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利昂·菲爾普斯(William Lyon Phelps, 1865—1943 年)美國教育家,文學評論家和演說家,耶魯大學教授與學者,1865年1月2日出生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的一個牧師家庭,1887年在喬治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學士學位,1891年以一篇唯心主義的榮譽論文受聘于耶魯大學,同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在哈佛任教一年后返回耶魯大學,此后一直在耶魯大學擔任英語文學教授,長達40年之久,直到1933年退休;1943年8月21日菲爾普斯在紐黑文去世,1951年在他生前的住所建立了菲爾普斯紀念館。菲爾普斯一生以博學與智慧聞名于世,兼任電臺節(jié)目和辛迪加報紙專欄的撰稿人,經(jīng)常發(fā)表公眾演講,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書籍和文章,著作涉及小說理論研究等多方面,代表作有《現(xiàn)代小說家評論集》、《20世紀戲劇》等,為普及文學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菲爾普斯談快樂——快樂是什么: 每個人,無論其國籍、性別、年齡、人生哲學、以及宗教信仰如何,都希望自己能快樂。所以快樂的定義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其中最精彩的定義之一是我在耶魯上四年級時由校長德懷特給出的:“最快樂的人是有著最有趣的思想的人?!?/SPAN> 這個定義把快樂放在了它應該在的地方:內在而非外在。快樂應該象品德一樣不取決于外界事物,而是性格的一部分。 快樂應該盡可能——雖然并不總是可能——像品德一樣,其得失不是取決于外在環(huán)境,而是取決于內在準則。有的人拿著快樂就像愚蠢的婦人手提著鼓鼓的錢包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樣。第一個見到她的手疾眼快的賊很容易就會讓這婦人和她的錢包分家。如果一個人的快樂就像這錢包一樣是個外在的東西,仇敵、天災、或者任何一點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不測風云,也就很容易讓他與他的快樂分家。 我們每個人都有敵人。我自認為是個還算平易近人的人,但還是有很多人,在他們聽到我的死訊的那一天,會大大松一口氣。我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到那時都對此毫不在意。我不會讓別人,尤其是那些不管我怎么做都會敵視我的人,來決定我是否有個平和的心境。如果有人告訴你別人說了你的壞話,而你聽了就郁郁不樂,你就把你心靈的鑰匙交給了別人,讓別人來決定你是否快樂。我堅信在這個問題上你自己應該有決定權。如果你知道有人恨你而你并不生氣或難過,而是覺得可笑,因為你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而還是招致了怨恨,這情景不是有點滑稽嗎?如果你能體會到這點幽默感,你就進了自由王國了。 人不可能每時每刻都無比興奮,不可能每天早上一醒來就像一條掙脫了鎖鏈的小狗一樣活蹦亂跳。如果你天天都如此,別人大概會覺得你神經(jīng)不正常。但我相信如果有正確的人生哲學,人完全有可能在他的個性中建立外力不可長久摧毀的快樂之源。你當然還是會時不時有不愉快,也許由于身體不好、有為難的事、或是朋友忽然離世,但你不會永遠掙扎在苦海里,你會擺脫憂郁,因為你的內心有來自有趣思想的不可征服的快樂。 如果最快樂的人是有著最有趣的思想的人,那頭腦就比財富和健康這兩大福分更重要。我從來沒說過金錢是糞土,因為如果我這么說,我就太偽善了。