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zhàn)起1938》,這篇文章里我感慨的有很多,無法一言以蔽之,只好用這樣一個題目草草概括。
戰(zhàn)起硝煙,人似轉(zhuǎn)蓬——生長在和平時代的我注定無法對那種二戰(zhàn)題材身同感受,并且還抱著一種敬而遠(yuǎn)之的態(tài)度將之當(dāng)做一種禁忌。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戰(zhàn)起1938》(我稱之為偶然中的必然),在追文當(dāng)中我跟隨秦恬輾轉(zhuǎn)流浪,靈魂隨她回到了那個傳奇的時代。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想起了艾青的一首詩: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無論在何時、何地我都深愛著你,我苦難的祖國。異國他鄉(xiāng)的旅人心中始終有自己心靈的凈土,那就是祖國。而彼時秦恬靈魂的歸宿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難——這是一場長久的的苦難,是對那是每一個國人的折磨。也許浴火之后就是振翅重生,可是秦恬卻恰恰在黎明前的黑暗,靠著心中對未來光明的篤定,她堅持著堅守著自己的尊嚴(yán),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我是中國人!日本人在侵略我的祖國,我以假扮他們?yōu)閻u!” “勝者為王,我無話可說,但人總有點想守護的東西。” 她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在千萬里的祖國,堅船利炮阻擋不了千千萬萬的同胞前仆后繼不死不休,折辱侵略撲滅不了每一個人心中對希望的向往,我們是不屈的民族,苦難只能讓我們在灰燼中浴火重生!有著這樣的同胞這樣的祖國,秦恬的堅守是那么耀眼。
人類的苦難,以悲傷換悲傷——水晶之夜人們的凄惶失措,秦九樸實語言中的熱血堅定,輾轉(zhuǎn)顛簸途中的困苦,華沙廣場上的靈魂之歌,暗夜街道食物以及空曠的腳步,德國途中的懷疑,巴黎路上的飛機、槍聲、哭泣,法國短暫的平靜幸福,尷尬身份,糾結(jié)傷痛。戰(zhàn)火硝煙中的德意志精神,集中營里那一塊巧克力布娃娃,然后就是戰(zhàn)敗,勝利,歡慶、悲傷、宛如一幅長長的畫卷慢慢蜿蜒展開,在里面每個人的喜怒哀樂絕望悲傷是那么顯眼卻又微不足道。莉娜、凱倫、桑塔嬸嬸、經(jīng)理、卡瑟琳。。。我生命中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這么多人了么?桑埃托、安杰麗卡、安妮、和亨利。。。他們是過客么?不,不是!油桶外的奧古、海因茨、凱澤爾、皮埃爾、尤里安娜、凱利夫人,他們被卷入這個時代洪流中,或是積極贏取,或是身不由己,或是痛苦絕望,或是堅守信念,他們或哭或笑或者已經(jīng)被生活壓迫到無法表達自己情緒,只剩麻木。走過熱血白雪的華沙,經(jīng)過艾森豪爾的衣香鬢影,奧斯維辛的陰森丑惡,明克斯的戰(zhàn)火彌漫,鮮血、槍炮、失望、哭泣、絕望、希望。。。。。。
這些年,這些人,這些事只是讓我明白,也許我們無法逃避,也許我們只能迎頭痛擊,也許我們只能痛苦糾結(jié),但是我所求的僅僅是有那么一個人可以免我驚,免我擾,免我顛沛流離,免我無枝可依,望一切安穩(wěn),歲月靜好。 《戰(zhàn)起1038》,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