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文明、包容,引發(fā)樓主一些聯(lián)想,但不是針對他的觀點的回應,希望不會引起誤解。 1、關于“文明” 突擊群提到文明的定義——文明是特定人群的生產(chǎn)、生活與思維方式的總和。文明本身,是歷史的、動態(tài)的和延續(xù)的。個人覺得,漢語的“文明"、”文化“兩個概念,要比西方語境的文明(civilization)和文化(culture)概念更有指向性,換成今天的網(wǎng)絡語,叫做更有正能量。 英語“文明(civilization)”,單詞詞根civ-原始意義為市民,表明其涵義和市民、與市民的出現(xiàn)而同時產(chǎn)生的城市及工商業(yè)相聯(lián)系,城市(city)單詞詞根也是由civ-變體cit-演繹而來。而英語“文化(culture)”,單詞詞根cult-原始意義耕作,清楚表明涵義與農(nóng)耕相聯(lián)系。經(jīng)過歷史的積淀和演繹,這兩個單詞的內涵已經(jīng)變成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稱。 對比之下,“文明”與“文化”兩個漢字詞匯,僅僅從字面意義上拆解,就要勝出西文詞匯一籌。文者,紋飾也,對應于混沌未開的原始本來狀況;明者,日月照臨也;化者,教化也。中國式定義,具有擺脫野蠻、愚昧狀態(tài),導向開明、教化的鮮明價值觀和審美意趣。 當今的公知精英習慣掉書袋,一掉就陷進西方語境的圈套中拔不出來。討論文明,自然就旁征博引,當然是圍繞著西方學養(yǎng)的旁征博引,從詞源上分析出,文明(civilization)的本質是與市民社會形態(tài)、商業(yè)經(jīng)濟模式緊密相連的;再深究一步,就和契約精神、公民權利掛上鉤;當然,最后必然要導入自由、民主的普世籬笆墻。在這么一種邏輯接力的游戲里,是不存在任何有意義的關于文明本質及內涵的對話的。 在樓主個人看來,所謂文明的本質、內涵,其實是和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一致的,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覺悟和完美的過程的總和。文明開化對應于蒙昧野蠻,就是走出原始的、本能的、放任欲望的自然界生物狀態(tài),在理性的指引和約束下,通過勞動實踐,獲得自我覺醒,并對生命運動過程自我賦值、自我設局,創(chuàng)造出真善美的體驗境界。文明的這一本質內涵,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比如穿衣,原始人穿上衣服,從最初的取暖御寒發(fā)展到遮羞蔽體,再到華麗衣冠以壯形色,就是擺脫自然約束的文明進步過程。衣服越穿越多,最后遮得只露兩眼,就是文明發(fā)展走向病態(tài)變異,最后變成文明的反面——強制禁錮和約束下的蒙昧和愚頑。所以,對文明的把握,中庸是個很好的尺度。以中文語境看文明,文明是人類社會生活內容不斷高級化、精美化的過程,是比所謂民主、自由等所謂普世價值在內蘊上更加博大精深的普世價值。隨著文明的進化發(fā)展,統(tǒng)治人類的各種政治制度,不論在形式上是專制君主制、一黨領政制還是代議民主制,其內在的君臣、官民關系、制衡手段都一樣要與時俱進,一樣要更新升級。 2、關于“包容” 有資格具備包容品質的民族,必須自身是個熱量輻射充足的大熔爐。小的民族,即便歷史悠久,文明燦爛,也不是可以奢談“包容”二字的,他們更在乎的是筑牢自己民族特性的防波堤,以免自己因自不量力的包容而被融化得無影無蹤。 今人評說大唐的開放與包容,有不少誤讀的成分。常見的說法是開放包容造就了大唐的盛世,這也許剛好顛倒了因果關系。沒有任何史料支持,是唐代通過實施對外開放包容政策,帶來了國家的繁榮興旺。我們看到更多的史實,是大唐幾代君臣勵精圖治獲得了盛世輝煌,才帶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這是無關大局的錦上添花。至于某某外族人在朝廷謀取高位的事例,能說明的并不是包容,而是帝國對夷狄傾慕向化的嘉許和褒揚。 |
|
|