錢是好事,但并不是快樂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如果是的話,那所有的有錢人就都會很快樂,但實際上很多有錢人并不快樂,而很多窮人日子倒是過得很開心。健康的重要性當然也不可輕視。人沒病就意識不到健康的重要。不注意自己身體的人是叛徒,因為一個人對社會有用的程度會因為健康問題而大打折扣。但健康仍然不是終極答案。有病的人會覺得他們身體好了之后會非??鞓罚劳吹娜擞X得世界上每一個牙不痛的人都很快樂,但事實并非如此。有人身體好得很,但并不快樂,而有的人肢體殘缺,但其言談舉止之間都能流露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快樂。他們戰(zhàn)勝了環(huán)境、肉體、以及他們自己思想中的絆腳石。 如果我丟了我所有的錢,我會很難過。但這不會永遠奪去我的快樂。如果我被車禍壓斷了右腿,我也會很難過,但這也不會永遠奪去我的快樂。為什么?因為我的快樂不是在我的錢包或腿上,而是在我的頭腦里,性格里。愛爾蘭劇作家約翰·歐文在戰(zhàn)場上丟了一條腿。我問他如果在現(xiàn)狀與四肢健全而不會寫作之間作選擇,會選哪一個,他毫不猶豫地說這沒有可比性。當一條腿的作家比當兩條腿的四不象對他要有吸引力得多?!爱斎?,”接著他若有所思地說,“我還是很想念那條腿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最快樂的人是有著最有趣的思想的人,那快樂應該隨著年齡而增長。 我知道這個說法跟很多人的意見南轅北轍。多數(shù)小說、詩歌、和大眾觀念都認為青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我還是個大學生時,一位名人在給我們的講座上強調說,“年輕人,好好珍惜這四年吧,這是你們今生最快樂的日子?!边@個觀點給我們印象很深,但正如很多別的聳人聽聞的觀點一樣,是錯的。我和我的同學們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四十年了,其中絕大多數(shù)現(xiàn)在都比當時更快樂。 我讀過很多法國小說,里邊經(jīng)??梢钥吹桨岩粋€四十五歲的女人形容為“這輩子已經(jīng)過完了?!彼氖鍤q這輩子就過完了?為什么?因為陌生男人不再看她了。不可否認,有人愛慕、有人獻殷勤、有人恭維漂亮感覺是很好,但這就是一個女人生活的全部嗎?對這類說法,我們只有透過表面看下去才能看到其實是對人格的一種侮辱。 如果有人堅信青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那照這個說法引伸下去,沒有人比大學生和年輕新娘更可悲的了,因為他們已經(jīng)達到了人生的頂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五十年的下坡路,五十年越來越黑暗的日子。 有些中年婦女一談到他們逝去的青春時就很悲傷。我認為五十歲的女人感嘆二十歲不再來就像二十歲的女人感嘆三歲不再來一樣可笑。而確實也是有那么一些傻瓜認為孩提時代是一輩子最快樂的時候:“我真希望我再當一回孩子!”放心吧,你的愿望很快就會得到實現(xiàn)。 所謂青年是人生最快樂的日子的說法是基于對快樂的錯誤定義。很多人認為身體沒病、心里不愁就是十全十美,而當人年紀漸長時病也多起來了,心里事也多起來了,所以他們認為青年時是最快樂的。我們當然都是動物,但我們不僅僅是動物。對動物而言,這個說法是對的。但動物沒有人的最重要的天賦:人可以成長。 那些認為孩提時代最快樂的人是不自覺地采用了動物定義:孩子最快樂,因為他身體健康,無憂無慮。冷了有人給他蓋被子,餓了有人給他飯吃,困了有人抱他上床。這不假,但有時候他不困卻也會被放到床上。陽光燦爛的日子總少不了影子。我個人倒是傾向于有點病痛和煩惱,但是可以自己決定上床睡覺的時間。孩子像奴隸一樣要依賴別人。如果你更想當一個身體健康、有吃有喝的奴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你是會更喜歡兒時而不是成年。