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陳雪蓮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 王佳佳 發(fā)自北京
8月28日,70后青年翻譯家孫仲旭在廣州因抑郁自殺辭世。五個多月前的3月16日,文學大師毛姆的中文譯者傅惟慈先生也因病辭世。譯者的相繼去世,讓業(yè)界陷入巨大的惋惜與悲慟中。而文字工作者的生存困境,也就這樣越來越頻繁地以一種近乎悲壯的方式為人們所關注。
廉價的文字
孫仲旭業(yè)余從事翻譯,長期供職于廣州某航運公司。他因翻譯著名作家耶茨、E·B·懷特的作品、喬治·奧威爾名作《一九八四·動物農場》、大衛(wèi)·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等書為人們喜愛。其去世次日,豆瓣讀書網站還自發(fā)發(fā)起了紀念孫仲旭的活動。
在眾多懷念孫仲旭的文章中,人們不僅惋惜其英年早逝,還有不少人提到當下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的現(xiàn)狀,并引發(fā)廣泛共鳴。著名微博博主“不加V”8月29日在微博上寫道:“……翻譯的稿費一向很低,低到他只能兼職去做,卻因大家的喜愛,而無法放下這份工作。你知道這感覺嗎,別人都在做更省力來錢更快的事,而你為了別人的附庸風雅在做最貧窮最艱難的事,他們只是叫好,忽略你的生存?!?/p>
沒錯,外人或許以為譯者常年與文學相伴,生活一定很詩意,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過低的文學翻譯稿費,一直令他們的付出跟收入不成正比?!斑^去翻譯一本書的稿費都可以在北京買到一個四合院,但是現(xiàn)在買一個廁所的角落都不夠?!?/p>
趙德明是北京大學西語系西班牙語教授,他是最早把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作品介紹到中國的譯者。在他看來,文學翻譯稿費如今已經低到了離譜的地步。以他幾十年從事文學翻譯的經驗,稿費千字20—80元的標準,已經30年沒變化了。而中國這30年內,物價、工資都漲了很多倍。
趙德明教授還仔細算了一筆賬:假如一本書10萬字,稿費按照千字80元標準,最多稿費也就8000元(再交稅后更少)。通常翻譯千字的外國文學作品至少得大半天,10萬字就需要好幾個月,算下來,每個月最多也就掙一千多塊?!爱斚氯绻腥藢B毟蛇@個,養(yǎng)家糊口是很艱難的”。
稿費低廉導致年輕的翻譯人才罕有專職從事文學翻譯。一天的翻譯費高達四五千的同聲傳譯則成了年輕人眼中的香餑餑。
“那些在網絡上出于熱愛而免費翻譯英美報刊的志愿者,讓行業(yè)內靠翻譯為生的人都沒法活了,再加上一些譯者多低的稿費都接活,把整個行業(yè)帶入惡性循環(huán)?!庇⒄Z筆譯工作者賀蓉如是告訴本報記者。
不僅翻譯費低廉,編劇、文字記者和作家等文字工作者的稿酬同樣如此。
那些替人捉刀的“隱形小編劇”微薄的收入暫且不提,就連像陳彤這樣的知名編劇,一部二三十集的電視劇也就七八千稿費,平均每集就兩三百元。
而自嘲“操著國家領導人的心,卻賺著賣白菜的錢”的普通文字記者,平均稿費也相當?shù)汀Hツ?月23日頒發(fā)的國家版權局草擬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將原創(chuàng)作品的付酬標準從1999年的每千字30元到100元提升為每千字100元到500元。超過3倍的漲幅令人深受鼓舞,但該《辦法》至今在很多地區(qū)仍未落實。
2012年,女作家周瑄璞在微博上曬出稿費清單:2011年發(fā)表文字約25萬字,共計稿費兩萬四千余元”,平均每字不足0.1元。有網友感嘆:“文字工作者都成低收入的代表了。”
抑郁與焦慮
除了忍受經濟上的貧窮之外,近些年來,文字工作者們正越來越多地遭受過勞死、抑郁癥等問題的困擾。
今年5月6日,湖南湘鄉(xiāng)市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賀衛(wèi)星因工作壓力太大在辦公室樓梯間上吊自殺。據(jù)統(tǒng)計,自今年4月以來,媒體人因健康問題(或罹患癌癥、抑郁癥)自殺與過勞死的案例集中爆發(fā)——10天內自殺的媒體人有4人,1個月內相繼離世的媒體人達7人之多。
孫仲旭就曾在《深圳晚報》發(fā)表《我譯奧威爾》一文寫道:“這(《一九八四》)是本非常壓抑的書。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曾經兩度落淚,當然有一個原因是我目前業(yè)余從事文學翻譯,譯的都是我真正喜歡的書,所以在感情上比較投入。”
確實,文字工作者往往更加敏感,他們也容易對現(xiàn)實感到糾結。
80后專欄作家、網絡編輯宋王德(化名)就曾經患上輕度抑郁,“不太容易開心,很難集中注意力,欲望與動力非常薄弱,對人生與存在感到懷疑?!倍ㄟ^閱讀心理學書籍以及咨詢優(yōu)秀的心理咨詢師,最終令抑郁得到緩解,甚至將自己對人情的感悟化作雋永文字,成為小有名氣的情感類專欄作家。
