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兩般秋雨庵隨筆》
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遍涉古籍,在他珍藏的眾多典籍中,清代梁紹壬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格外鐘愛。書的天頭地腳,密密麻麻地留下了他的圈點和批注。在所有讀過的書中,此書成為他批注最為豐富的一部。
不僅如此,這本書自問世以來,就成為了文人騷客枕邊必備,懷中常存之物;甚至時至今日,自稱“五百年以內(nèi)天下文章第一”的李敖也屢屢引用此書。
一本書之所以叫好,就在于它的獨特之處,即可讀之處。獨特的視角,獨特的語言,獨特的題材,獨特的情節(jié)。我們看了太多的書,都是百口一詞,千人一面,難免使人精神疲勞,拂袖而去。
《兩般秋雨庵隨筆》全書共八卷,近一千余篇,其中篇幅大多短小精悍,有的三言兩語,竟自成篇。寫法自由靈活,體制編排不拘一格,經(jīng)史子集,縱橫交織,雜感隨想,交相輝映,考據(jù)辨析,說解典故,娓娓道來,妙趣橫生。
對于《兩般秋雨庵隨筆》,正如古人所說:“糊涂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明白,狹隘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曠達,憂郁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愉快,笨拙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靈巧,愁悶的人讀了它將會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讀了它將會霍然而愈?!奔热绱?,確實是不可不讀了。下面是我七年前的兩篇《隨筆》之隨筆,也算湊個熱鬧。
奇事
世界上有許多奇巧的事,它反映了事物的一種偶然性。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但它又是必然性的一種反映,起碼它是一種存在。
媒體曾報道過這樣一件奇事:一年前住在大洋岸邊的一個小學生放到水里一個漂流瓶,第二年這個瓶子被大洋彼岸的一個姑娘揀到,她按瓶中寫明的地址打了電話,小男孩收到了。漂流瓶在大洋大海中漂漂蕩蕩、曲曲折折,千回百轉(zhuǎn)之后,居然能躲過各種危險,而抵達大洋彼岸,可說是件奇事。
《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了兩件奇事:宋牧仲《筠廊偶筆》記載:有一個人在歸州香溪得到一塊石頭,像斗一樣大。剖開后得到雌鴛鴦一枚。后來他又經(jīng)過此溪,而且再得一石,剖開竟得雄鴛鴦一枚。于是他就用這兩塊石頭雕琢成了一對石杯,并當作寶物珍藏起來。
作者還說在他幼年時,聽到一位有學問的人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人有得塊寶石,上有山有樹的形狀,背面題有杜甫的一句詩:“石出倒聽楓葉下”。其人對這塊石頭極為珍愛,一直隨身攜帶著。有一天他乘船過黔州某小溪,偶而在船的蓬窗前把玩,一不小心石頭掉進了水里,于是停下船催人打撈。過了好長時間,果然撈到一塊,拿來乍一看,大小竟與先前的那塊一樣,細看,紋路卻截然不同,卻是背面也有一句詩:“搖櫓背指菊花開”。再下水搜尋,竟又把先前失落的那塊石頭也找到了。
丟在河里的石頭能找到已是奇事,居然還能找到一塊同樣形狀、大小,又有對仗的詩句,成為珠連壁合的一雙,更是奇事,有人會相信嗎?
這類奇事是確有其事還是有人杜撰的,已無人考證。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種偶然的存在也有可能。它的意義在于,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求一種意境,一種超越自然和想象的東西,確切地說,是在追求一種美。
諷刺詩
諷刺題材在現(xiàn)代詩中,無外乎有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的猶如利劍,直指要害;間接的雖比較迂回,也恰似一劑猛藥。
古代也有諷刺詩,也是這兩種手法,如《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諷刺詩》一文所揭示的。它主要是從藝術(shù)角度探討諷刺詩的寫法,應(yīng)有所啟迪。
作者寫道:“諷刺之詩,意不可不露,亦不可大露,故不宜賦而宜比興”。如《詠蟬詩》云:“莫倚高枝縱繁響,也應(yīng)回首顧螳螂?!毕s在樹上高枝縱情高唱,卻忘記了還有螳螂在樹下等待著捕捉它的機會。蟬是應(yīng)當回頭看看的,如果忘乎所以,會白白地丟了小命。
其實,也是隱喻人的,在你成功的時候,還應(yīng)有遭受挫折的準備,在你得意忘形之際,可能還有人在暗中算計著你呢。當然在螳螂捕蟬的時候,它也可能忘記了還有“黃雀在后”。
還有《詠瀑布》詩:“流到前溪無一語,在山做得許多聲?!笔钦f這瀑布在山中的時候曾經(jīng)轟然作響,驚天動地,不可一世;可一旦環(huán)境變了,流到平地,匯入小溪,就悄無聲息而幾無一語了。
有的人不能適應(yīng)已經(jīng)變化了的環(huán)境,而且前后判若兩人。若是有真本事,就是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能適應(yīng),都能叫得響。
《詠鐵馬》詩:“底事丁冬時作響,在人檐下不平鳴?!边@一定是匹老馬,昔日在戰(zhàn)場上跟著主人馳騁疆場,左沖右突,奮勇殺敵——何等威風。而如今卻拴在屋檐下,沒了用武之地,只有鳴不平的份兒。容易讓人想起:“廉頗老亦,尚能飯否?”
《詠夏云》文辭很優(yōu)美,寓意也深刻:“無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間處作奇峰。”地上的無數(shù)禾苗已經(jīng)旱的快要枯死了,而那帶雨的云彩卻沒有絲毫的憐憫之意,還在悠哉游哉地自我陶醉,而對“旱苗枯欲死”無所動心。
我最欣賞的還是那首《詠蚊詩》:“性命博膏血,人間爾最愚。囋膚憑利喙,反掌損微軀?!笔峭春弈切┴澒傥劾舻摹会樢娧?,形象生動,極為貼切。就是在今天,某些人讀了此詩,也會膽戰(zhàn)心驚。貪官們拿“生命博膏血”,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所以“人間爾最愚”。我最欣賞“微軀”一詞,這種人原本就像蚊子一樣地渺小。正如文中所說“貪讒之吏,讀此能無凜乎?”一首諷刺詩寫到如此深度,怎不令人拍案叫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