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主動權都操在成人手中。他們比孩子強壯,可以強迫孩子干任何事。而他們的智力對付起孩子來則更是綽綽有余。讓我來舉例說明。 我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和一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玩球。那是我的球。更準確地講,是我爸爸給我的。我一不小心,球滾到了街上,被一個大孩子拿起來了。我說,“把球還給我,那是我的球!” 他說,“現(xiàn)在不是你的了。我拿到了?!?/SPAN> 我說,“但這球不是你的,是我的!” “它不再是你的了?!?/SPAN> 他說的對。從那以后我就再也沒有見過那球。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坐在地上號啕大哭。我還想再當一回孩子嗎? 也在差不多那時候,我有一次擁有了一個三分銀幣。那時三分錢還是挺值點錢的。我不想一次花掉這么多錢,就想把它破開。我走進一家很大的菜市場,請一個店員給我換成三個一分的。他瞥了一眼這枚小錢,甩出一句,“我們商店沒有零錢?!蔽抑缓贸隽松痰?,站在人行道上發(fā)愣。這時一個胖胖的愛爾蘭人走過來,看到了我,就問我是怎么回事。 “我有一個三分銀幣,但是換不開?!?/SPAN> “為什么你不到商店里換呢?” “他們沒有零錢?!?/SPAN> “你怎么知道?” “他們告訴我的,先生。” “孩子,跟我來。” 我把我的小手放在這位愛爾蘭人的巨大的手掌中,一起進了商店。正巧又碰到了告訴我沒有零錢的那位店員。愛爾蘭人嚴厲地說,“這孩子想把他的三分錢換開?!?/SPAN>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那位店員客氣地說,“當然可以!”說罷他打開抽屜,給了我三枚銅錢。這是我有生以來最大的驚詫之一。后來想想,我的結論是如果你沒有影響力,就沒有零錢。事實可以改變,而起決定作用的是當事人有沒有本領施加影響?,F(xiàn)在我零錢也有,影響力也有,可不要再當一回孩子了。 快樂絕不僅僅是運氣,而是取決于很多因素。一個人應該像運動員準備比賽一樣來為快樂作好準備。勤奮鍛煉,減少受傷機會,競賽成績自然會好。人只有兩個去向:變老或死亡,所以成功地變老非常重要。況且我發(fā)現(xiàn)盡管悲觀者宣稱人生沒有意義,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還是會耗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鐘??吹竭@么多男人和女人都很怕變老,我覺得很可悲。他們被恐懼束縛住了。很多人在看到他們頭上的第一根白發(fā)時都嚇呆了。人頭發(fā)變白其實沒有必要害怕。如果頭發(fā)變綠或變藍,那倒是應該去醫(yī)院看看,而頭發(fā)變白只不過是因為頭皮里白色素太多,不冒出來不行。別為你的白發(fā)羞恥,你應該為它感到自豪,就像為你的國旗而自豪一樣。看看這個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都在經(jīng)歷著的不幸,你應該感到很幸運你能活到長出白發(fā)的時候。 有的傻瓜會說,“我是希望我老了還能像年輕時一樣漂亮迷人?!边@不可能。我們得承認老人不漂亮迷人。漂亮只屬于青年,而且是青年最重要的魅力。詩人勃朗寧認為青年漂亮迷人是因為他們如果沒了這個就會讓人難以容忍。年輕人是這個世界的裝飾品,這就是我們喜歡他們的原因。他們身體苗條,行動敏捷,美麗動人,因為他們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沒有人能容忍他們的存在了。如果小伙子和姑娘們,除了無知以外,還白發(fā)蒼蒼,謝頂肥胖,滿臉皺紋,再加上個雙下巴頦,那真是太恐怖了。