不僅如此,文字工作者的困境還包括,來自新媒體的沖擊造成的焦慮與危機感。隨著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的流行,國內外的傳統(tǒng)紙質媒體可謂風雨飄搖。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人和作家都感到了職業(yè)危機,不少人跳槽到大型網絡門戶網站。網絡媒體一方面讓有才華的文字工作者有了更多機會,另一方面也將失去技術優(yōu)勢的紙媒逼入困境。不少人擔心僅僅靠寫一手好文章已經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開始涉獵攝影、視頻、音頻連線等領域。這也要求他們向全能型媒體人轉型,可是一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術業(yè)有專攻,樣樣都做,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國外精神產品不廉價
國外文字工作者也是這般清貧嗎?根據(jù)《華商報》2012年的統(tǒng)計,在美國,全國發(fā)行的刊物稿費在每字0.75至2.00美元之間,地方刊物則為每字0.10美元左右。也就是說,每千字的稿費在750到2000美元之間。像《紐約時報》這樣級別的報紙,一篇千字文章的稿費是2000多美元。折合成人民幣,每千字的稿費為4800元到12800元。
歐洲報刊每千字稿酬大多為四五百歐元,折算成人民幣為四五千元。歐洲自由撰稿人一般每月做一個調查采訪,或每周一篇的專欄,即可生活無憂。
這樣的稿酬高嗎?國外的傳媒業(yè)認為,采用自由撰稿人的稿件成本,僅為專業(yè)記者成本的1/10,非常“價廉物美”。所以國外的自由撰稿人不僅隊伍龐大,而且社會地位很高。
美國作家邁克爾·克里奇頓位列美國《福布斯》雜志評選的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名藝術家的第4名,而英國作家J·K·羅琳用極短的時間靠寫小說成為世界女性首富。
當然,外國也有稿費很低的情況。美國作家愛倫·坡窮得連鞋子都買不起,直到一家雜志發(fā)表了他的一首詩,他才有錢買鞋子。
但從整體上來看,美國文字工作者的收入能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美國對人才、知識和思想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更加尊重,因而對知識產權保護得很好。
“我們的版權保護很弱,知識和精神產品經常被濫用與轉載,必然導致其廉價。美國有各種工會和協(xié)會來保障文字工作者的權益,像美國好萊塢的編劇協(xié)會曾經就低廉的編劇費用進行罷工抗議,最后取得不錯的效果?!彼瓮醯抡f,美國書籍的定價也很貴,一本大概為近百元,它們在民眾意識和社會氛圍中樹立的就是“精神產品不是廉價的”的概念。
“腦體倒掛”的危機
其實,國內文字工作者也曾經一度在社交媒體上呼吁“稿費上調”,但后來還是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很多人都以“碼字的”、“文字民工”自嘲,也有人因此“認命”了。新聞編輯梁子說:“付出與所得不成正比是文字工作者的現(xiàn)實啊,憂郁與焦慮也是他們的特質,如果要走出困境,就辭職或轉行啊?!焙芏唷扒甯摺钡奈淖止ぷ髡呱踔琳J為,文字不應該有商品價,擁有虛無的工作成就感就滿足了。
“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更不應該去嘲笑那些哪里出錢高就去哪里工作的寫手們。如果文字與文藝是貧賤的,那么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不會選擇從事,這個行業(yè)也留不住最好的人才?!彼瓮醯抡f,“如果我有一大筆錢,我就用來資助作家、藝術家、哲學家。如果我欣賞這個人的才華,我就給一筆錢讓他(她)好好生活,我不信錢會損壞他(她)的才華,貧窮落魄、孤立無援才會?!?/p>
人民網撰稿人魏青對此也有同感?!皩懜遄拥氖杖氡炔簧厦窆さ润w力勞動的收入,如此的‘腦體倒掛’,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創(chuàng)作的蕭條和危機,”魏青認為,文字工作者的文化創(chuàng)作勞動從眼前的利益看,沒有民工蓋樓和工人生產商品那樣對于GDP和經濟發(fā)展的快速拉動和推動,但文化對精神文明的推動是一種潛在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期權嵌入,特別是對于現(xiàn)今的物化社會而言,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潤和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