴛鴦陣,鴛鴦陣七個人,有的九個人,有的十一個人。中間一個是拿著叫狼筅,狼筅就是南方砍下來的大竹子,中間這個人身高馬大,拿一個茅竹,兩邊兩個人,兩個長槍手,長槍手兩個人的兩邊,兩個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我們的偉大民族英雄戚繼光動了腦子,花了巨大的精力吸取民間武藝,終于把倭寇打敗了。 那么我講這些,我給大家舉這些例子,我們的武功不是大家看到的這些花花綠綠,千萬不可以把藝術(shù)作品文學作品等同于武術(shù),因為你武功畢竟是受人最基本條件制約的,你的速度,力量,靈敏,反應,最基本的這些條件擺在哪里,你需要一定的力量,那么所有的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最核心的條件是什么?作為一個武術(shù)運動員,一個練武者,你最根本的素質(zhì)是什么?膽氣。戚繼光《拳經(jīng)》第一勢叫“懶札衣”,他就說了兩句話,經(jīng)典,“臨陣無膽向前,空自眼明手便?!币凶銐虻挠職?,充分地發(fā)揮你的能力,你練了半天,一見先被嚇唬住,先把自己嚇住了,該出手時你不出手,不出手時,你亂出手,那你還有什么武功可言。所以為什么我很欣賞有禪定的方式來培養(yǎng)我們武功鍛煉者的心理狀態(tài),它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使得我們臨大事而有靜氣,使得面對任何的動亂時,我心凈如水,我可以極為冷靜的態(tài)度來觀察。魯莽是沒有用的,匹夫之勇,拔劍而起,控拳而斗,然后是撲然倒地,表現(xiàn)得很勇敢。初生牛犢不怕虎,早晚就被虎吃掉,就是這樣。再勇敢沒有用,那是一種盲目。所以作為少林文化它把禪文化引入到武功里了,引入到功夫里來。你要作為一個真正的武功表達者,心理素質(zhì)是第一的。不具備這個心理素質(zhì)的人,最好不干這個,天下之大,什么都可以做,為什么一定要來做這個呢?受這個罪呢,每一次比賽緊張的心跳,比賽完了,不到三十歲心臟病嚴重了。所以在少林文化特別是少林的武文化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個。少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于是乎少林文化也在承擔一個責任,向全世界表達一個真正的中國文化,這個責任就落在少林的身上,能不能借少林寺的法緣和禪機,能夠振興中華民族的武文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