但是造物主的安排是讓年輕人外表迷人,而給他們時間來增長智慧和見識。然后他們就可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生存,同時丟掉迷人的外表。小孩子坐在你腿上,伸手來拿你的手表,你會說,“好孩子,這個不能拿呀!”但如果有個三十歲的人伸手來拿你的手表,你會送他進監(jiān)獄。我們長大時別人對我們的期望值會更高,所以沒有人比一個已屆成年而心智還像孩子的女人更可悲的了。這個文明社會里沒有她的位置。 就算有人能到老還能漂亮迷人,這充其量也就算是一種退卻、一種投降,而不應該為決戰(zhàn)到底的生命斗士所接受。與其勉強維持著外貌而變老,我們能不能充滿期盼地變老,勝利地變老呢?完全有可能。約瑟·丘特決不是個盲目樂觀主義者,而是個極其老練事故的人??墒撬呤鄽q時有一次在紐約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宣稱人生最快樂的階段是七十到八十歲:“我建議你們加快步伐,趕緊加入這個行列。” 讓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流行的觀點:我們年紀大了之后就失去了所有的幻想。這話倒是一點不假。我覺得我現(xiàn)在就沒有任何幻想。即使有,我會很高興今天就把它扔掉。你丟掉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會怎么樣呢? 每次你丟掉一個幻想,你就會有一個新見解。見解與思想比幻想更有趣,所以會更讓你欣喜。實實在在的世界、男人和女人比那些由無知和愚妄描繪出的圖景更值得讓你了解。 有人告訴我們青年之所以最快樂是因為他們戴著玫瑰色的眼鏡看世界。但我沒有任何想戴玫瑰色眼鏡的欲望,并且我還可以證明你也不需要。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在政治經(jīng)濟學中的老熟人:供需法則。需求決定價格。大家都想要的東西肯定比沒人想要的東西貴。假如你今年夏天去歐洲,到那里的商店里去買一副高倍望遠鏡。結果售貨員建議說與其買望遠鏡,你不如買一個萬花筒,你用它可以看到非常鮮艷美麗的圖案。你一定會說,“你當我是孩子呀?我對這些五顏六色不感興趣!”“我知道,但是距離才產生美感。你看到五英里以外的一條船時,它漂亮得就像只天鵝一樣。但如果你用高倍望遠鏡來看,你會看到破洞、補丁、甲板上晾著的衣服、以及別的很多不夠賞心悅目的東西。你肯定不想知道這么多真相?!蹦憬^對不會同意這個說法,明證是你隨處都可以買到廉價的玫瑰色眼鏡,但望遠鏡的價格會隨著放大倍數(shù)而直線上升。如果我們?yōu)榱丝吹秸嫦喽皇腔糜X肯花大錢,我們就必須拋棄幻覺帶來快樂的說法。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玫瑰色逐漸褪去,我們才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因此也就覺得它更有趣。 還有人認為人變老時就失去了熱情。這個說法對有頭腦的人完全不適用,并且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它把沒有熱情和沒有激發(fā)起熱情的事混淆起來了。讓孩子激動的事常常提不起成年人的興趣,這并不能說明成人不會激動,而只能說明他們不會被孩子氣的東西激動。我小時候最快活的日子是七月四號獨立日,因為那天媽媽允許我半夜就起來,到街上大喊大叫,直到天亮。想想看,每天晚上一到了八點就被強制上床睡覺的我,早上三點就可以起來到大街上扯著嗓子大叫!那真不是一般的歡喜。假如現(xiàn)在你跟我說今天晚上我可以半夜就起來大喊大叫直到天亮,我謝絕。這說明我沒有快樂和熱情了嗎?當然不是,這只說明我不想半夜三更爬起來。在那快活的獨立日,天亮以后我會放一整天的鞭炮,決不疲倦。那時常常會有一個很老的人——他可能有三十二歲左右——走過來,我就請他一起跟我來分享放鞭炮的快樂,而他總是婉言謝絕。“可憐的人!”我想,“他這輩子算是完了。他再沒有快樂了。”我那時真是很難想象三十歲以上的人會有任何開心的事,他們只不過是每天都活在一個一成不變的套路里而已。 三歲的女孩得到一個洋娃娃禮物會很開心,而如果她長到十七歲時有人送她一個洋娃娃,她會覺得受了侮辱。這并不說明十七歲的女孩沒有了快樂和熱情,而是說明她的熱情原來是在洋娃娃身上,而現(xiàn)在則是轉到了別的事情身上。 如果最快樂的人是有最有趣的思想的人,那我們的快樂會與日俱增,因為我們會有越來越多有趣的思想。理想的人生就像爬一座高樓:爬到一半時看到的風景要比在底層時好。上得越高,視野越寬,風景也就越美。教育的真正價值也就體現(xiàn)在這。高等教育不見得會使人變得更有效率,但是可以豐富人的性格,增加人的精神財富,從而使人快樂。這是為年老體衰以至于動物原始歡愉的喪失而設置的最好的保險。不管我們有多少親人和朋友,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注定是要過一個孤獨的生活,因為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每一天都是跟我們自己在一起。因此我們絕對有必要給自己增加點智慧和美的品味,從而在我們思想空間的四壁都可以掛上引人入勝的畫幅。做一個有趣的人比做一臺高效率的機器要強得多。很多人被杯中物毀了他們自己,因為他們不能忍受跟自己相處。每當他們不得不與他們空無一物的思想獨處,他們就必須用刺激物來讓他們忘掉那已經(jīng)荒蕪的內心世界。還有很多人則是沖向電影院,或者是找點別的什么能讓他們忘掉自己的事。 高等教育,或者說心靈的滋養(yǎng),對女人比對男人更加重要,因為女人獨處的時間更多。男人一輩子一多半的時間都是像狗一樣跑來跑去。但女人則不然,即使是在婦女解放的今天。讓我們來看一個女孩的例子,她在一個快樂大家庭中長大,有很多朋友和鄰居。她每天都在各種愉快的游戲和活動中輕松度過。后來她嫁到了新澤西,她丈夫每天早上乘7:37的火車去紐約上班,晚上6:48才回家。這位少婦從一個幸福之家一下被拋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每天獨守空屋。如果她沒有任何精神寄托,沒有任何有趣的思想,天知道她該怎么辦。 我無意低估舒適生活和年輕迷人的好處,但如果悠閑自得和無憂無慮就等于快樂,那最快樂的一位將既不是一個男人也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頭美國母牛。牛在歐洲還得拉車,而在美國牛和狗是真正閑適的淑女和紳士??纯匆活^典型的美國母牛的一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她與一般人眼中的理想生活已經(jīng)相差不遠了。她早上起來,尾巴一翹,一天的廁所問題就解決了。這比起人類來真是有無比的優(yōu)越。女人一天平均得要花上四十五分鐘來穿衣化妝。哈麗特·馬蒂諾小時候在聽到她這一輩子每一天都得刷牙時被驚呆了。她后來活到了九十歲。母牛不用刷牙,也不用剪發(fā),不必去買得體的高檔時裝,也不必隨處都得拎著化妝盒。尾巴一翹,她的一天就可以開始了,而她的早飯已經(jīng)在等著她了。她既不用親自下廚生火,也不必因為廚子不辭而別而惱怒。草是她的主食,其上的露水是她的飲料。進餐大約一個小時后,她會若有所思地凝視著遠方,想想那邊的草地是否長得更旺更綠,是否值得勞駕走一趟。 她會花上三個小時來琢磨這件事。中午,她散步到小溪邊,下到齊腰深的溪水里,飲水沐浴。然后她莊嚴地走到樹蔭里坐下,開始反芻。她的上顎靜止,而下顎則有節(jié)奏地轉動,表情安詳平靜。牛反芻時的表情與美國女孩嚼口香糖極為相似。每次我見到其中一個情景就決不會不想到另外一個。牛的眼睛大而有神,脈脈含情,無憂無慮。她們決不會因為內省或煩惱而不安。她們之間沒有不可知論者、原教旨主義者和現(xiàn)代派的爭論。她們不會在晚上輾轉反側,不能成眠,想象她的兒子是不是在某個遙遠的城市投奔了魔鬼的懷抱。給人類帶來痛苦和折磨的諸多思緒,在她們那里都不存在。我見過很多的牛,而在她們的大眼睛里從來沒有見過任何的困惑。她們平靜的面部表情從不流露出警惕或驚慌。她們甚至從來不感到厭倦。她們已經(jīng)成功地超脫了叔本華的“人只能在失望與無聊之間作出兩難選擇”的著名論斷。 既然美國母牛的一日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大眾所期望的理想生活:舒舒服服、沒有痛苦、沒有憂愁,我們誰不想變成一頭牛呢?可是大概很少人會愿意把自己變成牛。這只能說明一件事,盡管人生有悲傷、有困惑、要操很多的心,但還是比牛的平靜生活更有趣、更值得過。多一分有趣,就多一分快樂,而最快樂的人是有著最有趣的思想的人。 1933年4月6日菲爾普斯發(fā)表的廣播演說——論藏書: 讀書的習慣是人類學得知識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我們在閱讀屬于自己的書時所得到的樂趣,遠遠大于閱讀借來的書時所得的樂趣。 一本借來的書就像是家里的一位客人,必須小心翼翼地,以惟恐引起別人不高興的一種拘謹態(tài)度來對待。你務必使它完好無損,使它在你家里時不遭破壞,你不能漫不經(jīng)心地隨手亂放,你不能在書里做記號,你不能折書頁,你不能隨便使用它。而且,有一天你得將它歸還原主,盡管你很少做到這一點。但是你自己的書是屬于你的,你可以毫無拘束地用一種深情的親昵態(tài)度來對待它們。 書是為了用,不是為了炫耀。你所擁有的書不應該使你害怕做上記號,或害怕攤開來和翻轉過來放在桌上。在書內你所喜歡的段落標上記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樣可以使你更容易地記住那些重要的話,很快地找到它們,若干年后再讀到時,那就像重訪一個你曾在樹皮上刻過印痕的森林,你會有一種踏上了熟悉的土地的樂趣,回憶起思想上接觸過的景色和你本人曾有過的自我。 每一個人都應該在青年時期就開始搜集和收藏書籍。人占有私有財產的這種基本的本能,在這里得以有百利而無一弊地加以培養(yǎng)。人們應該有自己的書柜,書柜應該沒有門,玻璃窗或鎖,它們應該是開放的、方便的,眼一見到即可伸手取得。 最好的墻壁飾物是書,它們的顏色和外觀豐富多采,勝過任何墻紙,它們的圖樣設計也更有吸引力。它們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集中了許多各不相同的名人。當你獨自坐在室內爐火旁時,你會覺得身邊圍聚著不少知心朋友,你知道一眼就能看到他們,這是令人既激動又振奮的。 你不必讀遍全部藏書,我的室內生活多半是在一間存放著6000冊書的房間里度過的。對于陌生人提出的一個千篇一律的問題,我有一個常備的答案“這些書你全都讀過了嗎?”“有些書讀過兩遍?!边@個回答既真實,又出乎他們的意料。 我們最好的朋友當然是活生生的,能喘氣的,有血有肉的男男女女。我對讀書的摯愛從未使我成為遁世的隱士,這是怎么做到的?書籍是人所擁有的,由人使用的,為人服務的。文學是歷史的永存部分,它是人的品格中最好的、最持久的部分。書籍朋友較之有生命的朋友有著這樣的長處:任何時候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真實的氣質高貴的人們。 已故的偉人是我們無法親身接觸的,而活著的偉人通常幾乎也是同樣地無法接近的,至于我們個人的朋友和熟人,我們也不能經(jīng)??匆娝麄儯麄兓蛟S已經(jīng)就寢,或許已經(jīng)出門旅行去了。可是,在你的私人圖書館內,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同蘇格拉底或莎士比亞,或卡萊爾,或大小仲馬,或狄更斯,或蕭伯納,或巴里,或高爾斯華綏交談。而且,毫無疑問,在這些書里,你可以看到這些人正處于他們的最佳狀態(tài).盡力以最好的東西使你高興,給你一個好印象。就像觀眾對演員是必要的一樣,你對這些作家是必要的,只不過你不是看見他們戴著面具,而是一直看到了他們內心的最深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